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論季漢的人才變遷-劉備、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時期對人才的選拔、培養、任用、廢除、徙殺和叛降

作者:由 傲嬌君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0-02

劉表、劉璋、張魯、士燮部屬

蜀漢自失荊州、夷陵戰敗後,損失大量人才,因此在建國初期,形勢十分危急,但最終能延續四十多年,其原因也不只是諸葛亮和蔣琬、董允、姜維等人的有力統治和北伐以代守,其多達4萬人的官吏也出力不小,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才,以至於季漢為魏所滅,群臣入朝,魏、晉之人都稱讚不已:

“時蜀官皆天下英俊”

荊州和夷陵戰敗到底使蜀漢失去了多少人才?而劉備、諸葛亮都善於選拔、培養和任用人才,又給蜀漢留下了那些人才?我把劉備和季漢時期的人才狀況分為幾個時間段,並以籍貫、出身、特長、生卒、官職、成績和任用情況來簡略盤點。

一、劉備駐紮新野時期(此前曾轉戰、周旋於幽、冀、青、徐、兗、豫各州),武將:

1。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人。

2。張飛(?—221年),字翼德,涿郡人。

3。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4。士仁,或姓傅,字君義,廣陽郡人,為將軍。

5。魏延(?~234年),字文長,荊州義陽人。

6。陳到(?-247年),字叔至,汝南人,永安都督, 徵西將軍

7。糜芳,字子方,

東海郡

富室,劉備妻舅,為南郡太守。

8。

夏侯纂

,儒雅能言,後為廣漢太守。

9。卓膺字巨承,汝南汝陽人。有勇力,以部曲隨先主,後為安北將軍、都鄉侯,領北地太守。

10。

夏侯蘭

(趙雲同鄉,應是常山真定人,於博望坡被擒,降劉備,明於法律,任為軍正。)

11。薛永,字茂長,豫州沛國相縣人。在其父薛蘭(呂布部將,為兗州別駕)於195年戰死後,跟隨劉備周旋,隨之入蜀,後主初期升任蜀郡太守。祖父薛衍,東漢東海相。父薛蘭(?—195年),八俊之一,為曹操殺。

12。另有(後出師表所記):陽群、馬玉、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少量幽州突騎、烏丸雜胡騎、丹楊兵。這些人或為入荊、益前招募的將領、部曲和騎從,早期應為校尉、司馬、部曲督、屯將、突騎,聲名不顯。

文臣賓客:

1。簡雍字憲和,涿郡人也(本姓耿,可能為冀州大族耿氏)。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

2。孫乾(?-約215年),字公祐,北海營陵人,鄭玄學生。

3。麋竺(?~約221年),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

4。劉琰(?-234年),字威碩,豫州魯國人,能談論,季漢車騎將軍。

5。徐庶,穎川人,母為

曹劫

,入曹魏,後為御史中丞。

在這個時期,《先主傳》記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因此還有一些義陽、南鄉、襄陽人應是這個時候傾心或依附,資料不足,放在荊州時期。曹操佔領荊北後分南陽郡西部為南鄉郡,在南郡北部增設襄陽郡;在枝江以西設臨江郡。曹丕分南陽郡設義陽郡,在今棗陽、桐柏、新野到信陽市一帶。所以南鄉郡、義陽郡的人也是南陽人,襄陽、臨江也是南郡人,南陽郡、南郡、

江夏郡

及所屬的襄陽城、新野、宛城、鄧城、漢口、夏口等都是荊州的經濟發達地帶和關隘津渡,人口眾多,本地士人和遊學寄寓士人繁盛一時。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琮降曹,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在赤壁之戰後又兼併

劉琦

萬餘兵眾,然後南征四郡。進入蜀中後“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在盡取益州後,劉備又大量任用劉璋的舊臣、姻親、排擯者,以及自己所忌恨者。出現了“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的大好局面。

二、轉戰荊益、進位帝王時期投奔、登用士人和官吏、降將:

1。伊籍,字機伯,兗州山陽郡人,劉表亡轉投先主。為季漢昭文將軍,參與制定《蜀科》。

2。胡潛(公元?-約222年),字公興,魏郡人。卓犖強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慈、潛併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

3。孟光字孝裕,河南郡洛陽人,漢太尉

孟鬱

之族。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為大司農。蜀漢後期,九十多歲死於家中。

4。

高翔

,荊州南郡人,官至雜號大將軍,封玄鄉侯。

5。鄧方(?~221年),字

孔山

,荊州南郡人,第一任庲降都督,為人輕財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6。霍峻,字仲邈(178年—217),南郡枝江人也。劉表死後轉投劉備。守葭萌城,有功為梓潼太守、裨將軍。

7。賴恭,零陵人。劉表所任交州剌史,為人忠勇剛直,才華傑出,豪義很強。極力扶持劉備稱帝,為太常。

8。其子賴厷,才華超群,任丞相西曹令史。

9。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入益州。

10。劉敏,蔣琬表弟,零陵郡泉陵人,俱知名,蜀漢右護軍,揚威將軍。《永州府志》記為劉巴侄子,劉巴父優、祖綽。但《零陵先賢傳》又記劉巴父名祥、

祖曜

。時劉表別駕有零陵劉先(外甥周不疑),諸劉或是親族。

11。

劉邕

,字南和,荊州義陽郡人。隨劉備入蜀,歷任江陽郡太守、監軍、後將軍,賜爵關內侯。蜀漢建興、延熙年間卒。

12。劉邕子劉式:襲爵。

13。次子劉武,為人有文采,官至尚書。

14。胡濟,字偉度,荊州義陽人。官至右驃騎將軍,有忠藎之效。

15。胡博:胡濟弟,歷任蜀漢長水校尉、尚書。

16。樊建,字長元,荊州義陽郡平氏人。忠貞正直,少有文名,官至尚書令。

17。鄧芝(178年-251年),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人。堅貞簡亮,臨官忘家。

18。來敏(165年—261年),字敬達,義陽新野人,漢司空來豔之子。涉獵書籍,善

左氏春秋

,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諸葛亮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狂言數貶,廢而復起。

19。董厥,字龔襲,義陽郡平氏縣人。尚書令、(261年為)輔國大將軍。隨姜維投降魏國,歷任相國參軍、散騎常侍。黃皓亂政,無能匡矯。

20。黃忠(?-220年),字漢升,南陽人,劉表舊將。

21。黃柱,南陽人。漢中王時,黃柱任光祿勳。

22。

郭攸之

,字演長,南陽人。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於時,為侍中。

23。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南陽人也。先主領荊州牧,闢為從事,部諸郡,隨先主入蜀,為尚書令。子陳濟。

24。宗預(?-264年),字德豔 ,南陽郡安眾縣人,隨張飛入蜀。鎮軍大將軍。坦率耿直,有外交才能。

25。宗瑋,任太中大夫,或為南陽宗預親戚。章武二年(222)冬,孫權聞備住白帝,甚懼(懼),遣使請和。備許之,遣瑋報命。

26。韓冉字士元,南陽大族。劉表死轉投劉備,為軍謀掾。有軍事、外交才能,應劉禪初期病逝。

27。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尚書令,延熙十四年卒。

28。杜祺,南陽人。與呂義親善,同為鹽官,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

29。劉幹,南陽南鄉人,與呂義親善,同為鹽官,後為巴西太守。

30。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論語。建安中與許靖等入蜀,為蜀漢大長秋。

31。許國,南陽郡人,仕蜀漢,《三國會要》記為

許允子

,仕官應在諸葛亮後。

32。向朗(約167年—247年),字巨達,襄陽郡宜城縣人,師從於

司馬徽

。為左將軍、特進,封顯明亭侯。

33。向寵(?~240年),襄陽郡宜城縣人。向朗之侄,謙和公允,曉暢軍事。封爵都亭侯,歷任中部督、中領軍。

34。向充,襄陽宜城人,向寵之弟,歷任射聲校尉、尚書。

35。廖化(?-264年),字元儉,襄陽人也。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

36。習禎,字文祥,襄陽人,有風流,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隨先主入蜀,廣漢太守。

37。習忠,習禎之子,官至季漢尚書郎。

38。習隆,習忠之子,為漢步兵校尉,掌校秘書。

39。輔匡(?~238年),字元弼,荊州襄陽人,為人粗強,監軍尚篤,並豫戎任,任自封裔。隨劉備伐吳。入蜀後為右將軍,封中鄉侯。

40。殷觀,字孔休,荊州襄陽宜城人,荊州別駕,入蜀。

41。馬氏五常,襄陽宜城人。馬靜 馬季 馬通 馬良(季常) 馬謖(幼常),老大伯常,老二仲常,老三叔常。。馬良,馬謖都追隨劉備,襄陽馬氏不見在魏吳仕官,其他三兄弟與族人可能隨劉備入蜀,事蹟失載。

42。長沙太守韓玄、零陵太守劉度(荊州多戰,或兵亂被殺)、武陵太守金旋(或兵亂被殺)。

43。杜普,劉備部下,官拜臨沮長,後為樂進所破。

44。梁大,劉備部下,官拜旌陽長,後為樂進所破。

45。蘇非,和關羽一起在荊州屯兵,最後被樂進擊敗。樂進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

入巴蜀後,多為劉璋降將和流寓人士:

1。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人,為季漢尚書令。

2。射援,字文雄,扶風人也。有名行,皇甫嵩女婿,為諸葛亮府從事中郎。

3。射堅,字文固,扶風人。劉備代璋,為廣漢、蜀郡太守,有聰慧才幹,不是一位死守忠節之人。

4。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人。

5。馬岱,馬超族弟,扶風茂陵人,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6。許靖(222年亡),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人,後為太傅,獎勵提拔後輩,品評清談不倦。

7。許叔龍,汝南名士,與費禕、董允齊名,應是許靖子侄。

8。陰化,河內人,族父陰夔。諸葛亮命使吳,蔣琬推舉其為茂才。

9。裴俊字奉先,河東郡人,魏尚書令裴潛弟也。

10。裴越,字令緒,裴俊子,為蜀督軍。蜀破,遷還洛陽,拜議郎。

11。龐義。河南郡人。嫁女於璋長子循為妻,為璋親厚。專權好士,曾招合部曲以備亂,降劉備為左將軍司馬。

12。吳懿(?-237年),字子遠。兗州陳留人,吳匡侄子。高亢強勁,惟其泛愛,能以弱制強,不陷危墜。劉璋宿將,妹為劉備皇后,後任漢中都督,升任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封濟陽侯。

