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如何評價朱成功?

作者:由 周Raptor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4-02-22

如何評價朱成功?Kei Wang2015-03-31 13:32:32

借題發揮,分享一些臺北往事。

抗戰勝利,臺灣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日據時代的臺北一中與臺北二中,分別改名為建國中學與成功中學,寓中華民國建國成功之意。猶可堪玩味之處還在於,一中原本只讓日本人入學,臺灣的學生縱然再優秀也只能讀二中。以“建國”命名舊時象徵日本人地位的學校,多少有點改朝換代的宣示味道。

至於二中取名“成功”,更有紀念鄭成功之意涵。加之種種規劃拼疊在一起,讓人不難察覺其中的隱喻:臺灣人總算成功脫離殖民統治了。例如,校歌歌詞便改編自沈葆楨留在延平郡王祠的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此外,校內還立有一鄭成功碑,銘曰:

玉山蒼蒼,鯤海泱泱;天命英賢,啟宇炎方,率我志士、闢此洪荒;武威既暢,文治亦昌;九州霧塞,五嶽塵揚!孰為封豕?誰拒貪狼?唯茲寶島,正義斯張,三世執節,萬禩傳芳;昔更險易,變歷滄桑,孤忠丕顯,遺澤悠長。肅穆黌舍,美奐宮牆,碑頭峴首,樹愛甘棠,仰懷謨烈,於國有光!莘莘學子,鼓篋升堂,希賢勵志,日就月將。於戲前王,令德不忘!

但在本人就讀成功高中時,碑文早就難以辨識。只是靜靜立在校門邊上,夾在校舍與圍牆之間,鮮少有師生留心。我最早注意到它,還是全班被生物老師帶到附近小池塘抓牛蛙來解剖那會兒。一同上過那堂課的同學,對鄭成功碑根本毫無印象的也大有人在。現在又過了這麼多年,校內建設屢有更迭,與鄭成功有關的蹤緒,想來就更沒有什麼人在意了。

然而,國姓爺畢竟是頗可利用的文化符號,雖說平時用不到,卻在某些關鍵時刻恰與臺島民粹意識一拍即合,像是每當棒球比賽對上荷蘭隊的時候(不是河南隊):

WBC場邊球迷/群起反「荷」球迷請國姓爺怒煎荷包蛋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

如何評價朱成功?知乎使用者2018-02-22 19:31:12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鄭成功的歷史定位分歧,絕對可以算得上是

“民族主義宏大敘事”

的教科書式案例。

由於立場不同,在不同敘述邏輯下,鄭成功的某些出身、經歷,會被刻意放大或忽略,呈現出光怪陸離的反差效果。

如何評價朱成功?

臺灣清治時期,

大清官方政治正確

的敘事可以用鄭成功逝世時,康熙帝所贈對聯來概括:“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儘管各為其主,清廷站在儒家視角,充分肯定了鄭成功

忠君

的立場,頗有惺惺相惜之意。清廷在攻佔臺灣後,默許了臺灣鄉民建設“

開山王廟

”,祭祀鄭成功。在同治年間,清廷將“

開山王廟

”修繕為官祠,專祠鄭成功。此時,西方語境下的民族主義並未在國內散佈,所以當時鄭成功是作為一名儒家語境下,

忠君守節

的前朝

英雄

,受到推崇。

臺灣日治時期,

日本官方政治正確

的敘事語境: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且出生於日本,是一名中日混血兒。鄭成功擊敗西方殖民者,奪取了臺灣後,多次邀兵日本德川幕府,共同征討清廷。雖然最終壯志未酬,鄭成功無疑是日本鎖國時代海外雄飛的

日本英雄

。江戶時期,鄭成功就作為一名日本英雄,成為多部日本戲劇的主角,較有名的有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系列。日本佔據臺灣後,原有的“

開山王廟

“按照日式風格重新修繕成”

開山神社

“,鄭成功在神社中作為日本神道教的神祇被供奉。

左翼中華民族主義

的敘事語境:鄭成功擊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成功收復了臺灣,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是

中國的民族英雄

右翼中華民族主義

的敘事語境:鄭成功嚴辭清廷利誘,堅持華夏衣冠、大明正朔,立足臺灣、反攻大陸,所謂漢賊不兩立、海外有孤忠。鄭成功集

排滿、守臺灣、收復失地

於一體,還一度反攻至南京城下,簡直就是遷臺後的國民政府的象徵嘛,他無疑是

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的民族英雄

。臺灣光復後,絕大部分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均被搗毀,唯獨”

開山神社

“被保留,並改建為“

延平郡王祠

”,祠前還新建了一個帶有

青天白日

的牌坊。

如何評價朱成功?

