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傷寒論太陽病,條文解讀,原理治法。

作者:由 沐雨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08

(一)

102 人贊同了文章

今天起開始逐條寫傷寒論的條文,一直都有這種想法,但總覺得水平還不夠,怕誤人。這些年過去,如今覺得可以勉強嘗試一下,請大家不吝賜教。

愚悟岐黃:傷寒論之、太陽、陽明病。(一)

傷寒論之、太陽、陽明病。(二)

傷寒論之、太陽、陽明病。(三)

愚悟岐黃:傷寒論之、太陽、陽明病。(四)

這是以前所寫的原理,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傷寒論裡面,人體的生理病理非常科學,與西醫是很接近的。

開始上條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第一條,此乃總綱,太陽在人體,指的是除了五臟六腑之外的,骨,筋,肉,皮。所以,太陽病的病區在體表,是輕症,通常死不了人。面板病,關節炎得了十幾年的人很多。在沒有傷及到五臟六腑之前,都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必然出現的症狀,首先是脈象,脈,一定是浮的。這是鑑別太陽病和三陰病的重要區別點!!! 所以,醫聖也把它列為第一個症狀。

其次是頭痛背強痛,大機率有,但體質不同,有人不一定會出現。往往主訴頭部或者後腦部位不舒服,發緊,怕風怕冷。

至於惡寒,三陰病,太陰,少陰,厥陰,也都會有怕冷的表現。

三陰病脈象絕不會浮而有力,如果一個人病了許久,食慾和精氣神都差,脈象反而比較洪大,此乃惡兆,怕是結局不妙。我媳婦爺爺去年去世之前,水米不進,神昏不醒,反而脈象四平八穩。所以說,中醫要四診合參。

太陽病的脈象不但浮,還比較有力。

再囉嗦一下太陽病的生理病理過程,體溫升高的時候呢,體表小動脈血管擴張,汗孔擴張,這一切都是為了散熱。

驟然遇冷,體表小血管收縮,汗孔收縮,所以,冷風一吹人就起雞皮疙瘩。這是很簡單的物理知識:熱脹冷縮。

人體調節需要過程和時間,超出了這個閾值,人體就會病變,會出現感冒和種種不舒服的症狀。

因為體表面板肌肉的小血管遇冷,從而大量收縮,所以,大的動脈血液相對增多,血管壓力會暫時升高,因此會出現:脈浮,和浮緊。

支流不通,大河滿盈。

也就是浮而有力。

所以鑑別太陽病很簡單,第一,有體溫降低的過程,第二,脈,一定是浮而有力的。

三陰病也會惡寒怕冷,也會頭痛背痛渾身疼,但是三陰病的脈常常是沉、細、弱。

脈沉者,病在裡。

所以,太陽病的鑑別要點嚴格來說,需要掌握的就一個,脈象。

不過脈象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非常不好描述的。例如用文字形容顏色,音樂,形狀,都不會很精確。

若有人說身上不舒服,酸重無力,關節痛,風一吹很難過,又怕冷。搭上對方手腕,輕輕一按脈,就能很明顯摸得到,且比較有力度,加上病史,就可以基本判定為太陽病。

另外,太陽病算是輕的疾病,只是傷在體表嘛。所以,患者的氣色和精神體格都不算差。

正經的少陽小柴胡湯證也會有脈浮且有力的情況,太陽病就只是很明顯的身體不舒服,心情一般無大礙。而且少陽病往往有咽乾口苦,胸脅悶脹的表現。前面文章寫過,從少陽病開始,就會影響到心情了。

那麼,如果一個人來看病,有受涼史,得病時間較短,怕風怕冷,脈浮且有力,精神頭還不錯,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即可診斷為太陽病。

脈象是重要鑑別點。

不過呢,這年頭,中國人體質爛的非常多,太陽和陽明病,除非體格比較健壯,或者是身體好的大人和小孩子。否則臨床上經典太陽病也並不常見。

現代人通常是一場涼風,就直接被打倒在床,直中少陰,脈沉細無力,精神萎靡抑鬱,趴床上起不來了。非附子乾薑不可。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這兩條把太陽病分為兩種情況:太陽中風,太陽傷寒。

