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作者:由 胡先笙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7-12-05

==12月5日,文末答覆了讀者對原文觀點的質疑==

蒙古人為何能夠橫掃歐亞?這裡要談根子上的原因,而不是泛泛地說蒙古人具有異乎尋常的騎兵戰術、運用恐怖戰法之類。

本來只有六十萬人口的大蒙古國,區區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就可以戰勝、征服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口的大國西夏、西遼、花剌子模和金朝呢?而成吉思汗的子孫以這支軍隊,更是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軍事奇蹟:蒙古帝國的領土最後擴張至3300萬平方公里:東臨太平洋,西至黑海沿岸,北抵北冰洋,南至南中國海。蒙古軍隊到底靠什麼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Fig1。 大蒙古國疆域圖

一、 淺層原因:蒙古軍隊為何能橫掃歐亞

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歸結為以下比較表層的原因。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再看根本因素,畢竟表層原因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蒙古軍隊無須後勤保障。

大軍遠征,糧草供給是統帥最為頭痛的問題,往往決定了戰爭的成敗。而蒙古軍就不需要後勤供應,他們出門打仗的時候,把羊群也趕上,一邊放牧、一邊行軍,渴了喝鮮榨羊奶,餓了吃羊肉,羊肉快吃光了,就到達目的地了,攻城略地,掠奪物資,以戰養戰。這樣蒙古軍根本就不受制於糧草問題。

第二,先進的騎兵戰術,形成閃擊、包抄等戰術。

蒙古人結合以往遊牧民族的騎兵戰法,發展出一種單一兵種騎兵的戰法,就是集中使用騎兵,這樣令其軍隊具有強大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造成變幻莫測的效果。猶如納粹德國在二戰初期,發展出的閃擊戰,集中地大量使用坦克,令坦克軍群迅速逼近莫斯科城下。同時,蒙古人巧妙地將輕騎兵與重騎兵配合起來使用:先用輕裝騎兵突襲、再用重灌騎兵碾壓,形成橫掃之勢。

第三,彎刀和火炮的使用。

有弧度的彎刀作為騎兵裝備,遠遠超過了刺殺類兵器的效果。蒙古軍還有效地將炮兵和騎兵兩個兵種聯合起來協同作戰。

第四,運用恐怖戰法,大量使用籤軍。

對於堅持抵抗的城池,蒙古軍一旦攻陷,就將城中百姓全部屠殺,意在傳播恐怖情緒,令下一個城池喪失抵抗意志;如果不抵抗,就把城中投降者和青壯者充軍(此所謂“籤軍”),然後讓籤軍去作攻伐另一座城市的炮灰:讓他們衝在第一線,去消耗敵人的物力和人力。

第五,蒙古軍不發軍餉,純粹以戰功來分配戰利品。

沒有人能坐享其成,只有勇猛殺敵者才能獲得財物、才能獲得尊重,士兵的作戰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第六,周邊民族恰處於衰落狀態,這使得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沒有遇到強大對手。

當時控制中國北方的金朝已經漢化,喪失了曾經的武勇精神;而且,當時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世界也是內亂分裂,哪裡擋的住蒙軍之銳氣。(但這裡有一個反例,花剌子模恰在成吉思汗時達到軍事上的鼎盛,雄踞中亞,其統治者摩訶末已有“亞歷山大第二”之稱,甚至有向東擴張、征服中國之野心;但碰到了鐵木真,摩訶末的雄心猶如玻璃一般,碎了一地。)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Fig2。 花剌子模地緣形勢圖

第七,成吉思汗雄才大略,且具有超凡魅力(charisma)。

就是說,成吉思汗就有一種超人的、超自然的領袖氣質,令人們自覺自願地受他支配。再加上成吉思汗也善於利用宗教力量,透過薩滿教的巫師,令蒙古人相信他是受長生天的厚愛而統治草原,能夠“倚仗長生天的氣力”。這樣,在成吉思汗的感召下,蒙古人的小宇宙爆發了。

