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作者:由 吃貓的魚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26

平王東遷

東周

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

鎬京

遷到

洛邑

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

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

褒姒

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

犬戎

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部分姬姓諸侯因各自利益遲緩勤王。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外姓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

周平王

。忠心姬姓諸侯在西虢擁立

周幽王

之弟餘臣為

周攜王

。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

周武王

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最終形成

春秋時期

群雄爭霸的局面。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禮樂制

周代

維護

封建制度

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

周武王

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支撐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

封建制(分封制)

井田制

宗法制

、禮樂制。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

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

等級制度

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五霸

,“五霸”又作“五伯”,是指

東周

春秋時期

相繼稱

霸主

的五個

諸侯

,其說首見於《

左傳

》。

關於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楚莊王

秦穆公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

勾踐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時代

齊國

第十五位國君,

姓,

氏(其祖先原為

氏),名

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

呂尚

的第十二代孫,

齊僖公

第三子,

齊襄公

之幼弟,其母為

衛國

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

公孫無知

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

公子糾

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他被稱為

春秋五霸

之首,與

晉文公

並稱“齊桓晉文”。齊桓公任

管仲

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在甄(今

山東

鄄城

)召集宋、陳等四國

諸侯

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

盟主

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

尊王攘夷

”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

楚國

,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任用

易牙

豎刁

、開方、常之巫等小人。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魯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因病去世。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穆公

(?-前621年),部分記載中被稱為

秦繆公

春秋時代

秦國

國君,名

任好

。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在《

史記

》中被認定為

春秋五霸

之一。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繼位,繼位後任用

百里奚

蹇叔

為謀臣,勵精圖治,擊敗

晉國

,俘獲

晉惠公

,消滅

梁國

芮國

滑國

等。幫助

晉懷公

晉文公

回國即位,實現秦晉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

中原

,經歷

崤之戰

彭衙之戰

的慘敗,發現秦國東進之路行不通,於是向西發展。秦穆公任用

由余

為謀士,逐漸兼併

西戎

二十國,稱霸西戎,受到周天子金鼓賞賜。之後秦國繼續攻打蜀國和關西(

函谷關

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

雍城

(今

陝西省

鳳翔縣東南),諡號為穆(一作繆)。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宋襄公

,宋桓公次子,

姓,名

茲甫

(?-前637年),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

春秋五霸

之一,為

宋國

君主,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

泓水之戰

。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晉文公

(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

姓,

氏,名

重(chóng)耳

晉獻公

之子,

春秋時期

著名的政治家,

晉國

國君,在位九年,在

趙衰

趙國

先祖)、

狐偃

賈佗

先軫

魏武子

魏國

先祖)、

介之推

等人的輔佐下,成為

春秋五霸

之一,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為後來的

三晉

趙國

魏國

韓國

)位列

戰國七雄

奠定了基礎。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

驪姬之亂

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

秦穆公

的支援下回晉殺

晉懷公

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

秦國

齊國

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

子帶之亂

,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在

城濮之戰

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

踐土會盟

。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楚莊王

(?-前591年),

氏,名

(一作

),

楚穆王

之子。戰國楚簡文寫作

臧王

,一作

荊莊王

,是

東周

春秋時期

楚國

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前613年到前591年在位,名列

春秋五霸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楚莊王即位,當時國內矛盾重重,又爆發了

公子燮

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楚莊王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重用了

伍舉

蘇從

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

庸國

,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張,任用

孫叔敖

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

晉國

軍隊後,

鄭國

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

邲之戰

中大獲全勝。之後,楚莊王滅掉了

蕭國

,又連續三年攻伐

宋國

,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最終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葬於

紀山

。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初稅畝

,春秋時期

魯國

首次實行的按田畝徵稅的制度。

具體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餘畝,復十取一。”

在初稅畝之後,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稅,即一個小生產單位,一共耕種了112。5畝的土地,其中22。5畝土地的產品為應繳納的稅額,稅率也就變成了0。2,(計算方法為22。5/112。5)。

《詩經》

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儒家“

十三經

”之一。《詩經》原名《詩》,因其收錄詩歌305篇,故又稱《詩三百》,直至漢代才尊稱為《詩經》。早期《詩經》版本眾多,有已經散佚的《齊詩》、《魯詩》、《韓詩》以及現存的《