13。吳班,字元雄,陳留人,吳懿族弟,吳匡之子。以豪爽俠義著稱於當時。官至驃騎將軍,封綿竹侯。

14。丁厷,字君幹,兗州山陽人,曾為劉璋幕僚,諸葛亮命其出使東吳。

15。吳蘭(?~218年),青州人。劉璋降將,漢中之戰為陰平氐族首領強端所殺。

16。董和,字幼宰。荊州南郡枝江縣人,掌軍中郎將。

17。王連(?~約223年),字文儀,荊州南陽人也。領丞相長史。

18。向舉,蜀議郎,一時表率,或是荊州襄陽人。建安二十二年,魏篡漢。舉、劉豹等上言:“建安二十二年,數有氣,必有天子出其方。”遂與軍師諸葛亮等請先主嗣大統。

19。龐統之父,失名,襄陽人,身為士族應有一定才幹。龐統死後,劉備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

20。費觀,字賓伯,荊州江夏鄳人,江夏大族。劉璋女婿,費禕族父。為人善於交接,小李嚴二十餘歲,交往如同輩。能參軍事,加振威將軍。

21。費禕,字文偉,江夏鄳人。

22。子費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費禕別傳曰:恭為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

23。劉循,劉璋子,江夏竟陵人,劉備封奉車中郎將,後無事蹟,應被抑制不用。孫權得荊州,居住在公安的劉璋和子劉闡入吳。

24。劉巴(?-222年),字子初,零陵郡烝陽縣人。有清尚之節,敕行整身,抗志存義,味覽典文,倚其高風,好侔古人。其才智絕人,有運籌帷幄之能,為尚書令。

25。劉豹,官至 議郎, 陽泉侯。

26。陳曶、鄭綽,季漢將軍,討滅黃元。

27。雷銅(?-218年),益州陰平人。為將勇猛,與吳蘭於武都郡為魏軍所沒。

28。張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為郡武陽縣人。官至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鍾會兵在成都為亂,為兵所殺。

29。張翼子,張微(239-310),篤志好學,西晉廣漢太守。

30。楊戲(?-261年),字文然,犍為郡武陽縣人,歷任護軍、監軍、建寧梓潼二郡太守、射聲校尉。為人疏闊簡略,忠誠寬厚。酒後對姜維有傲弄之言,坐罪罷免,著有《

季漢輔臣贊

》。

31。楊洪(?―228年),字季休,犍為武陽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關內侯。平生忠清款亮,憂公如家。

32。犍為漢安縣,大族程徵、石謙,可影響劉璋決策。

33。秦宓(?-226年),字子敕,廣漢綿竹人。少有才學,長水校尉、大司農。

34。鐔承,字公文,廣漢郪人也。歷郡守、州右職,為少府、太常。

35。古濮,廣漢德陽大族,為廣漢太守夏侯纂之功曹。

36。王普,廣漢大族,太守夏侯纂的主簿。

37。嚴顏,巴郡臨江人。劉璋巴郡太守。勇烈,降張飛為賓客。

38。馬忠(?-249年),本名狐篤,字德信,巴西閬中人。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彭鄉侯。寬濟有度量,但詼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處事果斷、威恩並立,深受蠻夷、百姓的愛戴。及卒,莫不自致喪庭,流涕盡哀,為之立廟祀,迄今猶在。

39。馬修,馬忠逝世後,繼承馬忠彭鄉侯的爵位。

40。馬恢,忠次子,馬修弟弟。

41。馬融,忠三子,西晉時任交阯郡太守。

42。馬勳,字盛衡,巴西閬中人也。先主定蜀,闢為左將軍屬,後轉州別駕從事,卒。

43。馬齊,字承伯。巴西閬中人也。張飛功曹,飛貢之先主,為尚書郎,後為尚書。

44。姚伷,字子緒(?-242),亦閬中人。先主定益州後,為功曹書佐。丞相亮駐漢中,闢為掾。並進文武之士,亮稱曰:“姚掾並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願諸掾各希此事,以屬其望。”後為尚書僕射,時人服其真誠篤粹,延熙五年卒。

45。周群字仲直,巴西閬中人也。亦曉占候、相術,家富多奴,子周巨頗傳其術。

46。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遵履法度,言不戲謔,然性狹侵疑。

平子王訓嗣。

47。句扶(?-249年),巴西漢昌人。忠勇寬厚,數有戰功,功名爵位亞平,官至左將軍,封宕渠侯。

48。張嶷(?~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也。討伐、招降蠻夷,開通舊道,千里肅清,復古亭驛圍,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徵詣成都,民夷戀慕,扶轂泣涕,過旄牛邑,邑君襁負來迎,及追尋至蜀郡界,隨嶷朝貢者百餘人。與魏將徐質交鋒陣亡,越巂民夷聞嶷死,無不悲泣,立廟而四時水旱輒祀。

封長子瑛西鄉侯,次子護雄襲爵。

49。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家貧未嘗問產業,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故研精六經,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後遷光祿大夫,勸劉禪降魏。

50。週三子,熙、賢、同。少子同頗好周業,亦以忠篤質素為行,舉孝廉。學生文立、陳壽、李密、羅憲、杜軫。

51。龔諶,巴西安漢人,劉璋巴西功曹,向張飛投降,後任蜀漢犍為太守。

52。長子龔祿(公元195年—225年),字德緒,牙門將、越嶲太守。隨諸葛亮南征平叛,夏五月為叛軍頭目李求承所害。

53。次子龔德皦,蜀漢鎮軍將軍。

54。三子龔衡,字德衡,蜀漢領軍。

55。陳壽父,巴西安漢人,(馬謖)參軍。

56。閻芝(223-229年間,上後出師表前病逝),蜀國人,巴西太守,夷陵敗績,徵集五千人,為劉備補充兵員,派馬忠帶兵前往。

57。張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丞相留府長史、輔漢將軍,幹理敏捷,天姿明察,長於治劇,才誠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專任。治公羊春秋,博涉史記、漢書。

58。張裕(?-218年),字南和,蜀郡人。州後部司馬,亦曉占候、相術,而天才過周群。語常不遜,先主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遂棄市。

59。張君,蜀郡成都人,嚴道長。

60。何宗,字彥英,蜀郡郫人,精通圖讖、天文推步之術,為大鴻臚。

61。杜瓊(?-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少受學於任安,精究安術。學識淵博、沉默少言,精通讖緯術藝、天文占驗,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譙周問學,為太常,延熙十三年卒。

62。壽良之祖、父:蜀郡成都人,失名,二世皆為犍為太守。

63。李福(?~約238年),字孫德,梓潼涪縣人,大族,父李權為劉焉殺。劉備任用李福為成都縣,後為尚書,問諸葛亮以後事。

64。杜微字國輔,梓潼涪人也。學於廣漢任安。

65。尹默字思潛,梓潼涪人也。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諸經史,又專精於左氏春秋。自劉歆條例,鄭眾、賈逵父子、陳元、服虔注說,鹹略誦述,不復按本。諸葛亮請為軍祭酒。

66。子尹宗傳其業,為博士。

67。李仁,字德賢,梓潼涪人。與同縣尹默俱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

68。其子李撰,季漢中散中大夫,具傳其業,又從默講論義理,五經、諸子,無不該覽,加博好技藝,算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皆致思焉。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準賈、馬,異於鄭玄。

69。王謀(?-225年),字元泰,漢嘉郡人,有容止操行。劉禪繼位,賜爵關內侯,替賴恭太常之位。

70。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人也。庲降都督,加安漢將軍。

71。陳術,字申伯,漢中人,博學多聞,著《釋部》七篇、《益部耆舊傳》、《志》,歷三郡太守術,見《蜀書》。

72。勸學從事張爽。

73。大司馬屬殷純。

74。(劉璋巴西太守)趙筰拒守,張飛攻破之,降為(或益州)別駕。

75。雷定,陰平氐王。漢中之戰時,馬超策動氐族雷定,率領氐族七部,一萬多人響應馬超,牽制曹軍在下辨的主力。 追隨馬超的氐王有興國阿貴、興和竇茂,二人為郭淮討滅。陰平雷定和百傾楊千萬(仇池國祖上)先後投漢。

76。楊千萬(?~263年),涼州武都白馬氐。第三任首領,為夏侯淵敗,入蜀投奔馬超。

77。董種,馬超妻妾之弟,涼州人,應有勇力。

78。宋瑋,蜀漢使者,劉備曾多次派遣他和費禕等使吳。

79。張嘉、王休,襄陽男子,劉備進位皇帝時,獻祥瑞-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二人應是投靠劉備的襄陽士人或技藝者。

80。韓平,字士遠。韓信後人,在趙雲麾下為將,參與四次北伐,遷江州令。

81。張著,蜀漢將領,漢中之戰時與黃忠攻打北山米倉,陷圍被創,趙雲救出。

82。趙直,豫章人,公元175年生,蜀漢官方占夢者。解夢:a。魏延夢頭上生角,解釋為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b。何祗夢井中生桑,直曰:“桑非井中之物,會當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壽恐不過此。”

c。蔣琬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沱。直曰:“夫見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當至公,大吉之徵也。”

83。蹇胤,魚復人(重慶奉節),當地大族。曾勸劉璋改永寧郡為巴郡,並分出巴西郡,以龐義為太守。以固陵郡為巴東郡,號三巴。章武元年,與徐慮上書爭巴名。

84。翟登、張順,應是益州士人。是獻帝侍中常洽(字茂尼,江原人)門生,洽被李傕殺害,二人將喪無恙而還。

85。平西將軍劉某,黃龍甘露碑中,排在鎮北將軍劉琰之後,李嚴邀請800多大臣立碑、上表,腐蝕闕文,可惜。

86。平北將軍劉某,黃龍甘露碑中,排在鎮北將軍劉琰之後。

87。將軍(姓闕)某仁,見黃龍甘露碑,排名靠後。

88。校尉李某,見黃龍甘露碑,排名靠後。

89。中郎將劉某,見黃龍甘露碑,排名靠後。

90。康立,武陵人,216年為巴東太守。

91。宋遠,字文奇。221年為犍為郡丞,時太守為李嚴,出自黃龍甘露碑。

92。陳寶,巴郡安漢人。曾祖陳禪為東漢司隸校尉,126年左右死。曾孫陳寶,亦剛壯有禪風,為州別駕從事,顯名州里,20年左右一代,或170年左右生,是能活到220年左右的,和陳壽家族或有關係。