這就是蒙古軍橫掃歐亞的七大原因,我都贊同。但,這只是表層原因,沒有說到根子上。比如後勤,用牧羊的方式來解決,哪個遊牧民族想不到這一點?誰不知道兵貴神速?誰沒聽說過大迂迴、大包抄。誰不曉得利用宗教的力量?誰不知道使用先進的兵器,炮兵又不是蒙古軍最先使用的。金朝也在大量使用籤軍,為何效果就不佳?就是說,以上這些原因,無法解釋為何在成吉思汗手中就得到了充分利用、充分發揮,之前或之後的遊牧民族卻不行。

大迂迴、大包抄、閃擊戰、柿子撿軟的捏,這些稀疏平常的軍事原則,誰不曉得?關鍵是運用和執行問題,因為一般軍人都不喜歡打運動戰,成天跑來跑去的;還讓人家趕著羊群,用喝奶方式解決給養。別人要這樣指揮軍隊,早就造反了。那成吉思汗用了什麼手段和方式,以至於能成功地運用這些原則。

也就是我們要尋求成吉思汗到底採用了哪些與以往遊牧民族根本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解讀。這就是所謂科學實驗中的對照組,要控制變數,找出其中差異。而前面的觀點,從方法論上來說,缺乏與之前的遊牧民族作對比。沒有對比,就得不出根本原因。分析問題,不能就事論事,要從更廣泛的橫比和縱比中挖掘本質。

二、 深層原因:要從制度層面去挖掘

1206年春季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將全蒙古國百姓編組為九十五個千戶,分別封給開國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長,讓他們世襲領有各千戶。這就是所謂的“

千戶授封制度”

。有人會說,這制度有啥稀奇,前有女真的猛安謀剋制、後有滿清八旗制,不都類似嘛,但還真不一樣。

(一)千戶授封制度

1206年春,成吉思汗進行了一個重大舉措:將全蒙古國的百姓分組編類成九十五個千戶,將之分別封給開國功臣、貴戚們,任命他們為千戶長,還可以世襲。這裡必須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千戶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混合組成的,這就使得往昔的眾多部族、氏族瓦解了,從而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蒙古國,更使得過去的部族不可能再行恢復。

這一點非常關鍵,必須要舉例說明,就拿成吉思汗本人為何能夠崛起為例。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他爸也速該是蒙古乞顏部的首領,乞顏部只是當時蒙古高原眾多部落中的一個而已。所謂蒙古高原是現在的說法,古代叫漠南漠北,漠南就是內蒙古,漠北就是外蒙古。當時在漠南、漠北的部族多了去了,其中最為強大的是塔塔爾部、克烈部、篾兒乞部、乃蠻部、尼倫蒙古部(尼倫蒙古部:蒙古諸部在十一二世紀時,分為尼倫蒙古部與迭兒列勤蒙古諸部兩大群。尼倫蒙古部的各部落血緣關係相近。尼倫蒙古諸部以外的其餘蒙古諸部,皆稱為迭兒列勤蒙古,即一般的蒙古諸部,例如弘吉剌部等)。

尼倫蒙古諸部中又包括23個主要部落分支,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泰赤烏部和乞顏部。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就是乞顏部的首領。鐵木真九歲那年,也速該喝酒喝死了,乞顏部群龍無首,泰赤烏部乘機把乞顏部的部眾帶走了,鐵木真一家就被遺棄了。

鐵木真長大後,在克烈部王汗(也速該的拜把子兄弟)、義兄弟札木合的幫助下,重振乞顏部。本來屈居在泰赤烏部的乞顏部貴族,一看自己原來領袖的兒子——鐵木真如此天驕一代,於是乎又帶著乞顏部的百姓投附了鐵木真,重建乞顏部貴族聯盟,並推選鐵木真為汗。

這裡的關鍵是,乞顏部之所以能恢復,表面上是鐵木真的領袖魅力,但實質是泰赤烏部雖然一度合併了乞顏部,但並未將其部眾打散,而是將之作為一個整體納入,所以一旦有機會就又會重新獨立門戶。