由於缺乏官方對歷史人物進行體系化梳理,

臺灣民族主義

對鄭成功沒有官方的敘事語境,主流思路大體有以下幾類:①順著日方傳統視角:鄭成功率領了閩南子弟兵,奪取了荷蘭殖民者控制的“福爾摩挲島”,建立了

明鄭政權

,史稱

“東寧國”

,這是漢語族群對臺灣的第一次有效控制。跟隨鄭成功來臺的閩南語族群、客家族群是臺灣本省人的最早來源,而東寧政權是第一個

臺灣本土政權

。因為儘管以明朝孤臣自居,鄭成功對復興明室並不積極,從未援助過他宣稱效忠的

南明桂王政權

,而專注於維繫東寧在臺灣的統治。鄭成功多次與大陸的清廷交戰,積極對日合作,反抗大陸的侵略,是

臺灣的民族英雄

。②順著右翼中華民族主義的視角:鄭成功作為中國內戰失利的軍閥,奪取了荷蘭人控制下的福爾摩沙,在臺灣建立了

流亡政府

。在臺期間,殘酷對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和同化,是中國人壓迫臺灣人的又一例證。但在鄭成功死後,其創立的政權形成了“東寧國”,立足臺灣,積極聯合

國際友邦

抗擊大陸的清廷,確實是一個

臺灣本土政權

,值得肯定。

===結論===

上述敘事所引述的歷史材料均基本屬實,但各個陣營的敘事者各取所需,把鄭成功塑造成多種

國族構建

民族英雄

。這是由於敘事者立場不同,在不同敘述邏輯下,鄭成功的某些出身、經歷,會被刻意放大或忽略,以使鄭成功

民族英雄

的形象在自身敘事中邏輯自洽。

三百年來,臺灣幾經易手,唯

延平郡王祠

香火不絕。

如何評價朱成功?張方2018-10-27 12:22:52

影響一位政治人物名聲好壞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看他所留下的政治遺產,是否有繼承的價值。

如果有價值,那麼繼承這份政治遺產的一方,肯定會對他是好的評價。反之,則是壞評價。鄭成功的神奇之處,就是他所留下的政治遺產,主動或被動,直接或間接的滿足了各方勢力的需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份,在我眼裡國姓爺就是中國歷史上一條錦鯉。

明朝:

鄭成功是南明隆武帝賜賞的國姓爺。他驅趕荷蘭,打下臺灣後依舊奉明朝為正朔。雖然此時明朝已滅亡,但這份精神遺產,依舊可視為明朝政權的延續。所以站在明朝立場上來看鄭成功,絕對是一位繼絕存亡式的英雄人物。

清朝: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這是康熙為鄭成功寫的著名輓聯。表彰前朝忠臣是歷史上的慣用手段,一是為了表現當朝政府的大度,二是為了宣揚“忠君”的意識形態,可謂一舉兩得,但清朝表彰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想繼承鄭成功的土地遺產。大陸和臺灣雖然早有交流,但鄭明勢力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是臺灣第一次建立的中國人行政機構。清王朝入主中原,以“中國”自居,承認鄭成功就是承認臺灣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土地。那麼清軍到臺灣,就不入侵,而是收復。

大陸:

鄭成功一生做的最著名的兩件事,其一是收復臺灣,其二是抗擊清軍。大陸極力宣揚的是第一條,因為大陸想繼承的是鄭成功驅除列強,謀求統一的政治遺產。所以,某位長者退休時送給了海軍一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艦模型,在廈門鼓浪嶼上有鄭成功眺望臺灣的雕塑。這些舉動所表達的政治寓意就不言而喻了。

