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既是大都督又是丞相,堪稱文武雙全——陸遜(十)

作者:由 孫超人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12-17

話說陸遜跟隨孫權北伐,在江夏地區協助進攻,結果孫權圍攻合肥新城不克,眼看曹叡的救援大軍就要趕到,只好無功而返。為了能順利安全撤軍,陸遜和諸葛瑾佯裝進攻,嚇得魏軍守在城中不敢追擊,從而在孫權主力已經回師的前提下,順利完成了撤軍。

對待撤軍時抓獲的俘虜,陸遜非常善待,不許士卒侵擾他們。對於帶家眷前來投靠的人,陸遜派人前往照看料理。如果有人的妻子兒女發生亡故,陸遜便發放衣糧給他們,予以慰勞,發給遣返令讓他們回家,有的人因此受到感動傾慕而相攜前來歸附。陸遜逐漸成為周圍鄰境地區的人心所向。其中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以及夷王梅頤等人,都率領著自己的部下黨羽前來投奔了陸遜,陸遜則自掏腰包接待並安撫了這些人。

當時的魏國的江夏太守逯式,兼領當地兵馬,頗為吳國邊境之患。但是呢,逯式卻和魏國老將文聘的兒子文休一直不和。陸遜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略施小計,利用逯式和文休的矛盾來破解逯式這個邊患。於是寫了一封假裝給逯式的回信,在信中寫道:“收到你的來信,才知道你與文休一直有矛盾,已經鬧得勢不兩立。得知你要來歸附吳國,我立刻將你的來信秘密上報主公,並率軍在此相迎。這件事應做好保密工作,同時儘快地悄悄辦好,定下準確的時間,以免夜長夢多。”而後,陸遜讓人把書信放在邊界上,逯式計程車兵撿到書信後拿給逯式看。逯式看後惶恐不安,急忙將妻子兒女送回洛陽。因為這件事,魏國將士們都不再信任親附逯式,由此使得逯式被罷官免職,江夏吳國邊界經常受到的侵擾的問題就此得到了緩解。

既是大都督又是丞相,堪稱文武雙全——陸遜(十)

當時在東吳有一種不上報就擅自回家奔喪等不合規矩的風氣,領導者們想要規範這類事,於是在嘉禾六年(237年)正月,孫權下詔令群臣討論對私自奔喪的事進行規範立法,丞相顧雍奏請違法奔喪應處以死罪。就在剛剛立法之後不久,吳縣縣令孟宗是遠近聞名的孝子(有著名的孟宗哭竹的傳說),其母年邁病逝,於是孟宗不顧新法禁令,沒有呈報就私自歸家奔母喪,守墓三十五天,日夜以淚相伴,跪守在母親墳旁,極盡孝子之道,四鄉八里百姓無不動容。

喪事過後,孟宗知道自己已經違反了新法,於是在武昌自己將自己拘禁起來聽候處罰。陸遜得知後,向孫權上書說明孟宗的平時品行作為,並藉機為孟宗求情,孫權於是給孟宗減刑一等,並申明下不為例,自此之後,違法奔喪的事便絕跡了。這年二月,孫權派遣陸遜督軍征討彭丹等賊寇,這些人都在年內被陸遜所平定。

同年,東吳的中郎將周祗到鄱陽郡(郡治在鄱陽,今江西波陽)徵兵,周祗特地前往拜見陸遜,並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鄱陽郡的百姓易動難安,最好不要在那裡徵兵,小心激起民怨,逼民為寇。周祗等人不聽,結果果然在那裡激起了民變,鄱陽百姓吳遽等人抗拒徵兵,為了逃避懲處,索性聚眾起義,並殺死了周祗,而且順勢攻伐了周邊的很多縣城。豫章郡和廬陵郡的一些惡民見狀,借勢也起來響應吳遽為寇,搞得這三郡動盪不安。

訊息很快傳到陸遜那裡,得知周祗在鄱陽徵兵激起民變被殺後,陸遜無奈的搖了搖頭,嘆息地說道:“既然來徵求我的意見,卻又不能聽取,自己丟了性命還禍及國家地方,這是何苦呢。”然後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吳遽。

既是大都督又是丞相,堪稱文武雙全——陸遜(十)

鄰郡的武將陳表為官三年,在這三年中,積極廣開納降,陸續擴大隊伍,將隊伍增加了萬餘人。當時陳表正率軍在外,正趕上吳遽起義擾亂三郡,於是便率軍跨境前往和陸遜一起討伐。吳遽等人只不過是一些亂民武裝,根本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哪裡是陸遜和陳表的正規軍的對手,結果一戰潰敗。吳遽等人被招安,陸遜得精兵八千餘人,三郡也得到平定。陸遜見陳表表現不錯,便上表任命他為偏將軍,晉封為都鄉侯,北往駐守章坑。

赤烏元年(238年)春,官任中書典校的呂壹很得孫權的寵信,因而恃寵弄權,離間君臣,作威作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十分殘忍。遠在武昌的陸遜和潘濬聽說此事,對此憂心忡忡,而且到了提起這件事來時常會忍不住落淚的地步。好在後來孫權清醒過來,看清了呂壹權奸的面目,下令誅殺了呂壹。事後孫權為此深為自責,便派遣中書郎袁禮代表自己向大家致歉。

