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夷陵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之戰嗎?

作者:由 範範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11-30

不算。

就算把馬良安撫的武溪蠻夷算上,劉備軍團的兵力和吳軍也只能說是實力相當。這其中,黃權的江北大營還要防範曹魏那邊。劉備軍團算不上兵力優勢。

《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三國志先主傳》“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

《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三國志黃權傳》“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從《魏書》記載來看,劉備帶來的主力軍團四萬多人。在劉備的要求下,武溪蠻夷也加入到劉備的陣營。這樣滿打滿算也是五萬人。而孫權一開始就下令陸遜等人帶五萬人前去迎敵。孫權好不容易拿到荊州背刺成功,肯定不會輕易放棄。為此還派使臣去探了曹丕的口風,看到曹丕無意南征就放心調大軍去夷陵。

《三國志吳主傳》“是歲,劉備帥軍來伐,至巫山、秭歸,使使誘導武陵蠻夷,假與印傳,許之封賞。於是諸縣及五谿民皆反為蜀。權以陸遜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趙諮使魏。”

夷陵之戰剛開始,蜀軍的優勢在於軍隊士氣高昂,本就是以復仇為核心,加上皇帝劉備親征。蜀軍戰役開始階段,順利攻克秭歸,進入吳境。武溪蠻夷也表示效忠,劉備主力向夷道、夷陵城進軍。

最初,吳軍將領是打算和蜀軍主力硬碰硬的,但是被大都督勸阻,認為此時蜀軍士氣正旺。如果與蜀軍決戰,就算打贏也難以徹底擊潰蜀軍,如果打輸就會直接影響後續戰局。加上陸遜之前戰功不多,因此還被吳軍諸將認為陸遜害怕蜀軍。

《吳書曰》“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可見吳軍的兵力至少不會是劣勢,還能與蜀軍正面交鋒。不過作為前線指揮的陸遜意識到劉備遠道而來,急於求戰的心思,選擇以逸待勞,將蜀軍卡在夷道和夷陵城。夷陵城由陸遜親自把守,堅守不出。夷道易守難攻,由孫桓死守,劉備大軍不能透過。同時在關羽死後,劉備軍團在水戰方面並沒有把握打贏孫吳水軍,黃權也指出了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

的問題。加上孫吳必定對江面封鎖,劉備軍團無法憑藉水軍透過。

陸遜上書孫權的表已經說明了他有把握打贏此戰,劉備放棄水陸並進之後,陸遜的優勢就更大了。

《三國志陸遜傳》“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劉備前鋒攻擊孫桓夷道的時候,陸遜也不敢輕易救援,如果救援不成功連夷陵城也丟了。劉備大軍就直入江陵而去了。

《三國志陸遜傳》“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排程自有方耳。””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部署,雙方從222年正月一直對峙到6月。劉備軍團只能連營百里,從秭歸到夷陵佈滿營寨。連日叫陣,但吳軍並不出擊,蜀軍士氣沮喪。加上天氣日漸炎熱,蜀軍營寨都用木柵欄所做。陸遜選擇夜襲火攻蜀軍營寨,大破劉備軍,火燒連營。同時吳軍水陸並進,一同反攻。最終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三國志陸遜傳》“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夷陵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之戰嗎?

夷陵之戰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是有區別的。作為吳軍大都督的陸遜,充分利用夷陵地區的地形,死守關鍵的夷陵城和夷道。使劉備雖有大軍,但不能透過,強攻又怕損失慘重,只能與吳軍展開對峙。

陸遜在長久對峙期間,抓住機會,結合天氣變化和蜀軍佈陣情況,以火攻一舉擊潰蜀軍主力,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如果劉備軍團兵力遠勝於吳軍,大可以強攻或別道而行,也就不會出現長久對峙的情況。只有在雙方兵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劉備軍團不能一舉擊潰陸遜,又不肯放棄東進主動撤軍。連營百里給了陸遜反攻的機會。

此戰陸遜表現出一個指揮官優秀的戰略決策能力。力排眾議,以堅守應對劉備軍,導致劉備的誘敵之策失效。在獲取決定性勝利後沒有選擇繼續進軍白帝城,立即回防,令原本想要趁機偷襲吳國的曹丕無功而返。這樣的戰略遠見,也讓陸遜成為吳國新一代的頂樑柱。

《三國志陸遜傳》“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三國志陸遜傳》“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標簽: 陸遜  劉備  夷陵  吳軍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