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作者:由 智商捉雞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6-26

上篇:

體液免疫(一):抗體

體液免疫(二):B細胞的前世今生(上)

B細胞離開骨髓後,開始在血液和次級淋巴組織(包括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和Peyer‘s patch)遊走。這時的B細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表面高表達低親和力的IgM,低表達IgD(成熟的B細胞應當高表達IgD分子,很少表達IgM)。在次級淋巴組織中,他們遇到人生導師CD4+T細胞(又稱輔助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刺激併發育成熟。在經歷了一系列突變、篩選和擴增過程後,成熟的B細胞分化為產生大量分泌型抗體的漿細胞(plasma cells)或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

淋巴結是B細胞成熟的主要器官(還有一個比較主要的器官是脾臟,結構和淋巴結類似)。B細胞從血管中流入,透過高內皮小靜脈HEV(High endothelial venules)進入淋巴結;與此同時T細胞由流入淋巴管(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進入淋巴結。由外向內,淋巴結依次為B細胞區和T細胞區,兩者交界處即為,這是B細胞接受T細胞教育長大成人的主要場所。淋巴結皮質(cortex)的基底細胞會分泌CCL21(一種趨化因子chemokine)引導B細胞擠過血管內皮間隙進入淋巴結(B細胞對應受體CCR7),DC則同時分泌CCL21和CCL19。在T-B交界處,TFH與具有高抗原親和力的B細胞結合,分泌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後者遷移回到B細胞區並大量增殖,形成生髮中心(germinal center,GC 和長頭髮一點關係都沒有!)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進入以後,B細胞繼續受到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分泌的CXCL13(也是一種chemokine,能被B細胞表面受體CXCR5識別)影響來到初級淋巴濾泡(primary lymphoid follicle)中。

B細胞的成熟需要抗原和細胞因子共同刺激。在淋巴結中,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都具有抗原遞呈(antigen presentation)的功能,但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DC主要將處理過的抗原肽遞呈到MHC分子表面,啟用T細胞(尤其是CD4+T細胞);而巨噬細胞除了傳統的MHC抗原肽遞呈外,還能直接將表面結合的抗原原封不動拖到被膜竇(subcapsular sinus)。這些抗原分子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另一方面也能進入濾泡中,與FDC結合。按照能否刺激T細胞,抗原可以分為T dependent(TD)和T independent(TI)。其中不能刺激T細胞的抗原TI又可以分為具有高度重複片段(比如細菌表面莢膜的多糖)的TI-2和能與BCR以及B細胞表面其他受體(比如TLR等固有免疫受體)結合的TI-1。儘管不需要T細胞,TI(尤其是TI-2)還是需要依靠FDC等細胞輔助來刺激B細胞成熟。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SCS巨噬細胞結合抗原,並將抗原拖入生髮中心,交給FDC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大多數抗原屬於TD,它們首先被B細胞表面BCR(主要是IgM、IgD)識別並結合。BCR與抗原結合的同時能啟用下游Ras/MAPK訊號通路,使B細胞被啟用。一部分表面結合抗原被內吞、消化、以肽段形式遞呈到MHC-II分子上,當濾泡輔助T細胞(TFH)識別這些肽段後能向這些B細胞傳送存活訊號,主要透過CD40L(又名CD154)與B細胞表面CD40作用(costimulation)以及分泌細胞因子(例如IL-21,IL-4,IL-6等)兩種方式。CD40與受體結合可以啟用NFκB通路,而IL21與IL21R結合則主要啟用STAT3等訊號通路。TFH刺激B細胞的直接後果是,一部分B細胞編碼IgM的mRNA發生可變剪下,由原來的跨膜蛋白變成分泌蛋白,這類分泌抗體的B細胞被稱為漿細胞(plasma cell)。另一部分啟用的B細胞遷移到濾泡內在大量分裂增殖,形成所謂的生髮中心。

