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戰爭史雜談之四十一:第三帝國的外籍軍團—加利西亞

作者:由 getehafen1945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0-09-26

題圖:1775-1918年奧地利統治下的加利西亞地圖

從177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烏克蘭西部的加利西亞地區(Galicia)一直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這個地區混雜居住者波蘭人、烏克蘭人[有時候叫魯塞尼亞人(Ruthenians)]、俄羅斯人(一度)、日耳曼人。1918年11月,奧匈帝國崩潰,這個地區宣佈成立獨立的共和國。1919年1月,加利西亞宣佈加入烏克蘭共和國(烏克蘭共和國在1917年6月宣佈脫離沙皇俄國獨立),成立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919年5月,波蘭人佔領了加利西亞的大部領土,他們的理由是這塊土地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波蘭人(這倒是實話,因為戰前的1914年整個加利西亞的800萬人口中有450萬人被劃歸為“波蘭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列寧許諾了給與它和其他三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以平等的地位,誘使它重新加入俄羅斯的麾下;1921年3月,簽署了《里加條約》,東加利西亞和沃里尼亞( Volhynia)(沃里尼亞是位於烏克蘭西部的一個歷史地區。相當於現在烏克蘭的沃倫州和羅夫諾州全境,日托米爾州西部、捷爾諾波爾州和赫梅利尼茨基州的北部。有時白俄羅斯的佈列斯特州南部和盧布林省西部也被包含其中)歸屬波蘭。前述兩個地區脫離加利西亞之後,烏克蘭加入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它的“平等地位”在斯大林上臺後不久就不復存在了,到1928年,烏克蘭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假象。

隨著1939年8月斯大林-希特勒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條約同意加利西亞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當戰敗的波蘭在9月份被蘇德雙方瓜分的時候,當年被劃入波蘭的加利西亞領土又被劃給了蘇聯,在接下去的21個月裡,加利西亞就處於斯大林的殘酷統治之下,因此,也就意味著,在1941年6月德軍入侵該地區時,“加利西亞人”和該地區其他的烏克蘭人都歡迎他們的到來。在1941年8月,加利西亞變成了“波蘭總督轄區”的第4區,處在奧托 瓦希特(Otto Wächter)的統治之下,加利西亞地區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黨衛隊旅隊長奧托 瓦希特是在德國東方佔領區的高官中比較開明的一個,他尋求的是當地居民的合作而不是採用暴力讓他們屈服。結果,加利西亞成為了戰爭時期的德國前東部領土(Ostgebiete)中最為穩定的地區之一。正是瓦西特向希姆萊建議,要讓加利西亞人民自己拿起武器來反抗布林什維克。1943年3月,由於斯大林格勒的災難,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總算接受了招收斯拉夫人加入武裝黨衛軍的建議,瓦西特申請建立的“加利西亞警察團”獲得批准。瓦西特建議將警察團改編為野戰師,他強調,該團的成員必須被稱為是“加利西亞人”,而不能是“烏克蘭人”,這種名稱上的劃分的可理解之處在於:這是為了成功地說服這些人,150年的奧地利的統治已經讓該地區的烏克蘭人“日耳曼化”了。另外一個限定在於所有的志願者必須是東正教徒,這種教派信仰的限制,在武裝黨衛軍中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種方便的阻止“非加利西亞人”的辦法,因為在宗教信仰混雜的人口中,信仰羅馬天主教的人可能是波蘭人或著希臘東正教教徒,還可能是東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而路德宗或者德-奧天主教徒則不受影響;正如境外德意志人一樣,他們一直有資格為了“榮譽”而在武裝黨衛軍中服役。

戰爭史雜談之四十一:第三帝國的外籍軍團—加利西亞

上圖右上角圖案:黨衛隊第14師的臂章;右下圖案:黨衛隊第14師的領章

1943年4月28日,有人向志願者發出呼籲,宣佈“加利西亞參加歐洲反對亞洲布林什維克的十字軍東征”。從此加利西亞就被列為德國的盟友了!對這種呼籲的反應讓人們吃驚,自願報名的年輕人人數在各地都不同,但是總人數不會少於70,000人。德國當局的一個訊息說報名人數超過了100,000人;這遠遠超過了組建一個師所需的13,000-14,000人;多餘的報名者被吸收進入了德國警察力量,為此組建了5個新的德國警察團。他們在“波蘭總督轄區”位於登比察(Debica)的黨衛隊海德拉格訓練場(SS-TruppenübungsplatzHeidelager)接受訓練,350名軍官和大約2,000名士官被送往德國的訓練機構,使他們達到黨衛軍的標準。雖然許多軍官都是加利西亞本地人,但是大部分高階軍官都是德國人或者是境外德意志人。這種組織機構很適用於該師的連續兩任指揮官:黨衛軍旅隊長瓦爾特 希馬納( Walter Schimana)在1943年11月20日接替了東普魯士人—黨衛軍旅隊長弗裡茨 弗萊塔克 (Fritz Freitag),他被一名德國軍官描述為“自私自利,讓人生厭和十足的官僚作風”。該師最初被命名為“黨衛隊加利西亞步兵師”,1943年6月30日它獲得了武裝黨衛軍的正式番號:“黨衛隊第14‘加利西亞’志願師”。

