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一代明君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在位六年,勵精圖治,200年海禁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之始!

作者:由 袖攬清風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19

一代明君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在位六年,勵精圖治,200年海禁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之始!

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佈調整明朝的“海禁”政策,允許在福建月港進行了民間的對外貿易,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關標誌著明朝推行了200年的海禁政策終於有所鬆動,民間貿易開始合法化。這次開關後,明朝對民間貿易依然有著很大的限制,但畢竟還是提供了一個視窗。隨後,明朝和世界的經濟聯絡得到了加強,中國開始被納入西方建立的世界市場。這不僅僅對明朝的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推動了西方宗教和文化向中國的傳播。

一,海禁和走私貿易

15世紀,人類進入了海洋時代。從1415年葡萄牙開始探索大西洋開始,到15世紀末,西葡兩國已經發現了美洲和印度的新航路。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殖民運動開始興起,美洲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葡萄牙壟斷了印度洋的貿易。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勢力已經到達了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

一代明君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在位六年,勵精圖治,200年海禁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之始!

大航海運動

然而和西方的殖民擴張相反,明朝卻推行了嚴格的“海禁”。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難以對付海盜和倭寇勢力,於是實行了飲鴆止渴的做法,禁止了民間的對外貿易,甚至禁止出海打漁。此後的200年,明朝的民間貿易一直沒有得到允許,沿海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打擊。

一代明君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在位六年,勵精圖治,200年海禁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之始!

倭寇活動範圍

在民間貿易被禁止的同時,明朝極力推行朝貢貿易。所謂的朝貢貿易就是官方壟斷的經濟來往,它是以“朝貢”和“回賜”的方式存在。朝貢就是其他國家在名義上宣稱臣服於明朝,並且派遣使團到明朝來“進貢”,進貢的物品一般來說都是一些奇珍異物、珍禽異獸,如珍珠、寶石、珊瑚、香料、木材、野獸等,就是一般的土特產也是可以的。這些進貢的物品主要是歸皇室享用,對民間經濟幾乎沒有推動作用。而回賜則是明朝對進貢的使團回禮。由於明朝推行了“薄來厚往”的政策,因而回賜的數額十分驚人,一般都超過進貢物品價值的四五倍以上,回賜的寶庫絲綢、銅錢、金銀等。在明朝這種政策的利誘下,出現了“萬國來朝”的虛幻景象。實際上,明朝的國庫難以承受如此重大的消耗,因而明朝一開始就規定了各國來朝的次數和規模,在永樂帝之後,朝貢貿易也開始走向衰落。

嘉靖二年,受到日本“爭貢之役”的影響,嘉靖皇帝加強了海禁,廢除了市舶司,明朝的朝貢貿易也幾乎陷入了癱瘓。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和日本正常貿易基本宣告中斷。在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之後,興起的就是走私貿易。走私貿易,自古有之,在明朝海禁政策下,民間貿易就基本以走私的方式存在。而嘉靖皇帝加強了海禁,反而更加刺激了走私的興盛。《明世宗實錄》載:“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他們“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

爭貢之役

明朝政府為了打擊這些私商,出臺十分嚴密的法律條款。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將禁止出海貿易寫入了《大明律》,並且實行了連坐法,鼓勵民間告發。在海禁嚴厲的情況下,許多海商也就成為了海盜,而明朝就一概稱為“倭寇”,進行嚴厲的圍剿。《明史紀事本未》記載“市舶司罷,而利權在下。奸豪外交內囧,海上無寧日矣”。當然,這些“倭寇”除了進行了走私貿易之外,還在沿海地區燒殺搶掠,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在寧波台州“攻掠諸郡邑無算,官民廨舍焚燬至數百千區”。1550年,負責東南剿滅倭寇的紈受到彈劾而自殺。從此,東南一帶的海防日益廢弛,“倭寇”更為猖獗,“毒東南者十餘年”。

嘉靖時期最大的海盜頭目:汪直

二,明朝的財政危機和“開關”

明朝中期以來,由於國力由盛轉衰,土地兼併嚴重,經濟開始衰退,國家財政開始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在財政收入難以保障的情況下,財政支出卻不斷的增加。明朝中期,屯田制遭到了破壞,募兵制興起,軍事開支就增加了不少的一筆。同時,明朝的官僚機構也在不斷膨脹,明朝初期,全國有28000多位官員,到了明朝中期已經增加到了10萬多,而明朝之前官員最多的北宋也不過34000多官員。在加上官僚的貪汙腐敗,嘉靖期間的大興土木,自然使得國庫更加空虛。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嘉靖期間不斷加重地方的賦稅,“由是度支為一切之法,箕斂財賄,題增派、括贓贖、算稅契、折民壯、提編均徭、推廣事例興焉”。各種苛捐雜稅的興起,導致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不斷。