臺灣:

大陸宣揚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宣揚的則是鄭成功“抗擊清軍”。因為臺灣想繼承的是鄭成功恢復中原、反攻故土的政治的遺產。同樣一個鄭成功,大陸繼承的是統一遺產,臺灣繼承的是反抗遺產。即便是臺灣的藍綠兩派,對於這份“反抗遺產”都有不同的繼承視角。藍營表彰是的鄭成功不忘故土,綠營表彰的則是鄭成功獨立政權。雖然都是“反抗”,但卻是兩種方式的反抗。奇怪的是,這兩種反抗形式都能在鄭成功身上找到政治依託。

日本:

明朝、清朝、大陸、臺灣,這不管再怎麼爭都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日本怎麼也來湊熱鬧了?因為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之後鄭成功抗清也經常在日本籌備軍糧。所以日本有不少鄭成功廟,還有很多以鄭成功為主角的小說和影視劇。日本繼承的是鄭成功的血統遺產,並以此為由在臺灣宣揚殖民。當年甲午海戰時,甚至打著“鄭成功抗清”的旗號。由此可見,血統遺產的背後都是政治陰謀。

這就是鄭成功,明朝繼承他的政權延續遺產,清朝繼承他的土地收復遺產,大陸繼承他的統一思想遺產,臺灣繼承他的反抗意志遺產。連日本人也想在他的血統遺產上做文章。他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孤膽忠臣。他既是統一將軍,又是反抗鬥士。從古至今,各方政權都在爭著轉發這條歷史錦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不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誰能留下好名聲?

與鄭成功截然相反的例子是袁世凱。袁世凱威逼清帝退位,在清朝眼中他是反賊。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在國民政府眼中他是叛徒。就連袁世凱的北洋嫡系,也不願繼承他的政治遺產,像段祺瑞這樣的人,還是以否定袁世凱,留下了“再造共和”的政治聲譽。袁世凱雖然在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功績,但正是因為他的政治遺產沒人繼承。相反,各方勢力都還要否定他,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那麼袁世凱只能在歷史舞臺上以反面形象出現了。

再舉一個陳壽《三國志》與習鑿齒《漢晉春秋》的例子。陳壽《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蜀漢為偏安。因為陳壽是晉朝的史官,晉承魏制,西晉想繼承曹魏禪讓合法性的政治遺產,自然會以曹魏為正統。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亂逆。因為東晉政府和蜀漢政府一樣,都不是中原政權,而是宗親延續政權。東晉想繼承蜀漢宗親合法性的政治遺產。那麼蜀漢是正統,東晉也就是正統了。北方的曹操、五胡自然都屬於亂逆了。

最後說一句。如果有這樣一份政治遺產,某人既想否定,又想繼承,這樣才能實現對自己有利的政治目的。對於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政治家們都是聰明的,他們發明了一種新說辭,叫做“

七分功三分過。

如何評價朱成功?

轉達這條錦鯉。不管你做什麼事,你周圍的所有朋友,都會對你發出極力的讚美!

如何評價朱成功?歷史環遊記2021-06-25 18:42:15

鄭成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鄭成功收復了被佔領 38 年的臺灣,既讓當時和清軍大戰屢屢失敗計程車兵重拾了信心,又給自己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的稱號。

1661 年年初,鄭成功很惆悵。他面臨一個難題:怎樣收復臺灣?

在後人的理解中,這是一個不用想的問題。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讓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國民的支援、國際的影響、軍隊的素質,甚至海軍的建設,每一環都會影響戰爭的成敗。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臺灣 38 年。

可是 1661 年世界變了,形勢逼得鄭成功主動收復臺灣。不管他願不願意,這都是唯一的路。

當時的鄭成功正處於內外交困的人生低谷期。1659 年,他和張煌言約定攻取南京,抵抗強大的清朝。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在南京城下他們遭遇了重大挫折。非但沒能割據江南,反而損兵折將。鄭成功帶領十萬大軍北伐,回來的不足五萬,於是他只好退回廈門,休養生息。

可廈門周圍的地盤都被清軍佔據,他們斷絕了內外的一切交流,糧食、武器、布匹……這是要讓鄭成功窮死、餓死。這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方法,包圍、孤立、等待,直到鄭成功堅持不下去,就是清軍攻城之日。

怎樣才能打破清軍的圍剿呢?只有走出去。可廈門的三面都被包圍了,自己這點兵力很難打勝仗啊。咦?東方的海上不是有一塊現成的地盤嗎?

