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48節 鄴城保衛戰

作者:由 淚痕春雨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7-25

安慶緒領導的鄴城保衛戰,進行了四個多月時間,城內糧草耗盡,大家羅鼠掘雀的維持,一隻死老鼠賣到四千錢,大家依然繼續堅守。[注1]

鄴城保衛戰勝利後,叛軍肯定會把它拿出來反覆宣揚。

因為換算成大道理,如果不是河北軍民都忠於大燕帝國,怎麼能在這種困境中堅持下來呢?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類似的戰役存在,所以大唐帝國最初並不敢肆無忌憚的吹噓睢陽保衛戰。

因為叛軍在鄴城保衛戰中,打到最後,掘鼠羅雀了,也沒有選擇吃人啊。

政府軍在睢陽保衛戰中,竟然選擇把人當兩腳羊吃,這叫什麼事呢?

我之所以說大唐帝國,後來肆無忌憚的吹噓睢陽保衛戰,是因為史書在說睢陽保衛戰時,通常都說張巡一夥吃了兩三萬人。至少新舊唐書都採用了這個數字。[注2]

這個數字,就我的理解,應該極盡誇大之能的。

張巡一夥在睢陽城到底吃了多少人,如果史料豐富的話,肯定會有眾多不同版本。

就如在現代歷史上,說起三年自然災害的死亡數字,也是有著各種不同版本。從六千萬到幾十萬、甚至是幾萬人的版本都有。最高的數字與最低的數字,足足差了幾百倍。

而人們相信哪組數字,通常都是屁股決定的。愛戴武皇帝的人,自然會把這個數字說得很小;痛恨武皇帝的人,則會把這種數字說得很大。

說到睢陽城保衛戰中,張巡一夥吃了兩三萬老百姓,從情理上,肯定是當時流傳的數字中,最大一的組數字。

基於叛軍的角度宣揚它,肯定是為了證明政府軍沒有人性;而政府方面呢,難免會想盡辦法縮小這個數字。

事實上,大唐政府最初採用的數字,其實就是張巡一夥吃了幾百個人;總而言之,為了大唐帝國的根本利益,吃幾百個人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對此,只要看看張巡的支持者為張巡辯護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了。[注3]

至於近現代影視作品中的睢陽保衛戰,更傾向於張巡沒有吃過人。畢竟,這種內容如果透過畫面的形式出現,肯定會讓讀者覺得張巡一夥比壞人更象壞人。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張巡一夥吃兩腳羊時,兩腳羊一個個大義凜然的、爭先恐後的希望張巡一夥吃他們,這實太讓人感覺天雷滾滾;如果兩腳羊一個人哭天搶地、號叫掙扎,甚至是各種高呼反動口號,那誰也會覺得,張巡一夥比叛軍更象壞人。

在這種背景下,說到張巡一夥吃人肉時,有一部睢陽保衛戰的影視作品是這樣表達的,大意是一個奴僕看到張巡太辛苦、太飢餓,於是割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熬肉湯給張巡吃。總而言之,張巡是吃過人肉,但是這種畫面表達出來,能讓你感動的要死!

但是等大唐帝國徹底控制話語權後,自然會發現採用最大一組數字時,會產生一種妖異的美麗,於是就採用了最大的一組數字。總而言之,睢陽城的老百姓為了保衛大唐帝國,那都是甘作兩腳羊,於是兩三萬老百姓被吃,人們也是寧死不背叛大唐帝國。[注2]

鄴城保衛戰的領銜主角,是安慶緒這種反面人物,所以軍隊困守孤城的操作流程,史書記載的比較直白。

第一、在進入孤城前,先用各種上形式,讓大家知道,我們只是暫時轉進、退守到某個地方了。千言萬語就一句話,我胡漢三隨時都會殺回來的!如果你們認為我們已失敗了,所以就跟著敵人一塊落井下石,後果自負!