鐵木真在統一蒙古高原諸部的過程中,先後消滅了塔塔兒、泰赤烏、克烈部、乃蠻部、篾兒乞,在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宋寧宗開禧二年),建立了大蒙古國,被擁戴為大汗,獲得“成吉思汗”,成為整個蒙古高原唯一的最高統治者,開始統治原本數十個部落的百姓。

但,如何進行統治呢?如果不將原來的部落進行打散,就很難實現號令的統一,甚至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分崩離析。所以,成吉思汗實行千戶授封制。

千戶授封制不只是打散了原來的部落、進行了重新組合,而且千戶那顏(首領)也往往不是過去的舊貴族,就是說很多千戶那顏並非富二代、汗二代,而是視其功勳進行受封的,因此他們出身各不相同,甚至包括被解放了的奴隸。這一點,比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還猛。

為了強調成吉思汗千戶制度的關鍵性,這裡再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淝水之戰。為什麼強大的前秦,僅僅因為一場戰役就整個崩盤瓦解、煙消雲散了呢?話說前秦國主苻堅,將北方諸政權逐一平定,完成了五胡亂華以來的北方統一,勢力空前強大,決意大舉南下,消滅東晉,統一中國。苻堅當時發兵一百多萬,表面上很強大,但暫時歸附他的各政權貴族如慕容垂、姚萇等帶著自己原本部族的軍隊,根本就不想好好打,盤算著一有機會,就反戈一擊,重新獨立。當前秦與東晉軍隊在淝水兩岸對峙時,前秦軍隊有意後撤,讓東晉軍隊渡河決戰,想的是乘其半渡而擊之。結果是,正當軍隊後退時,有人喊了一嗓子:“秦軍敗了”,整個大軍在剎那間就崩盤了。這東晉沒打下來,前秦卻崩盤了,北方重歸於四分五裂,慕容垂、姚萇等各自獨立建國。這麼強大的前秦,為什麼在淝水如此孱弱呢?就因為苻堅只是在軍事上統一了北方,但是沒有建立起一套體制,來有效地進行統一管理,還讓各個部族各自為政,各立山頭。肥水都留在了人家的田埂,淝水之戰焉能不敗?

而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戶組織,是行政、經濟、軍事三位一體的體制。所有千戶的領地、民戶,其最高所有權在成吉思汗。大汗對於千戶那顏可以撤換、調遣,對其人戶、牧地也可以抽調、改換。千戶那顏雖然可以世襲,但必須由大汗認可。在哪裡駐紮也完全由成吉思汗指定。一切東西都掌握在大汗手中,沒有一個人膽敢說這是我的,任何東西都是大汗的。

簡而言之,透過千戶授封制度,成吉思汗把蒙古高原全境有效地置於自己的統一控制之下。他指示:“萬夫長、千夫長和百夫長們,每一個都應將自己的軍隊保持得秩序井然,隨時作好準備,一旦詔令和指令不分晝夜地下達時,就能在任何時刻出徵”。統一的汗權對於地方的千戶和百戶,令行禁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它不單給蒙古社會開闢了發展和繁榮的廣闊可能性,同時也使蒙古人擰成了一股繩,大大增強了對外擴張和掠奪的軍事能力。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夠不強悍?不橫掃歐亞豈不怪哉!

這成吉思汗的千戶制度,就是將蒙古部變成了半封建、半奴隸、全軍事化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無疑是最適應軍事掠奪、以戰爭作為生產方式的民族,因此蒙古人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令當時的世界感到恐怖;正是體制的改變,造化出一個全新的強大民族,成為其他民族的夢靨。

總而言之,成吉思汗締造的軍隊為何前所未有的強大,是其在制度建設方面,其所建立的

千戶授封制度拆散了原有部落,進行了重新組合。經過這個過程,成吉思汗消化了草原上各族部落,以致蒙古之後草原再未出現新的民族,相比之下匈奴、突厥不過是部落聯盟國家。

難怪,匈奴和突厥很容易遭到兩漢和隋唐的瓦解。

再對比金朝建立前後,完顏阿骨打所推行的猛安謀剋制,仍然維持了原有部落,以致在發動戰爭時,依然以各個家族部落為單位,故其戰爭的動力來源於為自己家族掠奪財富、擴大自己家族的勢力範圍。如此以來,蒙古不斷的擴張,是不斷增長了成吉思汗的權威,而金朝的南侵卻擴大了軍工貴族的勢力,此為重大區別。這也是金人武功遠不及蒙元的重大原因。