中風為輕,傷寒病重。

太陽中風,相對來說病輕,因此汗孔沒有大量關閉,所以,人體溫度比較高的部位,比如額頭,前胸後背大汗腺集中,天熱容易出汗的地方,摸起來是比較溼潤的。不是非有汗珠才是出汗。

太陽傷寒,發熱的時候,這些地方摸起來是乾燥而熱的。

太陽中風,因為病輕,脈雖然也是浮的,但是緩和,沒那麼硬。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

乾嘔

者,

桂枝湯

主之。

太陽中風發熱,但是發熱很輕微,往往只是患者感覺有點冷,怕風怕寒,有點抖,主觀上自己覺得好像發燒了,或者快發燒了,但摸起來溫度又沒有那麼高。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

乾嘔

者,

桂枝湯

主之。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形象的把這種情況描寫了出來,鼻鳴乾嘔者,鼻鳴,受涼鼻子不透氣,呼吸有聲音,有哨音。或是有鼻涕,呼嚕呼嚕的。

這描述,簡直活靈活現。

乾嘔不一定,不是必然出現的症狀。但一受涼,鼻子通常不透氣。

桂枝湯就是這個階段用的,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注意注意,脈,一定是很容易摸得到,而且比較有力。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人體受涼,不管已經發燒,或者是還沒有發燒,只要是極度怕冷,身體沉痛痠痛,脈象輕按和重壓都非常有力,稱之為傷寒,被寒氣、寒邪所傷嘛。

嘔逆乃胃腸不舒服,想吐,不是必然出現的症狀。渾身痠痛也不是必然症狀,看個人體質不同,有的人有,有的人不會,所以,有患者來看病,往往會突出描述某些很不舒服的症狀,以至於誤導醫家,醫生需要明察。

必然的症狀是:脈硬而有力,極度怕冷,只要出現這個症狀,就算沒發燒,也要不了多大一會就會燒起來。

在小孩子身上能觀察的很清楚。

太陽傷寒是太陽病之較重症,其原理是人體毛孔遇冷之後,熱漲冷縮,

大量毛孔鬱閉導致體溫散熱不良,

加上人體因為失溫,身體主動調節肌肉顫慄發抖,加速產熱,從而提高體溫,保持溫度。

患者已經發燒,或還沒有完全發燒,自我感覺極度怕冷,以至於縮成一團瑟瑟發抖

。因為汗孔不開,面板也較為乾燥,不會有很明顯溼潤的感覺。

加上脈浮硬而有力,即可斷為太陽傷寒。

太陽傷寒主要癥結在於汗孔不開,所以治療側重在開啟汗孔,發汗散熱。

到後面大青龍湯症的用藥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大青龍湯,麻黃用到六兩。鄙人常用的劑量是一兩取10克,折算下來,麻黃要開60克,若是按照文物考證,傷寒論一兩等於15。6克,藥量就更大。

開這麼多麻黃出去,百分百藥房是不會給你的。

典型的太陽傷寒,是麻黃湯證,發高燒又非常怕冷,瑟瑟發抖,縮成一團。我以前寫過兒子太陽傷寒詳細的過程。

太陽和陽明病,沒辦法分的太清楚,大青龍湯就是這樣,以後再寫。

太陽傷寒,在我們小時候則是很普遍。在這個時代,生活水平提高,物理防禦的比較好,極度受涼的機會也不多,成年人25歲以後更是很罕見了,身體好的小孩子才容易得。

太陽中風則比較常見。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這兩條說的是,不管太陽病得了多少天,患者身體底子好,精神頭不錯,也能吃能喝的,脈象也沒啥,那就這樣,等幾天自己就痊癒了,感冒嘛,多喝熱水多休息。

