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作者:由 嗚呼啦尼尼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2-09

電視劇《風起洛陽》一個看似架空歷史的故事,卻在稱謂,官職,對映的歷史事件上相當地考究。

原著作者馬伯庸不愧為

“歷史細節控”

,即便是架空歷史,打亂時間,也讓觀眾在劇中看到那個年代最“對”的東西。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下面我們先來推測一下故事的準確年代,然後才能證明其它在細節上有多考究。

01 故事影射的年代

劇情一開始,旁白說:

聖人即位之初,為穩固統治大興告密之制,令天下布衣皆可入京陳情告密,至大慶年間酷吏倒臺,告密之風逐漸衰微。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然後就是故事開始的“太成三年”,神都街頭出現一對告密者父女被滅口。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大理寺卿稟報此事時,詠梅飾演的聖人說:

自太成元年起,朕好幾年都見不到告密者了,原來都被滅口了。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大時代背景很好判斷,在唐朝時期“聖人”就是皇帝的代稱,而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就是武則天,再加上劇中明確的“神都”和“太初宮”兩地便可確定故事發生於武則天掌權時代。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因為在歷史上,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趕出東都(洛陽)。立李旦為帝,稱唐睿宗,改年號為光宅,改東都為“神都”,改紫微城為“太初宮”。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這裡大家記住廬陵王李顯被逐出洛陽的事,因為後面有一段重要劇情和推論與他有關。

唐朝武周時期是公元690年至705年,一共才15年。但武則天是一位特別喜歡更換年號的女皇帝,加上登基前的臨朝一共用過17個年號。

雖然劇中所說的

“大慶”

“太成”

等都是虛構出的年號,無法直接對應歷史上的真實年號。但我們可以歷史上的大事件為時間座標,再與劇中的時間座標做比對,從而推斷出故事所發生的“太成三年”到底是哪一年?

首先,告密制度在歷史上,是武則天於垂拱二年(686年)制定的一個政策,她命人制造銅匭(guǐ)就是銅匣子置於宮前,不論身份,誰都可以提意見,求官職,伸冤,告密。於是,在武周初期,告密之風盛行,培養出了大量的酷吏。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比如無賴出身,善於告密,得到武則天信任後,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製造各種殘酷刑具,大興刑獄,採取刑訊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最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

來俊臣於神功元年(697年)被處死,則代表酷吏政治的結束,告密之風被遏制。這個時間座標對應了劇中旁白所說的,至大慶年間酷吏倒臺,告密之風逐漸衰微。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也就是說劇中的大慶年間,差不多就是歷史上的神功元年(697年)。

那麼,我們由此可推論出第一個時間座標,劇中的“太成三年”至少是要晚於公元697年。

接下來,劇中又提到百里家負責修建的天堂,而且工部尚書百里延明確說,天堂就快要竣工了。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這雖可以看作是第二個時間座標,但卻與上一個推論無法吻合。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因為早在695年,明堂和天堂一同被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放火焚燬,所以公元697年之後,天堂早就被燒光了,也沒有再建造,所以不可能是劇中的即將完工。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所以,有可能是為了故事效果,將建造明堂往後挪了挪。因此,我們只能再看劇中的第三個時間座標,以確定歷史時間。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那就是劇中明確說,黃軒飾演的高秉燭曾在“太成三年”的五年前,和他的不良人兄弟們在洛陽郊外救了回神都的桐陽王一家三口。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普遍來說,親王,郡王都要居住在其封地,沒有皇帝召見根本不能入都。那麼,還記得被貶為廬陵王,趕出洛陽的李顯嗎?在歷史上,能滿足公元697年之後,被武則天召回洛陽的郡王只能是他。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把廬陵王李顯召回洛陽,重新立為太子。

所以這個桐陽王李頓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歷史上的唐中宗李顯。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按照這個關鍵的時間座標推論,本劇的“太成三年”便是距故事發生的五年前,桐陽王回洛陽的698年,再加5年,正好就是703年,歷史上的“長安三年”。