(二)怯薛制:質子護衛軍

或許大家有一個疑惑,千戶授封制度是打散了原有的部族勢力,但這些千戶一旦擁有了自己勢力,慢慢的也會滋生擁兵自重的念頭。成吉思汗採用了什麼方式,使得這些千戶長能夠服服帖帖地聽從他的號令,而不挑戰大他的權威。

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降旨將護衛軍擴充為一萬名。這就是怯薛護衛軍。這一萬名精銳的禁衛軍,可用來制約在外的任何一個勢力。而且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都必須將自己的兒子送來效力。也就是採用了質子制度。使得大汗能夠控制分佈各地的那顏。

問題是怯薛的忠誠度如何保證?何況他們很多就是千戶長的兒子,萬一來個裡應外合,那成吉思汗還不人間蒸發?難道成吉思汗僅僅靠他的超凡魅力——卡里斯馬來控制怯薛的?

鐵木真沒這麼天真。他給了這些怯薛很好的上升空間。本來怯薛平時就是保衛大汗,伺候大汗,端飯洗腳之類。但慢慢地,成吉思汗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其實,這很自然,大家想象一下:某日,成吉思汗在大帳中洗腳,同時在想軍國大事,猶豫不能決,就會很自然地與洗腳的怯薛聊天,甚至問他的意見,如果這個怯薛的回答對上了口味,就會得到重用。到後來,什麼起草詔書、釋出詔令,都成了怯薛的活兒。漸漸地,怯薛就成為參贊朝政的重要人物,最終成為管理汗國事務的行政長官。這與中原地區尚書職事的發展極為類似。

如此以來,怯薛們就自覺地維護大汗的權威,老爸如有不軌,也會堅決反對,因為一個有能力的怯薛有希望成為汗國的重臣,你老爸不就能讓我繼任個千戶長嗎?能有多大出息。就這樣,成吉思汗讓怯薛們對他忠心耿耿,而怯薛又以實力和親情控制各個千戶,成吉思汗的大權可謂是牢不可破。

總之,這成吉思汗建立的大汗衛隊,所謂怯薛護衛軍,以質子的方式更好地控制了各貴族的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這樣,蒙古在1206年建國之後,確立了專制主義汗權。大蒙古國表現出高度集權,其極權表現為大汗絕對權威、人身支配關係、絕對服從。

至此,我們可以說,成吉思汗強大的軍隊是源於強大的內聚力,而這個內聚力是基於成吉思汗的高度集權,而集權得到了千戶制和怯薛制的保障。

有了這樣強大內聚力的軍隊,成吉思汗取得以下戰果就順理成章了——伐金、滅西遼、滅花剌子模、遠征欽察(達今之烏克蘭)、滅西夏;then 死於六盤山。

三、制度保證:窩闊臺時期進一步擴張

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雖然沒有成吉思汗的權威和超凡魅力,但這個制度依然維持和繼續了這種內聚力,使得蒙古在窩闊臺時期進一步猛烈擴張。

成吉思汗臨終前,要求窩闊臺的兄弟:“我死後你們要承認窩闊臺為汗,把他的話當作肉體內的靈魂。”這些弟兄們不但口頭表示完全遵從,而且立下保證文書。成吉思汗死後,經過忽裡臺的一致推選,窩闊臺順利地成為新任蒙古大汗。在窩闊臺的登基儀式上,其兄察合臺率皇族及臣僚跪拜於帳下,而且是連續三次跪拜。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Fig3 窩闊臺畫像

