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

作者:由 YANWUYAO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07-20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萬水千山2021-07-23 09:09:04

一句話,時機不對沒遇到。古代資訊交流很不發達,他不知道很正常。郭襄出家創派,又不能開個釋出會宣告天下,老張也不可能拿個手機天天刷關注人的資訊。

我覺得讀者經常會對書中人物有種不一樣的過分的情緒帶入。

張君寶一輩子就見過郭襄兩次,有人就覺得他一輩子終身不娶出家創派是因為沒追到郭襄。

郭襄明明要去探訪楊過夫婦,問一問是否平安,有人就覺得她一輩子想去當小三破壞別人家庭。

在我看來,不過是以己度人,思想水平達不到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而已。

共情這種能力,真的不是人人具備的。

金庸自己都要吐槽說:

有些讀者因為自己的性格與小說中的人物大大不同或甚至相反,無法理解小說中人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覺得根本是不合理的、違反常識的、甚至是絕對不可能的(尤三姐因柳湘蓮不肯娶她,便會橫劍自殺嗎?),他覺得小說這樣寫十分“不通”,小說中人物的表現是“莫名其妙”,

書中人物完全可以採取一種更明智、更合理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說實在的,所謂的更明智更合理的辦法,往往就是我們作為世俗之人選擇的,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而已,而文學作品,往往是要樹立典型形象的。我覺得所謂的典型,就是要在世俗之中有那麼一點與眾不同,高於普通人的選擇吧。

而在小說中,郭襄與張三丰也就是兩面之緣。

俞蓮舟道:“

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

。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

郭女俠走遍天下,沒再能跟楊大俠相會,在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殷素素“哦”的一聲,不禁深為郭襄難過,轉眼向張翠山瞧去。張翠山的目光也正轉過來。兩人四目交投,均想:“我倆天上地下永不分離,比之這位峨嵋創派祖師郭女俠,可幸運得多了。”

郭襄四十歲出家,但不等於四十歲創峨眉派。只能說出家在前,創派在後。

從神鵰俠侶結尾時看張君寶應該比郭襄小四歲的樣子。

所以那時候的張君寶應該還在一個人隱居深山修煉武功呢。這就跟郭襄去古墓拜訪楊過夫婦時因為無法提前預約告知,所以沒遇到的情況差不多。

人類有手機這種便捷通訊工具的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是在手機環境里長大的某些人可能真的沒法想象出古代通訊之差。所以“守信用、重約定”這種事情在古代應該更為講究,否則一旦錯過時間點,如果大家都是漂泊無定居的特點,幾乎無法再次迅速取得聯絡。

不信?不信你把手機放家裡兩天,完全不利用現代通訊工具試試看?

倚天屠龍記開頭,覺遠帶著郭襄和張君寶下山時他應該不會超過十六歲吧。

然後他沒有按照郭襄的話去襄陽而是自己獨個兒研究武功,多年避世不出。這主動躲進深山一個人清修苦練的事情大多數同年齡段的少年是做不到的。十幾歲的楊過可是喜歡熱鬧繁華的世界呢。而對於張君寶來說,十丈軟紅,情愛滋味,人家是天生免疫了。

這說明他就是生性適合修道不適合談情說愛唄。

所以說郭襄後來的經歷,他講給徒弟們聽的那些內容應該都是後來他在江湖上聽說的。

張君寶又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著她些兒。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決,

當下挑了鐵桶,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巖穴,渴飲山泉,飢餐野果,孜孜不歇地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

十餘年間竟內力大進,其後

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

正因為他對郭襄並沒有男女之情,也不覺得郭襄對楊過的情意有什麼說不出口的,才會大大方方講給徒弟們聽。

要是換了在網上的某些郭襄黑那種口氣說話,怕不是在抹黑張三丰這武當祖師。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禁與千尋2021-07-28 22:25:27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

因為張三丰對於郭襄的感情恰恰是發乎情止於禮的愛慕。這接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那種。

只是愛慕,不是愛情。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心中有一個人很重要,但是絕對不會想要去發展出愛情,甚至特意見面啥的,對於他們來說心裡有這個人,偶爾想起,就是最開心的事情。

對於有些人,最美好的,總是回憶,而不是現實。

張三丰如果不是如此淡然,又怎麼會建立峨眉派呢?

