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3-25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齊天大聖2019-03-25 17:33:03

不太清楚,我南傳佛理的造詣不深,因為我學的經典多數是大乘唯識宗相關的,而南傳上座部的清淨道論只是大概讀過兩遍,在很多細節方面和我們北傳佛教差的真的還不止一星半點,不過對於他們的一些理論細節我沒有認真扣,所以不能給你解釋這89心。

為什麼分這麼細,只能說人家覺音尊者考慮的比較多唄,都說我們北傳佛教的大乘唯識學博大精深,但是我閱過兩遍清淨道論後,真感覺大乘不大小乘不小,在很多名相方面,清淨道論和大乘唯識宗比較的話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隻能說是人家的一種嚴謹的學術風格。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吳天天2019-03-26 16:58:27

南傳佛教屬於分別說系的阿毗達摩。北傳則是說一切有部系的阿毗達摩。肯定是有差異的。

南傳對法七論我沒有讀過,但就清淨道論與俱舍論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側重點不同。

一、全書的主體脈絡不同

清淨道論以三學為脈絡,俱舍論以四諦為脈絡。清淨道論側重於對實修次第的歸納總結闡述,俱舍論側重於對佛教總體理論的歸納概括闡述。

二、對法相的解釋角度不同

清淨道論側重於解釋法相不同的表現,俱舍論則側重於探究法相背後的總體規律。舉個例子,比如戒。清淨道論對戒的分類很複雜,但對戒體的描述很簡單,就是戒行。“戒雖有多種,唯戒行為相。猶如種種色,可見性為相。”

俱舍對戒的分類遠沒有清淨道論複雜,但對戒體的討論卻遠遠要比前者豐富。而且還重點批判了正量部以行動為戒體。可見清淨道論對戒的理解與正量部有相似之處。

因此,我們可以大體得出,南傳側重於在實修角度對法相分類,而北傳側重於在法理層面對法相進行闡釋。

三、心不相應行法

清淨道論裡沒有心不相應行法,但對心分類十分細緻,比如有分心,速行心,唯作心等等。這些都是經藏沒有記載的,基於南傳歷代禪師自身實修的總結。而北傳對心路沒有什麼描述,窺基在述記裡提到過分別說部也就是南傳的七種心路過程,但沒有作具體說明。

還是如前所說,北傳側重於用佛法解釋整個世界的運轉。所以必須要有心不相應行法。比如得非得作為一個法四相的不同臨界點,眾同分,命根作為異熟果承擔輪迴的主體。這裡其實也借鑑了婆羅門教的部分理論。

總結一下,南傳的對法側重於對實修的闡釋,北傳對法側重於對理論的構建。當然並不是說南傳就不講理論,北傳不講實修,只是側重不同而已。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佛教修行者能夠把俱舍論與清淨道論都鑽研透,那就基本通達了三藏。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梵夫2019-03-28 14:26:48

其實很有必要。因為在止觀中,需要去辨析所有的心和心所。如果不確立概念去標記它們,分門別類,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屬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哪些屬於出世間道果,那修止觀的人,會陷入一片混沌。就像你拿起一本物理,或數學,發現裡面只有道理,沒有專業概念一樣,那就無法深入認知。

而且會錯亂。當進入止觀的實修中,面對那些從未體驗過的心和境界,很容易迷失和誤解。像有的人就錯將初定當初果,錯將無色界心當著是出世間心。

這在外道十分常見,佛教中也不少。因為沒有究竟名色法,就只能從境界上去辨析。而境界是會騙人的,有些表面看很相似,如果不從產生它們的心上去辨析,是無法區分的。那麼實證就會出問題。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護法居士2019-05-21 09:48:20

為了亂你的心,然後你就上當了。。。

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知乎使用者2019-06-19 12:05:38

心。識

如貪。如是恚.痴.嗔.恨.呰.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為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不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愛.嗔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躚.贔屓.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標簽: 道論  清淨  南傳  側重於  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