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

作者:由 雨桐桐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4-01-06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知乎使用者2nJ7Dt2014-01-06 13:07:39

大陸小國的悲劇

英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只要它的海軍不敗國家就高枕無憂。荷蘭和葡萄牙則被西班牙打慘了。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雷翼2014-01-07 17:36:49

我又來長篇大論了,瞎寫寫,

主要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視角

。歡迎討論歡迎大師指導,。

其實說白了,不過是一開始的時候起家發家了,但後來

生產力

生產關係

遠遠沒跟上(或者壓根就因為歷史侷限性跟不上),再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的發生,競爭中一遇到強大的對手就很容易暴露出其自身弱點,優勝劣汰,高下立判。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想當年早期的時候西葡兩牙憑藉著屌絲當自強的精神,駛向了大西洋當時的最遠邊界博哈多爾角,駛向了大洋彼岸那未知的美洲…經過摸爬滾打,葡萄牙終於將貿易點插遍亞非拉沿岸,讓澳門人說起了葡語;西班牙也終於成為美洲一霸,強推印加帝國,這哥倆還簽訂了條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了條教皇子午線,希望從此獨霸天下,唯我獨尊。

然而歷史一直比連續劇更狗血,事情當然沒有那麼順利地發展下去,兩位屌絲基友也沒用一直和好如初。小清新荷蘭異軍突起,趁著兩位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在其基礎上迅猛發展,但是高富帥英國看不慣荷蘭這姿態,連抽小清新耳光,將其推倒,穩坐了霸主地位……

好了扯遠了……我們來分析分析原因吧……

我們常說,人是第一生產力,在這個方面有兩點值得一提:

1)16世紀時西班牙有400萬人口,葡萄牙僅有150萬,這對於任何一個橫跨全球的殖民帝國來說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無論是軍事人員還是當地的開拓者,在當時不僅要克服當地的惡劣環境,還必須要時刻面對當地勢力的衝突,如此一來死傷慘重卻又無法及時大量補充人員,也很難進一步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其各殖民地。特別是葡萄牙,由於綜合實力太渣,在早期基本上能遇到軟柿子就果斷捏(非洲沿岸許多據點),不容易捏的就透過糾合敵人的敵人來一起捏,實在捏不不過或者連捏的力氣都沒了的,就只能乖乖繞過或者以純經商的方式建立商站(澳門和日本),但無論如何,很長時間裡這種發展的模式都因為人的侷限性而產生了諸多限制,除了少數幾個關鍵地區之外,基本上都是在沿岸地區建立據點,與當地人進行易貨交易,無法直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大範圍地殖民統治。在後期許多與當地勢力的拉鋸衝突中,這些據點間的聯絡很輕易就被切斷,然後被一一擊破,悲了個劇。

2)在這條航線上活躍著的許多商人,水手,很多都是自發的、無組織的閒散人士,抱著最淳樸的發財夢和對東方夢幻式的的狂熱踏上了不歸之路,他們不懂貿易,不懂管理,也不懂雙贏,且當中的許多人頗有些開山為王的意味,而行之有效的統一行政管理方法、有組織有計劃的殖民地建設在當時看來簡直就是奢望。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寫到過,地理大發現時期,一名叫做巴爾沃亞的西班牙落魄騎士,偷偷的爬上了一艘開往新大陸的船,便用一場叛亂取得了領導權,在山高皇帝遠的海外荒蠻之地開拓了起來,西班牙王室派來的治理官員都被他趕了回去然後死在了半路,倘若不是後來王師殺到,巴爾沃亞的小集體想必會繼續壯大下去。相信在西葡世界其他角落,也會有著大大小小的利益共同體,發生著許許多多內耗至死的無謂火併,為了一己私利,葬身在荒蕪的遠方,卻對國家的發展毫無建樹,拆磚扒瓦。相比之下,荷蘭人透過整合分散的資源,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和西印度公司(WIC),避免了過度的競爭。VOC和WIC有什麼權力?自組傭兵、發行貨幣、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的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集行政、外交、經濟等權於一體,在17世紀從葡萄牙手中佔領了許多殖民地;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更是將這種模式發揮到極致,成為了後來印度的實際統治者。如此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那群死於安逸的貴族們能懂麼?

