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

作者:由 楊一心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0-01-02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牧童2020-01-02 19:03:09

其實你已經通透圓融,解空有道。雖未謀面,你能發自內心解空通達一一的,應該都是個善人。一一一但有點不太明白就是「你都明白了,為何還問呢?應該直接發表就是了,免得大家有意見及誤會。」

僅供參考。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俠心隱者2020-01-02 19:43:05

………………………………該說的在下都已經說完了,題主應該就是原來那個“即因果顯空性”吧?你從來就是在追求你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而從來不在意你自己問的問題本身的!事實是啥。在下記得是對你說過的,也同時在破乎上呻吟了一萬遍(霧)了:真實的佛法,唯有四諦!!!你向在下發起的那些邀請,只要你

真!正!

明白了四諦,都不成其為問題!在下在破乎曾經有一個高鐵喻:從重慶到北京要途徑武漢、上海、石家莊、北京(亂掰的站名哈),禪宗是告訴你:石家莊離北京最近。你說禪宗說錯了沒?????沒有。可問題在於:你究竟是在石家莊還是重慶?這才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要在重慶,乘坐五戒的車到武漢,再坐十善的車到上海,再坐四諦的車到石家莊,再坐菩提的車到北京。這是最快的方式了……而你非要硬從重慶步行(經過武漢、上海)到石家莊再上高鐵…………那在下除了“呵呵”還能怎樣?

要說明的是:比喻只是比喻,在下所列的路線,在現實中並不是直路,但在下所列舉的五戒-十善-四諦-菩提卻是一條筆直的路!!!該說的,在下又複述了一遍了,採納與否,實在不

是在下的問題了

另:“一心法界即如來藏心。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一心法界,法界一心。

如來藏的絕對心性,“一”涵蓋了一切萬法。

因果的必然性就是法無自性,法空”

這些,

不過!僅僅是!集諦的!內涵!而已

,纏宗(不是禪宗哦)把這個內容再怎麼陽春白雪化,也脫不開集諦這個及其普通的實質…………………………

只有最後一句,在及其寬容的前提下,可以勉強說沾了一點點滅諦的邊。但即便在下像這樣及其謹慎的限定了,也沒有一絲絲的認可說這話“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不二,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人的意思,因為這是

!!!實證以後自然而具有的境界而不是哲理意義的推理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已登出」2020-01-02 21:43:21

這是觀心實證到的“境界”,和知識和思考,推理無關,只和中觀有關。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炎黃不古2020-01-03 02:25:09

法界 只講十法界。說十法界唯心所造,沒錯。說宇宙萬物都是一心所造,就是霍亂正法。

禪宗對一心法界的論述正確嗎?胡說八道2020-01-04 06:43:22

凡夫也是有一心,和聖者的一心不同。

撇開禪宗這詞。我們先說說凡夫的一心是如何。凡夫誤以為能思維一心即是開悟。製造涅槃境界。

如果可以,請好好的讀完下面這篇文章。

以下兩種人的修行是非常難的。第一種是黏著在專注之中,一味的追求寧靜而未覺知身或心,認為只要一心專注,某天就能抵達道、果、涅槃。但這完全是兩回事,是極其嚴重的誤解!

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們,其緊盯與專注的能力非常好,但並未因此見法/開悟。有些人依靠長期的緊盯與專注而得到舒適與寧靜,不受冷與熱的干擾。如果讓他們開發智慧,他們是會拒絕的。因為開發智慧一定會見到苦、看到危險,心不會喜歡那些狀況。這就像有人過河,農村有用一根竹子鋪地,用另一根竹子做扶手的橋,有誰見過嗎?那些粘著在專注的人就像是緊抓扶手不放的人,始終無法向前邁步,幾年都處在那個狀態——黏著在專注裡。

另一種修行無法進步的,是一直不停思維的人。真正的老師提醒我們覺知身或心、照見三法印。而那些人只是不停思考著如何覺知,思維著何謂三法印。

黏著於專注的人,完全沒有思維與念頭;另一種人則迷失在唸頭裡,造作、演繹、推理、思維,這兩種人都無法修行,因為他們走上兩個極端。

黏著於專注者,他們打壓身、打壓心,追求所謂寧靜,這屬於苦行;另一類人則是不停的思維,跟著念頭與煩惱習氣四處遊蕩,跑到縱容的極端裡,始終無法走上中道。

修行者最難的就是如何走上中道!一旦走上中道,接下來需要耐住寂寞,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觀身、觀心,並不需要學習更多。這不像世間的學習,每一天或每一年都是不同的;對法而言,並無限制必須幾年結束。每一天、每一年所學都是同樣的,所以需要超強的忍耐精神。若無忍耐力,是無法修行的。有人今天修習不淨觀,明天修習這個、後天修習那個,固定不下來,全因缺乏忍耐。