注意:這是蒙古人首次行跪拜禮,成吉思汗都沒有享受到的大禮,讓窩闊臺享受到了(這也多虧耶律楚材在其中的運作),於此略見窩闊臺初步擁有的作為蒙古大汗的權威性。

窩闊臺即位後,“得內庭之萬名怯薛及本部百姓為己有”,從而在實力上保證了其汗權的威嚴。窩闊臺還進一步從制度方面強化汗權,他制定的第一條扎撒曰:“成吉思汗原來頒佈的法令和敕旨,應予以維護、支援和保衛,不許惡意改動、篡改和混淆。”目的在於借成吉思汗的權威來強化自己的地位;後又頒行大扎撒,其中條令雲:“凡當會不赴而私宴者,斬。”已表現出窩闊臺汗權至高無上、不可挑戰的意味。

有了如此權威,窩闊臺得以大有作為:建都城(和林)、定稅賦(百輸一)、置倉廩、立驛傳、設官職、恤平民,這反過來又強化了中央集權。於是乎,窩闊臺時期,蒙古軍取得了比成吉思汗時更大的軍事成就——滅金、伐高麗、征服斡羅思(俄羅斯)、掠波蘭、掃匈牙利。正當蒙古軍在歐洲所向披靡,直抵維也納之際,突然傳來窩闊臺去世的訊息,統帥拔都驟然撤軍,西歐得以保全。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Fig4 蒙古軍三次西征示意圖

四、分封制埋下蒙古衰落的伏筆

成吉思汗經過大半生的殘酷征伐,建立了地域廣闊的大蒙古國,如何進行管理呢?他採取了分封制。將大部分地域分給了自己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而成吉思汗所保留的領地,將來全由幼子拖雷繼承。

如此分封,意味著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雖然成了大汗,但實際又成了部落聯盟體的共主,因為諸王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軍隊,而窩闊臺汗對諸王的私產是沒有支配權的。對於諸王的軍隊,窩闊臺只有徵調權,而沒有領屬權。彷彿西周封建後,周天子對諸侯具有徵調權,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蒙古國之所以繼續猛烈擴張,得益於察合臺和拖雷對窩闊臺汗的自覺服從。所以窩闊臺得以組織實施“長子西征”(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

但這種分封制的共主,其權威性必然是代代衰減。窩闊臺死後,其皇后乃馬真氏稱制近四年,然後舉行忽裡臺大會,選舉窩闊臺之子貴由為大汗。但本次大會遭到拔都的抵制(拔都乃朮赤的兒子、成吉思汗的孫子,也是朮赤封地的繼承者,還是長子西征的統帥),他託病不來。

可以說,大汗貴由已經喪失了對拔都軍隊的徵調權。為了收拾拔都,貴由率師西巡,無奈在路上就病死了,他僅僅汗了三年不到,就disappear了。

貴由死後,在拔都的主持和支援下,忽裡臺大會推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新的蒙古大汗,但大會遭到察合臺和窩闊臺兩大派系中主要人物的抵制。大蒙古國進一步撕裂,甚至出現了小型撕比(叛亂)。不難預想,蒙古軍因強大凝聚力而產生的強大的戰鬥力,必然因此而發生衰減。

蒙哥主持大汗工作後,命其弟旭烈兀西征,滅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侵入敘利亞後,遭遇埃及援軍,發生大規模會戰,結果是參戰的蒙古軍全軍覆沒,蒙古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被打破。

旭烈兀西征時,蒙哥也沒閒著,他與另弟忽必烈各率一路大軍,大舉入侵南宋。當蒙哥攻至合州城下時,被一名南宋士兵射死,群龍無首,只好撤軍。

當時在漠北留守的蒙哥幼弟阿里不哥,聽到大哥被射死了,馬上開始張羅忽裡臺大會,準備選自己為新的蒙古大汗。他還發出命令,讓忽必烈也返回和林參加忽裡臺。

此時的忽必烈已經進兵至鄂州城下(今武漢武昌),因為蒙哥一路的撤退,令其成為深入之孤軍,眼看著要被南宋軍隊阻斷歸路,有被合圍聚殲之危險。突然賈似道遣使議和,忽必烈大喜過望,撤軍北返,要與阿里不哥切磋汗位。