93。祝龜,字元靈,南鄭人也。年十五,遠學汝、潁及太學,通博蕩達,能屬文。劉焉闢授葭萌長,撰《漢中耆舊傳》,以著述終。

94。李盛(-228年),字仲和,河南人,為巴郡太守,貪財重賦,北伐為將軍,街亭戰敗與馬謖等被誅。

95。王景,劉璋時為從事。

96。蔣八斗,存疑,地方誌與族譜記載為蔣琬之弟。隨劉備入蜀,為諸葛亮所重,遂入亮幕府,後落籍今天的安康市漢濱區新壩鄉蔣家坪地區。

97。劉盛息,益州人,東漢書法家與石工。建安十年(205)所立的《樊敏碑》即其所書,原石已佚,有重刻在四川蘆山縣。雖鋒芒多殺而字勢雄偉厚重,古穆之氣不可磨滅。

98。劉巴,生卒不詳,與前尚書令同名,曾任徵南將軍,參與了231年群臣對李嚴的彈劾。

99。龐柔,南安郡狟道縣人,勇健者。龐徳從兄,從馬超入漢中,歸劉備為蜀漢名將。

100。任養,天水郡人,昔馬超走奔上邽,任養等舉眾迎之。

歷年免除、廢錮、誅殺:

1。張存,字處仁,南陽人。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為廣漢太守。素不服龐統,統中矢卒,先主嘉嘆,存曰:“統雖盡忠可惜,然違大雅之義。”先主怒曰:“統殺身成仁,更為非也?”免存官。頃之,病卒。

2。張肅,字君矯,蜀郡大族。張松的兄長,有氣度威嚴,舉報其弟松,降劉備,劉備後棄用。

3。費詩,字公舉,犍為南安人也。反對劉備稱帝,由是忤指,左遷部永昌從事。蔣琬秉政,以詩為諫議大夫,卒於家。

4。雍茂(?—221年),任主簿。與尚書令劉巴向劉備進言,反對其稱帝,勸廣羅人才,劉備後以此事殺茂。不知和雍闓是否有關係,因此反叛。

5。張裕(?-218年),語常不遜,先主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遂棄市。

6。劉封(?—220年),長沙人,劉備養子,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有戰功。被孟達與徐晃共襲敗,歸成都。劉禪為嗣子,處於嫌疑之地,劉備賜死,自裁,劉備深表痛惜。(諸葛亮建言有嫡嗣,久則難制,宜除之)

7。彭羕(184-220),字永年,廣漢人。心大志廣,囂張自矜,非政議事,交結馬超圖變,下獄處死。(諸葛亮懷疑其心志,內心不喜歡他,建言劉備除之)

8。黃元,漢嘉太守,章武二年十二月(公元222年),“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章武三年三月,進兵攻臨邛縣”,兵敗被殺。(與諸葛亮不善,怕劉備死後,他執政後算賬才造反)

9。李嚴(?-234年),字正方,南陽人。後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與諸葛亮爭權怠事,廢為民,流放梓潼郡。

10。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誹謗先帝,疵毀眾臣,自以為應位在諸葛亮之右,任職卿士。於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

11。來敏,諸葛亮以其狂言免職,以祖德與名望,數廢數起。

12。向朗,收容馬謖,為其辯解,諸葛亮免除其職位。

13。常房(頎),蜀郡成都人,益州從事。朱褒意圖謀反,反誣以謀反,害之。

14。諸葛亮誅常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朱褒。

15。朱褒(?—225年),任牂牁太守。素有異志,後擁郡反,諸葛亮南征誅滅。

16。高定(?-225),越嶲夷王,劉備逝世,叛亂,諸葛亮南征誅滅。

17。雍闓(?~225年),建寧大族,叛亂,為高定部曲殺。

18。馬謖(190年-228年),襄陽人,字幼常。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失街亭棄軍而走,諸葛亮下謖獄,戮以謝眾。

19。北伐退軍,將軍張休、李盛,兵敗犯法,與馬謖並誅殺。又奪將軍黃襲等兵。

20。陳壽父,巴西安漢人,馬謖參軍,並誅。

21。魏延,季漢朝廷懷疑其反叛,誅殺。(諸葛亮生前多有壓制,雙方都心不能平,死後制定有對付措施)

22。魏昌,魏延之子。馬岱斬殺魏延,並消滅其殘部,魏昌並死。

23。魏容,魏延次子。朝廷下令夷魏延三族,受牽連被誅。

24。楊儀(?-235年),字威公,襄陽人,為中軍師。為人閒則及理,逼則傷侵因。諸葛亮死後多出怨言,削職流放漢嘉郡。不自省而上書誹謗,言辭激烈,下獄自殺。

25。李邈,李邵兄,字漢南,廣漢郪人,丞相參軍、安漢將軍,諫不殺馬謖,失亮意,十二年,亮卒,上書日亮權臣跋扈,後主怒,下獄誅之。

26。劉琰疑妻子胡氏與後主有染,施以私刑並逐出家門,胡氏上琰,下獄棄市。有名士風流,但為人偏執好鬥,終於自取其禍。

27。趙範(前桂陽太守,降有異心,後不知所蹤)

28。黎韜,巴西人,活躍蜀漢中期。達於從政,因為為人狡厲,沒有德行,觸犯法律,被廢官禁錮,窮困潦倒。

29。督農楊敏,詆譭蔣琬,後坐事繫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免重罪。

30。蜀時(建安二十三年)廣漢郪縣大姓,世掌部曲,高勝、馬秦皆叛,李嚴討之,伏誅。

31。張慕(有膽色!),廣漢、綿竹山賊。建興五年,丞相亮住漢中,慕鈔盜軍資,劫掠吏民,張嶷將兵討之。尋其餘類,旬日清泰。

32。蘇祁邑君冬逢與弟隗渠、耆帥李求承前亂南中,張嶷皆誅滅。

33。牂牁興古獠種復反,馬忠令張嶷領諸營往討,嶷內招降得二千人,悉傳詣漢中。

34。狼岑,定莋率豪。張嶷使壯士殺之,喻其惡,曰:“無得妄動,動即殄矣”,種類鹹面縛謝過。

35。劉胄(?~233年),南中一帶豪帥,後主建興十一年(233年),劉胄率眾起兵,未及,為馬忠擊殺。

36。山平康夷反(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維往討,破平之。

37。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即梟其渠帥,皆破平之。

38。楊戲(?-261年),酒後對姜維有傲弄之言,坐罪罷免。

39。劉穹:(?~263),字忠建。257年為尚書,261年勸劉禪改革內政,不聽,黃皓讒言,廢為庶人。北地王劉諶收留為臣,劉諶自殺,穹聞大哭,自刎而死。

劉備誅4人(含劉封、彭漾),廢免3人。劉禪廢1人,誅殺6人(含魏延、楊儀、李邈),張嶷誅殺反叛5人以上,其他邊將誅殺反叛6人以上,其他時期廢3人,失蹤1人。

諸葛亮誅殺8人以上(含常房諸子,雍闓因亮南征被殺),廢徙9人(含常房四弟),因他建言、安排和爭議而死最少6人。彭漾、劉封、黃元、魏延、楊儀、李邈不是諸葛亮所殺,但有直接關係,與諸葛亮有爭議的有王連(阻止南征,223年死)、張裔、李邈。楊儀性格能力不適合統領大局,卻還任命,其死與亮也有一定關係。而因其強權政治,死後李邈建議追責被劉禪誅殺,實際上劉備只自主殺張裕、雍茂2人,劉禪自主殺劉琰1人而已。

入蜀、失荊州、爭漢中、夷陵覆軍、徵南中的戰死、被刺殺、謀害、病逝者:

1。張松(?-212年),蜀郡成都人。益州別駕,進獻益州地圖山川、府庫、去人馬處所。結納劉備事洩,為劉璋所殺。

2。龐統(179年-214年),襄陽人,參軍事,軍師中郎將入蜀戰死。

3。孫乾(?-約215年)病逝。

4。霍峻(217年)病逝。

5。任夔(?—218年),為將軍,隨吳蘭駐下辯,為曹洪陣斬。

6。吳蘭(?-218年),將軍,建安二十三年,為陰平氐強端斬殺。

7。雷銅(?-218年),陰平人。為將勇猛,與吳蘭於武都郡為魏軍所沒。

8。鄧凱,秭歸大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吳攻打荊州,兵敗入蜀。

9。關羽(-220年),陸遜等襲擊,為潘璋等俘獲、斬殺。

10。關平(-220年),關羽之子,為潘璋等俘獲、斬殺。

11。趙累(-220年),關羽部下都督。呂蒙、陸遜襲取荊州,被吳將潘璋等在臨沮擒獲,被斬殺。

12。胡修(?-220年),東漢荊州刺史,為人粗暴。關羽水淹七軍,降關羽,後於沔水之戰被徐晃軍所殺。

13。傅方(?—220年),東漢南鄉太守,降關羽,後來“(關)羽圍塹鹿角十重,(徐)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圍退。”

14。雷緒(?-?),揚州廬江人。雷緒在淮南與陳蘭等人擁兵數萬,被夏侯淵擊敗。劉備取江南四郡,率兵卒家屬五萬多人投奔劉備,任命為偏將軍。(應失陷在荊州,部曲為吳國統治)

15。吳碭(dàng),字叔山,南海揭陽人,長沙郡安城縣長,忠於漢室(漢-劉表-劉備),相應關羽,被吳國呂岱擊敗。

16。吳碭同鄉人,曾夏,響應吳碭。

17。袁龍,中郎將,響應吳碭。

18。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響應關羽,為曹軍攻沒

19。鄧輔,漢中郡房陵人。陸遜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敗其軍,或戰死。

20。郭睦,蜀漢南鄉太守,後無事蹟,或戰死。

21。法正220年病逝。

22。黃忠,劉備稱漢中王次年(220年)病逝。

23。張飛章武元年(221年)被刺殺。

24。麋竺約221年病逝。

25。鄧方(?~221年)病逝,第一任庲降都督。

26。馬超章武二年(222)卒。

27。許靖(222年)病逝。

28。劉巴(?-222年)病逝

29。馬勳,先主定蜀,闢為左將軍屬,後轉州別駕從事,卒(220-223年左右)。

30。馮習(?—222年),字休元,南郡人,伐孫吳時任領軍,猇亭被吳將陸遜擊敗戰死。

31。張南(?-公元222年),字文進,廣陵海陵人。應為先主在徐州招募部曲,後被陸遜擊敗,張南兵敗戰死。

32。趙融(?-222年),蜀漢將軍,隨劉備參加夷陵之戰,為帳下別督。後來事蹟不詳,疑為在夷陵之戰中戰死。

31。沙摩柯(?-222年),五溪蠻首領,為劉備僱傭,陸遜火攻破40餘營,被亂軍殺死。

32。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人,為侍中,夷陵兵敗為亂軍殺死。

33。樊伷(?-?):南陽人,孫權襲殺關羽得荊州後,為武陵部從事。樊伷誘導諸夷,圖以武陵屬劉備,孫權遣潘浚將五千兵往,斬殺樊伷。

34。傅肜(?-222年),義陽人。先主退軍,斷後拒戰,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拜子僉為左中郎,後為關中都督,景耀六年,又臨危授命。論者嘉其父子奕世忠義。