但是忍耐之前先要訓練心走上中道!這很難,因為世間人都是追隨煩惱習氣。早晨一睜眼就想著其他人與事,只注意外界。

他們留意色(能看得見的物體)而不關心眼睛,留意聲音而不關心耳朵,留意氣味而不關心鼻子,留意味道而不關心舌頭,留意和身體接觸之物而不關心自己身體;留意所想的事,而未回觀自心。這是所有眾生最大的障礙與瓶頸——不願回觀自己,因此無法走上佛陀為我們鋪好的路。

大家讀過早晚課誦之中“法的功德”嗎?那真是無比殊勝的!

“法”是由世尊所清楚表述的,每個人都能親自體會和照見,不只限於佛陀本人,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法是請人來品嚐的,而非勸人來相信!佛陀並未讓大家來相信,而是邀請大家來嘗試!比如你們跟隨隆波學習,隆波告訴大家去聽法談的CD,試著回觀自心,訓練讓心安住,試著分別名與色……當你接受邀請且接受挑戰,回頭反觀自己,在自身與自心學習之後,真正的有緣者會親證到“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依靠某人的教導與傳播,佛法惟有親證才會知曉!

由於一般人不願回到自身回觀自己,一直迷失在外,所以隆布敦再三強調,教導的首要基礎就是“別把心往外送”。別把心往外送並不代表不聽、不說,不想任何事,而是要回來及時了知與認識自身。

普通人只留意色(能看得見的物體),不願留意眼睛;留意聲音,不願留意耳朵。留意耳朵也是留意別人的耳朵,留意眼睛也是留意別人的眼睛。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從不關心。鼻子怎樣也不知道。知道味道,卻不留意自己的舌頭,吃飯時有誰注意自己的舌頭嗎?有覺知到舌頭嗎?咬到舌頭才知道有舌頭。我們留意的只是味道,意識到了嗎?吃飯時很容易觀察到。誰比較喜歡吃?(笑)人貪吃的時候很容易觀察到隆波所講的情形,留意味道而未留意舌頭。看電影的時候,留意所看的事物而未留意自己的眼睛,如果仔細觀察,眼睛接觸到色(能看得見的物體),其實已經接觸到苦,我們沒有洞悉到這一點。

我們留意所想的內容,卻未留意自心。心是苦是樂、是好是壞,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只知所想的內容有時有趣、有時痛苦,想的時候完全陷入其中,這是弱點與缺陷!不修行者一直心向外馳,只留意別人別物,完全忘記自身自心。想的時候,只留意所想的內容,想及某人感到生氣,不知道正在生氣,只知道導致生氣的物件,不停想著那人。又或者想到所愛,不停想著愛人,卻不知道心正在愛。開車時,別人超車,心生氣了,我們不留意自己的心生氣,而留意讓我們生氣的人去了哪裡,因為想要討回公道。這是所有眾生的致命弱點,幾乎百分之百。有機會聆聽法義的人才會回觀自己,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除此之外,大家的心百分之百一直留意外面、留意別人。

從不關心自身與自心的人根本沒有機會見法/開悟,因為沒有學習自己,想要放下自我是不可能的。他們從未覺知自己,只是看著別人,以為“我”真的存在,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或宇宙的中心,想的任何事全從自我角度出發。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回看自己,尋找自己的身與心。不要一直迷失在外,迷失在色、聲、香、味、觸、法,以及那些添油加醋的故事裡。

隆波觀察發現,世間真正不再迷失而醒來的人還不到百分之一!一萬人裡能否找到一個都不確定呢!真的太稀少了,所以導致體證道、果、涅槃的人非常難得。這並不是說透過修行而體證道、果、涅槃很難,而是真正的修行者太稀缺了。