第二、再用各種形式嚴懲叛徒。總而言之,看我們暫時失利,你們就敢背叛我們,你們知道忠義二字怎麼寫嗎?對於一小撮不忠不義的人,我們一定要用最殘酷的刑罰教育他。總而言之,如果你們不怕被活剮、殺全家,就儘管這樣做。[注4]

第三、因為安慶緒是反面人物,所以說安慶緒退守鄴城時,史書總說叛軍人心渙散。[注5]

問題是,政府軍大舉集結於鄴城之下,甚至引漳河水灌鄴城,最後城內一隻老鼠都值四千錢,政府軍也沒有攻克鄴城。

從這層意義上,退守鄴城後,安慶緒一夥,肯定會不斷加強核心隊伍的思想教育。總而言之,失敗是暫時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敵人雖然外表強大,但終究只是紙老虎,我們不是潰敗,我們只是轉進。現在我們同舟共濟,以後我們有福同享。

這三板斧子下來,進攻者到達孤城下,就很難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因為附近的軍民,都不敢、不會和進攻者真心合作;而城內的守軍,打到彈盡糧絕,也會死死支撐。

在叛軍的鄴城保衛戰開始時,如果樂觀一些看,安祿山之亂就到此結束了。

因為從實力上,政府軍佔據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叛軍現在還分為安慶緒、史思明兩大部分勾心鬥角。

但是很不幸,這場叛亂隨後又足足持續了四五年時間。唐玄宗、唐肅宗到死,也都沒有看到這場叛亂真正結束。

這場叛亂,為什麼會持續這樣久呢?簡單的看,就是皇帝不信任軍方大佬,讓宦官在前線節制軍方大佬。從大道理上講,如果皇帝不這樣腦殘弱智,這場叛亂,早就結束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進攻鄴城時,大唐帝國擁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皇帝對軍人的控制,才會越來越露骨,越來越明目張膽。於是三軍最高指揮官,竟然是一個大太監!

面對此情此景,各大將帥自然是不敢言而敢怒,他們雖然不敢明著反對,在關鍵時候,可以選擇集體拉稀啊。

唐肅宗剛上位時,還一直為一個問題苦惱,那就是郭子儀、李光弼功勞這樣大、地位這樣高,等收復兩京後,應該如何獎賞呀?

而收復兩京,皇權得到鞏固後。皇帝似乎不用過多考慮這個問題了,因為從當時的情形看,事情進行的順利,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能拿著優厚的工資光榮退休,也得感謝皇恩浩蕩了。

現在叛亂還沒有徹底平定,大太監魚朝恩就已坐在了郭子儀、李光弼前面;要知道,魚朝恩在太監繫統還不是坐頭把交椅的人,太監繫統坐頭把交椅的人是李輔國。

俗話說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現在叛軍還這樣強大,皇帝就讓死太監凌駕于軍人之上,如果叛軍被圍剿之後呢?軍人勢力還活不活了?

於是軍方大佬很快達成某種默契。

第一,絕不能把叛軍剷平了。因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為了避免這種結果,我們絕不能把狗、鳥都弄沒了。

第二、得讓皇帝明白,太監指揮軍隊,那是絕對不行的;因為軍隊在關鍵時候,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潰敗。

幾大軍區聯合作戰,沒有強勢大哥坐鎮,容易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也想摘勝利果實,誰也不承擔相關犧牲。

這就好像,我前面一再舉過的例子。棋手下棋時,為了勝利,總得需要犧牲車馬炮卒,到底犧牲哪個?處於棋手的位置,他想犧牲誰,就可以犧牲誰。但是處於統帥的位置,你讓誰犧牲,也得有個說法啊。

如果皇帝、統帥非常有權威,在這個問題上,自然也會出現爭議,但通常絕不會失控。問題是讓一個太監坐鎮指揮,類似的爭議,就有可能讓軍隊失控。

太監坐鎮前線指揮,下面的人不想服從指揮時,自然容易變得理直氣壯,反正推來推去,總能推到太監瞎指揮上。

如果只是某些軍人這樣玩,坐鎮前線指揮的太監,自然可以用暴力壓制他們。問題是,如果普遍軍人都這樣玩,坐鎮前線的太監也會手足無措的。

圍攻鄴城的失敗,主要是誰的責任?