35。程畿(?-222年),字季然,巴西閬中人也。以祭酒隨先主徵吳,遇大軍敗績,溯江而還,或告之曰:”後追已至,解船輕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者。眾大至,共擊之,乃死。子程祁,字公弘。子程鬱。

36。習珍,襄陽人。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荊州淪陷後,習珍起兵反抗孫權,遭到叛徒潘濬圍攻,臨死前宣稱:“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

37。王甫(?—222年),字國山,廣漢郪人,荊州議曹從事,並在夷陵之戰中陣亡。其子王祐,官至尚書右選郎。

38。王士,字義強,廣漢郪人,國山從兄也。出為宕渠太守,徙在犍為。會丞相亮南征,轉為益州太守,將南行,為蠻夷所害。其人志壯氣剛,濟濟修志,蜀之芬芳。

39。李朝(?-222年),字偉南,李邵兄。郡功曹,舉孝廉,入為別駕從事。隨先主東征吳,章武二年卒於永安。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40。李邵字永南,廣漢郪人也。丞相亮闢為西曹掾。亮南征,留邵為治中從事,是歲卒。

41。王連(?~約223年)病逝,丞相長史。

42。正昂(?—223),建寧太守,為益州郡豪帥雍闓所殺。

43。焦璜(?—223),越巂郡太守,為夷王高定所殺。

44。呂凱字季平(?-225),永昌不韋人。諸葛亮平南中,以凱功,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子呂祥嗣。

45。龔祿(公元195年—225年),越嶲太守。隨諸葛亮南征平叛,夏五月為叛軍頭目李求承所害。

被俘虜或叛降者:

1。陳鳳,蜀漢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陸遜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

2。公安守將士仁,降吳。

3。南郡太守糜芳,降吳。

4。樊友,蜀漢宜都太守。陸遜率軍攻荊州,長驅直入,樊友棄城而逃,導致各城邑長官和各少數民族頭領紛紛投降。

5。文布,秭歸縣大姓,蜀將。為吳陸遜討破,領兵降吳。

6。習宏,習珍弟,兵敗被俘在吳,有問必不答。

7。潘濬(?-239年),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被俘降吳。

8。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先主自荊州入蜀,以普為零陵太守,為呂蒙誆騙降吳。

9。張達、範強,殺張飛奔孫權。

10。申耽,字義舉,上庸太守,西平、上庸間的豪強大戶,申儀之兄,220年降魏。

11。申儀,西城太守,降魏。

12。孟達(?-228),字子度,扶風郡郿人,本為劉璋屬下。降魏又欲反歸蜀漢,事敗而死。

13。鄧賢。魏略曰:宣王誘達將李輔及達甥鄧賢,賢等開門納軍,降魏(司馬懿)

14。李輔,孟達部將,降魏。

15。郤揖,郤正之父,孟達營都督,後隨達投降曹魏,任中書令史,為黃巾馬相殺害的益州刺史郤儉是其父。

16。黃權(240年亡),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人,才捷敏思,籌畫有方,導師禳穢,遂事成章。以鎮北將軍隨先主徵吳在江北,道絕領軍歸魏,為魏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17。杜路,蜀漢將軍,章武二年(222),劉備敗於猇亭,路與劉寧等部將窮迫困厄,向吳求降。

18。劉寧,蜀漢將軍,窮困降吳。

19。龐林,龐統弟,荊州治中從事。隨黃權投魏。

20。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降魏,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關羽守荊州和劉備徵吳人員佈置-連結

三國演義蜀漢的虛擬人物

支援蜀漢計程車族世家

錯失的隱士:

1。周舒,字叔布,閬中人也,精今文經學讖緯、天文。周群父,隱士。

2。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

3。司馬徽學生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學生與交遊士人有黃承彥、龐德公、宋忠、韓嵩、諸葛亮、龐統、石韜、孟建、崔鈞、徐庶等。(得水鏡先生者得天下!!)

4。龐德公,襄陽大族。

5。李意(成都附近),或為天師道首領。

6。範長生(218-318),成都附近青城山天師道首領,涪陵大族,248年徐巨反,鄧芝平定後移謝、範等5家於蜀為獵射官。西晉時大成政權丞相,封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在其“休養生息,薄賦興教”的勸導下,大成政權一度昌盛,死後子範賁接任丞相之位。

7。張普,犍為天師道首領,後續者為陳瑞。

8。陳瑞,犍為郡天師道首領,277年與部眾為益州刺史王濬(俊)誅殺。

9。犍為天師道萌生(正一盟威道)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

10。譙山並,家傳《

尚書

》、讖緯 ,巴西西充國人,譙周父。

劉備錯過的人才(含降將、出奔)

1。牽招 2。田豫 3。陳群 4。陳登 5。太史慈 6。袁渙 7。黃權 8。徐庶 9。孟達 10。潘濬 11。文聘 12。張任 13劉璝等劉璋部將(下落不明)14。劉磐(劉表侄子)15。龐德 16。張松 17。閻圃 18。劉表部將和避難荊州士人

18。鄭度,廣漢人,為籌畫士,忠貞不二,劉璋罷黜不用,遂隱居,亦不為劉先主用。

三、諸葛亮、蔣琬時期的文武大臣:

1。賴恭子賴厷,零陵人,為丞相西曹令史,隨諸葛亮於漢中,早夭,亮甚惜之。

2。楊顒,字子昭 ,荊州襄陽 人,楊儀宗族。入蜀為巴郡太守、丞相掾屬。勸說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書,整日勞累,以致“上下相侵”,這樣做最終只會空耗精力,一事無成。及楊顒死,亮泣三日,惜之日:“天奪吾楊顒,為朝中損益多矣。”

3。楊汰:字季儒,益州巴郡人,活躍於蜀漢中期。早早便夭折了,年僅二十餘。

4。關興字安國,河東解人。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5。張苞,侍中,幽州涿郡人,張飛子,早夭。

6。韓儼,巴西郡人,活躍於蜀漢中期,明識經義,頗有幹事才。建興仕為郡吏。不幸患病,癱瘓不起。

7。王謀(?-225年)病逝

8。秦宓(?-226年)病逝。

9。楊洪(?―228)病逝。

10。諸葛喬(204年~228年)病逝。徐州琅琊郡人,字伯松,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

11。程祁(?——?),字公弘,巴西閬中人,祭酒程畿之子。少與犍為楊戲等齊名,丞相諸葛亮深識之。年二十而卒。(應205-215之間生人)

12。程鬱,程畿之子,巴郡郡吏。

13。《

後出師表

》:“自臣(諸葛亮)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14。上官雝,官至行中典軍、討虜將軍。隨諸葛亮數次北伐,卒於官。

15。上官勝,存疑。 《三國志•二主妃子傳》“丞相(諸葛)亮上言’禮雲:上古無合葬,中古後因時方有。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制曰’可’。”太尉不詳何人,蓋置而不常設。可考者上官勝一人。見《唐書·宰相世系表》第十三:“漢有右將軍安陽侯上官桀,生安,車騎將軍、桑樂侯,以反伏誅。遺腹子期,裔孫勝,蜀太尉。”

16。上官先,上官勝之子。蜀亡,遷徙東郡。

17。上官茂,上官勝之子。蜀亡,遷徙東郡。

18。上官顯,或字子脩,涼州天水郡(甘肅)人。原天水郡吏。隨姜維入蜀,事蹟不詳。

19。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冀人也。涼州上士,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此人心存漢室,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又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20。梁緒,與姜維入蜀,官至大鴻臚。

21。尹賞,與姜維入蜀,為執金吾。

22。梁虔,與姜維入蜀,為大長秋,皆先蜀亡沒。

23。將軍張尉。

24。袁綝,潁川郡人,歷任季漢前將軍、徵西大將軍,直至建興十五年(235),無記載。

25。丁鹹,應為南中人。諸葛亮南征平定孟獲後降蜀,初次北伐,丁鹹為左護軍

26。許允,官至偏將軍、漢城亭侯,諸葛亮初次北伐時任前護軍。《三國會要》記許國為允子,則應是南陽人。

27。閻晏,參加北伐,官職是行參軍,建義將軍。

28。杜義,行參軍裨將軍。

29。盛勃,行參軍綏戎都尉。

30。樊岐,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

31。成藩,季漢將領之一,被李嚴派去通知諸葛亮退兵,由此引發了後續李嚴被廢黜的事宜

32。狐忠,參軍,隸屬李嚴。

33。諸葛均,亮弟,徐州琅琊郡人,官至長水校尉

34。糜竺子威,徐州東海朐人,官至虎賁中郎將。

35。威子照,徐州東海朐人,虎騎監。自竺至照,皆便弓馬,善射御雲。

36。關統,河東解人,關興之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37。關彝,河東解人,關興的庶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38。靳詳,三國時蜀漢使臣,為監軍,幷州太原人。

39。法邈,扶風人,關內侯,奉車都尉、漢陽太守。

40。孟興,扶風人,孟達子,督軍。

41。李豐,南陽人,李嚴子。丞相掾、朱提太守。

42。馬良兒子馬秉,襄陽宜城人,官至騎都尉。

43。董恢,字休緒,南郡襄陽人,才思敏捷。關羽失荊州,劉備病逝後,從襄陽入益州。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四郡回來,以費禕為昭信校尉出使吳國,恢以宣信中郎之職陪同出使,後為巴郡太守。

44。羅蒙,襄陽人,蜀漢廣漢太守,羅憲之父。

45。龐延,可能是荊州人。“舉茂才,蔣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

46。鄧凱,南郡秭歸大姓,(219年)為吳兵所敗,入蜀。

47。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董和子,為尚書令

48。王伉,益州蜀郡人,封亭侯,為永昌太守。

49。杜禎,字文然,蜀郡成都人。蜀漢太常杜瓊之子。約生於東漢獻帝建安初年,益州牧諸葛亮闢為州別駕從事,入晉為梁、益二州都督。

50。杜雄,字伯休,蜀郡成都人。仕蜀漢官至安漢、雒縣縣令。

51。柳伸,字雅厚,蜀郡成都人,曾為諸葛亮闢為州別駕從事,後官位名跡不顯。蜀亡仕晉,官至益州都督度支。

52。柳隱(公元190-269年),字休然,蜀郡成都人。多次跟隨大將軍姜維北伐,既能參贊軍事,又能衝陣殺敵,勇略冠軍。後駐守黃金圍,鍾會包圍柳隱卻不能攻下,後鄧艾襲取成都,劉禪投降,乃敕命柳隱投降。