明朝貨幣

明穆宗上臺後,財政危機更為嚴重,史稱“府庫久墟”。這時候,明朝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了開放海禁,以收取關稅之利。另外,嘉靖年間的戚繼光等人大力肅清倭寇,使得沿海地區相對安寧了下來,這給開放海禁提供了一個條件。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詔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明穆宗於是批准了該請求,宣佈調整貿易政策,允許民間商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的主要內容為: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並設立海澄縣,督餉館,以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商船,必須到月港辦理手續,並在此裝貨出港、入港驗貨;所有的船隻必須申請“船由““商引”等憑證才能出海;出海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如果超過時間沒有歸國,就按照“通倭”之罪處理;所有船隻和商人不準和日本進行貿易,否則按照“通倭”之罪處理;到達東西二洋的船隻各限制在44只以內;嚴禁攜帶硝黃、銅、鐵等物品出海。

明朝從1567年隆慶開關之後,此後的幾十年,海禁政策都是出於相對寬鬆的局面。但是必須要注意,隆慶開關的範圍和深度是遠遠達不到真正的“開放”的。除了月港之外,全國其他地區依然出於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另外對貿易的物件、規模的嚴格限制,這也讓開關的效果大打折扣了。由於和日本的貿易依然是不允許的,因而明朝後期東南沿海的海盜集團依然十分強盛,如鄭氏集團就在明末興起,他們透過壟斷中日之間的走私貿易而大發橫財。

鄭氏活動範圍

三,隆慶開關的影響:開始將中國納入世界體系

雖然隆慶開關實際上是一口通商,但是對中國的影響依然巨大。當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等國已經將世界連城了一個整體,壟斷著世界的貿易。如當時的西班牙就壟斷了全球80%的黃金資源。隆慶開關後,使得中國也開始被納入到了這些西方國家建立的世界貿易體系。月港開放後,明朝的大小商人爭相購買和建造大船,將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特產賣向東西二洋。西班牙為了和中國進行貿易,在呂宋島馬尼拉建立了大宗貨物交易場所。

明朝瓷器

當時西方殖民者嚮明朝輸入的產品主要有玻璃、槍炮(如“佛郎機炮”“紅夷大炮”等)、毛織品、美洲作物等。明朝後期,國內先進的槍炮基本從西方國家引進。但是總體上來說,明朝的出口量遠遠大於進口量,在這種情況下,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白銀大量流入了中國。這些白銀許多經過西班牙在美洲開採後,就直接運往了馬尼拉進行交易。1602, 西班牙駐墨西哥殖民當局向馬德里報告:“每年從阿卡普爾科運往馬尼拉的白銀,總共有 500 萬比索,1597年高達 1200 萬比索。”而這些白銀基本都流入了中國, 1586有人自馬尼拉寫信給西班牙國內說:“此處有大量白銀及銀貨交換中國物品, 此項銀及銀貨,除一小部分殘留本島外,其餘大部分,均由華人運回中國 ”。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使得白銀迅速取代了其他流通貨幣,成為了中國的主要貨幣。白銀的流入,也為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創造了條件。

除了白銀之外,西班牙等國從美洲帶來的高產作物,如玉米、甘薯等也給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人口的巔峰基本維持在6000萬左右。由於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為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創造了一個條件。清朝時期,這些高產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了推廣,大大增加了中國的人口容量。清朝初期,全國人口不到5000萬,然而到1840年已經達到了4億。

對外進行貿易必然會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明朝後期,由於朝貢貿易衰落,官府手工業走向了衰落,相反,民營手工業卻走向了興盛。在許多的城市,紡織業空前繁榮,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工商業繁榮的影響,明朝的經濟作物得到了廣泛的種植,棉花、甘蔗、菸草、茶葉的種植面積在不斷的擴大。不過,由於隆慶開關的深度和廣度十分有限,其對商業的推動作用也不應該有過高的估計。明朝後期商業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和白銀貨幣化、商品市場擴大和走私貿易有很大的關係。

隆慶開關之後,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流就多了起來。此時西方在科技和文化上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如徐光啟等就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開始出來了“西學東漸”。明朝後期,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了中國,並將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等知識傳入了中國,開啟了西學東漸的先河。不過,當時的西學還主要在上層士大夫中流傳,並且只有少數人接受,這使得中國失去了一次瞭解世界的大好機會。

標簽: 明朝  貿易  開關  海禁  隆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