其次是經濟因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經濟基礎相比薄弱,商品生產實際上落後於西歐地區,忽然發了橫財成了暴發戶,思想覺悟和姿勢水平都很低,因此過度依賴香料貿易也使得產業結構相當單調,且抗風險性嚴重不足。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全球貿易航線逐漸成熟之後,英法荷意等各國商人在看到香料利益之後,也都紛紛進入這個肥得流油的市場,並且用他們更為豐富的經商經驗,開闢了屬於其自己的支線地區貿易和新的渠道,導致香料市場的波動,價格下跌,利益和需求都遠遠沒有初期那麼大了。而伊比利亞的大小土豪們賺了錢之後,在那個年代自然不懂得投資,炒股期貨房地產樣樣不會,賺的錢也沒用投資於實體經濟,反倒是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上至王室下至市民的購買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爆發,但是自己沒有製造業啊,農民都跑出去當水手賺錢了,自然西歐的商品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反倒是促進了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連農產業的供給也出現了問題。這個,也就是我們中學歷史時學到的:西班牙葡萄牙賺的錢,都被揮霍到西歐國家的口袋裡去了,到頭來,不過是黃粱一夢,所謂大國,頃刻間一落千丈而最終崩塌。

社會因素方面,15-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驅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之後,信仰猶太教的大批猶太商人也被視為異教徒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即使後來宗教政策變得稍微寬鬆之後,猶太人也不被視為社會主流,飽受歧視。而相比之下,新興國家尼德蘭(荷蘭)實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化,使荷蘭吸引了大批在其他國家受到宗教迫害的移民,先進技術、大量資本也隨之集中在了荷蘭,這些都為荷蘭製造業的發展和商貿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荷蘭是一個重商的社會,除了商人貿易之外,其金融行業也在當時的世界貿易中佔據一席之地,這是相對閉塞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所玩不來的。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荷蘭找準了西葡的軟肋,再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前人的基礎上用更高階的玩法,更最佳化的方式,一舉超越了前人成為了世界貿易的新霸主。話說,如果不是葡萄牙人奮力收復失土,現在巴西人還不一定是不是都說葡語呢。

只不過荷蘭確實是軟實力有餘,硬實力不足,而且是在綜合國力更加強盛的英國面前太過高調(壟斷英國家門口的北海貿易),最後在17世紀時透過英國挑起的三次英荷戰爭,徹底失去了海外貿易的霸主地位。

當然其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因素,無不影響著在20世紀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這些海外霸主的先後更替,但是無論如何,大都離不開一點,即我在文章最初提出的:

生產力

生產關係

的先進與否,時刻決定著世界發展趨勢的方向。英國再怎麼力壓荷蘭和西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不照樣乖乖把霸主地位交給了德法美麼?

最後,上班時間偷偷作答,思維難免混亂,希望大家積極斧正,不吝賜教,也希望更熟悉相關歷史的知友踴躍作答!在此謝過!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知乎使用者2lxWG32017-02-21 23:54:27

這些國家的真正落後都是始於工業革命,至於工業革命為啥在英國開啟相關論述太多了,不再贅述。但是就制度來說英國絕對是佔優,荷蘭制度也很好但是太小了,繁榮的商業和金融業就夠他吃幾輩子,繁榮的貿易反倒是擠佔了荷蘭的資源,比如荷蘭人的工資比英國高几倍,地價也貴很多。英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和偏遠未開發但能透過海路和運河廉價運輸的城市,比如利物浦、曼徹斯特這些。

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法國沒有發展起來。從國力上看,如果17世紀法國全力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那英荷葡西加起來也不夠看,荷蘭西班牙在陸地上被法國打爛,法國人口是當時英國的5倍!而且要注意當時英格蘭並未控制蘇格蘭和愛爾蘭,法國如果入侵英格蘭,英格蘭是沒喲i多少餘地防守的,法國可以借道蘇格蘭和愛爾蘭,這倆地方的人都很願意幫助法國人,但是路易十四神奇地在英荷戰爭中選擇了與英國結盟~直到英國人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把法國打趴下,法國才認識到英國的威脅,然而為時已晚,法國很快財政破產,再無實力向海外發展了。法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北美印度澳新一個也沒拿到,巴西阿根廷本來如探囊取物的地方也沒有拿到~厲害了我的法國~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崔泰2017-02-22 08:27:41

隨隨便便寫幾筆吧,荷蘭什麼情況不是很清楚,沒看過相關書籍也不敢妄下斷言,但葡萄牙這方面還是可以談幾句的,最近一次回答的知友談到了香料問題,那就從葡萄牙的香料貿易入手。