我們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體證,不回觀自己,只是一直迷失在外。絕大部分沒有學習法的人,一直迷失在外,導致想要修行的人會強迫自己不往外跑,不停打壓和改造身與心,那同樣是掉到另一極端。

一般人錯在徹底迷失於世間,迷失在色、聲、香、味、觸、法,迷失在煩惱習氣裡。等到修行時,又錯到另一極端:打壓身與心。一想到修行,就擺好姿勢再開始,覺得那才是修行。

隆布蒲曾經教導,倒立同樣可以練習禪定,因為姿勢和禪定沒有關係。不修行的人會走上縱容或縱慾之行,追隨煩惱習氣而迷失。著手於修行的人則容易苦行,改造身心,打壓身心,這就是為何極少人體證道、果、涅槃的原因。某些地方有成百上千人在打坐與經行,可是要找到一個真正走上中道的人都很難。

幾十年前,隆波曾經拜訪很多東北部的大師,在寺廟看到來修行的人特別多,一晚可能幾百人。通常隆波在寺廟時,那些師父都讓隆波去出家師專用的地方修行,但有時隆波還是偶爾參加大型活動,然後看到……哦,人真多,裡裡外外都是人。有人打坐、有人經行,然後隆波觀察到說:“哦…沒有看到一個人在修行!”

沒錯,他們是在不停的經行和打坐,可是為什麼隆波認為他們沒在修行呢?因為一類人是散心雜亂,跟著念頭在奔波,隨著煩惱習氣走到縱慾的極端;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在打坐和經行的時候,打壓身心,掉入苦行的極端,沒有人走上中道,找不到一個人走上正確的路的!於是心說,沒有人在修行,沒有人走上中道。當然這些話並未說出口,只是想:“唉,我獨自去修行更舒服些!”

第二日早上起來時,去頂禮長老,長老看著我的臉,笑著說道:“這個寺廟沒有一個人在修行啊!”這句話是我心裡想的,結果第二天長老就說出來,讓我覺得很慚愧。看到沒有?我也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去看別人的心,迷失在外。他們打壓身心,我也是,把心送到外面去看別人,一樣很蠢、很慚愧,還以為沒有人知道。

旁人覺得奇怪,為何長老說沒有一個人在修行呢?因為一晚上有幾百人在打坐與經行啊!其實,沒有修行是因為心沒有走上中道,要麼在打壓身心而自我感覺良好,要麼絕大部分時間則完全是迷失的。

某次,一位天神拜見佛陀,自認為已經成就阿羅漢果,想找佛陀切磋,他問世尊:“您超越了貪、嗔、痴,是怎麼做到的呢?”佛陀回答:“天神,是這樣的,世尊之所以能夠超越貪、嗔、痴,是因為既不精進也不放任!”

天神很驚訝!因為“不放任”還好理解:就是不懈怠嘛。但是“不精進”……為何世尊這麼說呢?天神的心開始懷疑自己可能不是阿羅漢,因為無法理解世尊在說什麼。於是,天神放下成見,虛心請問:“世尊,請您繼續解釋。您超越了貪嗔痴是由於既不精進也不放任,這是什麼意思?”

佛陀說:“如果我們放任,生命就會下墮;如果我們精進,生命就會上升!不精進也不放任,才能夠超越貪嗔痴。”

天神聽到此話,體證了初果。現在,我們與天神聽到同樣的回覆,可是天神證悟初果,我們卻沒有任何體證,這是因為我們與天神的波羅蜜不同,所以需要進一步的闡釋。

所謂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隨煩惱習氣而成天渾渾噩噩,白白浪費呼吸,行住坐臥也都白白扔掉了,沒有發展覺性與開發智慧,這叫做放任。精進則代表修習苦行,在打坐與經行的時候打壓自己的身心,做什麼都在打壓身心。

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隨煩惱習氣,生命是下墮四惡道的。精進則是打壓身心,會上升至天界,但不會抵達涅槃。因為,涅槃既沒有下墮也沒有上升。涅槃就在眼前!沒有升降也沒有起伏!圓滿無缺!