53。柳竺,蜀郡成都人,大族柳氏。

54。何祗,字君肅,蜀郡人,少寒貧,寬厚通濟,體壯能飲食,好聲色,不持節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使人投算,祗聽其讀而心計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55。張表字伯達,蜀郡成都人,張松子。當時名士,有威儀風觀,清望逾忠。始名位與楊戲齊,後至尚書,督庲降後將軍。

56。常員,蜀郡江原大族,為牂柯、永昌太守。

57。常高,蜀郡江原人,常員長子, 高廟令,子常勖、廓。

58。常勖(?-280年),字脩業,蜀郡江原人,常高子。郫令、州主簿。治《

毛詩

》、《尚書》,涉洽群籍,多所通覽。善儀容,翔集進退,動為表觀。言論壯烈,州里重之。然交友惟賢,不交下己者,泛愛之恩猶不足。鄧艾伐蜀,破諸葛瞻於綿竹,威振西土,諸縣長吏望風而降,委官奔走。勖獨率吏民固城拒守。

59。常廓,字敬業。常高之子,勖之弟,常璩之祖,以明經而聞名,早亡,郪縣縣令。

60。常寬,字泰恭,騫族弟,常廓之子。著《蜀後志》及《後賢傳》,續陳壽《耆舊》作《梁益篇》。入晉拜武平太守,卒於交州。

61。常閎,常員之子,任職廣漢太守,閎子常忌。

62。常忌,字茂通,蜀郡江原人。蜀漢大臣,一門顯赫。忌少時與從兄常勖齊名。忌為人,通道任數,不從下人。因此為貴勢所不善,所以作詩著論,先攻己短。臨喪與樂,歡哀俱至,為士類所稱。達於政事,且頗通軍略,可謂才資文武。

63。友人廣漢段宗仲,亦有學行,在蜀時官與忌比(應為侍郎)。

64。常竺,字代文,蜀郡江原人,常員侄子。南廣郡,蜀延熙中置,常竺為太守。巴西(縣)令-狐衷接任。

65。常偉,蜀郡江原人,常竺之子。閬中令。

66。常騫,蜀郡江原人,字季慎,常偉之子。以清尚知名。州闢部從事,郡請功曹。

67。常良,廣都令,應是江原人。

68。常播字文平,蜀郡江原人。節義抗烈,舉孝廉,除郪長。

69。伍梁,字德山,犍為南安人也。儒學雅尚,州牧諸葛亮選迎為功曹,遷五官中郎將。少與杜微師從廣漢任安。

70。文恭,字仲寶,梓潼人。以才幹為牧亮治中從事、丞相參軍。

71。王彭,字仲,廣漢郪縣人。蜀中名士王商之子,官至蜀漢巴郡太守。

72。王離,字伯元,廣漢郪人,亦以才幹顯。為督軍從事,推法平當,代何祗為犍為太守,治有美績,雖聰明不及祗,而文采過之也。

73。王長文,字德睿,廣漢郪人也。益州書佐,著書四卷,擬《易》,名曰《通玄經》,有《文言》、《

卦象

》,可用卜筮,時人比之揚雄《太玄》。漢亡後,晉州郡屢闢不就。

74。王衝,廣漢人也。為牙門將,統屬江州督李嚴。為嚴所忌,懼罪降魏。

75。陳式,巴西安漢人,為將軍克武都、陰平二郡。

76。巴西郡叔布、榮始等人,或學兼三才,或精秀奇逸。

77。詹晏,將軍,為吳將李異、謝旌率水步兵所敗,應隨劉備還白帝。

78。岑述,字元儉,諸葛亮親信者,與李嚴、張裔不睦。建興(223年—237年)中任司鹽校尉。李嚴督糧不力,派狐忠、成藩通知諸葛亮撤軍,北伐被迫終止, 李嚴為推卸責任,編造謊言,打算殺死督運岑述以頂替過失,又上奏劉禪誣陷諸葛亮。

79。蒲元,蜀漢傑出的工匠,《全三國文》記為丞相西曹掾。掌握了精湛的鋼刀淬火技術。他能夠辨別不同水質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並且選擇冷卻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鋼刀淬到合適的硬度。他造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被譽為神刀。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

80。郭達,出於《四川通志》的人物,屬於地方傳說中人物,一個晚上給諸葛亮打造了三千支箭,手速之快號稱神手,因此被諸葛亮提拔為將軍。

81。宕渠大族趙(氏)芬

82。墊江大族龔(氏)榮

83。朐忍人徐慮

84。魚復人蹇機。

85。承伯,才藻清妙。

86。李光,鍵為武陽人,李密祖父,朱提太守。

87。張奉,曾出使吳國,於孫權前列尚書闞澤姓名以嘲澤,澤不能答。薛綜則以“吳”、“蜀”國名反譏,奉無言以對。

88。郭模,蜀國官吏。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

89。文隆,字仲奏,巴西安眾人。文立祖父,居成都,壽68。

90。文導,字永顯,文立之父。

91。李郃,丞相掾。

92。趙正,將兵都尉,234年楊儀領軍退,自以為當代諸葛亮,呼趙正以周易卜之。

93。何祗之族人,汶山太守。祗遷廣漢太守,蠻夷叛亂, 夷日“令得前何府君 ,乃能安我耳”,何祗在廣漢,難以離開,提拔其族人為汶山太守,復安。

94。何包,字休楊。郫人,何攀之父,舉孝廉、秀才,皆不行。

95。龐力,督運官,籍貫、字號、生卒不詳,出自《通典•食貨》按《諸葛亮集》。

96。杜濬,督運官,同上。

97。滿元,督運官,同上。

98。胡忠,漢中督運官,同上。

99。衛文經,荊州人,楚之蘭芳者。

100。孟獲,建寧郡人,或出朱提郡孟氏,南中蠻漢首領,降為御史中丞。

101。孟琰字休明,朱提郡人。孟獲族人,官拜輔漢將軍,虎步監。

102。爨習,建寧郡同勞縣人,降為行參軍、偏將軍、領軍,李恢的姑丈。曾率南中精銳從徵北伐,參加了街亭之戰。

103。濟火(175年—238年),牂牁人,水西彝祖先,名妥阿哲。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時,親迎漢軍,在今貴州西北積糧通道,協助平孟獲有功,受封“羅甸王”,世長其土,勒四十八部。濟火深目身長,面黧色而白齒,以青布帛為囊,籠發其中,若角狀。習戰鬥,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夷(彝)戴之。

104。長子阿武,居賣佐婁洛(方誌稱綠水之東山)。

105。幼子阿哲琪,居古雅嫩益,乃郎岱阿哲琪土目之補助。

106。柏墨,濟火伯父之子。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年)牂牁界中普里(屬貴州)革僚叛,濟火受後主詔,率眾討平之,進而拓其境地。以柏墨長之,是為滷氏大宗。

107。阿納,古彝族首領,居南廣之鹿裡(今鎮雄),濟火與之同祖,依照諸葛亮建議結盟。

108。襁負(越巂、漢嘉豪帥)。

109。(張)龍佑那,白崖僰人首領,洱海至滇池一帶,諸葛亮賜姓張,白族先祖。諸葛亮南征後封其為長,世領其地,賜姓張,於白崖(在今雲南彌渡縣紅崖)築建寧城,改白子國為建寧國,立鐵柱並《南中紀功碑》。楊慎《滇載記》稱,諸部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襁負(越巂、漢嘉豪帥)農桑,諸部於是始有姓氏”。

110。支富,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季漢)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

111。康植,康居胡侯,為北伐先鋒。

112。降人李鴻,諸葛亮見,蔣琬,費詩同坐。

113。魏狼,越巂郡北徼捉馬夷王。最驍勁,不承節度,張嶷乃往討,生縛魏狼,又解縱告喻,使招懷餘類。表拜狼為邑侯,種落三千餘戶皆安土供職。

114。延熙十三年,涪陵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分羸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韓、蔣為大姓。

115。涪陵郡諸縣北有獽、蜑夷,又有蟾夷也。

116。攸樂族(今基諾族),諸葛亮南征時留在南中的追隨部族,住在攸樂山(司傑卓米),尊奉孔明,孔明賜以茶籽和糧種,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男童衣背上的圓形刺繡圖案,據說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時也呼喊孔明先生。

117。葫蘆王,卡那曼卷族(佤族),丞相亮與其簽訂盟約,要求其歸順蜀漢朝廷,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承認葫蘆王地屬於蜀漢領地,有人侵擾佤族部落,蜀漢則出兵支援。卡那曼卷作為佤族人的總王,統治佤族各部,王位世襲。1934年英國非法進入滄源地區,派兵佔領佤族班洪等部丿的銀礦,班洪王等集結部眾,以效忠的祖公諸葛亮之名,剽牛立盟,成立聯軍,堅持戰鬥,最終驅逐英軍。

118。莫布,濟火之兄。

精銳部隊

1。禁軍,宿值禁中,虎賁中郎將糜威、關統,中郎趙統。五官中郎將伍梁。後由諸葛瞻率領抵抗鄧艾,戰敗。

左右羽林-督(軍)中部督向寵,右部督李球

虎步營-監(軍),蜀漢的主要步兵,諸葛亮曾讓姜維統領過這支部隊,後由孟琰統領北伐。

虎騎營-監(軍)-糜照

2。白毦軍,早期由陳到統領的精銳部隊,後隨陳到駐守永安。

3。無當飛軍,諸葛亮平南中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都尉,先後由王平、張嶷、霍弋統領,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將(另有呂、霍、尹);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4。神刀軍,一支以兵器見長的軍隊,裝備蒲元淬火所造的鋼刀。

5。連弩士,是諸葛亮針對南蠻兵所建立的一支軍隊,部隊裝備諸葛亮發明的元戎連弩,部隊規模三千人。

6。四大都督,駐守東、南、北主要軍區與關隘的精銳部隊。

漢中都督:魏延、吳懿、王平、胡濟。

永安都督:李嚴、陳到、宗預、閻宇、羅憲。

江州都督:費觀、李嚴、李豐、李福、鄧芝。

庲降都督:鄧方、李恢、張翼、馬忠、張表、閻宇。

蜀漢寶具:蜀主八劍(諸葛亮配章武劍)、新亭侯刀(張飛命鐵匠取煉赤珠山鐵打造)、蔓菁(野菜,補充軍糧)、浦元刀、郭達箭、筒袖鎧、諸葛連弩、木牛、流馬、諸葛鼓(白天做飯,夜間警報)、將苑、便宜十六策、八陣圖、蜀錦、漆器(永牢,見朱然墓)。

“克漢鼎”,南朝虞荔《鼎錄·金器款識》記蜀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埋之丙穴中,八分書,三足。

又於成都武擔山埋一鼎,名曰“受禪鼎”。

又埋一鼎於劍口山,名曰“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又時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龍形,瀋水中(沉武陽水)。

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

又鑄一“八陣鼎”,沉於永安水中,紀行軍奇變,皆大篆書。

四、費禕、董允執政-姜維北伐時期

1。夏侯霸,字仲權,沛國譙人。投季漢被任命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

2。怡思和,隴西人,以鎮西參軍,為(涪陵)太守。

3。陳祗(?―258年),字奉宗,汝南平輿人,許靖兄長外孫。劉禪寵臣,官尚書令、鎮軍將軍,權力超過大將軍姜維。支援姜維北伐,假意與黃皓交好,導致黃皓干政。。

4。長子陳粲,關內侯。

5。次子陳裕,為黃門侍郎。

6。許遊,父許欽早亡,許靖孫,汝南平輿人,景耀年間為尚書。

7。趙敦,穎川人,江原令。

8。薛齊,字夷甫,沛國相縣人。蜀郡太守薛永死後其子薛齊繼任其位。蜀漢亡後,薛齊與家族5000戶一同降魏,並被封為光祿大夫,之後薛家又遷徙河東,世稱“蜀薛”。 (薛仁貴之祖上??)