1498年達·伽馬登上卡利古特海岸時對當地人只說了兩個詞彙:“基督徒,香料。”達·伽馬帶回了他誇耀的資本:滿滿一船的香料和印度國王信仰基督教的資訊。當1499年達·伽馬抵達里斯本時,葡萄牙近半個世紀的努力似乎即將功德圓滿,不過經過一個世紀的擴張與經營,事實恰恰相反,葡萄牙帝國在印度洋沒有獲得期望的利潤,反而跌入了惡性迴圈,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迴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其始作俑者正是他們自己。16世紀的葡萄牙人從南亞及東南亞裝載香料、瓷器和絲綢上船,由好望角航線返航,北上到安特衛普卸貨售賣,在那裡,這些東方的奢侈品會給投資帶來鉅額利潤。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理想化的流程,如果不出意外,他們會在16世紀末連王后的首飾一起賠進去。

問題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航線的時間過長。達·伽馬第一次往返用了接近三年時間,即使當葡萄牙人建立了穩固的航線後,往返的普遍時間仍是一年左右。一年的海上航行對貿易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葡萄牙香料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海運嚴重影響香料品質。長時間長距離的航運也大大縮短了船隻壽命,一條常規帆船可能在兩三次運輸後就破爛不堪,而建造和維修費用又隨著16世紀的物價增長而水漲船高。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遠航帶來的高死亡率,航線越長,危險海域就越多,船隻失事率也越高,同時長時間在海上漂流還帶來了嚴重的“航海病”,加上本就惡劣的生活條件,水手的死亡率在40%以上,加上葡萄牙沒什麼“航海學校”,大部分空缺完全依靠自然更新,人手不足是極為常見的現象。其次是葡萄牙人沒有平等交換的可能性,在16世紀的歐洲,只有少數義大利城市才能從黎凡特貿易中牟利絕非偶然,這些城市不僅佔據地利,更重要的是有一定的工業生產能力,威尼斯每年進口東方奢侈品並出口玻璃和毛紡織品作為交換,才能儘量保證少花費白銀;而對於貧窮落後的葡萄牙人,除了貴金屬也沒有什麼能與印度人平等交換的商品,葡萄牙的少量黃金來自西非海岸,但這些黃金產地在16世紀中期面臨衰退,即使有所產出也會第一時間運回國內。不過即使有貴金屬,葡萄牙人也沒有跟異教徒平等交換的打算,探險者往往既是商人也是騎士團的騎士,在幾內亞的征服中,交換與戰爭這對矛盾集合體交替出現的情況並不少見。早期的航行目標反映了葡萄牙人地理知識的匱乏,也反映了他們清晰的宗教動機:恩裡克王子的“五條航海原因”就曾提到,航海是為了瞭解摩爾人的實力以及聯絡“約翰長老國”;探險僅僅初見成效時,王子就向教皇派遣使者,放在第一位的目的在於獲得“教會的神聖財富”,即在探險活動中喪生的葡萄牙人的靈魂將得到救贖。到了若昂二世時期,對幾內亞以北的摩爾人瞭解大大增加,派遣迪亞士的目的就變成了“從海路尋找約翰長老國,如果有可能,就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當通往印度的航路被確定下來,這一目的就變成了在印度尋找“基督教國家”。但印度沒有基督徒,倒是有不少穆斯林,這不僅給了葡萄牙人提供了搶掠的理由,甚至也提供了搶掠的必要——比起獲取財富來,與異教徒作戰顯然在道義上更具優勢,從短期效益上看也合算得多。再次,葡萄牙人還面臨管理問題,想維持一條航線就意味著要在沿線的重要港口維持軍事存在、在固定航線上定期巡航,這就意味著要在要地修築堡壘,要保持這些據點的給養和人員供應,一般情況下,這些士兵的生活待遇挺高,還要時不時應對一下異教徒鄰居的“親切問候”。但葡萄牙很拿不出這麼多經費,既然養不起,那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了,縮減規模是常用的手段,16世紀的葡萄牙據點往往只有幾十個葡萄牙人,人員確實不足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據點本身養不起更多計程車兵,這就使葡萄牙人無法從根本上控制香料產地,更無法阻止穆斯林海盜對航線甚至堡壘無休止地騷擾。經費自籌也使不少葡萄牙人成了海關官員,只要給錢,商船即使出入紅海也無人阻攔,這種腐敗現象十分普遍,以至於不少歷史學家把它當作殖民地崩潰的根本原因。