而在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也非常吻合劇情。

公元701年,攜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從東都洛陽返回了象徵著李唐社稷的西都長安,並改年號為“長安”,意味著開始準備將權利交接給李氏子孫的武則天,因朝堂亂事,一怒之下於703年攜百官從長安重返洛陽。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也就是說在長安三年,武則天統治的晚期,她回到了劇中故事的發生地洛陽。而此時朝堂上明爭暗鬥,局勢動盪,各方矛盾激化,《風起洛陽》這部劇的具體時間設定,就應該是在這個矛盾激化到最高點上。

這也恰好符合了故事中一夥神秘勢力企圖顛覆武則天政權的陰謀。在《風起洛陽》中這夥勢力已經滲入到專向聖人彙報的情報機構“聯昉”,可見武則天的鐵腕政權已經開始走向衰弱。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說到“聯昉”,這個故事中所虛構的,專聽命於武則天的情報機關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虛構人物可以佐證“太成三年”就是“長安三年”。

他就是掌管“聯昉”的公子楚。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真實身份是東川王李譯忱。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那麼,東川王又是歷史中的誰呢?

在《風起洛陽》第10集中,東川王在覲見聖人時,稱聖人為祖母。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那麼他是武則天的孫子輩,姓李,也是李唐子孫。而且還很年輕,在參加郡主的生辰宴的時候還故意做出當眾調戲宮女,給外界一種自己輕佻,沒什麼本事的假象,這是第一個特徵。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那麼“太成三年”也就是“長安三年”,在李氏皇孫中,李隆基剛好18歲,年齡也合適。還有,他在與高秉燭見面前,一直盯著舞女看,若有所思。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李隆基出生於685年,前一年父親李旦封帝,稱唐睿宗。但實際上是他祖母武則天掌權,所以他一家都處於軟禁狀態,沒什麼自由。

到了690年,武則天稱帝后,李旦降為皇嗣,李隆基便從楚王降為臨淄王, 一同被囚禁於宮中。所以他從小就生活在政治旋渦中心,長期的宮廷鬥爭也讓他的城府極深,這一點十分符合他掌管“聯昉”的身份。

另外,因為長期被軟禁,父親李旦教他不少文學藝術方面的事情打發無聊,包括他一生都很喜歡的書法和伎樂舞蹈。所以,劇中的東川王一直盯著舞女看,若有所思。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根據這些特徵看,東川王非臨淄王李隆基莫屬。

那麼《風起洛陽》中的大BOSS有沒有可能是東川王呢?完全有這個可能。

因為兩年後的705年,他的伯父,武則天第三子李顯以太子身份發動政變,他老爸,武則天第四子李旦也參與其中,成功逼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因為這一年是神龍元年,因此史稱“神龍政變”。

這裡再多說一句,雖然史料上沒有記載李隆基直接參與神龍政變,但從結果看他卻是最終的受益者,或者說他完全有動機,野心以及手腕支援神龍政變。

因為僅僅5年後,25歲的他就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710年,他親自策劃,發動了唐隆政變,與姑姑太平公主一起逼伯父的兒子李重茂退位,除掉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讓其父李旦復辟為唐睿宗,自己被立為皇太子。

712年,李旦禪位於皇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權。

713年,李隆基又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姑姑太平公主,從此掌握了全部朝政。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也就是說,李隆基先後兩次成功發動政變,讓自己當上皇帝。可見,即使沒證據表明20歲的他直接參與了神龍政變,但至少神龍政變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或者說奠定了他後面五年內,靠兩次發動政變,成功奪權的經驗。

而政變最需要的就是情報,因而作者把李隆基作為原型人物,寫成掌管“聯昉”的東川王再合適不過了。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02 稱謂對不對?

“郎君”

在我們的認識中,郎君一般是我國古代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或者是對官吏和富家子弟的通稱。而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凡是男性角色,無論什麼職業身份,被叫得最多的就是“郎君”。

這對嗎?