9。郤正(?-278年),字令先,河南郡偃師縣人。少好學,廣讀古籍,善寫文章,官至漢秘書令。

10。裴越,字令緒,裴俊之子,河東人。為蜀督軍。蜀破,遷還洛陽,拜議郎。

11。趙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常山人,督行領軍。

12。次子廣,牙門將,常山人,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13。張紹,幽州涿郡人,侍中,張飛子。

14。張凱武(240-264),侍中張紹之子。漢降後的第二年,和妻子孫氏跳入西河。

15。將軍張遵(?-263年),涿郡人。張飛孫,侍中張苞子。抵抗鄧艾戰死。

16。諸葛攀,喬子,琅琊人,行護軍翊武將軍。

17。諸葛懷,諸葛亮幼子,琅琊人,不仕。

18。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諸葛亮子。平尚書事,衛將軍。率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兵敗被殺。

19。諸葛尚,琅琊陽都人(244-263年),瞻子,諸葛亮之孫。 博覽兵書,多習武藝,出任先鋒鄧艾,與戰死於綿竹。

20。諸葛質,諸葛瞻之子.蜀亡後,劉禪之子、洮陽王劉恂不願降魏,派諸葛質為使,與夷帥孟虯通好,劉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21。馬承,蜀漢驃騎將軍馬超之子。仕蜀漢,馬超死後繼承其斄鄉侯爵位。

22。馬邈,扶風茂陵人,蜀漢江油守將,或是馬超宗族遠親,祖上與孟達等人從三輔入蜀。景耀六年(263),鄧艾偷渡陰平,派田章率軍攻江油(四川平武東南)。 邈率軍伏擊田章,被擊敗,而後投降。

23。劉林,劉封之子,長沙人,為牙門將,264年入晉。

24。費承,江夏鄳縣人,費禕長子,嗣侯,為黃門侍郎。

25。費恭,次子,江夏鄳縣人,尚公主,費禕別傳則稱“恭為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

26。龐宏,字巨師,襄陽人,龐統子。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祗,為祗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27。羅憲(218年—270年),襄陽人,字令則,永安都督。

28。羅襲,羅憲之子。蜀漢亡後隨父投降曹魏,轉仕西晉,後被封為給事中。

29。羅式,襄陽人,蜀漢時牂柯太守,早亡。羅憲之兄,羅尚之父。

30。習禎孫子習隆,襄陽人,後主時任步兵校尉,掌校秘書。

31。習承業,襄陽人,博學有才鑑。歷江陽、汶山太守

32。繁仲皇(字近堂,或名雄、偉),襄陽人。

33。傅僉( ?~263 ),傅彤之子,義陽人, 長於謀略,並頗有膽勇,姜維甚愛之,為關中都督。將軍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

34。傅著,傅僉子。蜀漢亡後,沒入奚官,後被司馬炎赦免為庶人。

35。傅募,傅僉子。蜀漢亡後,亦沒入奚官,後被司馬炎赦免為庶人。

36。來忠,來敏之子,義陽人,亦博覽經學,有敏風,為姜維參軍。

37。劉式,義陽人,劉邕之子襲爵。

38。次子劉武,義陽人,為人有文采,官至尚書。

39。王山,南陽人王連子,官至江陽太守。

40。呂辰,呂義長子,嗣爵,成都令。

41。呂雅,南陽人,呂義次子,少有文才,性格清廉嚴厲,有《格論》十五篇。在蜀漢擔任謁者僕射。

42。鄧良,南陽人,駙馬都尉、尚書左選郎。鄧芝子,西晉開國,官至廣漢太守。

43。許勳,南陽人,官至博士,許慈之子。

44。霍戈,霍峻之子,南郡枝江人,江州都督,安南將軍。

45。閻宇,字文平,荊州南郡人。永安都督,右大將軍。

46。高軌,南郡人,《三國會要》記為高翔子,嗣爵。

47。蔣斌,琬子,零陵人,綏武將軍、漢城護軍。為亂兵所殺。

48。蔣顯,琬子,零陵人,有才學,為太子僕。為亂兵所殺。

49。壽良之祖、父,失名,二世皆任犍為太守。

50。壽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蜀漢時任散騎、黃門侍郎。父親與祖父兩代都曾擔任犍為太守。壽良年輕時與犍為人張微、費緝一樣知名。

51。壽輯,良弟,涪陵太守。

52。張毣,張裔之子,蜀郡成都人,歷任三郡郡守、監軍。

53。張鬱,張裔之子,張毣弟,蜀郡成都人,任太子中庶子。

54。給事中任熙,字伯遠。蜀郡成都人也。官給事中,尚德蔑榮,著有《蜀本紀》。

55。杜軫(約公元233年-291年),字超宗,蜀郡成都人。師從譙周,發明高經於譙氏之門,博涉經書。蜀郡功曹。

56。犍為太守杜烈,字仲武。杜軫弟。

57。杜良,字幼倫,成都人,有當世器局才幹,杜軫之子。

58。杜植,蜀郡成都人,有名蜀土,後入晉為符節令。孫子杜弢為西晉末年益州流民首領。

59。柳純,柳伸之子,字偉叔,成都人。有名望德操,以才幹器量知名。

60。何雙,何宗之子,蜀郡郫人,蜀漢大臣,官至雙柏長,滑稽談笑,有淳于髡。

61。何隨(約213年―284年),字季業,蜀郡郫人。何宗孫子,治《韓詩》、《歐陽尚書》,研精文緯,通星曆,升為光祿郎中主事,蜀漢滅亡後,棄官歸隱。

62。何攀(244—307年),字惠興,蜀郡郫縣人,何宗族人。入晉歷任東羌校尉、河南尹、揚州刺史、大司農。

63。何旅,蜀郡人,入晉任益州典學從事,為益州刺史皇甫晏下屬。

64。張崇,蜀郡成都人。張肅之孫,蜀漢郡功曹、州從事,為官清正廉潔,謙謹推讓,名德與何隨並稱於當時。

65。高玩,字伯珍,蜀郡人,從學於杜瓊,素有賢名,和李密並稱。他學術技藝精深巧妙,博聞強識,為人清正高尚。蜀漢益州別駕、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

66。成存,廣漢人,江陽郡太守。

67。朱遊,廣漢廣都人,江原縣長。

68。司馬勝之,字興先,廣漢綿竹人也,漢嘉太守。通曉《毛詩》,研習《三禮》,為人清靜淡泊。

69。李朝子李旦,字欽宗,廣漢郪人,光祿郎中、主事。

70。以廣漢王士,為宕渠郡太守(故賨國),延熙中置。

71。王化字伯遠,廣漢郪人。名士王商孫子,巴郡太守王彭之子。少有令望,能平定險難。治《毛詩》、《三禮》、《

春秋公羊傳

》,為梓潼太守。

72。弟王振(約201年-?),字仲遠,廣漢郪人,擅長文辭, 喜愛撰寫文章。仕劉備歷職各縣,漢亡降西晉,歷廣都令、巴東太守,有德望,達於從政,尊稱為古之聖君。

73。弟王岱(約公元202-?),字季遠,廣漢郪人。精究儒學,為官恪守本職,清靜無爭,治有名跡。官拜蜀漢歷廣陽、作唐令,巴郡太守,早亡。

74。弟王崇(約公元220年-?),字幼遠,廣漢郪人,學業淵博,雅性洪粹。官至東觀郎,負責國史修撰,校定文字,著作《蜀書》。

75。王祐,王甫之子,廣漢郪人,官至尚書右選郎。

76。尹宗:尹默子,梓潼人,繼承了尹默的學業,為蜀漢博士。子勳傳其業,復為博士。

77。李驤,字叔龍,梓潼涪人,亦有名,李福之子,李權之孫。官至尚書郎、廣漢太守。杜軫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李驤亦為尚書郎,與軫齊名,每有論議,朝廷莫能逾之,號蜀有二郎。

78。費立,字建熙,費揖之子,犍為郡南安人,入晉為散騎常侍。自後益州諸費有名位者,多是詩之後也。

79。張徵字建興,張翼子也,犍為武陽人,篤志好學,官至廣漢太守。

80。李密 字令伯 224~287 ,犍為武陽人,季漢尚書郎。

81。楊倉,犍為人。入晉為益州兵曹從事,皇甫晏攻白馬胡兵變,倉勒兵力戰而死。

82。閻義,巴西人。巴西陳壽、閻義皆西州名士,並被鄉閭所謗,清議十餘年。何攀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申明曲直,鹹免冤濫。

83。費揖 ,字君讓,費立父,犍為南安人,巴西太守。

84。王嗣字承宗,犍為資中人也。舉孝廉,稍遷西安圍督、汶山太守,加安遠將軍。綏集羌、胡,鹹悉歸服。嗣待以恩信,時北境得以寧靜。大將軍姜維北征,國賴其資,從維北征,為流矢所傷,數月卒。戎夷會葬,贈送數千人,號呼涕泣。及其子孫,羌、胡見之如骨肉,或結兄弟,恩至於此。