葡萄牙人還面臨更大的問題:印度洋地區原本就有商路:從印度洋出發,商人們可以從北到黑海,南到埃及的廣闊區域進入地中海,這條路上的產品價格更低,質量也更高,如果不加干涉,葡萄牙的遠洋航行根本無法與其競爭。十六世紀初,土耳其人攻佔了埃及,所有的商路從此必須經過土耳其的國土,這對葡萄牙人來說是一個極為不利的訊息:16世紀上半葉,土耳其帝國為了獲得稅收不得不擴大貿易量,對商路管理很寬鬆,這就使黎凡特的香料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葡萄牙人的香料為此不得不北上安特衛普——在北歐,他們的香料才有一席之地。解決方案很明確:截斷原有的商路,壟斷亞洲的香料。完全控制香料產地幾乎是不可能的,用極低廉的價格半強迫式地徵收香料已經使南亞和東南亞對葡萄牙人充滿敵意,駐防的少量葡萄牙人只能自保而不能進攻,更何況香料產地面積廣大,想全面控制必須要冒被各個擊破的風險,而這是葡萄牙人萬萬不能接受的。既然不能控制產地,那就控制航線,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人在霍爾木茲和亞丁灣附近動作不斷,一度基本封鎖了印度洋的商路,這種封鎖成功地阻斷了黎凡特的香料貿易,威尼斯的商船連續幾年在黎凡特找不到足夠的香料,甚至不得不考慮從里斯本引進胡椒。封鎖航路是無法持久的,葡萄牙的亞洲殖民地根本負擔不起連年的軍事行動開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更不會坐視不管,土耳其人三十年代向南推進,葡萄牙人儘管在武器上佔據優勢,但無奈不能持久,不出10年,印度洋又源源不斷向黎凡特輸出香料。16世紀70年代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線曾借葉門暴動有過短暫的復興,但誰也不能否認,這個世紀下半葉黎凡特的香料貿易出現了復興,並一直延續到17世紀荷蘭人進入印度洋為止。這條商路是殖民地的噩夢:葡萄牙人為了攔截航線花費不計其數,但他們越是阻撓,土耳其人對商路的限制就越少,60年代土耳其的地方官的部分甚至全部俸祿都是依靠運送免稅的香料前往黎凡特售賣,到了80年代,國家乾脆放棄了對香料貿易的干預,全權交由葉門和埃及的帕夏管理。葡萄牙人的壓力也導致了香料產地的反彈,從1567年開始,土耳其人用軍火而非貨幣從東南亞和南亞換取了大量商品。黎凡特的香料貿易並沒有實質上的減少,這也就意味著葡萄牙的香料收入始終受到威脅,而為了消除威脅,他們就不得不加大殖民地的軍事投入,如此迴圈往復,帝國的收入就被打了水漂。

這個惡性迴圈的根源在於葡萄牙本身,征服印度的是伊比利亞而不是威尼斯,這種惡性迴圈從開始就是註定的。騎士團狂熱驅使下的葡萄牙人沒有平等交換的需求,在中世紀莊園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王國也沒有交換的可能,武力脅迫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對異教徒的戰爭也被延續到他們的壟斷政策上,這就造成了軍事投入的不斷增加。印度殖民地的管理也暴露了這一問題:總督巨大的自主的權力,由於資訊不暢,國王甚至沒有限制總督權力的有效方法,80年代塞巴斯蒂安將香料貿易委託給個人正是應對這一現狀的無奈之舉,殖民地儼然王國在海外的封建領地,總督一再抗命,利用而非攔截印度洋航線成了它經久不衰的又一原因。同一特徵也出現在土耳其統治下的葉門地區,80年代是土耳其將香料貿易權下放的時代,也是葉門轄區財政獨立的年代,從此伊斯坦布林失去了對路線的絕對控制權,這是巧合還是兩種制度的相似?騎士團所裹挾的狂熱將葡萄牙導向幾內亞乃至印度,封建體制下的經濟獨立使恩裡克能將部分財富用於探險,但無論如何辯解,葡萄牙的制度和思想仍然存留著濃厚的中世紀氣息,“發現”印度是一次成功的中世紀式征服,也是一次失敗的近代殖民,揹負著財富與十字架的葡萄牙帝國被南亞吞噬是一個典型的伊比利亞悲劇,不幸的是,這不是最後一個。

作為第一個航海帝國,葡萄牙和荷蘭為什麼沒有達到英國的發展程度?a1b2c80472017-10-24 11:27:07

從另一個角度想一下 無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是英國、法國等所謂大國 在歷史上稱霸一時後均迅速失去了霸主 為何以後沒機會再度復興回覆歷史上的大國地位 只有中國興衰很多次仍有機會再度崛起 可見一時的崛起和稱霸也不值得過多的稱讚 像這種撮爾小國 在某個特定的時期 偶爾抓住了某個特定的機遇崛起一把 是有可能 但一旦像 中國、俄羅斯、美國這種巨型國家完成艱難轉型騰飛之後 以前的所謂大國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等均屁機會沒有

標簽: 葡萄牙  香料  葡萄牙人  16  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