TI抗原可以透過結合補體受體(CR1, CR2)以及CD19、CD81等co-receptor共同啟用B細胞。為了與TI抗原接觸,FDC起到了抗原呈遞作用。從起源上,FDC與Myeloid /plasmacytoid DC均不同:嚴格地說,它並不是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的,而是來源於濾泡基底細胞。功能上,FDC呈遞的是未經消化的完整抗原,這樣的抗原更接近於真實狀態下的病原體,因而能被B細胞識別。除了呈遞抗原外,FDC還會分泌一種叫BAFF的細胞因子(屬於TNF蛋白家族),刺激B細胞存活併成熟。經過初級淋巴濾泡後的B細胞即為成熟B細胞(mature B cell),它們表面將高表達IgD、低表達IgM。如果沒有遇到特異的抗原,則會離開初級淋巴濾泡回到血液中繼續迴圈,稱之為幼稚 (Naive) B細胞。(注意區分術語:幼稚B細胞是沒有遇到抗原的B細胞,而不成熟B細胞是指未經過初級淋巴濾泡訓練的B細胞!)

接觸抗原

幼稚B細胞接觸了來自FDC或SCS MΦ抗原後,BCR與抗原表位(epitope)結合,使得受體構型變化,刺激下游訊號通路啟用。CD79是該訊號通路的始發者,它由兩條不同的跨膜鏈α、β形成二聚體,胞內為ITA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結構域。ITAM結構域上的酪氨酸(Tyr)透過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實現訊號調控,這其中比較重要的磷酸激酶包括LYN、SYK、PLC、BTK等等。關於B細胞和T細胞訊號通路,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單獨講述。數小時後,B細胞開始表達EBI2受體(一種固醇類化合物受體),並遷移到濾泡外部區域,準備與T細胞接觸。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Nature Reviews Cancer volume 18, pages 148–167 (2018)

生髮中心反應(germinal center reaction)

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前後表達的抗體會完全不同。IgM、IgD屬於低親和力(low affinity)抗體,而被抗原啟用的B細胞主要分泌IgG等高親和力抗體。在淋巴結等次級免疫器官中,B細胞在TFH等誘導下發生體細胞超突變(somatic hypermutation, SHM)和亞型轉化(class switch),逐步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這一過程稱為affinity maturation。幼稚淋巴細胞(naive lymphocyte)中,對於某一抗原特異的細胞比例很低,往往少於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對某一抗原特異的CD4+T細胞和B細胞在血液中相遇的機率要低於億分之一(

10^{-8}

)。而在淋巴結中,由於受到抗原刺激和啟用以及GC特殊環境加成,B細胞遇到正確伯樂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GC confocal imaging showing different regions。 紅色:anti-IgD; 藍色:anti-CD3(T細胞);綠色:antigen-specific B細胞。J ALLERGY CLIN IMMUNOL VOLUME 126, NUMBER 5, 2010, Pages 898-907

被TFH啟用的B細胞部分遷移到髓質索(medullary cord),5天左右以後擴增形成原發灶(primary focus)。這些細胞一般都是具有較高親和力的IgM分泌原漿細胞(plasmablast),它們是病原體感染第一階段的體液免疫細胞。通常這些細胞壽命較短,不能形成成熟漿細胞(plasma cells)。

另外大多數被TFH啟用但親和力不夠高的B細胞會進入濾泡,在這裡大量增殖形成生髮中心。含有GC的濾泡被稱為次級濾泡(secondary lymphoid follicle)。GC內絕大多數細胞為B細胞,也有約10%的Tfh細胞。B細胞區內可以進一步分成暗區和亮區(dark & light zone)以及外套區(mantle zone)。靜息B細胞(也就是不分裂的B細胞)會向外套區遷移,凋亡並被巨噬細胞清理;分裂的B細胞集中於GC內部,最初快速分裂的B細胞(每6~8h分裂一次)稱為中心母細胞(centroblast),它們表面高表達CXCR4和CXCR5,低表達免疫球蛋白,主要分佈在暗區(這裡細胞密度較大,故得名);而後分裂速度減慢,下調CXCR4表達量,但逐漸開始高表達免疫球蛋白,並向亮區(細胞密度較低)遷移,稱為中心細胞(centrocyte)。