反而是郭襄,已經超越了愛慕,求而不得,思之反覆,最終才建立峨眉。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花倫同學2021-07-29 14:45:43

唯物一點的說,郭襄出家的時候張君寶可能剛從武當山的山洞裡出來

三論的時候郭襄過了16歲生日,那時候她大約17歲左右

倚天第一回距離三論過了三年

郭襄自和楊過、小龍女夫婦在華山絕頂分手後,三年來沒得到他二人半點音訊。

則這時候她大約快20歲了

張君寶的年紀沒有任何依據,兩次出來都是根據模樣估算年齡

眾人聽了都是一凜,見他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雖只十二三的少年,但凝氣卓立,甚有威嚴。

郭襄回過頭來,見身後站著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粗眉大眼,身材魁偉,臉上卻猶帶稚氣,正是三年前曾在華山之巔會過的張君寶。

但憑這兩段文字,張君寶比郭襄小3-4歲是差不多的

郭襄四十歲出家,那時候張君寶大概36-37歲。張君寶

假設倚天初張君寶17歲,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

十餘年間竟內力大進,

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物極必反”、“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想老子所云:“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正言若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剛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說:“天下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亦即《道德經》中所謂“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

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

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學中陰陽互濟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

這段說明,一直到張君寶【領會了武學中陰陽互濟的至理】之前,他一直都是在山洞裡過的

所以他那時候還沒完全出洞,多半根本不知道郭襄出家了

但是他既然知道郭襄是在40歲出家,然後創立了峨嵋派,那他肯定是後來跟郭襄透過信的,或許是在郭襄創立峨嵋派的時候去的信件,也不是沒有可能,否則他不會知道那麼確切的時間點

但是他肯定沒見過郭襄

因為後文說

張翠山只作沒聽見,說道:“二哥,倘若師父邀請少林、峨嵋兩派高手,共同研討,截長補短,三派武功都可大進。”

但是張三丰至死都沒得到峨嵋派那部分的九陽真經

而以張君寶和郭襄的交情,如果見了面,是不可能不去探討九陽真經,不去互相取長補短的

沒有,那肯定就是沒見過面了

然後說說唯心的部分

相見不如懷念,張君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沒必要去

肯定有人注意到,這段文字不是旁白,也不是張三丰說出來的

而是俞蓮舟說出來的

俞蓮舟道:“不!覺遠祖師不會武功。他在少林寺藏經閣中監管藏經,這位祖師愛書成癖,無經不讀,無經不背。他無意中看到《九陽真經》,便如念金剛經、法華經一般記在心中,至於經中所載博大精深的武學,他雖也有領悟,但所練的只是內功,武術卻全然不會。”於是將《九陽真經》如何失落,從此湮沒無聞的故事講給了她聽。

這事張翠山早聽師父說過,殷素素卻第一次聽到,極感興趣,說道:“原來峨嵋派上代與武當派還有這樣的淵源。這位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

張翠山微笑斥道:“你又來胡說八道了。”

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

郭女俠走遍天下,沒再能跟楊大俠相會,在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而身旁的張翠山表示,《九陽真經》這段故事他早就聽過,但是我不確定的是,俞蓮舟最後說的這段話他是否聽過。從他後來跟殷素素的反應來看,他可能是不知道的

殷素素“哦”的一聲,不禁深為郭襄難過,轉眼向張翠山瞧去。

張翠山的目光也正轉過來。兩人四目交投,均想:“我倆天上地下永不分離,比之這位峨嵋創派祖師郭女俠,可幸運得多了。

所以俞蓮舟最後跟張翠山夫婦說的關於郭襄的話,大概是在俞岱巖殘廢,張翠山失蹤之後,某一年過壽的時候,情之所動,在宴席間跟五個徒弟說出來的

這個深藏了八十多年的秘密

他早就知道郭襄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楊過,所以即便他知道郭襄在峨嵋山出家了,也沒必要再去見郭襄一面,因為郭襄心死了,她知道這一輩子可能再也找不到楊過,即便找到了,再見一面也不過徒增煩惱,反而惹得自己六根難淨,或許就此出家不成,一輩子難受

張君寶自然也是一般,他收藏了郭襄送給他的鐵羅漢九十多年,不可能是對郭襄不動情的,只不過一是當時年紀幼小,且一直跟著和尚,對男女之事懵懂,二是他開始或許不懂,年紀大了,見識的多了,自然也就懂了,雖然郭襄在臨別之時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所謂居無定所,肯定是要找到楊過見一面才甘心的

而張君寶跟郭襄的交集,除了覺遠就是楊過了

一個已經逝世,一個雖然沒有逝世但是跟逝世也差不多

見了面聊什麼呢?