甚至連加利西亞州州長瓦西特也抗議使用“加利西亞”一詞,爭論說這種命名儘管是一種有效的地理區分辦法,但是從種族成分來說,這種命名毫無用處;而希姆萊不為所動,實際上,這好像是為了強調該師的“加利西亞”屬性;該師的臂章必須是由獅子與三個分散在三角形三個角的加利西亞公爵王冠徽章組成,盾型臂章上面的獅子和三個王冠徽章都是黃色的,底色是淡藍。本來被認為是戴在右臂上,事實上很多情況都是戴在左臂的(現在有歷史照片為證);而獅型則是領章的標誌,該師制服的領子除了領章及顯示黨衛軍軍銜的標誌以外都是黑色的;該師的一些成員沒有等到制服上正式被縫上獅型徽標,所以就在黑色領章上縫了一個剪好的獅型徽標(並非總是與“官方”的圖案完全相同),這樣牧師就會被允許參加該師的宗教活動,雖然普通的黨衛隊成員也不會這麼做,他們通常會在領章上縫上十字架圖案。

戰爭史雜談之四十一:第三帝國的外籍軍團—加利西亞

1944年6月,希姆萊、瓦西特和弗裡茨 弗萊塔克檢閱“加利西亞”師

在1944年4月,該師轉移到西里西亞的新哈默(Neuhammer )(今屬波蘭下西里西亞省博萊斯瓦維茨縣(Gmina Osiecznica)行政區的一個村莊—希維託舒夫)接受進一步的訓練。5月份,希姆萊視察了該師,第一次出人意外地把該師人員稱作“烏克蘭人”(雖然官方對“加利西亞”的名稱沒有改變)。在6月中旬,訓練不足,裝備奇缺的該師被推上了戰場,此時蘇軍正在向西烏克蘭的布羅迪(Brody)猛衝。他們被包圍了,堅持了19天,幾乎全軍覆沒;在參戰的14,000名官兵中,只有3,000人返回了德軍的防線。其他的人要麼戰死,要麼被俘,要麼逃向東方,參加了蘇軍後方的反蘇游擊隊。在歐洲戰爭正式結束以後的數年時間裡,他們為了烏克蘭的獨立而進行了戰鬥。

儘管在布羅迪損失慘重,但是該師還是很快就恢復了戰鬥力。該師還有8,000名預備隊和更多的1943年被號召成立的警察團的“富餘”人員可以徵召。在1944年8-11月,該師在新哈默重建了,11月12日,該師正確的民族組成在其名稱被更改時得到了承認:黨衛隊第14武裝擲彈兵師(烏克蘭第一)。

在布羅迪慘敗之後,烏克蘭人再也沒有在前線作戰。1944年秋季,從該師抽調了一個團前往鎮壓斯洛伐克民族起義。後來,在1945年1月,整個師被調往南斯拉夫北部,準備部署它對付當地的游擊隊,但是看不到他們的任何行動。到了4月25日,該師被移交給了帕維洛 尚德魯克(Pavlo Shandruk),成為烏克蘭國民軍第1師。

“加利西亞警察和保安軍”,除了德軍正規部隊以外,還包括(1)烏克蘭舒瑪(Schuma)(烏克蘭輔助警察);(2)烏克蘭民警;(3)“加利西亞”警察團。

烏克蘭舒瑪(Schuma)穿著原野灰制服,戴著黑色的船形帽,船形帽有著橢圓形的帽徽,帽徽是淺藍色底,上面有著黃色的三叉戟圖案,帽徽的邊緣也是黃色的;民警(烏克蘭)穿著帶有紅色緄邊(長官是銀色)的黑藍色制服,肩章顯示警銜(長官是紅色,其他人是藍色);在他們的山地帽上的圓形帽徽上是藍底的黃色三叉戟圖示;在他們的左下臂都帶有標明“波蘭總督轄區”字樣的袖標,這和波蘭警察的袖標是相同的,鋸齒形的領章側面圖案則是1919-1921年“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軍服標誌。

那5個警察團則被歸入了“加利西亞黨衛隊志願團”( galizisches S。S。 - FreiwilligenRegiment )(警察),編號為第4-8;他們屬於德國的“秩序警察”序列;穿著德國警察的綠色制服,後來換上了原野灰色制服。第4和第5團成立於1943年7月,但是一年以後因為他們加入了黨衛軍第14師而解散;第6和第7團在1943年8月設立,1944年1月被解散,同樣,這兩個團的成員被重新分派到了海德拉格訓練場組建的那個師;第8團還在組建過程中就在1944年11月被解散,不清楚這些警察團的黨衛軍志願者是否有特殊的烏克蘭或者“加利西亞”武裝徽章,根據紐倫堡審判的記錄,他們戴著一種帶有黑色“國防軍”字樣的黃色臂章。

雖然“加利西亞人”和其他烏克蘭人的區別在1944年11月被蘇聯政府取消,但在“高射炮助手運動”中,這種區分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烏克蘭人和“加利西亞人”的高射炮助手都戴著上黃、下藍的臂章,但是在臂章中心的菱形徽標中,烏克蘭人是黃色三叉戟圖案,而“加利西亞人”則是黃色的獅子。烏克蘭人的帽徽是藍底黃邊,“加利西亞人”的帽徽則是那隻加利西亞獅子。

戰爭史雜談之四十一:第三帝國的外籍軍團—加利西亞

上圖“高射炮助手”臂章,左上是“加利西亞人”圖示,右下是烏克蘭人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