北歸的忽必烈當然不會去和林,因為那裡是阿里不哥的勢力範圍,乾脆就在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舉行了一個忽裡臺,直接就選自己成了蒙古大汗。阿里不哥一看小哥忽必烈如此厚黑,馬上在和林舉行忽裡臺,也選自己為大汗了。

應該說阿里不哥的忽裡臺大會更正規一些,一是地點在都城和林,二是參會的有察合臺的孫子、蒙哥的兒子等等。

但不管咋樣,大蒙古國同時出現了兩個大汗,直接就兵戎相見,開始大撕比了。忽必烈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因其即位不合法、不符合扎撒,難以服眾,幾大派系開始正式分裂,從大蒙古國派生出獨立的四大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伊利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他們雖然最終承認忽必烈及後來的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的正統,但實際上是各自為政,進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新時期,做任何大事兒,根本無須請示大汗,只是事後告知一下而已。

在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

Fig5 四大汗國示意圖

隨著龐大的蒙古帝國分裂,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軍隊也日漸衰落,不再具有徵伐世界的能力,正是因為他們喪失了曾經的凝聚力,儘管他們仍然擁有過去的騎兵戰術、還裝配了更先進的武器。

=============12月5日,迴應各位的質疑和批評 ,如下:

首次在知乎上發表歷史類文章,獲得各位大力支援、各種質疑乃至批評,首先表示感謝。既然是首次發文,對各位的質疑就要認真對待,所以我今晚就犧牲了休息的時間,來回應一下幾個重要問題。

本文是在回答“蒙古人是如何征服半個地球的?”,所以時間跨度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整個擴張過程,這是文章基於的大前提。

問題1:蒙古人是否使用了火炮?

我在原文中先給出了所謂“淺層原因:蒙古軍隊為何能橫掃歐亞”,羅列了七條,這相當於論文中的學術回顧。也就是我先將別人的觀點羅列如下,以便隨後推出我的拙見。所以對著七條沒有展開,更沒有論證,因為這不是我提出的觀點。

但有讀者還是非常關心這一條“第三,彎刀和火炮的使用。”蒙古軍到底是否使用了火炮呢?這個有爭論,既然有人認為蒙古軍使用了火炮,自然有他們的史料支撐,我這裡簡單說說:

火藥武器使用的最早記載是在唐末,用“飛火”燒城樓;飛火是啥?北宋《虎鈐經》雲:“飛火者,謂火炮火箭之類也。”當然這裡的火炮和現在的定義肯定不一樣,最多算雛形吧。北宋修的《武經總要》裡面提到“竹立牌”就是用來“防火砲、火箭之類”。可見用“火砲”至少在北宋時已經不稀奇了。

具體來說,這個飛火就是將火藥團綁在箭桿上發射,或者用拋石機發射。注意,這裡注意兩個詞:“砲”和“炮”。砲本來砲指石砲,但因為北宋火炮的出現,。“砲”有時也指火炮,而“炮”有時也指石砲,這就是大家有爭議的一個原因。我們只有看到“火炮”或“石炮”的時候才能確定是——火炮,當然是古人的火炮。

靖康元年(1126年)李綱“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李綱《梁溪集》)。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最早的火炮,當然也有學者不同意。

蒙古南侵之時,金軍就學會了用火炮抗蒙,結果蒙古軍就慢慢學會了,還用之攻打南宋,這在史籍有記載。《後村先生大全集》(by南宋劉克莊)中寫到: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蒙軍攻安豐“虜必欲得城,掃地而至,大設攻具,以火炮焚樓櫓”。

按照《明史》(兵志四

火器)的記載,蒙軍在攻打金朝的時候已經開始用火炮,具體是這樣說的:“古所謂炮,皆以機發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按照這種說法,似乎是蒙古人首先將回回炮與中國的火藥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某種形式的火炮。當然,僅靠一兩條史料是無法形成定論的,所以爭論就在所難免。

另外還有文章說,郭子儀的後裔郭侃擅長使用火炮,跟隨蒙古軍隊西征,幫助蒙古軍攻克了約七百座城。對此,我沒有查到史料出處,難以鑑定真偽。有知道該史料的朋友可以留言告知(蟹蟹)。

關於蒙古軍使用火炮的依據大略就是這樣,史料不夠充分,所以大家有爭議。

問題2:蒙哥是怎麼死的,是被南宋士兵射死的嗎?