徒增傷悲而已。

總不能指望張君寶再去找四十多的郭襄,跟偶像劇似的,在郭襄落髮那一瞬間衝進佛堂,用掌力震開門,然後抱住郭襄跟她訴說衷情吧

那時候郭靖死了,黃蓉死了,黃藥師死了,周伯通死了,耶律齊郭芙郭破虜都死了,楊過小龍女失蹤了,所以郭襄才大徹大悟去出家的

找不到楊過的郭襄,心早就死透透的了,塵世已經不適合她了,只能懷念郭襄的張君寶,心也跟明鏡似的了,塵世也不再適合他了

所以他才能在九十多歲的時候,把這些看開的事兒,藉著酒勁把這些往事告訴徒弟們,告訴自己的女神其實不愛自己,當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說說俞岱巖的殘廢,張翠山的失蹤

說說世事無常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相城張少俠2021-08-04 09:49:34

先說結論,老張肯定見過郭襄,至少在郭襄創立峨嵋派以及圓寂的時候,老張肯定去了

不過他倆見面次數很少是肯定的,畢竟一個在湖北,一個在四川,那個時候交通又不方便,萬一老張吭哧吭哧爬上峨眉山,而郭襄正好去北京旅遊,不就白來了嗎?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創業的時候很忙,事情賊多,根本就沒空到處跑。等到武當派終於步入正軌,實現財富自由的時候,郭襄已經時日不多了

於是老壽星張三丰就這麼錯過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老張根本就不喜歡郭襄

郭襄道:“張兄弟,少林寺僧眾尚自放你不過,你諸多小心在意。咱們便此別過,後會有期。”張君寶垂淚道:“郭姑娘,你到哪裡去?我又到哪裡去?”

郭襄聽他問自己到哪裡,心中一酸,說道:“我天涯海角,行蹤無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張兄弟,你年紀小,又無江湖上的閱歷。少林寺的僧眾正在四處追捕於你,這樣罷。”從腕上褪下一隻金絲鐲兒,遞了給他,道:“你拿這鐲兒到襄陽去見爹爹媽媽,他們必能善待於你。只要在我爹媽跟前,少林寺的僧眾再狠,也不能來難為你。”

張君寶含淚接了鐲兒。郭襄又道:“你跟我爹爹媽媽說,我身子很好,請他們不用記掛。我爹爹最喜歡少年英雄,見你這等人才,說不定會收了你做徒兒。我弟弟忠厚老實,一定跟你很說得來。只是我姊姊脾氣大些,一個不對,說話便不給人留臉面,但你只須順著她些兒,也就是了。”說著轉身而去。

張君寶但覺天地茫茫,竟無安身之處,在師父的火葬堆前呆立了半日,這才舉步。走出十餘丈,忽又回身,挑起師父所留的那對大鐵桶,搖搖晃晃的緩步而行。荒山野嶺之間,一個瘦骨稜稜的少年黯然西去,悽悽惶惶,說不盡的孤單寂寞。

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君寶年齡還小,又沒有行走江湖的經驗,因此很自然的會依賴郭襄,但這個依賴就像是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和喜歡完全是兩碼事

如果這個時候郭襄把張君寶帶在身邊,或者把他送到襄陽,說不定張君寶會把感激之情轉為愛慕

但郭襄不愧是女俠,一點不拖泥帶水,扔個鐲子就走。老孃不想帶著你這個拖油瓶,咱就此告別,你愛去哪去哪,別跟著我就行

試想,在你最孤獨無依,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身邊唯一的那個人扭頭就走,你還會喜歡她嗎?

張君寶雖然沒說,心裡肯定是很失望的,因此他走到一半就不走了,嘴上雖然說的是不想受郭芙的氣,但其實呢?

你如此看不起老子,老子就算要飯,也絕不上你家的門!

於是他挑了鐵桶就上武當山去,渴飲山泉,飢餐野果,孜孜不倦的研究武功

等他再次出山的時候,便是震古爍今的張三丰了

此時的他,早已經放下了過往的恩怨,連少林寺都跟他和解了,何況曾經對他有恩的郭襄呢?

只是因為陰差陽錯,倆人再也沒有交集,等到再次聽到她的名字,郭襄已然逝世,留在世上的,除了俠義之名,便只有那對陪伴自己一生的鐵羅漢了

至於他和郭襄的那些傳說,也僅僅只是傳說了

峨眉派建立的時候張三丰也就40多歲,他居然沒去看看郭襄?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啊,去看一眼也好?忘憂玲2021-08-16 22:55:15

問題不成立,你怎麼知道張三丰沒見過郭襄?至少在三聯版裡,無論獨白還是旁白都沒有說兩人沒見過(“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這句話出自連載版,後已刪除)。沒寫的東西不要亂腦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