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都說江浙一帶是富裕之鄉,為什麼歷史上只有浙商和徽商呢?

作者:由 陸土根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8-03-24

都說江浙一帶是富裕之鄉,為什麼歷史上只有浙商和徽商呢?陸土根2021-11-22 14:58:20

首先,歷史上根本不是隻有浙商和徽商,明清北方的晉,陝,山東,南方的閩,潮,粵,江右皆有其名。另外,明清浙商主要是指浙東的龍游,寧波一帶,紹興,蘭溪也有一定地位,和今天根本範圍不一樣。

江蘇境內的商幫則較少,最有名的是蘇州太湖島上的東山、西山洞庭商幫。

其次,商幫大多指的是行商,又不是坐商,行商都是跑遍全國各地,不在本地經商的。出現這種情形,往往是本地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就地形成生產貿易的足夠大的市場,大多是交通不便,有物產而賣不掉,或者物產本來就不豐,要到外地收購原料生產或者乾脆收購成品轉賣。

江浙富裕之鄉在明清指的是今天的蘇南浙北,也就是太湖平原為核心的長江下游平原,這些地方物產豐富,水網密集,交通便捷,本地就可以就地進行商品的生產買賣一條龍,形成豐富且分層的完整市場體系,當然不用去外面。

與此相對,這些富裕之鄉才是外地客商的落腳處,明清的市鎮和都會上開滿這些商幫的同鄉會館公所。徽商最大的經商目的地,就是這片平原。湖州的絲商,淮揚的鹽商,主體都是徽州人。

其中,浙江的寧紹平原,廣東的珠三角平原是行商,坐商都比較多的地區,既有本地經商也有跑外面的,和這裡的地形有關,大體也是水鄉平原但綜合條件不算最好。

也就是說,一般出行商的地區,實際上比出坐商的地區,經濟條件要差一些。

南方的商幫一般集中在東南的宗族區,以上列的商幫所在的地域均是宗族社會,村莊均是單姓的聚居村落,共同體力量很強。江蘇的東西山也是少數省內宗族比較強的地區,因此才出現了洞庭商幫。

南方商幫為什麼和宗族有關?這可能是互相加強的過程。正是基於本地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土地水源等生產資源容易發生緊張,村莊社會才會宗族化以抱團進行資源爭奪,而也正因為資源緊張,一部分人也不得不脫離農業生產而投身商業,但這種商業並不能在本地強力孕育,而是隻能投向外地。

而在外地闖蕩經商的過程中,個體必然也要發生抱團,在異鄉互相協作扶持,宗族在商業活動中自然更加得到強化,也反過來反饋鄉里的族人。

相比之下,宗族較弱的地區則似乎比較難形成行商,大多隻在本地坐商。以太湖平原為例,這裡基本在資源緊張以前就提前進入了手工業商品的生產,農業資源的集體爭奪不再重要,而主要的利潤來源於手工勞動凝結的商品價值。於是小家庭化的“農場—作坊”模式形成,構建起桑棉種植—絲布加工的鏈條,產品是完全在本地生產銷售的。

北方行商則和宗族強弱沒有特別強烈的相關,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不出五服的門子鬆散聯合構成的宗族,村落是雜姓聚居的。因此北方行商更注重強調地緣而非血緣,同鄉關係壓倒同族關係。

時過境遷,今天的南北行商和明清已經有很大差別,例如舊時以寧紹二府,龍蘭二縣為主的浙商,今天已經變成溫臺二市主打頭陣;閩商方面,閩南泉漳二府也讓位於今天的閩東寧莆福三市。長江下游的徽商和洞庭商人都顯著的衰弱了。

北方的晉陝商人則已經很早沒落,今天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以及皖北商人反而更加有存在感,而這些地區在明清皆以保守的小農經濟為主,並沒有什麼行商傳統。

標簽: 商幫  行商  宗族  本地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