毛詩

》。《毛詩》比起前三家詩,多收錄了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的“笙詩”6篇。

《詩經》各篇的作者大多已經無法考證;其創作年代從

西周

初年延伸至

春秋

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詩經》彙纂成書則相對更晚,據說是由

孔子

編訂。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有十五國風;《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春秋時期,《詩經》還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孔子概括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他還多次訓誡其弟子及兒子,要他們學《詩》。

從歷史價值角度而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所有方面——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更重要的是,經過孔子的提煉和教授,《詩經》作為儒家經典一直髮揮著塑造中國人精神價值的作用。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弭兵之盟

,指的是

晉楚爭霸

時期的兩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分別在

周簡王

七年(公元前579年)和

周靈王

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執政

華元

向戌

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平分霸權。

這兩次弭兵會盟中比較有名的是在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舉行的那一次。宋國大夫向戌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

商丘

(今

河南省

商丘市

)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與以往的會盟不同的是,以前的會盟都由國君親自參與,這次弭兵會盟卻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晉、楚、宋、

等十四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

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老子

,男,漢族,姓

、名

,字

,又字

伯陽

,世稱“

李耳

”、“

李聃

”或“

老聃

”,是李姓、老姓的先祖。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陳州)人,另一說為:山東曲阜人。生卒年月,失載。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道家

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

莊子

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

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師從殷商末臣之

商容

,於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其著作《

道德經

》(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自然觀方面,老子是一位原始的

唯物主義

者;在他的哲學中還包含著許多辯證法的因素。但他的思想,根本上是和沒落貴族的意識聯絡在一起的。階級的侷限性,使他推論的結果,只能理解自然界的變化為機械的重複迴圈的過程。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社會生活方面,他幻想回到原始公社時代的樸素的生活。他躲避現實;他對於音樂,和他對於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樣,一律採取著

虛無主義

的態度。因此,他的音樂思想和他整個的社會觀點不能分開,在當時是極端地反動的。

2010年,“老子文化國際論壇”在中國洛陽老君山舉行,來自我國及日本、韓國、比利時等國家的百餘名知名研究專家蒞會。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孔丘

(約前551年-約前479年),

子姓

後裔,

氏,名

,字

仲尼

,後代敬稱

孔子

孔夫子

。生於

魯國

陬邑

(今山東

曲阜

),祖籍

宋國

慄邑(今河南

夏邑

),

東周

春秋

末期

魯國

教育家

哲學家

,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

儒家

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

》《

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

論語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

天縱之聖

”、“

天之木鐸

”,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我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

祭孔大典

”也一度成為和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左傳

》,又名《

春秋左氏傳

》、《

左氏春秋

》等,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此書是春秋末期的史官

左丘明

為解釋《

春秋

》而作。

司馬遷

班固

等人都持此說。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葉夢得

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

鄭樵

《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

朱熹

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

項安世

認為是魏人所作;

康有為

則認為是漢代

劉歆

偽作。今人

童書業

則認為是

吳起

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現在一般認為《左傳》為吳起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

《左傳》的敘事起自

魯隱公

元年(前722年),迄於

魯哀公

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透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從而成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相較於另兩部解釋《春秋》的傳——《

穀梁傳

》、《

公羊傳

》,此書的特色在於詳細記錄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漢代官方春秋學中沒有《左傳》的位置,但此後其地位不斷上升,最終在唐初收入《

五經正義

》,取代了《公羊傳》等的地位。這也意味著

古文經學

戰勝了

今文經學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孫子

》,又稱作《

武經

》、《

兵經

》、《

孫子兵法

》、《

孫武兵法

》、《

吳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的

兵書

,作者為

春秋

末期的

齊國

孫武

(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

專諸

吳王僚

之後至

闔閭

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

司馬遷

史記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闔閭

(約前537年-前496年)

姓,名

光,

又稱公子光,號

闔閭

(一作

闔廬

)。

春秋

吳國

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被《

荀子

·王霸》列為

春秋五霸

之一。

吳王僚二年(前525年),闔閭奉命率舟師溯江攻楚,與楚軍戰於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以夜襲之計敗楚軍,奪回所喪王舟“餘皇”。吳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吳王僚率軍攻楚戰略要地州來,當楚以七國聯軍來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軍之時。又出謀示弱誘敵、奇襲制勝,大敗楚軍於雞父(今河南固始),奪取州來。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

伍子胥

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採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於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使楚疲於奔命。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年),吳軍在