當時建武將軍謝淵和黃門侍郎謝厷等人各自向孫權述職,並彙報陳述當前應辦事宜,打算改變一些政治措施,為國家興辦一些有益的事情,孫權將此事交給陸遜來審定。陸遜說道:“國以民為本,強盛與否取決於民力,財富也出自民眾。民富而國弱,民貧而國強,這種事從古未有。故此治理國家者,得到民心則國家得治,失去民心則國家便會有叛亂。如果不讓人民得到利益,卻想讓他們竭力效勞,實在難以做到,還會積累民怨。所以《詩經》有言慨嘆‘便益人民,上天賜福’。請求陛下廣施聖恩,安撫賑濟百姓,這樣積累幾年,國家財力小有豐裕後,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 。”

隨後幾年,吳國財力有所積累,於赤烏四年(241年)8月,陸遜得以率領大家修築了邾城。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丞相顧雍去世,孫權任命陸遜擔任丞相。下詔說:“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遍佈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有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可擔任上將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幹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為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你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遠大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這麼說吧!你來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群臣百官,如此重任唯有你嚴肅認真對待才行啊。你自勉努力吧!你原來擔任的荊州牧、右都護兼武昌留守等職依舊維持不變,由你繼續兼任。”

在東吳歷任的四大都督當中陸遜是唯一一個擔任了丞相的,這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陸遜是四大都督當中成就最高的,可謂是文武全才。說到文武全才,有些人理解武是武藝,就好象遊戲當中的武力指數一樣,其實文武全才當中的武指的並不是武力,而是武略。所謂武略就是戰略戰術以及統軍指揮作戰的能力,東吳的四大都督可以說都是武略的代表人物。而能擔任丞相,那就是文韜的體現了,所以說陸遜是東吳人才當中文韜武略,文武全才的傑出人物!

既是大都督又是丞相,堪稱文武雙全——陸遜(十)

陸遜向來沉靜思考,深思熟慮,所預料判斷的事沒有不應驗的。當初尚書暨豔提出應該營造奢華宮室的言論,陸遜規勸告誡他,這麼做必定會由此招禍,後來果然受到彈劾,羞愧自盡。而對於江東的後起之秀諸葛恪,當時孫權君臣都認為他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陸遜卻並不那麼看好他,並對他說:“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協同他與我一道升遷;在我之後的人,我則幫助扶持他。現在看您以氣勢侵凌上級,內心蔑視下屬,這並不是能鞏固自己德行的基礎。”之後,諸葛恪知道陸遜對自己評價不高,於是寫信給他請求陸遜不要對自己求全責備。

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博得較大的名聲,而陸遜認為他最終會惹禍敗亡,便勸楊竺的哥哥楊穆與楊竺分開生活另立門戶,以免將來受到牽連。對於陸遜對楊竺的這個預言,大家記住楊竺這個人,因為馬上在後面就要講到楊竺牽扯到了一件重大事件當中,而且此事也將陸遜牽連其中。

陸遜雖然一生思慮謹慎周全,然而卻在一件事上犯了疏忽大意的錯誤,那就是孫權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在歷朝歷代,立太子都是個十分敏感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既是國家大事,同時也是皇帝自家的事,因此大臣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意見和建議都是要十分謹慎和小心的。

孫權所立的太子本是大皇子孫登,孫登是個非常謙遜明智的人,勤勉忠孝,不但禮賢下士,而且敢於向孫權提出勸諫,糾正孫權的一些錯誤。孫權也因此認定孫登是自己的不錯的接班人,有孫登即位,孫權也可以放心江東的基業,因此對接班人的事,孫權本不需多花心思思慮。

然而天不隨人願,孫登偏偏在英年患上重病,並於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登不治逝世,時年僅三十三歲。孫登的死讓孫權悲慟不已,然而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孫權年齡也已經老了,太子之位不能空虛,由於孫權的二兒子孫慮在前些年也已經去世了,死在孫登之前,因此在傷心悲慟之餘,孫權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

在皇帝家,太子之位實在是個太特殊太重要的位置了,孫登的病逝一方面是對孫權的打擊和損失,另一方面對於孫權的兒子們來說,卻是一個爭奪未來皇位的機會。

孫和雖然作為順序繼承人名正言順,但是孫權的四兒子魯王孫霸卻同樣很得孫權的寵愛,而且孫霸在待遇和禮儀上並沒有因為孫和即位為太子而與孫和有所不同。這麼一來可就麻煩了,孫霸認為自己雖然不是太子,但是和孫和沒有什麼區別,這是違反規矩禮儀的。因此朝臣們紛紛提出,太子和藩王應該上下有別,於是為二人各設宮殿和幕僚,然而孫霸的內心卻是無法接受的,只是由於這是眾多朝臣的一致意見,孫霸無可奈何,於是便遷怒於太子孫和。

孫霸自此開始怨恨太子,東吳就此開始上演爭奪太子之位的大戲,這便是三國曆史上發生在吳國著名的南魯黨爭!

標簽: 陸遜  孫權  逯式  孫登  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