反過來的意思,一感冒就不能吃不能喝,精神頭還差,感覺身體被掏空,好寂寞好空虛好抑鬱好焦慮,就不要考慮太陽病了。

太陽病的心情還不至於這麼難過。

若是又煩又想吐,脈搏跳的快而且有力,那就要變形了。變成啥,勤觀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

小便

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看起來像)太陽病,(但是)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條稍微改一下,說的是熱證,鄙人往往把溫病列到陽明病裡面,

發燒又想吃涼的,一點不怕冷,這是完全的熱證。陽明證的條文貼上: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

溫病,熱病的意思。很多烈性傳染病初起,怕冷發燒,跟太陽病頗為相似,例如鼠疫、炭疽、瘧疾、麻疹、天花、包括前幾年知名的非典,等等。

烈性傳染病是生物因素,太陽傷寒是物理、溫度因素致病,二者症狀看起來似乎差不多,實質則截然不同。起碼受寒不會傳染。

這也是傷寒論和傳統醫學的不足,所以催生了後世的溫病四大家,溫病派,到了現代,這些烈性疾病更是西醫的強項,這也是現代醫學的偉大之處。

所以說,任何事物都有侷限性,

對於任何人,把傷寒論拔高到無限地位的,鄙人也強烈反對。一定要搞清楚不同醫學的長處和侷限性。

揚長避短,才是王道。

熱病當然要寒藥,絕對不能用熱藥,桂枝下嚥,陽盛立斃,不是開玩笑的。這種情況用了桂枝幹姜附子之類的大熱藥物,吃死人很容易,但是寒症用寒藥,一時半會死不了。

因為幾千萬年的生物進化,人類一直缺吃少穿,所以,保體溫很有一套,散熱的手段卻沒多少。

因為現在吃生冷,有空調,所以烈性傳染病少多了,若有心可以觀察,烈性傳染病常爆發於溼熱的環境裡。

若被下者,

小便

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是熱證吃熱藥,例如誤用了桂枝湯類的,後果: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語言難出。

身灼熱,自汗出,鼻息必鼾:

高熱汗出,呼吸加粗加快,氣喘如牛。

身重:爬不起來了,多眠睡:高熱神昏。

本來就發熱,誤用熱藥,體溫更高,所以,為什麼現代許多中醫生畏附子乾薑桂枝如虎?就怕出現這個局面,熱證用熱藥,死的很快。

寒症用寒藥,一時半會出不了啥事,大家沒事就涼茶喝起來,水果大吃特吃,也沒咋地嘛。

無非多幾個抑鬱症而已。

中藥絕對可以吃死人,不是鬧著玩的。尤其是傷寒論。

若被下者,

小便

不利,直視,失溲;

熱證治療大法是清熱,再不濟,多喝點涼水也行啊,因為體熱,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所以用了瀉藥,患者本來就熱,就渴,本需要補水,一拉肚子更脫水,水少體溫更高,汗液蒸發加快散熱,就更缺水,所以:

小便不利,出現少尿,等到失溲,快無尿了。

少尿還好,無尿,在臨床上是很嚴重的狀況,往往預後不良,最後人都不行了,直視,眼睛發直。說不定瞳孔對光反應都沒了。

溲特指小便,現在河南方言,還說解大手小手,實際是大溲小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吃了熱藥好像不行,於是用上物理療法,這一節胡希恕老爺子講過,早年朝鮮留學生民間還有風俗,挖坑生火,估計跟東北的炕道理一樣,把病人放上面,蒸桑拿發汗。

結果就更嚴重,搞到人發黃,發黃原因是因為溫度高過氧化,做過飯的都知道,人跟糊了差不多。本來就發燒,還讓人烤火,結局當然不妙。

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這句話是人體溫度太高,大腦高熱驚厥,還時不時的一抽一抽的。現在小孩子發燒嚴重了還能見得到。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意思就是折騰的輕可能還撐幾天,搞嚴重差不多就快死了。

這是熱病用錯了治法的後果,從描述看來,應該是當年很流行的做法,醫聖老人家該是親眼所見的。所以記下來。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這幾段沒多大意思,大意就是得了受風寒,得了普通感冒,沒別的毛病的情況下,別瞎折騰,注意保養,大概七八天也就自己好了。