這一點學術界爭議很大,未能達成一致,因為各個史籍的記載不一樣,無法鑑定誰對誰錯。南宋劉克莊對釣魚城保衛戰的勝利寫下了一首詩《蜀捷》,其中有“撻覽果殲強弩下”之句,令不少學者相信蒙哥是被射死的。現存釣魚城舊址的石碑碑文,也明確刻著蒙哥“中飛矢而死”。

但也有南宋人記載說蒙哥是被淹死的,或者說是憂憤而死。而《元史》記載是病死的。具體如下——

《元史·憲宗本紀》記載:“五月,屢攻不克。六月丁巳,汪田哥複選兵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城者。王堅率兵來戰。遲明,遇雨,梯折,後軍不克進而止。

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餘悉攻重慶。癸亥,帝崩於釣魚山

,壽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不豫”乃諱稱也,means:天子有病的)

既然正史《元史》都說蒙哥汗是患病而死,我為何不採信呢?到不是因為《元史》是二十四史中被詬病最多的(因為其中錯誤百出),而是因為:《元史》雖是明代所修,但其所基於的材料大多是蒙元的官方材料,具體來說《元史·憲宗本紀》的原材料就是從元十三朝《實錄》中copy來的;元朝自己的實錄,當然會對蒙哥汗之死有所避諱,怎麼會老老實實地說是被射死的,那多沒面子。而南宋人的說辭亦不可全信,所以蒙哥汗到底是怎麼死的就成了永久的爭論。

波斯拉施特編寫的《史集》中,做了一個推理:蒙哥是患了痢疾而死。考慮到拉施特是伊爾汗國的宰相,而且是奉命修史,其推理的傾向性令人很懂的。

還有一個說法,說蒙哥“中砲而死”,就是被宋軍發射的砲、砲死了。而且這個砲很可能是火炮,理由是明萬曆《合州志•釣魚山記》中,蒙哥是被“砲風”所震,給震病了,最後死了。所謂“砲風”就是指火器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能造成“遠至百里外,屋瓦皆震,號火四舉”的效果(宋

周密《癸辛雜識·砲禍》)

根據專家梳理,各種歷史記載的中蒙哥死法高達12種之多,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後我再寫文章,對於這種爭論較大的地方加一個括號,註明有爭議,方顯嚴謹之作風,因為知乎是個嚴謹的地方。

問題3: 有幾位留言到:周邊民族處於衰落狀態,才是蒙古軍成功的關鍵。

這一點的確挺重要,我在文中也羅列了,但也同時提到了一個反例,花剌子模恰在成吉思汗時達到軍事上的鼎盛。

這裡再展開說一下:

花剌子模在摩訶末的領導,不斷對外擴張,領土不斷擴大,成為雄踞中亞的強國,甚至有向東擴張之野心。摩訶末聽說成吉思汗在東方折騰得很大,就遣使探虛實,結果成吉思汗盛情接待,親口承認摩訶末為西方的統治者,並希望摩訶末也能承認自己是東方的統治者,雙方和平共處。由此可見,摩訶末至少在鐵木真眼裡還是很牛叉的。

那在摩訶末眼中,鐵木真又如何呢?為了表達友好,成吉思汗也派使團前往花剌子模,還組織了一個四百五十人大型商隊前往;這其中除了蒙古使者兀忽納外,其他成員都是穆斯林,就是為了取悅摩訶末,想著和花剌子模好好做生意。沒成想這個商隊直接被花剌子模一個守城將領釦留,還向摩訶末報告說這個商隊都是間諜。聽到報告,摩訶末竟然下令將蒙古商隊全部處死。由此可見,摩訶末沒有太把成吉思汗放在眼裡,否則的話應該是驅逐出境。

成吉思汗當時已經很牛叉了,蒙古軍已經打下了金朝的中都(今之北京),害得金宣宗只好提前遷都汴梁。這些訊息早就傳遍了中亞,那摩訶末不把成吉思汗很當回事兒呢?