孫武

、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

槜李之戰

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後葬於蘇州

虎丘山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魯班

(前507年-前444年),是春秋末葉著名

工匠

,被後世尊為

中國

工匠師祖。據說魯班出生於

魯國

的一個世代大家族——公輸族,由於他是魯國人,又被稱為魯班或者魯般,後來,魯班此姓名被流傳得最為廣泛,成為通稱。魯班生於約公元前507年(

周敬王

十三年),40年後隱居於歷山(今

濟南市

東南,又名

千佛山

),卒於公元前444年(

周貞定王

二十五年)以後。

由於在中國流傳著許多他對

建築

木工

行業

貢獻的

傳說

,被認為是他設計的

工具

及建造法則被沿用至今,是以魯班被後世奉為工匠祖師,為中國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稱

三行

)工匠均敬奉的先師,戲班亦奉魯班為師。此外,魯班被

神化

,道他出生時群鶴雲集,滿室異香,乃是天上宿星

投胎

,傳說眾多,奉為

神仙

。因此魯班又有魯班仙師、公輸先師、巧聖先師、魯班爺、魯班公、魯班聖祖、魯班先師及魯班祖師等稱呼。在中國各地都建有魯班殿或者是魯班廟。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勾踐

(又寫作

句踐

;在出土文物“

越王句踐劍

”裡寫為

鳩淺

司馬貞

史記索隱

》引《

紀年

》作

菼執

),是

中國

春秋

時代後期的

越國

君主。有關他的先世,有說“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說“先世無所考”,也有說他是“

祝融

之後”並且是

楚國

羋姓

,眾說紛紜。父親則是越侯

允常

。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七雄

中國

古代戰國時期末期(

東周

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

諸侯國

的統稱。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

姬燕

嬴秦

子楚

田齊

,合稱為“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小國尚有

東周

中山

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惟

中山

與他國互王,《

戰國策

》載其國之策(

宋襄公

一說為

春秋五霸

之一)。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

大梁

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

六國

均在

崤山

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

山東六國

”。燕

太子丹

謀刺

秦王政

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

臨淄

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

初年

魏國

文侯

當政時,任命

李悝

(前455年-前395年)為相,實行變法,史稱“李悝變法”。

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

世襲

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便彙集各國刑典,著成

《法經》

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的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

封建制

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後來著名的

商鞅變法

吳起變法

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諸子百家

,是對

先秦

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

漢書·藝文志

》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

隋書

·經籍志》、《

四庫全書

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

諸子

指的是

中國

時期

老子

莊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

指的是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

春秋

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陰陽家

等不同學派,而至

戰國

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

中國文化

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

諸子百家

百家爭鳴

時期。

春秋

戰國

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相互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

宋朝

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

少數民族

,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稷下學宮

,又稱

稷下之學

,是中國

戰國

時期

田齊

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

田齊桓公

稷下

位於齊國國都

臨淄

(今

山東省

淄博市

)稷門附近。

齊宣王

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兵家

農家

陰陽家

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稷下學宮

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和我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

稷下學宮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

黃老之學

。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

《宋子》

、《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

《管子》

《晏子春秋》

《司馬法》

、《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稷下學宮的存在,曾為當時段”

百家爭鳴

“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晉

是指

中國

春秋

末年,

晉國

氏族

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

從公元前633年

晉文公

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

範氏

中行氏

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

智氏

,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403年),

周天子

始封韓虔、趙籍、

魏斯

三家為

諸侯國

司馬光

編年體

史書

資治通鑑

》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

魏斯

趙籍

韓虔

諸侯

……”,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周安王

二十六年(前376年),

魏武侯

、韓哀侯、趙敬侯廢

晉靜公

,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

三晉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初年,

楚悼王

當政時,任命

吳起

(前440年-前381年)為

令尹

,實行變法,史稱“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主要內容:

1、制定

法律

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吏民眾都明白知曉。

2、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3、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4、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讓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效力。

5、禁止私人請託,統一楚國風俗。

6、廢除“兩版垣”,改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

湖北省

荊州市

西北)。

吳起變法後,楚國在前381年,聯合

趙國

大敗魏國。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吳起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楚肅王

繼位後,按律法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田氏代齊

,也叫田陳篡齊,指中國

戰國

初年

陳國

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

齊威王

始稱齊王)的事件。《

史記

·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呂齊以及

田齊

的興衰史,

春秋時期

齊國政治家

晏嬰

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

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

齊康公

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臺,史稱田陳代齊。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商鞅變法

