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戰爭的藝術:先勝後戰

作者:由 布衣書生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1-03-20

必勝之道什麼意思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子說:從前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做到不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可以打敗敵人的機會。不被敵人戰勝的主動權是操在自己手裡的,而能否戰勝敵人,則要看其是否有機可乘。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創造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卻不能夠保證一定戰勝敵人。因此,勝利可以預知,卻不能夠人為地強求。

戰爭最忌諱的是什麼?

勝則一日千里,負則一敗塗地。

曾國藩說:“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無礙,並不為過;一月而得數城,敵來轉不能戰,則不可為功。”意思是,一年也打不下一個城池,只要對大局沒有影響,這不算是什麼過錯。一個月打下幾個城池,敵人一進攻,全丟光了,這不算什麼功勞。

所謂“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把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裡,而不是天天睡不著,輾轉反側,祈禱運氣降臨。

比如交易中,哪怕再看好某股票,也要找一根不易跌破的均線,破了就先離場,漲了再跟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上漲你肯定能跟上,只是少賺一點,如果你眼光好,它真是大牛股,你也不會少賺;但如果看錯了,一直跌跌不休,你不會睡不著覺,因為破均線你就走了,沒有倉位,可以更客觀冷靜的去分析,未來也可以更從容的進場。

說到底,就是主動權在誰手裡。跌破均線離場,主動權在你手裡,你能控制最大虧損;而虧損死扛,就喪失了主動權,只能聽從市場擺佈,難免會遇到黑天鵝,內心總是不安。

在金融市場上,善於火中取栗並不值得誇耀,因為他終究是會被火燒死的,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真正難能可貴的成功者,總是呆若木雞。

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必勝,我們要追求的是不敗。

失敗是常態,成功有運氣成分,是偶然。做任何事,都要先建立防守,多想好失敗了怎麼辦。

對於人生來說,穩定的工作是防守,安全的資產是防守,一技之長是防守,各種健康保險是防守,可靠地人脈關係也是防守。防守做好了,再去進攻,哪怕失敗了,都無所謂。只要成功一次,就能彌補過往的所有失敗,還有剩餘,這就是成功。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如果不能戰勝敵人,就採取守勢;如果可以戰勝敵人,就發動進攻。採取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而採取進攻是因為我方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人,能將自己的實力隱蔽就像是藏於深不可測的地下,使對手無法察覺;善於進攻的人,一旦機會出現,出動自己的兵力時就像從天而降一般迅速,讓對手措手不及。所以能夠保全自己並最終取得完勝。

什麼叫“不可勝”?

即我們持倉盈利在減少,甚至開始出現浮虧。簡單說,市場的走向與我們主觀預期不一致。此時,應該採取守勢,慢慢降低倉位,直至空倉。

什麼叫“可勝”?

即我們持倉盈利在不斷增加,市場走向與我們主觀預判一致。此時,應該採取攻勢,浮盈加倉,擴大戰果。

唯有如此,才不會死。不死,才有未來。

切記,股票不要越跌越買,這樣只要錯一次,就是重倉大虧,一次就把過去多次的利潤虧完。基金定投是另一回事,因為基金的成份股自帶擇強汰弱機制。

別看《孫子兵法》是一本講打仗的書,孫子的思想用在交易上,完全相通。

如果你再去看《毛選》,游擊戰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實質不就是“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嘛。再看《華爾街幽靈》,其中說“只持有正確的倉位,只對正確的倉位加碼”,道理也一樣。

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這相通的部分,就是“道”。而讀書,最重要的是融會貫通,一通百通,運用自如。

戰爭的藝術:先勝後戰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人人都能看得出來的勝,你也看出來,那不算本事;打了勝仗,普天下都說精彩,也算不得高明。這就像能舉起一根毫毛算不得力氣大,看得見日月算不得視力好,聽得見打雷算不得耳朵靈一樣。自古所謂善於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敵人的。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沒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

你用一萬人打敗敵軍二十萬,必然天下聞名,人人都說你厲害,戰爭史上千古留名。但是,一萬人擊敗二十萬人是小機率事件,是不是碰運氣呢?歷史上最常見的是,二十萬輕鬆吃掉一萬人,這是大機率。

我們要特別警惕那種“戰勝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為可以複製,結果你一上手卻複製不了。

真正的善戰者,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不是把敵人打敗了,而是看見敵人已經敗了,他才開打。

