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啥關係嗎?

作者:由 Catherine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1-03

這是Catherine的第2篇文章

一說到《孫子兵法》,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甚至併為一本書,叫《< 孫子兵法> 與 三十六計》。 呵呵,《孫子兵法》 和三十六計可不是一回事,

三十六計

的“

”, 是

奇謀巧計,陰謀詭計

;《孫子兵法》 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1

實力決勝

《孫子兵法》

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是

講實力決勝

的書。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計”, 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 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 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孫子的計,相當於咱們戰略管理(管理會計工具)講的

SWOT分析

,比較敵我雙方的

優勢

S

trength)、

劣勢

W

eakness)、

機會

O

pportunity)和

威脅

T

hreat)。

2

為了知勝的計

計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後,就知道有沒有

“勝算”

透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 這就是

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稱之為“贏了再打“。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 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 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 不是“五事七計”的計。 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

3

諸葛亮的“計”不及格

為啥說諸葛亮的“計”不及格呢?我們把魏蜀吳做一個對比分析:

司馬懿的魏國500多萬人口,60萬兵力;

吳國是200多萬人口,20萬兵力;

諸葛亮的蜀漢只有不到100萬人口,不到10萬的兵力!

就這點兵力,諸葛亮偏偏要以10萬兵去打60萬的大國,還要穿越秦嶺蜀道的崇山峻嶺,怎麼打得過去?

但是每次都是諸葛亮發起戰爭,在完全沒有勝算的戰爭中,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屍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倖才能成功的事,偏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

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

4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司馬懿就算準對手諸葛亮糧食能吃到什麼時候,每次不跟他打,高掛免戰牌。最後在五丈原,就算諸葛亮用激將法送發裝給司馬懿,想激他出戰,但司馬懿還是高掛免戰牌,諸葛亮就抑鬱而死,死在了五丈原。

所以《孫子兵法》的裡面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是做SWOT分析,

是計算敵我雙方全面的綜合的實力的對比,來預算戰爭的勝負,最終來支援國君做決策,分析看看到底我們該不該打!

請看官留下你的足跡,贊同的點贊,不贊同的請留言!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加入一起“玩”! 關注微信公眾號:樊人空間 (Catherine_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