85。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師事同郡學者譙周,為蜀漢黃門侍郎。

86。陳階,字達之,巴西安漢人。陳壽之子,在蜀漢擔任益州主簿,舉孝廉。

87。陳符,字長信,陳壽兄之子,亦有文才。

88。陳蒞,字叔度,符之弟。三人各自寫有數十篇文章,皆華美有條理,馳名當世。

89。黃邕,權子,巴西郡閬中人。

90。黃祟,黃權子,巴西郡閬中人,尚書郎,抵抗鄧艾戰死。

91。周巨,周群之子,巴西閬中人,曉占候、相術。

92。令狐衷,巴西人,代常竺為南廣太守。

93。王訓,平子,巴西宕渠人,左將軍,封宕渠侯。

94。呂祥,永昌郡不韋人,雲南太守呂凱之子,嗣爵。

95。司學,巴西人,仕官尚史部、尚書。

96。楊宗,巴郡人。巴東太守、永安都督羅憲參軍,有美德。

97。文立(?-279年),字廣休,巴郡臨江人。師事譙周,專攻《毛詩》、《三禮》,章奏詩詩賦論頌凡數十篇。門人以文立為顏回,陳壽、李密為遊夏,羅憲為子貢。費禕舉薦,累遷尚書。

98。程瓊(公元195-280年左右),犍為人。秉性高雅,有很高的德望,向來與文立關係至厚。蜀漢末官至尚書,漢亡後,辭官歸隱,80多歲去世。

99。李遂,蜀漢重泉人,西漢開國功臣李必之後,後主時為黃門丞。延熙三年(240),追錄漢高祖功臣後代,封為晉陽關內侯。

100。衛繼父,漢嘉郡嚴道人,嚴道縣功曹。

101。衛繼字子業,漢嘉嚴道人也。繼敏達夙成,學識通博,進仕州郡,歷職清顯。為大尚書,鍾會之亂,遇害成都。

102。向條,字文豹,襄陽宜城人。博學多識,學問廣博,歷職州郡,以吏能見稱。延熙十年,父向朗病逝,條襲封父爵顯明亭侯。景耀中,擔任御史中丞。蜀亡後仕晉,官至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

103。李球(?-263年),建寧俞元人,建寧太守李恢侄子。為羽林右部督,抵抗鄧艾戰死。

104。李遺,李恢子。

105。陳濟,陳震子,嗣爵,《三國會要》記任職御史中丞、江陽太守。

106。張瑛,張嶷長子,封西鄉侯。

107。張護雄,張嶷次子,繼承張嶷關內侯爵位。

108。張奕,益州巴郡南充國人。張嶷之孫。入晉為梁州刺史。

109。無視他-黃皓,中常侍、奉車都尉,景耀元年總攬朝政、操弄威權,排擠姜維。

110。張通,汝南人,為殿中督,護劉禪遷洛陽之周全。

111。張緝字文平,張徵子。清檢有治幹,舉秀才,歷城令、涪陵太守。

112。張休,雲南太守。

113。張峻,蜀漢最後一任太常,劉禪投降時,曾命張峻去通知姜維。

114。益州別駕汝超,蜀郡廣都縣有汝姓。

115。楊玩,江原主簿,有節義。

116。王林,將軍。

117。王含,蜀漢監軍。鍾會進攻漢中時,被魏將李輔圍困於樂城。

118。尚書郎李虎。

119。劉諶,北地王。263年劉禪決定投降,劉諶勸阻無效之後,自殺於昭烈廟。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120。劉穹:(?~263),字忠建,蜀漢大臣,文武雙全,公元257年封為尚書。261年勸劉禪改革內政,後主不聽,黃皓讒言,廢為庶人。北地王劉諶收留為王府大臣,劉諶自殺,劉穹聞之大哭,自刎而死。

121。劉闌:(?~281),字蘭德,蜀漢大臣劉穹長子。自幼聰敏,好文學、騎射,封為大夫。258年進諫劉禪,禪欲廢為庶人,看在劉穹的面子上,貶為司徒。隨後主劉禪出降,後逃往吳國,孫皓降晉,被活捉,次年病卒。

122。張寅,涪陵太守。

123。蜀郡太守張某,南陽人,景耀年間在任。

124。董宏,荊州南郡枝江人。董允之孫,入晉朝為巴西太守。

125。馬桓,扶風茂陵人,馬超之孫,馬承之子。雄壯有姿貌,有超風,位亦至偏將軍,繼承斄鄉侯的爵位。

126。張都,太子劉璇官屬

127。李毅(?—306年),字允剛。廣漢郪人,李朝之孫,李旦子。年輕時性情豪放豁達,生活奢侈,通曉《詩》、《禮》訓詁。入晉受廣漢太守王濬(272年)賞識,被任命為廣漢主簿、益州別駕,舉為秀才。後隨王濬伐吳,與何攀一同任參軍。

128。楊稷遣毛炅及將軍-建寧孟嶽等御之,戰於封溪。

129。南中監軍霍弋遣犍為楊稷代(馬忠子)馬融,表建寧爨谷為交趾太守,率牙門將軍建寧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領部曲以討之。這些部曲將就是四姓五子的無當飛軍。

130。鄭之堯,存疑。本名王良志,字詢證,漢中人。聰明過人,飽讀詩書,33歲時與弟弟同舉孝廉,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季漢滅而自縊。

131。吳喬,吳懿孫,《三國會要》記嗣濟陽侯,隱居-應是漢滅後。到西晉末年,益州被流民李雄攻陷,吳喬守節三十年,始終不向李雄屈服。

四、姜維後期來降者和季漢降將

1。蜀將姚靜、鄭他等帥其屬七千餘人來降(魏)。

2。牙門將苟安(有考證說為苟扶子)、李韶,一同鎮守麴山,後因姜維聯羌的戰略失敗,二人孤立無援,遂降魏(延熙十二年春正月)。

3。郭脩字孝先,涼州西平人,曹魏中郎將,向有功績德行,著名於西州。為姜維俘降,為左將軍,忠於魏,意刺後主而無機會。(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於漢壽開辦歲首大會,被郭修刺殺。

4。苻健,武都氐王建興十四年(236年)請降。夏四月,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廣都。

5。白虎文,涼州胡王,延熙十年(公元247年)來降。白虎文與治無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郭淮擊敗投姜維,居之於繁縣。

6。治無戴,涼州胡王,延熙十年(公元247年)來降。

7。伐同,雍涼諸羌首領,和治無戴等羌胡首領聯合反魏附漢。

8。蛾遮塞,羌族首領,依附蜀漢。

9。李簡,魏狄道長,延熙十七年密書請降,衛將軍姜維率張嶷等因簡之資以出隴西。

10。孟虯,孟獲之子,孟獲亡後率領南中眾族發動叛亂。

11。蘇祁邑君冬逢。

12。隗渠,冬逢弟,並反。

13。耆帥李求承前亂南中,殺龔祿,張嶷皆誅殺冬逢、隗渠、李求承。

14。狼路,漢嘉郡界旄牛夷豪率,種類四千餘戶,欲為姑婿冬逢報怨,遣叔父離將逢眾相度形勢。張嶷遣親近齎牛酒勞賜,離既受賜,並見其姊,姊弟歡悅,悉率所領將詣嶷,嶷厚加賞待,遣還。旄牛由是輒不為患,奏封路為旄牛毗王。

15。(狼)離,狼路叔父,旄牛夷首領

16。狼岑,定莋率豪。槃木王之舅,甚為蠻夷所信任,忿張嶷自侵,不自來詣。嶷使壯士數十殺之,喻以狼岑之惡,且曰:”無得妄動,動即殄矣”,種類鹹面縛謝過。

17。槃木王,南中蠻王。

18。蔣舒。蜀國將領,武興督,協助傅僉守衛陽安關時,出城投降魏軍。

五、益州的豪強士族:

蜀郡大姓有柳(成都柳隱)、杜、張、趙、郭、楊氏。豪富:先有程鄭、郄公,後有郭子平。奢豪:楊伯侯兄弟。

郫縣,蜀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羅、郭氏。

繁縣,蜀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三(家)張為甲族。

江原縣,蜀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有羌族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

臨邛縣,郡西南二百里,陳氏、劉氏為大姓冠蓋也。

廣都縣,郡西三十里,朱氏為甲族。

廣漢郡,太守南陽張存(劉備免其官),雒縣,為郡治。姓族有鐔、李、郭、翟氏。

綿竹縣,秦,杜氏。

什邡縣山出好茶,美田,有鹽井。楊氏為大姓。

廣漢新都縣,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有金堂山,水通於巴。漢時五倉,名萬安倉。有棗、魚梁。多名士,有楊厚、董扶。又有四姓:馬、史、汝、鄭者也。

郪縣有山原田、富國鹽井。濮出好棗。宜君山出麈尾,特好,入貢。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馬家,世掌部曲,蜀時(建安二十三年)高勝、馬秦皆叛,李嚴討之,伏誅。

廣漢縣有山原田。蜀時彭羕有俊才。

德陽縣,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太守夏侯纂時(劉備元從),古濮為功曹。康、古、袁氏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

巴郡江州縣,郡治。其冠族有波、釒公、毋、謝、然、蓋、楊、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縣,郡東四百里,治涪陵水會。土地确瘠。特多人士,有章、常、連、黎、牟、陽,郡冠首也。

涪陵(巴西)臨江縣嚴(嚴顏)、甘(寧)、文(立)、楊(宗)、杜為大姓。

平都縣大姓殷、呂、蔡氏。

墊江縣,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有桑蠶牛馬。後有龔揚、趙敏,以令德為巴郡太守。淳于長寧雅有美貌。黎、夏、杜皆大姓也。

巴西閬中縣,郡治。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文緯書讖。大姓有三狐、五馬、蒲、趙、任、黃、嚴也。

南充國縣,有鹽井。大姓侯、譙氏。

安漢縣號出人士。大姓陳、範、閻、趙。

宕渠郡(故賨國),延熙中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治宕渠縣,大姓勾氏(苟扶)。

漢中南鄭縣,郡治。大姓李、鄭、趙、段,程氏。

成固陳氏(家主調遊俠,張魯將張修殺)

梓潼郡梓潼縣,郡治。文、景、雍、鄧者也

涪縣,大姓楊、杜、李。

陰平郡有黑、白水羌、紫羌

犍為郡

武陽縣,郡治。蒲江為大堰,灌郡下,六門。有朱遵祠。山出鐵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楊、五李,諸姓十二也。

南安縣郡東四百里,治青衣江會。有四姓:能、宣、謝、審;大族:楊、費。又有信士呂孟(隱士),莫紀至行也

僰道縣,大姓吳、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縣,程、韓氏為冠蓋之族。

資中縣,王、董、張、趙為四族。二縣在中,多山田,少種稻之地。

江陽郡,太守廣漢人成存。為太守俗好文刻,少儒學,多樸野

江陽縣,郡治。四姓:王、孫、程、鄭;八族:又有趙、魏、先、周也。

漢安縣,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張、季、李、趙輩。而程、石傑立,郡常秉議論選之。。。程徵、石謙,可影響劉璋決策。

新樂縣,大姓魏、呂氏。

汶山郡,有六夷、羌胡、羌虜、白蘭峒、九種之戎,牛馬、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羖之屬。