GC是一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場所:分裂產生的B細胞必須與TFH結合,高親和力的B細胞被T細胞啟用,倖存下來;低親和力B細胞遭到淘汰,發生凋亡。只有與抗原親和力較高的B細胞才能在亮區與更多FDC上的抗原相互作用,攝取抗原並將其呈遞到MHC-II表面,進而被T細胞識別,因此這種選擇並不是直接根據抗原親和力,而是間接透過抗原表面遞呈實現的。(思考:如果抗原不是蛋白,而是多糖或者小分子,會對GC反應產生怎樣的影響?)成功倖存的B細胞回到暗區,繼續分裂和突變,接受下一輪篩選,直到產生極高親和力的抗體。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3周時間。此時完成分化的B細胞離開GC,成為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和長壽漿細胞(long-lived plasma cell)。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體細胞超突變(SHM)

除了上一章中提到的VDJ重組外,B細胞還可以透過體細胞超突變SHM產生更多多樣性,這也是GC反應中提高抗體親和力的重要過程。介導這一反應發生的酶是一種被稱為AID的胞嘧啶脫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擁有一個以Zn離子為核的催化中心,可以將胞嘧啶的氨基水解為羰基(也就是變成尿嘧啶U)。我們知道,U是不應該出現在DNA中的,因此會被細胞核中的DNA修復機制識別並修復。這種修復可能引入鹼基突變,從而改變抗體可變區的氨基酸序列。研究表明,AID對於超突變和亞型轉化都至關重要:AID突變型小鼠既無法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也不能發生亞型轉化,其體內只有大量低親和力的IgM。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AID酶的近親,APOBEC1也是一種胞嘧啶脫氨酶,但它識別的底物是mRNA。AID只能識別單鏈DNA,不識別雙鏈DNA,因此只有正在轉錄的基因區域可能被AID破壞。B細胞的免疫球蛋白基因作為高表達基因,自然有更大的機率被AID編輯。

尿嘧啶的引入主要會誘導兩種DNA修復通路: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和鹼基切除修復(base-excision repair)。錯配修復首先由MSH2/6蛋白識別錯配鹼基,在新合成的鏈(尚未甲基化)上切去錯配鹼基附近的一小段(通常數百鹼基對),並引入DNA聚合酶補齊缺失的鹼基,最後由DNA連線酶連上缺口。錯配修復使用的DNA聚合酶(Polη)具有低保真特點,往往會引入較多突變,尤其是在A:T鹼基對上。有趣的是,只有B細胞在修復錯配時會使用低保真的Polη,而其他正常細胞中一般會用較高保真度聚合酶。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鹼基切除修復需要一種叫做UNG(uracil-DNA glycosylase)的酶參與。UNG會將尿嘧啶鹼基從核糖糖環上水解下來,形成一個空位。如果細胞沒有及時修復,則下一輪複製時該位點會隨機插入一個鹼基(REV1參與)。或者,一種叫APE1的酶發現了該空位,將該核苷酸剪去,形成單鏈斷裂位點,再由其他酶進行修復。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亞型轉化主要與轉化區鹼基切除修復通路有關。B細胞BCR基因座上編碼多個C區基因,依次為μ、δ、γ(γ鏈有4種以上亞型)、ε、α鏈。在每個C區前(δ鏈除外)都有一段保守的S片段(switch region),S是由一些重複的DNA片段組成,且在非編碼鏈上有較多G。當轉錄酶移動到該區域時常常暫停於此,並招募AID。S區的兩條鏈上都有較多胞嘧啶,在AID和UNG、APE1作用下可發生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此時細胞啟動雙鏈斷裂修復機制(非同源重組末端連線,NHEJ),將中間的基因剪去,直接連線到後面的基因上。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AID介導的亞型轉化機理,圖片來源J Immunol。 Dec 1, 2014, 193 (11): 5370-5378