商鞅

秦孝公

支援下,於公元前356年在

秦國

實施的改革。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

廢井田

、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

秦國

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

戰國

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奠定秦國在戰國七雄的雄厚實力,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秦始皇管理秦國的基礎。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圍魏救趙

兵法

三十六計

”的第二計。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強大集中的敵人,不如退到敵人虛弱的後方;然後等到敵人的精銳正在攻打別的國家,並且兩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佔敵方的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最後尋找機會消滅敵人。

出自《

史記

》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逢澤之會

,戰國時期前344年

魏惠王

率領諸侯朝覲周王的盟會。

魏惠王以朝見

周天子

為名,召集

泗上十二諸侯

舉行會盟,圖謀攻打

秦國

秦孝公

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

商鞅

“尊魏為王”的策略來麻痺魏王,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

宋國

衛國

鄒國

魯國

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

燕國

,向東攻打

齊國

,迫使

趙國

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

楚國

,迫使

韓國

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

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

天子

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

河南省

開封市

南)會盟,秦

公子少官

趙肅侯

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天子

周顯王

。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兩年後,爆發

馬陵之戰

五國相王

,指的是

中國

戰國

時期中葉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該事件標誌著

周朝

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

徐州相王

指的是戰國時期前334年

魏惠王

齊威王

徐州

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

山東

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

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僭越稱王,無視周王的權威。之前各國都是諸侯國,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史稱“徐州相王”。所以戰國中後期的君主的諡號都是XX王,而之前的諡號都是XX公、XX侯,如

齊桓公

晉文公

魏文侯

韓昭侯

秦孝公

等等。(

三國春秋時期已稱王)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合縱

連橫

,是

戰國

時期特殊的外交活動。

所謂“

合縱

”,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即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所謂“

連橫

”,即強國聯合弱國去進攻另外的弱國。

各國外交政策是縱是橫,往往根據時局變化無常,即所謂“邦無定交”。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產生了

縱橫家

這一流派,他們奔走於各國之間,鼓吹透過縱橫來稱王稱霸,來為自己謀取利益,往往也不為一個特定國家服務,即所謂“士無定主”。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趙滅中山之戰

,是

中國

戰國時代

中期的戰爭。從公元前307年

趙國

攻打

中山國

房子,到公元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

趙武靈王

實行軍事改革,加強騎兵訓練,史稱“

胡服騎射

”,是戰國時中原各國建立獨立騎兵部隊之始,增強了趙國戰鬥力。他利用中原大國混戰之機,從武靈王二十五年起多次進攻中山國,先後佔領丹丘(河北曲陽西北)、曲陽(河北曲陽)等地。

惠文王

三年,趙武靈王親自率軍二十萬從曲陽出發,大舉進攻中山,佔領

靈壽

,俘中山王,遷之於膚施(陝西延安),兼併中山全部領土,中山國亡。趙軍乘勝進攻

林胡

(古族名,分佈於山西寧武、岢嵐等地)迫使他們北遷,佔領其一部領土,建立雲中、雁門兩郡。

趙滅中山之戰後,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為趙秦在戰國晚期的激烈對抗建立了必要的條件。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垂沙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301年,

秦國

齊國

韓國

魏國

四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301年,秦將庶長奐、齊將

匡章

、魏將

公孫喜

、韓將

暴鳶

率領四國部隊進攻楚國,楚國派大將

唐眛

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

唐河縣

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

齊宣王

對戰事不耐煩,便派

周最

到陣地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之後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楚將

唐眛

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死者數以千計,楚將唐眛戰死。

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

河南省

沁陽縣

北)、宛(今河南省

南陽縣

)、葉(今河南省

葉縣

)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

莊蹻

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今

湖北省

江陵市

北),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函谷關之戰

發生於前298年—前296年,戰國時代

、韓、魏三國聯軍攻打

秦國

的一場戰爭。

前299年,秦國和

趙國

聯盟,與齊國斷交,在秦國為相的齊國公子

孟嘗君

逃回齊國。前298年,在孟嘗君倡導下,齊國聯合韓國、魏國

合縱

攻秦。至

函谷關

,秦軍退入關內據守。前297年,三國繼續攻擊,前296年,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佔領鹽氏城。秦國向聯軍求和,分別將

