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作者:由 宋雯婷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7-13

這篇郝蕾的文章,其實是曾美慧孜獲得金像獎影后之後開的頭。

在本人頹了兩個月後,以這篇文章復更,是為探討,亦是為自省,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

01

之所以在

曾美慧孜

拿下影后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寫

郝蕾

,是因為她倆曾在十幾年前有過重要的交集。

那是2006年。

由著名導演

婁燁

執導的電影,入圍了

第59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在那部電影中,郝蕾是光芒萬丈、勢不可擋的頭號女主角餘紅,她28歲;曾美慧孜是青蘋果一樣的,在郝蕾面前甚至唯唯諾諾、不敢綻放的不知名N號女配角鼕鼕,她18歲。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電影劇照:曾美慧孜與郝蕾

當時,沒有人關心鼕鼕是誰,在想些什麼,未來要做些什麼。

12年後,也就是2018年,曾美慧孜,對,就是那個鼕鼕,憑藉電影

《三夫》

取得了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成為金像獎第七位內地影后。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這時,郝蕾已經快十年沒有在藝術獎項上獲得過突破了。

她最後一個有分量的獎項是2010年憑藉

《第四張畫》

獲得的金馬最佳女配。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此後,不見她再獲得主流表演獎項的認可。

長期沒有好作品,對於演員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因為時間不等人。

即便對於極少數演員來說,等待是一種沉澱,但事實上,對於更多演員來說,等待是絕對的消耗。

這也讓郝蕾流傳於世的豪言壯語:

「要做教科書裡的女演員」

,看起來更難實現了。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郝蕾的沉寂,讓看客或多或少都感到惋惜,覺得上天不公:

為什麼郝蕾這樣一個天賦卓絕、痴迷表演的女演員,她的影后之後竟走得如此艱難、如此遙遙無期?

反倒是一些不見得有她優秀的女演員,混得風生水起。

更多後來者也在疑惑:

到底郝蕾的演技,在中國的表演史上,是否真該有一席之地?她的表演到底好在哪裡?

郝蕾的蟄伏是否還有希望為她迎來自己的下一個「餘紅」,下一次藝術的巔峰呢?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02

郝蕾去年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

「我的成長必須感謝兩位導演,一個是婁燁導演,一個是孟京輝導演。因為他們都是魔鬼。」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之所以郝蕾這麼認為,是因為在她看來:

「這兩位導演都不太會跟演員說什麼(戲),就只是像榨汁機一有在榨你。」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這幾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不懂的別急,我慢慢說。

首先,要真正理解郝蕾的這個話,其實需要先對婁燁的電影和孟京輝的戲劇,有一個簡單的概念,那就是:

他們的作品,至少都是很不常規的。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郝蕾出演的孟京輝戲劇《戀愛的犀牛》

在講一個故事、導演一齣戲的時候,這兩位導演的表達慾望和表達深度,往往是超過故事本身的。

儘管專長的領域並不一樣(孟京輝也導過電影,但是成就和影響力還是主要體現在戲劇領域),但是這二位導演的作品有兩個共同點,可以被拎出來看 :

一、作品高度風格化;

二、對於演員的訓練強調感覺,很少有固定正規化規定或要求;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導演婁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越是高度風格化的導演,比如國內的姜文,國外的比如昆汀,他們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在這些導演的作品裡,拿表演大獎者是非常少也非常難的。

而且這個難度,一定跟電影的風格化強度和導演對演員的控制力度緊密相關。

姜文的《陽關燦爛的日子》其實沒有表現出後來《太陽照常升起》《邪不壓正》這種強風格,所以當年夏雨還是靠這個作品拿了影帝。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早年的姜文與夏雨

誒?為啥這麼說呢?風格化強的導演跟演員之間竟然有這樣的矛盾嗎?