我們要訓練自心走上中道。走上中道是指——心不迷失於外,同時心是安住的,但沒有強迫自己安住。這就是以前上座部法師們講的——心成為知者!以前去到哪個寺廟都講到心成為知者,這個寺廟是,那個寺廟也是,現在這個詞已經完全消失,教的都是訓練禪定、追求禪相,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真正具有意義的是——心成為知者、覺者、喜悅者。

麥張迪(阿姜摩訶布瓦的妹妹)問隆波:“您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我們的心會來到同樣境地?”隆波回答:“開始時,觀呼吸,呼吸後,心獲得寧靜,呼吸越來越微細,最後在鼻下變成光。隆波有在覺知,但沒有覺知那個光,而是心一跑掉,就知道;一跑掉,就知道。然後心安住,繼續開發智慧”。

她迴應說:“哦!這就是一樣的了!”但她不是觀呼吸,她的哥哥阿姜摩訶布瓦教她唸佛陀,當她唸佛陀時,心放在鼻子下面,“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唸佛陀不是為了讓心不跑,唸佛陀或觀呼吸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到心跑掉了。如果透過唸佛陀或觀呼吸不讓心跑掉,那就是苦行,強迫自己;如果稱念佛陀,心卻一直迷失在唸頭裡,就走上縱慾之行。稱念佛陀時,知道心跑掉了。知道,心就會安住,此即沒有刻意之心自然安住的修行。

隆波不稱念佛陀是因為不太喜歡,心原本就喜歡想,稱念佛陀又是去想佛陀,心不喜歡。隆波七歲開始修行就是觀呼吸、唸佛陀的同時數一二三,吸的時候唸佛,呼的時候念陀,數一,然後二、三。後來覺得太多,一二三就不要了。慢慢的,心獲得寧靜,佛陀也消失了,只剩呼吸。呼吸不是為了讓心寧靜,而是為了知道心跑掉。心跑掉了,知道。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禪法!當然,如果一個人覺得世間還很有味道,就不需要做隆波所教的,只是持戒就可以很好的活在世間。但如果覺得世間沒什麼值得留戀,全都是苦,不想死了又死,苦了又苦,就來訓練心走上中道吧!

修習任何禪法,讓心走上這條路。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專注了,知道;覺知呼吸也行,吸氣,覺知自己,呼氣,覺知自己;最重要的是覺知,但彆強迫去覺知(不刻意做這或做那),否則這樣就又掉進苦行。如果放任自心追隨煩惱習氣,是走上另一極端。修行就是為了不走上兩個極端,不跟著煩惱習氣迷失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裡。

我們需要有個禪法,但不要走上兩極。選擇一個禪法是為了及時知道心,而不是強迫讓心寧靜、快樂、正面積極!如果強迫自心寧靜、快樂、正面積極,就是掉入苦行,永遠無法走上中道。無論打壓的功夫多厲害,也不能走上中道!那樣雖然也是覺知自己,可是心是硬的、不自然!我們並不是讓心寧靜、快樂,因為寧靜與快樂都是無常的,我們不追求那些變化的東西,只是覺知自己,心和自己一起!選擇任何禪法作為參照點,然後及時知道心逃離自己。

在固定模式的練習裡,心絕大部分是跑去想了。有時跑去覺知身體,有時跑去想,不太有看、聽、嗅、嘗的機會,所以修行沒有任何固定方式。

我們可以選擇任何禪法及時知道自心。唸佛陀也行,觀呼吸也可以,觀腹部起伏也可以。觀腹部,但不要讓心跑到腹部,要知道心而不是知道腹部;觀呼吸不是為了知道呼吸,而是為了及時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呼吸在一起了,知道。觀腹部不是為了觀腹部,而是為了及時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腹部在一起,也知道。經行時,有人把心放在腳上,有人越過腳和大地在一起,這個地方冷,那個地方熱,這個地方硬,那個地方軟。沒有人認為大地是“我”,不用去看,太繞遠了!這樣是心向外馳。無須跑到身心之外!經行時,如果只是不停的覺知那個接觸,專注在觸,也是走上極端與苦行,是讓自己受苦。經行時,看到身體在走,之後心跑掉,知道;心跑到腳上,也知道;(剛好寺廟鐘聲響起)請大家聽鐘聲,心跑到鍾那裡,知道;害怕心跑掉,然後努力控制,也要知道。