在唐朝,“郎君”是非常常見的對男子的稱呼。普遍都可以叫郎君,或者小郎君。認識不認識的也都稱郎君,就如同現在的先生一樣。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也可只叫“郎”,認識的前面加上姓,比如張儷飾演的窈娘叫高秉燭為“高郎”,叫大理寺評事裴諫為“裴郎”。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家裡兄弟多的,姓後面在加一個排行,比如王一博飾演的百里弘毅,家中排老二,所以劇中叫他百里二郎。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宋茜飾演的武思月在劇中對逼她相親的哥哥說,那明日我就把那杜家三郎,孟家六郎,崔家十一郎全都相個遍。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甚至皇帝在私下場合,也可以稱呼關係好的臣子為“郎”。反過來臣子也是可以稱呼皇帝為“郎”。比如,還拿李隆基舉例,他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所以不光楊貴妃叫他三郎,他“三郎”的這個稱號也算是天下皆知。

妻子可以稱呼丈夫為郎君,奴僕也可以稱呼男主人為郎,所以,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孩子也可以叫爹為郎,比如爹排名十三,兒子叫他十三郎就不存在不尊重。總之,只要是男的叫郎君,郎都可以,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但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一般管爹叫阿爺。

“娘子”

與郎君一樣,在唐朝“娘子”並非妻子之意。只要是女性,不論認識與否,一律可以稱為“娘子”, 年輕的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也可加排行,比如百里二郎娶的宋軼飾演的柳然,在劇中多被稱為柳七娘。說明她是她阿爺的第七個孩子,爹是一個爹,可以不是一位母親生的。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這裡順便再說一下,百里二郎一開始牴觸婚約,說他阿爹百里延是為了攀附柳家。

那麼工部尚書,堂堂三品大員,掌管興造,開採,冶煉,鑄造鋼鐵,盔甲,軍火的製造,修橋,水利,造船,漕運……甚至皇帝、親王陵的修繕都歸工部管。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那麼他都要去攀附的柳家到底是何方神聖?歷史上真的存在嗎?這點不得不說,作者也是極為考究的。

03 唐代的門閥貴族

唐代一共有20多個門閥貴族,就是所謂的“世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其中,“河東柳氏”家族是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另一位妻子,王皇后的母族。雖然在武則天除掉王皇后後,柳氏一族也跟著沒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根系還是存在的。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比如後來,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是河東柳氏家族的一員。除了柳氏,還有“河東裴氏”和“河東薛氏”,並稱為“河東三著姓”。劇中出現的大理寺評事裴諫,有可能就屬於“河東裴氏”。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而劇中百里二郎說過,百里家是百工之家,就是工匠出身。所以攀附柳家也合情合理。但是透過百里延之口,得知百里家歷經五世,到如今官拜工部尚書,應該也是不可小覷的世家。

那麼在武周時期並沒有姓百里的工部尚書,在整個唐代都沒有姓百里的名人。但是,武周時期著名的“七天建築”,從南到北依次為:天闕(伊闕)、天街、天津(天津橋)、天樞、天門(應天門)、天宮(明堂)、天堂(通天浮屠)。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都是古代建築的巔峰之作!而所有這些建築的設計施工維護,都離不開工部尚書和他治理下的工部。這樣的技術,工藝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靠不斷的經驗積累。那麼想必百里家世世代代都是建築高手。

順著這個線索,我在隋煬帝楊廣時期(569年至618年)找到了一位營建洛陽的複姓工部尚書——宇文愷,中國古代傑出的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要營建洛陽,宇文愷把東都建築得極其壯麗,因此被升為工部尚書。他曾經建造大帳,帳下可以容納數千人。又造觀風行殿,殿上可以容納侍衛數百人,行殿下裝輪軸,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

而唐代20多個門閥中,正好有一個源自北朝鮮卑漢化後的門閥,就是河南宇文氏。

所以,劇中作為工部尚書家的小兒子,百里二郎玩的都是魯班鎖。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看的都是《百工要述》,完全符合一個建築世家子弟的身份,所以我推測百里家的原型可能是河南宇文氏。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風起洛陽》看似架空歷史,卻在人物和細節上,處處影射歷史事件

別的古裝劇有很多故事情節 都是瞎編的,而《風起洛陽》是抱著史書寫的故事嗎?

標簽: 武則天  劇中  百里  洛陽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