封陵

、武遂還給魏、韓。當時,趙國、

宋國

和秦國結盟,沒有參與攻秦,但是趙國忙於兼併

中山國

,也沒有出兵助秦。

燕國

與齊國有亡國之仇,在三國攻秦後,三國聯軍又在齊將

匡章

的率領下,大敗燕國。

楚國

雖然國王

楚懷王

被秦國欺騙扣留在秦國,但是前301年,齊、韓、魏三國聯軍

垂沙之戰

大敗楚軍,楚國也沒有參與合縱。

齊國雖然得勝,但沒有獲得很大的收益。韓國、魏國得罪秦國,在前294年,遭到秦國

白起

伊闕之戰

的毀滅性打擊。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伊闕之戰

周赧王

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開啟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

白起

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

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戰後,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充套件。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濟西之戰

發生於前284年,是戰國時代

燕國

名將

樂毅

統率燕、

、韓、魏五國聯軍以及

楚國

攻打

齊國

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

、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

齊湣王

驕傲自恃、忘乎所以,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雙方兵力各約20餘萬在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展開決戰。齊軍由於連年征戰,士氣低落。

齊湣王

為迫使將士死戰,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鬥志消沉。結果,當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觸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將達子收拾殘兵,退保都城

臨淄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將相和

出自

司馬遷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之會

後,

趙國

大將

廉頗

不滿

藺相如

位居自己之上,想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只好處處迴避廉頗。廉頗得知藺相如相忍為國,大受感動,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將相和解,同心輔佐

趙惠文王

,對抗強大的

秦國

。後來形容文武大臣不結私怨,一心為國。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鄢郢之戰

,是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

秦國

將領

白起

率軍攻陷

楚國

國都

(今

湖北省

江陵市

西北),奪取楚國

洞庭湖

周圍的水澤地帶、

長江

以南以及北到

安陸

(今湖北省

安陸縣

雲夢縣

一帶)的大片土地的戰役。此戰過後,楚國國力大損,此後一蹶不振。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四名將

,是指中國

戰國時代

四位著名的將領,分別為:

秦國

白起

王翦

趙國

廉頗

李牧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屈原

(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戰國時期

楚國

人,

<

span class=“nolink”>羋姓,

<

span class=“nolink”>屈氏,名

,字

,又在《

離騷

》中自雲:“名餘曰

正則

兮,字餘曰

靈均

”。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憤而辭官自疏,離開

郢都

,流落到漢北。屈原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

中國文學

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

秦國

太尉

白起

揮兵南下,攻破了

郢都

,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

汨羅江

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

粽子

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

世界和平理事會

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

末期,

秦國

越來越強大。各

諸侯

公子

貴族

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

”(包括

學士

、策士、

方士

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

”著稱的:

齊國

孟嘗君田文

趙國

平原君趙勝

魏國

信陵君魏無忌

楚國

春申君黃歇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注: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後人稱之為

“戰國四公子”

(亦稱戰國四君)。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遠交近攻

”是

兵法

三十六計

”的一計。原文為:“混戰之局,縱橫

捭闔

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

范雎

之謀,為

地理

之定則,其理甚明。”原文為:“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戰國時代

,范雎曾向

秦昭王

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希望

秦國

將地理位置較近的

韓國

魏國

作為

秦國

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地理位置較遠的

齊國

等國保持良好關係,這樣就可以“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這樣的戰略也使得

秦國

可以兼併其他六國,成為統一的

秦朝

政權。“遠交近攻”意為結合遠方勢力以攻打臨近國家或敵人。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長平之戰

,是

秦國

率軍在

趙國

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趙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間諜散佈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

趙奢

(曾大敗秦國)之子

趙括

。於是趙王不聽

虞卿

藺相如

等的諫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

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任命名將

白起

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邯鄲之戰

發生於前259年-前257年年間,是

戰國時代

秦國

攻打

趙國

,秦國與趙、魏、楚三國聯軍在趙國國都

邯鄲

進行的一場城池攻防戰爭,嚴格來說是

長平之戰

的延續。結果,秦國受到了自

商鞅變法

後少有的一場大敗。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都江堰

位於

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城西,坐落在

成都平原

西部的

岷江

上,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始建於

秦昭王

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

李冰

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都江堰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它的建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1982年2月24日,都江堰被列為第二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的

聯合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

第24屆大會上,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同被確定為

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春秋戰國,公園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標簽: 秦國  楚國  公元前  趙國  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