誰看到心跑到鍾那裡了,請舉手!有控制心不讓跑到鍾那裡的,請舉手!心跑到鍾那裡時,沒有意識到,稱為欲貪行;強迫心,故意調控,不讓心跑到鍾那裡,叫作苦行;心跑到鍾那裡,知道心跑鍾那裡了,此謂中道。中道在這裡!如其本來的看待它,如心本來的看待心;心就會沒有任何人為刻意的安住。如果人為的控制,看起來有在覺知自己,但心是緊的、硬的。控制讓心不外送,就是走上苦行。

難就難在此處,心走上中道是很難的!一般眾生都是順著欲貪而行,一旦修行又習慣於控制、改造,也就是苦行,打壓身心,所以現在要訓練及時知道我們的心。及時知道心,叫做心學(佛教三學的戒學、心學和慧學),這是開發智慧之前必須做好準備的階段。

有人說隆波的教導是錯的,應該先觀身才觀心,這其實是誤解佛陀的教導!觀心有兩部分。第一階段是為產生正定,讓心成為知者,讓心走上中道。一旦心走上中道,觀身、觀受、觀心、觀法——都可以。四念住的修行是為產生智慧,並不是起步先要觀身,最後才能觀心,這是自己想像的,佛陀從未如此教導。

有些老師這麼修也就這麼教,老師們這麼教,大家就這麼理解與相信。有人認為開啟智慧之前,一定要修習禪定,但這是想象,佛陀並未如此教導。佛經記載,阿難尊者說,佛陀教導到達解脫的三種途徑:先定而後慧,先慧而後定,定慧同步,三者都會抵達目的地。我們不能狹隘的理解,要去了解佛陀教導過什麼。

如何讓心走上中道?適合每個人的禪法是不同的!有人觀呼吸,有人觀腹部,有人觀行住坐臥,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能讓心走上中道就行!及時地知道心,叫作心學;這個會讓心產生正確的定,正定是心走上中道的起點!

隆波田是以手部動作為“錨”,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譬如,做手部動作時,要知道心跑去想了。隆波田說,當人能夠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那是走上真正修行的起點!其實這就是讓心成為觀者,做好了準備以開發智慧。

隆波甘恬在不久前,於住院期間寫道:“絕大部分法師根本不知道何謂毗婆舍那,雖然他們號稱在學習隆波田。”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專注或緊盯在手上,根本沒有走上毗婆舍那的路。

上座部很多修行者在稱念“佛陀、佛陀”獲得寧靜之後,開始思維身體,但是那並非是毗婆舍那,那只是不讓心靜如死水的對治技巧罷了。毗婆舍那與思維無關!當你觀照腹部的起伏,心若跑到腹部,就不是毗婆舍那而是專注或緊盯。假如修對了,哪個禪法都可以,沒有更好或更壞。如果原則錯了,同樣都錯,因此沒有哪個法門更好。

最重要的是符合原則:訓練心成為觀者,以習慣和喜好的禪法作為開端。任何法門都行!觀腹部也可以,觀腹部不是讓心盯著腹部,而是及時知道心跑來跑去;以前觀呼吸的人,就繼續觀呼吸,不是為了讓心寧靜,而是為了及時知道心跑到了想;心專注呼吸了,也要知道;做什麼都行,只要及時知道心。這是開發智慧之前的“心學”,讓心準備好。

世間之人難以記數,真正在開發智慧之前把心準備好的,可謂少之又少!真正在開發智慧之前把心準備好的人,其實只是鳳毛麟角。

尚未讓心準備好的人,一旦著手於修行實踐,就會開始打壓與改造身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夠在開發智慧之前讓心準備好,導致體證道、果與涅槃;這樣的人非常罕見!如果讓心真正準備好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如此觀身、觀心,照見三法印,那麼七天、七月或七年,一定可以見法/開悟。

如果心未準備好,七十年或七輩子都無法體證道、果與涅槃,僅僅只是在緊盯與專注!當然,緊盯與專注總好過心不在焉,因為心不在焉只會墮入四惡道;而緊盯與專注,則會上升至天堂成為天神或梵天,但是不會達至涅槃。

惟有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才會看見四大、五蘊、六入所展現的三法印,並且由此走向涅槃!

真正的中道正在於此!請務必清楚理解,否則就會修錯。如果修錯了,那是白白努力一場,不會有任何收穫!

請大家去吃飯吧!

轉摘自隆波帕默尊者《中道在哪裡》

中道在哪裡

——隆波帕默尊者在2014年4月26日的法談

標簽: 佛陀  修行  中道  走上  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