因為太監是以邪惡的形象存在,所以傳統史書自然認為它是太監的責任。問題是基於肅宗的角度,顯然不是這樣認為的。於是這場大潰敗之後,太監啥事也沒有,郭子儀卻因此被解除了兵權,魯炅更因為軍紀問題被皇帝逼得自殺了。

大唐帝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在皇帝眼中,所有的軍人都是不可信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一直昏招百出,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唐肅宗平叛時,一再昏招百出,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面對政府軍的大舉進攻,安慶緒和史思明很快實現了合作,並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取得這種勝利後,安慶緒、史思明的矛盾馬上激化。安慶緒一度想火併史思明,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援,所以只能作罷。

事情發展到此時,馬上牽涉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史思明來拜見安慶緒呢?還是安慶緒應該拜見史思明呢?

從地位上來說,安慶緒是大燕皇帝,自然是史思明應該來拜見安慶緒;問題是,從實力、資歷上說,安慶緒哪敢擺這樣大的譜呢?於是安慶緒率人去見史思明。

史思明一見安慶緒,馬上把安慶緒火併了;總而言之,你身為人子、人臣,竟然火併你老爸大燕皇帝安祿山,你還叫人嗎?

我還是以前提過的問題,安祿山一定是安慶緒殺的嗎?這個實際上很難說,如果安慶緒控制話語權,肯定不會承認這種事的。關鍵是,安祿山當時就是快死呀,說他是正常死亡,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安慶緒就是這樣被淘汰出局了。在此過程中,叛軍骨幹成員高尚、孫孝哲、崔幹也被火併了。

到此為止,史思明成為叛軍中毫無爭議的領銜人物。

叛軍此時佔據的地盤,也就是河北一省罷了。

從實力上看,所謂的大燕帝國與大唐帝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如果大唐帝國能有效控制軍人集團,滅掉大燕帝國,那就是小菜一碟。

問題是,大唐帝國就是缺乏控制軍人集團的能力。所以這場叛亂,一時變得遙遙無期了。

後來大唐帝國連跟頭帶把式的,總算把這場叛亂平定了,但是傳說中的河朔三鎮又成為大唐帝國心中永遠的陰影。

其實呢,所謂的河朔三鎮,也就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軍閥,因為區區一個河北省,就有四五個軍區,所謂的河朔三鎮也就是這四五個軍區最牛三個軍區罷了。就這種力量?也真是放到了晚唐那種特殊的時代,所以一時變得牛X無比了。因為放到任何一個混亂的時代,就河朔三鎮這種軍閥,也實在不值一提。

因為作為能值一提的軍閥,您怎麼也得控制一個省、半個省的地區吧。您就控制四分之五、五分之一個省,這叫什麼事呢?

但是因為大唐帝國無法有效控制軍隊,所謂的河朔三鎮就稱雄了一百多年。

皇帝在派軍圍剿河朔地區時,如果不讓太監領銜,皇帝實在不放心,如果讓太監領銜,它在關鍵時候肯定會出問題的。

關鍵是,皇帝就算咬咬牙讓軍方大佬領銜平定河朔地區,軍人大佬肯定會玩養寇自重的把戲,所以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弄來弄去,無非是大家坐下談判一番,依然保持著對軍人集團最有利的格局。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魯炅之死

[注1]: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壅漳水灌之。城中井泉皆溢,構棧而居,自冬涉春,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直錢四千,淘牆及馬矢以食馬。

[注2]: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新唐書》

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舊唐書》

[注3]: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臣猶曰功過相掩,況非其素志乎!

[注4]: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平原太守王、清河太守宇文寬皆殺其使者來降;慶緒使其將蔡希德、安太清攻拔之,生擒以歸,於鄴市。凡有謀歸者,誅及種、族,乃至部曲、州縣、官屬,連坐死者甚眾。

[注5]:安慶緒之初至鄴也,雖枝黨離析,猶據七郡六十餘城,甲兵資糧豐備。慶緒不親政事,專以繕臺沼樓船、酣飲為事。其大臣高尚、張通儒等爭權不葉,無復綱紀。蔡希德有才略,部兵精銳,而性剛,好直言,通儒譖而殺之;麾下數千人皆逃散,諸將怨怒不為用。以崔幹為天下兵馬使,總中外兵。幹愎戾好殺,士卒不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