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為何明朝遼東邊牆在遼河套修成一V字形?

作者:由 秋原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11-03

遼東邊牆那個V字以外的地方就是遼澤

為何明朝遼東邊牆在遼河套修成一V字形?

老哈河,西拉沐淪河,烏力吉木仁河等遼河上源水系,流到遼東平原,因地勢平坦低窪等原因,流速減緩,河床淤闊,河水漫濫,在這一地區形成大片的河湖沼澤區,就有了遼澤。

“地下多水患,自驛堡墩臺而外,居民絕少,四望無煙,惟蘆葦蕭蕭耳。”

——典型的沼澤溼地環境(明季遼事從刊 海運摘抄)

遼澤不僅不利於出行,而且溼地在夏季很適合孳生蚊蟲,又難以耕種,在明朝,遼東漢人不願意往這裡遷居。明朝乾脆不要這塊地區了。

但是,明朝把遼澤擋在邊牆以北,讓邊牆形成一個巨大的V型走勢,在軍事地理上卻是嚴重的失誤,給遼東明軍的防禦造成極大的被動。

因為遼澤只在每年的夏季汛期出現。而從深秋季開始,雨季結束,沼澤乾涸,遼澤就會收縮消失,在這一地區出沒的蒙古人就可以輕易突破邊牆。

在V字最下端,很靠近渤海的地方叫“牛莊驛”,不僅明朝遼東重要的海港,也是聯絡遼東遼陽開—原與遼西廣寧—山海關的要道。是咽喉鎖地。因為邊牆這個V字最下端已經伸展到牛莊驛,導致遼東地區幾乎被一分為二。,開原、遼陽與廣寧三地無法形成應援。開原與廣寧之間直線距離僅300裡,但因為邊牆如此走勢,如果開原遭到襲擊,廣寧的明軍想去救援,要走700里路。

照得遼東地形,以三岔河一線之地,分為東西統理之名。雖雲一鎮,而懸絕之勢,實為兩隅。東西道里,相去三百餘裡,倉卒呼吸,不及應援。況且三岔河牆外,東西相望之間,即達虜之巢穴,每年冬末春初,遼河冰合之際,率領部落盤據其間,將欲入犯,蹤跡詭秘。俟我兵之誤,乘隙而圖之,彼直而速,我曲而遲;彼或聲東擊西,有如飄風驟雨之至,而我則顧此失彼,輒為有損無益之行。——《議改副將職銜重事權以便戰守疏》

標簽: 邊牆  遼東  遼澤  廣寧  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