亞型轉化的過程並不是隨機的,而是透過TFH分泌不同細胞因子(cytokine)精密調控的過程。細胞因子會首先促進某些亞型C區域的轉錄(但是由於缺少起始密碼子,這些基因並不能翻譯成蛋白),進而誘導亞型轉化。例如IL-4可以促使B細胞表達IgG1和IgE,IL-21促進IgG3、IgG1和IgA表達等。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分化:記憶B細胞與漿細胞

完成親和力飽和與亞型轉化的B細胞離開GC,進入分化階段。此時B細胞下調Bcl-6和Pax5兩種轉錄因子表達量,開始表達IRF4和BLIMP-1,形成漿細胞。漿細胞與GCB相比,分裂速度減慢,大量分泌高親和力的IgG等免疫球蛋白,表面低表達CXCR5,高表達CXCR4。大部分漿細胞的壽命較短(主要集中在淋巴結髓索和脾臟紅髓質red pulp),而少數遷移到骨髓中的漿細胞在骨髓環境刺激下具有較長壽命。

另外一部分B細胞分化成記憶B細胞,這類細胞壽命極長,甚至可以伴隨終生。記憶B細胞表面低表達亞型轉化的免疫球蛋白,也特異表達CD27(記憶B細胞標誌物),一旦遇到抗原,便能迅速發生生髮中心反應,大量增殖並分泌免疫球蛋白。按照免疫球蛋白亞型不同,記憶B細胞主要可以分為IgG+和IgM+兩種。IgG+記憶B細胞再次遭遇抗原後大量增殖,分化為漿細胞;而IgM+記憶B細胞再次遭遇抗原後進入生髮中心,繼續發生SHM。

小結

B細胞遭遇抗原後,在次級淋巴組織中成熟,產生更高親和力、不同亞型的免疫球蛋白,並分化成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生髮中心反應(Germinal Center Response)是B細胞成熟的重要過程之一。B細胞的成熟不僅要靠自身奮鬥,還需要伯樂(TFH, FDC)的提拔和歷史程序的安排(隨機突變都是命)。

體液免疫(三):B細胞的前世今生(下)

B細胞發育全過程彙總

思考題

基底細胞來源的濾泡樹突狀細胞(FDC)和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都屬於抗原呈遞細胞,但它們呈遞抗原的方式卻有很大不同。簡述該區別,並說明這樣的意義。

B細胞產生高親和力抗體需要輔助T細胞的幫助。患有DiGeorge綜合徵的嬰兒胸腺不發育,體內無法產生T細胞但B細胞在骨髓內的發育過程不受影響。患者易受到各種機會感染,且通常死於兩歲前。研究表明,患者體內無法產生IgG,但有部分B細胞可以分泌低親和力的IgM。為什麼這些B細胞可以分泌IgM?這些抗體可能的抗原是什麼?

除了pMHC-TCR外,TFH與GCB細胞還透過哪些受體相互作用?這些受體相互作用對B細胞和TFH的意義是什麼?

==

==

==

==

==

==

==

==

==

==

==

參考答案:

FDC直接將天然狀態的抗原(通常是被補體或抗體捕獲的抗原)吸附於表面,而傳統DC需要吞噬抗原,並將其消化為肽段呈遞在MHC分子表面。由於B細胞免疫球蛋白識別的是天然狀態的抗原,因此FDC這種特殊的抗原呈遞方式可以有效保證篩選出抗原特異的B細胞。

這些抗原為T-independent抗原,主要是具有高度重複片段的抗原(如多糖類)、啟用固有免疫受體的病原體特徵分子(如LPS、LTA)或者能被補體識別標記的細菌表面膜蛋白等。它們能透過交聯BCR、啟用TLR等固有免疫受體或者補體受體的方式啟用B細胞產生IgM。

TFH-GCB 互作受體包括CD40L-CD40(共刺激受體); SLAM-SLAM(T細胞啟用因子); LFA1-ICAM1(胞間粘連蛋白,增加TFH與GCB的相互作用、篩選低親和力B細胞)等;以及TFH分泌的IL-4、IL-21等細胞因子(促進B細胞生長和亞型轉化)。

標簽: 細胞  抗原  親和力  TFH  F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