跟現在得了輕感冒,七八天才慢慢好起來一樣,西醫不也是讓多喝開水。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這一句是還是有價值的,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中醫的氣血執行規律,西醫叫生物鐘,氣血白天到體表,夜晚到體內,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白天氣溫比較高的時候,也是氣血到體表的高潮。

我曾經有次感冒,大概十二點左右,覺得煩躁發熱,然後過了一會,出了點汗,留了幾滴鼻血,感覺就好多了。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面板,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面板,熱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面板,寒在骨髓也;

這一段非常具有代表和指導性,例如太陽傷寒麻黃湯證。明明在發高燒,卻蓋著棉被冷到縮成一團,持續時間不會太長,就會燒起來。

少陰病發燒也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發燒卻怕冷,也很好鑑別,

太陽病脈象有力,少陰病脈象沉細弱。

燒的力度也不同,太陽傷寒的怕冷階段持續時間不長,發熱是從內到外,摸患者額頭,多放一會,覺得後勁十足,綿延不絕,甚至於蒸蒸燙手。

少陰病發熱則是,初摸上去,面板是熱的,多摸一會,則感覺後勁不足,面板下面,則有點涼意。透過脈象和觸診,很容易鑑別掌握的。

這兩者發熱,體溫可能都是38。5°。所以,體溫表也靠不住,我常常用手來摸,來判斷。

還有血壓計,以後再說。

這也是西醫的操蛋和機械之處,如果相信體溫計,結局就差太遠了。更何況,西醫根本不懂少陰發熱,更何況,這年頭偏偏少陰發熱還很多!

就算只佔一半,西醫也誤治了百分之50。

其他還有少陽柴胡證發熱,陽明發熱,淤血發熱,蓄水發熱,大便不通發熱,胃腸道炎症性發熱,太陽病發熱只是最基礎的,物理因素導致的發熱。

就算太陽病發熱,裡面還細分出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梔子豉湯,等等等等十數個發熱的不同部位和證型。

所以我看見誰說中醫完全是迷信,該取締,廢醫驗藥啥啥地,鄙人常常想抬起腿、揚起手、張開口,照臉踹之、大耳瓜子呼之、朝面唾之,這叫不科學?什麼叫科學?

任何事物都有其侷限之處,西醫,或者說現代醫學。當然當然也不能例外。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面板,熱在骨髓也。

此情況常見於小孩子陽明病白虎湯證,雖然手腳四肢冰涼,但身體內部已然發燒,只是手腳摸起來,極冷。

不是那種普通的冰涼而已,這個階段,多握其手腳一會,感覺寒氣可以傳到骨頭裡,冰的令人不舒服,這種寒意可以傳到身體內部。有種怎麼也暖不熱的感覺。

不過,此階段也不會持續很久。視患者體質不同,症狀持續時間也不一樣,我家孩子大概半個小時之後,就慢慢發起高燒來了。

先寫到這,總結: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病,首要鑑別點,脈象,浮。且怕冷。怕冷不是主要鑑別點,三陰病都怕冷。

脈浮加怕冷,經歷過低溫環境。

頭和後腦勺。或後背不舒服,有人有,有人無。

太陽中風,脈浮緩,但也有力。額頭或前胸後背大汗腺處比較溼潤。發熱比較輕,或自我感覺發燒。

病史:經歷過低溫環境。

太陽傷寒,脈浮,感覺硬且有力,使勁按也力度也差不多。極度怕冷,縮成一團瑟瑟發抖。

病史:經歷過低溫環境。發熱較重,就算暫時沒發,等不了多久也一定會發燒。

太陽傷寒的脈象,醫聖用了個“脈陰陽俱緊”,鄙人前文一直用的“硬”字,其實“緊”字非常形象,沒有把脈經驗者,不太好理解,因為感受這種東西,是很難用文字形容的。

首先脈比較長,類似繩索,學物理熱脹冷縮的時候,都講過夏天與冬天的電線,天冷了,高壓線被拉緊。我們現在也說拉緊繩子,不說拉”硬“繩索。

人體也是物質,深受自然界影響,也遵循這個原理,血管遇冷,溫度降低而收縮。同時,因小血管普遍收縮,大的動脈血容量相對增加,結果增加了血管的緊張度。如果我們記下一個正常人的脈象,等對方受涼的時候再去摸,就很容易對比出來,知道什麼是“緊”的脈象。