沒錯,這裡就是臺灣。只要收復臺灣,就能打破清朝的貿易封鎖。走出去,就是海闊天空。

對鄭成功本人而言,也有收復臺灣的動力。依靠父親的家底抗清多年,但成就基本不大,別說開拓進取,能保住廈門就已經不錯了,說出來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如今又被清軍封鎖,鄭成功陷入了人生低谷。

首先是來自部下的質疑。你不是有能耐嗎,拿著父親的資源、扛著愛國的大旗,怎麼帶著我們混成這樣?你到底行不行啊?然後是自己威望的損失。鄭成功用來凝聚人心的口號是「反清」和「愛國」。可在失敗面前,一切都成了鏡花水月,口號又不能當飯吃。

再往深處想,沒有足夠的功勳,鄭成功憑什麼在將軍的位置上繼續坐下去?他最大的功勳是什麼?驅除外夷,收復失地!這時收復臺灣是最好的選擇。用軍事的勝利讓部下閉嘴,證明自己沒問題;用愛國的行動讓民眾擁護,證明跟著他沒錯。

就這樣,38 年都沒有收復的臺灣成了鄭成功眼中的一塊肥肉。

臺灣的命運自己說了不算。當時的臺灣只有 20 萬人口,人丁稀少、土地荒蕪、文化落後,臺灣自己的軍隊依然停留在很簡陋的階段,不堪一擊。只要鄭成功想打,就一定能勝利。而真正決定臺灣命運的,是荷蘭。

17 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歲月,號稱「海上馬車伕」。他們的海軍和船隊遍佈世界,為荷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也維護著他們「世界警察」的地位。在荷蘭的諸多勢力中,最大的勢力是東印度公司。它由商人組成,卻被國家授予特殊使命,成為可以僱傭士兵、發行貨幣的海外獨角獸公司,其主要職責是為國搶地盤。

1624 年,東印度公司登陸中國臺灣,在臺灣實行了殖民統治。

首先,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荷蘭為了開墾土地,急需工人、農民,於是他們就派人到處招工。

然後,他們扶持了土著領袖。荷蘭人很聰明,他們不直接與臺灣的原住民接觸,而是從原住民中選擇可靠的人,培養成傀儡領袖。不與底層人民接觸,會少很多麻煩。自己悶聲發大財,多美的事啊。

最後,他們輸出自己的文化。荷蘭人經常在原住民領袖之間吹噓自己的文化優越性。是啊,造船技術好、軍隊強大、文明素質高,關鍵還特別有錢。這不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嗎?於是原住民的領袖們紛紛主動學習荷蘭的語言、生活方式,沒多久,他們就成了「假洋鬼子」。

如此一來,荷蘭的地位便固若金湯。

鄭成功想收復臺灣,何斌就來了。他曾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下屬。當年何斌在臺灣做完一單生意後就坐船回福建,沒想到在半路上被海盜給打劫了,眼看著同伴們都慘死在海盜的刀下,何斌趕緊把做生意賺的錢全部上繳,才僥倖保住一條性命,逃到了臺灣。

而這時的臺灣是荷蘭的天下。要不怎麼說何斌是人精呢,就在大家的腦子都轉不過彎時,他就開始學習荷蘭語,信荷蘭的宗教,為荷蘭人做事。

這是一個理想的「傀儡」。於是,在原住民對荷蘭人的招工還猶豫的視窗期,何斌就成為荷蘭人急需的「假洋鬼子」,被任命為通事[9]。但有意思的是,他表面上為荷蘭人做事,背後卻是鄭成功的臥底。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

標簽: 鄭成功  臺灣  遺產  繼承  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