交易中,令人驚奇的是,如果一個人順勢交易,他往往會覺得自己沒有格調,沒有主見,不能證明自己有與眾不同的聰明才智。萬一順勢入市以後市場剛好出現調整,被迫止損離場,他更會感覺自己愚蠢,在別人眼中也丟盡面子。

而一旦逆勢操作成功,人們的自我感覺會極好,會對自己的預測能力,膽量等給予極高的評價。

在牛市賺錢的人,無智名,無勇功,但這是大機率的,是容易的;在熊市還賺錢的人,光芒四射,能獲得無數鮮花和掌聲。趨勢交易者,只做在牛市賺錢的人,熊市要不虧或少虧,儘量別做。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所以,他的戰勝是不會有差錯的。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於他的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之上,戰勝的是那些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想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不放過任何打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先有勝利的把握,而後才尋求與敵人交戰;失敗的軍隊往往是先與敵人交戰,而後企求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修明政治,嚴守法制,所以能夠掌握勝敗的主動權。

先勝後戰,在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作戰,絕不心存僥倖,這就是孫子的思想。

比如,塔勒布說:“作家如果白天能從事一個與寫作活動無關的閒職,那麼他的作品會寫得更好。”

作家就像現在的自媒體,能以此為生的很少,這份職業充滿著不穩定感,不知道下一本小說能不能大賣,下一個月的收入在哪裡。

歐洲的作家有個傳統,找一份閒職,那種不需要動什麼腦筋,不用加班,朝九晚五,工作穩定的。這樣先保障有口飯吃,然後利用業餘時間專心寫作,上班時間還可以發呆構思。而且有份穩定的工作,就不用考慮商業化問題,只寫自己想寫的,反而能寫出好作品。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法國小說家司湯達是外交官;英國作家卡夫卡受僱於保險公司;哲學家斯賓諾莎是鏡頭製造商;愛因斯坦在專利局上班的同時,研究相對論;還有《三體》作者劉慈欣,在電廠做工程師的同時,完成了他所有的科幻作品。

這種組合配置,先勝後戰的思路,更值得普通人參考,因為不少人都拖家帶口,有房貸車貸要還,直接離職的風險太大。

再比如,大學生畢業,別急著創業,先進入一個行業,紮紮實實幹十年,如果幹成了行業大咖,再出來創業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就算創業失敗,回去上班,也有一堆工作等著你。這也是先勝後戰的思路。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根據兵法,我們要把握這樣幾個基本問題及其相互的關係: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

敵我雙方國土情況的“地”,決定國土面積大小不同的“度”;敵我雙方土地大小不同的“度”,產生雙方物產資源多少不同的“量”;敵我雙方資源多少不同的“量”,產生雙方兵員眾寡不同的“數”;敵我雙方兵員眾寡不同的“數”,產生雙方軍事實力強弱不同的“稱”;敵我雙方軍事實力不同的“稱”,最終決定戰爭勝負成敗的“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勝利的軍隊較之於失敗的軍隊,就像“鎰”稱“銖”那樣佔絕對優勢;失敗的軍隊較之於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稱“鎰”那樣,處於絕對劣勢。勝者指揮軍隊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上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所向披靡,這就是“形”。

二十四兩為一鎰,二十四分之一兩為一銖。即一鎰等於480銖。

在戰場上,勝利者之所以能夠戰勝對手,一定是因為勝利者在關鍵的取勝點上佔據了壓倒性優勢。

弱者怎麼有壓倒性優勢呢?

就是形成區域性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以上就是《形篇》的內容,下一篇是《勢篇》,“形勢”一詞就是從這來的。

形,是己所素備,易見易知的格局;勢,是因敵而設、藏於形後,制約敵我雙方,表面上看不見的格局。形是靜態的,勢是動態的;形是可見的,勢是不可見的。

你能看見的是形,形是打出去的牌,擺在桌面上的,比如,指標的金叉死叉,雙頭雙底,放出來的新聞訊息,公佈的年報。

你看不見的是勢,勢是沒打出去的牌,手上拿著的,要用心去揣測的,價格背後的邏輯怎麼樣,背後的力量怎麼樣。

技術面分析,基本面分析,都是從“形”分析,判斷出後面的“勢”。

“形勝”的一方是實力強的一方。實力是勝利的基礎。但有沒有實力是一回事,會不會用它是又一回事。

下一篇講“勢”,敬請期待~

微信公眾號:複利人生

標簽: 戰勝  敵人  防守  善於  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