原因是,摩訶末覺得自己很強大,事實上花剌子模也確實很強大。我們現在說花剌子模如何如何腐敗、衰敗,那是因為成吉思汗更強大、而且強大的程度高出很多。這一點估計成吉思汗本人也始料未及。

起初成吉思汗還遣使花剌子模,責問摩訶末為何處死蒙古商隊,結果摩訶末直接就把使者處死了,把隨從剃了個光頭,放回去給成吉思汗報信。搞得成吉思汗連個臺階都沒有,戰爭不可避免。

顯然,在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中,成吉思汗是被迫出兵,否則自己大汗的威信將收到挫傷;而摩訶末從始至終都在有意將事兒往大里搞,簡直就是求戰心態。

戰爭的結局大家都曉得,蒙古軍直接把花剌子模滅了,而且滅得相當順利。

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不是花剌子模太弱,而是蒙古軍太強。

那問題就來了,雙方都處於軍事鼎盛時期,為何花剌子模不堪一擊呢?原因當然多方面,我這裡要強調的是:摩訶末名義上是花剌子模的最高領導人(算端),實際上只能算半個,他的媽媽(禿兒罕·可敦)也可以發令旨,與摩訶末的詔旨一樣頒行全國,有時甚至互相牴觸,搞得臣下無所適從。尤其是,摩訶末媽媽掌握了軍隊的主要力量,換句話說,軍隊的主要力量並不效忠於摩訶末。

而成吉思汗是如何掌握軍隊的,那是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這樣兩支軍隊一旦遭遇,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的花剌子模對新徵服地區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統一管理的措施,而成吉思汗的千戶授封制將整個蒙古高原的力量整合在自己一個人的手上。

說來說去,就是蒙古軍太強了。(其實,本來強弱就是比較而言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成吉思汗透過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威望,又借威望得以確立千戶授封制度,該制度保證了蒙古大汗的高度集權,從而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實現了橫掃歐亞的功業

另外

,還有朋友說文中的地圖有點兒問題,這個確實沒有花功夫,只是隨便在網上找了幾個,主要是讓大家看個大略。

再者,

還有朋友指出了文中的筆誤,比如“軍工貴族”,我看了都覺得好笑,金朝竟然有軍工貴族,這也太穿越了。先把這個筆誤留幾天,供大家觀賞。

最後

,在各位的留言中,我尤其注意到“半夏涼薄”的說法——“蒙古的崛起有內因外因,內因我覺得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成吉思汗透過文化,整合蒙古各部,文化這種粘合劑的作用遠遠大於制度。”

我非常欣賞這個質疑,原因有二:一則,該質疑涉及本文論證的主體,制度到底起得是不是最關鍵的作用;二則,這是一個建設性的觀點,提出了文化比制度更加重要。

如果說,成吉思汗確實透過文化整合了蒙古各部,這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千戶授封制,就是這個制度拆散了原有部落,進行了重新組合,這使得文化的交融成為可能。制度是硬性的、瞬間完成的,而文化是軟性的、漸進式的。在千戶授封的剛性制度下,各部落文化才可能相互交融,進而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從而成為一種更有效的粘合劑。

這樣的推理是合理的,但還需要史料的支撐。關於文化方面的史料不像制度類那樣好找,文化生活方面的史料一般時散落在史籍中各個角落中的,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挑出來,這是一個細活。

就說到這裡吧。

寫得比較倉促,大家湊合著看。

感謝各位的批評和支援!

胡先笙會繼續努力,和大家共同切磋。

==============================================

胡先笙微訊號:

victorshenglizi,加微信後,將拉入群、與大家一同探討。

(微信暱稱“笙栗子”)

新浪微博:東方胡先笙

【參考文獻】

宋濂:《元史》

道潤梯步譯註:《蒙古秘史》

彭大雅在《黑韃史略》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

道森:《出使蒙古記》

周良宵、顧菊英:《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