越巂郡定筰縣,賓剛徼,曰摩沙夷,或為沙摩柯之出身部族。

牂柯郡,大姓龍、傅、尹、董氏。鄨縣,大姓王氏

建寧郡,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

同樂縣大姓爨氏(習)

朱提郡,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亦有部曲。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人士。

永昌郡,蜀郡王伉為郡丞。大姓陳、趙、謝、楊氏。

興古郡,建興三年置。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漢時受封迄今。

六、結論

季漢人才不多,是因為漢末以來黃巾、流民攻掠郡縣。群雄割據一方,誅殺豪傑強宗,荊益也不免殘破,士庶多死於亂,種類殆盡。至季漢滅亡,戶口才94萬人。

歷代軍閥如《三國志•袁術傳》“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

《後漢書》“術兵弱,大將死,眾情離叛,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

《後漢書•劉表傳》“乃使(蒯)越遣人誘宗賊帥,至者十五人,皆斬之而襲取其眾。”

《三國志•劉表傳》“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英雄記》曰:“州界群寇既盡,劉表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乃命五業從事宋忠新作文學,延朋徒焉……五載之間,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

荊州學校的規模和制度遠遠超出郡國之學的範疇,這不妨說是洛陽殘破,洛陽太學的南遷。避難的北方士人,隱居耕讀,講學交遊,“依倚道藝者,蓋有千數。”,有記載的有巴西臨江甘寧(黃祖手下)、王肅(師宋忠,王朗子)杜襲、荀攸、繁欽、趙儼、邯鄲淳、穎容、汝南王俊、司馬徽、黃承彥、龐德公、龐統、諸葛亮、韓嵩、石韜、孟建、崔鈞、溫恢、仲長統、和洽、濟陽蔡睦、京兆趙岐-趙戩叔侄、山陽王傑-王凱兄弟、京兆隗僖、河東裴潛、河南司馬芝、長安士孫萌、安定梁鵠、武威賈詡(依附張繡)、北地傅撰、山陽伊籍、平原禰衡、許氾(呂布謀士)、北海人孫賓碩、梓潼人尹默、李仁,潘文則、趙夔等。

而荊州本地士人也有很多,如南陽韓暨、李儼、趙諮、許攸、婁圭等,南郡蒯良、蒯越、蒯祺、蔡瑁等,偏僻如長沙也有桓鄰、劉封,武陵有潘濬、廖立、周不疑,零陵有蔣琬、劉敏。在劉表手下為官者,還有劉先、鄧義、張允、文聘、黃祖、韓晞、劉磐、劉虎王威、龐季、呂介等(呂公?)

劉表“坐觀成敗,以為西伯可規”,並不重用這些士人。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三國志·王粲傳》

當然,大佬們也看不上劉表、劉琮,甚至是劉備、孫權。到了曹操南征,《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同時劉備南撤“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先前劉備招募的遠方和荊州士人,除了隨劉備、諸葛亮入蜀的。留在荊州的,隨著關羽戰敗,或戰死,或投降曹操、孫權,損失殆盡,只有個別的如廖化、董恢堅持入蜀投奔劉備。

《三國志•關羽傳》載“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三國志•孟達傳》“以至於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之後劉備發兵於夷陵大戰,覆軍數萬。

在劉備入蜀之前,劉焉為益州牧,為鞏固統治,也曾對益州士人和反對者大加殺戮。《後漢書•劉焉傳》“益州賊馬相亦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數千人,先殺綿竹令,進攻雒縣,殺郗儉,又擊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馬相自稱天子,眾至十餘萬。”,“劉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託以佗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士民皆怨。”

刺史郤儉、從事南鄭人燕邠為黃巾殺,同行從事董馥、張胤自奔逃,劉焉殺之。犍為太守任岐與賈龍惡焉之陰圖異計也,舉兵攻劉焉,東州人多為致力,遂克岐、龍。

而劉璋時,趙韙起兵數萬,將以攻璋,其部下龐樂、李異反叛,將趙韙殺死。又有荊州別駕劉闔,(引誘)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巴西臨江人)等反,擊劉璋不勝,走入荊州。劉璋時期任用豪強、名士。比如王商,字文表,郪人也。博學多聞。州牧劉璋闢為治中,試守蜀郡太守。王商又薦致名士安漢人趙韙及陳實(字盛先)、墊江人龔楊、趙敏、黎景、閬中人王澹、江州人孟彪等,皆至州右職、郡守,至劉備時皆無事蹟。

劉璋又與龐義、費觀、吳懿等結為姻親。其所登用人物,中郎將河內陰溥,後無聞。從事廣漢王累倒懸於州門,以死諫璋不放劉備進蜀。楊懷、高沛、劉璝、冷苞、張任、鄧賢、扶禁、向存等皆為劉璋戰死、奔散。劉璋又絀廣漢鄭度不用,度為籌畫士,忠貞不二,遂隱居不為劉先主用。將軍嚴顏,臨江縣人。但降張飛為賓客,無事蹟。張任,劉璋將,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拒不投降,殺之,先主嘆惜焉。

而張魯始進漢中時,斷北道,枉誅大姓巴郡太守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南鄭人趙嵩事太守蘇固,固為米賊張修所疾殺。嵩痛之,杖劍直入修營,殺十餘人,幾獲修,死。南鄭人陳調少尚遊俠,聞蘇固死,聚賓客百餘人攻張修,大破之;進攻修營,乃與戰,以傷死。

在爭漢中時,曹操連續幾次遷走漢中、武都、陰平和巴郡北部的漢夷人口50萬左右。成漢李特的祖父李虎與杜濩、樸胡、袁約、楊車、李黑等遷移於略陽,北土復號曰“巴人”。不久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降魏,居漢陽郡。

以上眾多士人、武將和大族豪強,還有漢中數十萬人口、府庫和殷富的荊州,劉備皆因種種原因錯失,使克復中原的機率更為渺茫。

季漢大臣的籍貫基本為荊州和益州人,部分劉表、劉璋降臣和元從大臣為東州人(荊益以外),其中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多為先主招募,轉戰多地後,所剩不多。而兗州、司隸、涼多為劉璋舊部及建國來降者,之後少有其地士人往來。並、交、揚基本沒有士人投靠。對季漢朝廷不能簡單的以籍貫來劃分其政治勢力,史書也沒明確說季漢朝廷分成幾個黨派。如果細分,東州人又可分為劉璋舊部(三輔、涼、其他)和劉備元從兩個部分,益州豪強分巴蜀、南中和蠻夷大族三個部分,荊州人為荊北(南陽-南郡人)、荊南(劉巴、蔣琬、劉敏等)、流寓(費觀、董和等劉璋姻親舊部),後來又有姜維、尹賞、上官顯、王平、夏侯霸、治無戴等魏國降將和雍涼羌氐,勢力成分是很複雜的。政治勢力的利益關係,不是同鄉、姻親、父子兄弟、同學師生所能完全牽絆的,不然試看劉璋與姻親吳懿、費觀,諸葛亮與馬謖,劉備與養子劉封,南陽籍群臣與同鄉李嚴,巴西馬忠等人討伐益州叛變大族、異族。後來費禕、董允之所以為執政,除了才能和籍貫荊州外,或因其宗族早在劉焉、劉璋時就已入蜀,為劉璋舊臣,又與劉璋、蜀人聯姻,能居中調合荊益士人的關係和利益衝突。而後來陳祗、姜維、諸葛瞻等人則因其為外來人士、降臣,沒有本地背景和強力宗族、姻親為依靠,且又年輕,執政經驗不足,不能平衡各方勢力

所以季漢不能一統的原因,除了執政者能力和形勢變化外,就是多次戰爭失誤,失去戰略要地,損失就了大量人口和人才,而且吳國孫權總是在牽制魏漢、平衡三國之勢而反覆橫跳。而早期為劉備、諸葛亮乃至漢德凝聚計程車庶和豪強,在多年戰爭後,不免疲弊。元從老臣和劉璋時期投奔的大臣病逝後,其子弟才能只為二、三之流,多為文官、內省,邊軍大將多是50-70歲的老將,年輕將領多為禁衛宿值,沒什麼戰爭經驗。部分士宦家族的子弟,特別是益州豪族已經不甚支援蜀漢了,在蔣琬-姜維時期,多隱居遊獵,不出仕為官,或者只為郡縣官吏,以保證家族利益。交通不便、多年戰爭和大族隱匿人口,經濟難以發展和大族對蜀漢的離心,也是其覆滅的原因。這些家族的子弟在兩晉時期,如陳震、馬忠、苟扶、譙周等人的後裔都出仕晉為能臣名將,知名於世,借家族勢力和九品中正制,越發強盛、跋扈,如李恢家族和姑家爨習的後代、孟獲的後代在南中一帶就多次叛亂,歸附也形同割據。總體而言蜀地不缺人才,而是為蜀漢奮鬥的政治派系缺人才。蜀漢後期並不是人才斷層,而是蜀中世家已經不願意再配合蜀漢進行毫無利益的戰爭與對峙,所以譙周等人才見機勸降劉禪。

總而言之,劉備、諸葛亮及季漢群臣,皆天下英才俊傑也。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而“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及“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未嘗徇功妄動,有所虧喪,外卻駱谷之師,內保寧緝之實,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

又“姜維乃涼州上士,粗有文武,志立功名,不修布衣之業。其心存漢室,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又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及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季漢歷代執政皆尊賢愛士,獎勵選拔人才而不倦。於政事則憂公忘私、誠心公道,於是群賢畢至,志在復漢。蓋王業不偏安,終不能只割據河山,而任由天下四分五裂,民不得安。而漢之群臣,或有清尚之節,或貞實益篤。或義形於色,或學兼三才。或精秀奇逸。才藻清妙。或英氣曄然,應權通變。鹹建功立事於劉二主之世,稱美荊益,以至時人皆言“時蜀官皆天下英俊也”。

“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然孔明得其人(劉備),而不得其時也”

周群:“得其地,而不得其人(士、民)也。”

晉書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

誰知道還有那些遺漏,可以發在評論裡。這些季漢及相關人物都是從《襄陽耆舊記》、《益部耆舊傳》、《華陽國志》,《季漢輔臣贊》、《三國志•裴松之注》、《後漢書》、《晉書》等書中輯錄,或有遺缺,還能發掘的書籍,應是嚴耕望《兩漢刺史表》、《後漢書》、《太平御覽》、《藝文類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三國會典》、《後漢紀》、《玉函山房輯佚書》、《全上古秦漢文》、《水經注》等史書和類書,或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南、湖北的地方誌和漢碑。或可以從三國志13-14系列、百度查詢。

標簽: 太守  蜀漢  諸葛亮  劉備  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