還有一點算是個人發揮,因鄙人體質比較敏感,以前講脈學原理說過,把脈能傳氣,其實是被傳導感受到了一些對方的感覺。

一個受寒的患者,快要發燒時候,摸對方的脈,因為對方在微微發抖產熱。所以,把脈時間久一點,會感覺自己有點微微發抖,身上發緊的感覺。

原理也很平淡無奇,肌肉是靠電化學訊號來收縮,人體又能導電,所以被對方肌肉電流傳導並輕微干擾,也很正常。

我曾經坑過一個女孩子,她當時對中醫感興趣,也比較敏感,我心裡發冷,微微發燒的時候,讓她把我的脈感受一下,當時問她什麼感覺,她說喉嚨有點點不舒服,第二天早上,她咽喉幹痛,發炎了。

網上有那種隨便買的亂七八糟電的脈衝針灸儀,大家買個試試,貼到穴位上,感受下那種不受自己控制的肌肉收縮,算不上很舒服。

今天就寫到這裡。

公眾:傷寒論之美。

編輯於 2019-01-15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分享到

中醫中醫養生傷寒論

評論

納尼

​贊

沙發,終於又等到啦[愛]

傷寒論歸零

​贊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之為病”這個“之”是何意?再翻翻太陽病上、中、下篇,是否還有這個“太陽之為病”的提法?太陽病與“太陽之為病”到底有什麼區別?非要單獨拿出…

檢視全部 (48)

新增評論。。。

推薦閱讀

2。傷寒論第二條:太陽中風的定義

傷寒論第二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為傷寒論第二條。 太陽病是一個表實證的病機,或稱證型。這個證型還可以分為兩個小類別:太陽中風(簡稱中風),太陽傷寒(簡稱…

國醫六經。。。的文章 · 20 贊同

40。傷寒論第40條:小青龍湯證

傷寒論第40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

國醫六經。。。的文章 · 16 贊同

9。傷寒論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

傷寒論第9條: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翻譯: 太陽病如果要自愈的話,那麼他最可能的自愈時間是,從巳時到未時,也就是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上一條講太陽病自愈原因,主要強調,太陽病…

國醫六經。。。的文章 · 5 贊同

駁胡希恕注《傷寒論》第十五條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陽病啊,它是依法當發汗,吃下藥是錯誤的,誤治。那麼,誤治後這個變證是多端吶。如…

傷寒論歸。。。的文章 · 3 贊同

92。傷寒論第92條:四逆湯證

傷寒論第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國醫六經。。。的文章 · 26 贊同

陽明病證治疏理與治案

陽明病證治疏理與治案 陽明病是傷寒論六經辯證中的第二個證型,是病邪入裡,機體振奮全身陽氣以全力抗邪的一種狀態,即裡熱證。後世溫病學派興起,其實就是對陽明病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對…

國醫六經。。。的文章 · 19 贊同

38。傷寒論第38條:大青龍湯證

傷寒論第38條: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

國醫六經。。。的文章 · 16 贊同

147。傷寒論第147條: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傷寒論第147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

國醫六經。。。的文章 · 18 贊同

駁胡希恕注《傷寒論》第二條

第2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這個太陽病,就是指第一條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樣的太陽病的證。那麼假如它又發熱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現這個…

傷寒論歸。。。的文章 · 3 贊同

149。傷寒論第149條:半夏瀉心湯證

傷寒論第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

國醫六經。。。的文章 · 21 贊同

標簽: 太陽  發熱  傷寒論  傷寒  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