當然。而且要理解也很簡單:

越是強風格的電影表達,其實越意味著,導演的表達,更側重於自己的影像世界的構建、以及「導演的自我」對於這個世界的控制與輸入。

這種輸入,不僅是對於電影中的一草一木、一個個鏡頭的呈現而言的,也是對於角色(即演員)的人格而言的。

在老老實實敘事,規規矩矩拍攝的電影中,導演往往還是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它或許更多的是電影中的某個角色,或者電影中角色的集合體而存在;(比如楊德昌的《一一》)

在影像風格極為強烈、某種個人化極強的表達蓬勃生長的電影作品中,導演已經在作為那個影像世界裡的「神」而存在了。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導演孟京輝

神的世界裡,神自己肯定是最好看的。

所以跟這樣的導演合作,演員絕對是服務於導演多於服務於角色和情節的,而且如果演員不能在適應導演節奏的同時,擁有自己的表演節奏,表演的結果就會非常糟糕。

這裡實名錶揚一下廖凡白客,他們都是有自己的表演節奏的好演員;順便提示大家可以根據這一條原則評估《風雨雲》中幾位演員的演技。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影帝廖凡

跟這些優秀的導演合作,演員要出彩是不難的——難的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導演最後要呈現的是什麼,難的是要保證自己角色的完整度,難的是要保證自己對於角色的設計最後都能有較好的呈現——

因為導演有剪輯權,在他對於影像風格的追求中、與他對於你的角色的完整度的保留,這兩個選項之間,當二者衝突時很容易他會選擇啥。

好,瞭解了上述這一點,我們就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為什麼強風格化,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強作者印記的藝術家們(婁燁、孟京輝等)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在他們的電影裡都很難拿獎了。(王家衛是例外)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婁燁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既然如此,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很多演員往往又都是在經這些導演的訓練後,得到演技的突飛猛進呢?

答案還是很簡單的:

因為這些導演本身有水平啊。

他們對於人、對於世界、對於人與世界的關係的認識,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創作者。

像婁燁、孟京輝,甚至是包括王家衛,他們那種在拍攝過程中對演員的折磨,實際上是在磨演員的性情,他們在幫演員找他們自身跟人物的最佳契合點。

郝蕾說,導演在榨乾她,這個「榨乾」實際上「榨」掉的就是演員身上導演不要的東西。

「大部分時間婁燁他導戲,他不會跟你講戲的,什麼也不會說,他就會說 ,好,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郝蕾接受許戈輝採訪

這種完全不可理喻的拍法,就會讓演員非常崩潰。

但是吧,他還真有可能就是要你崩潰… 因為對導演來說,你失控其實沒關係,他控著呢。

反正你也不懂他在想什麼,你也不敢問。

所以你們發現了嗎,好演員是真正的苦啊:

是真正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面對劇組/劇場裡這種強度和壓力都很大的

「沉浸式折磨」

,演員要是真的沒有長進,一般來說,只有兩個原因:

一、基本功實在太差;

二、天賦實在太低。

十五歲就開始演戲的郝蕾,當然不屬於這兩個條件所含括的人群。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作為科班出身的演員,她一直都很強調演員要有紮實的基本功,並且她也非常善於使用她天賦中的敏感與脆弱,這讓她在表達「情」這件事上常常有精彩的流露。

《少年天子》

在前,

《浮城謎事》

在後,這一切都讓郝蕾獲得了大量的擁躉和曝光,說當時郝蕾在影迷心中是萬眾期待、無冕女王,絕不為過。

一眨眼幾十年,直到今天,影迷依然在翹首以盼,希望郝蕾能交上一份比「餘紅」更完美的表演答卷。

03

真要說起來,郝蕾其實是屬於運氣非常好的女演員。

年少成名,19歲就憑藉電視劇開始走紅;隨後跟各種大導演(婁燁、賈樟柯、許鞍華、陳可辛等)都曾建立過合作,這對於絕大多數在演藝圈打拼的小盆友/老油條來說,簡直想都不敢想好嗎。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但是郝蕾趕上了。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上個世紀90年代直到21世紀的前十年,某種意義上算是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小高潮。

商業片開始起步,藝術片亦勉強立足。

各種帶有作者印記的電影,都能收穫一撮屬於自己的觀眾。現在的很多老戲骨和大演員,大都是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 。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演員段奕宏

那麼,郝蕾的成長是怎樣的呢?

在本文的這一部分,我們要聊的,正是演員藝術生命的延續。

一個演員,如何從依靠天賦和基本功的時期,成功轉向真正靠選擇和把握表演的時代性進行持續產出的時期,需要的,其實是「演技」中技術之外的、更重要的東西的。

這個東西,在本文的上一部分中,我們其實已經提到過了,它就是強風格化的的導演在創作中磨的演員的那個東西——

性格。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在所有郝蕾的表演或者是新聞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郝蕾實際上是一個

「自我」

相當強的人。

儘管郝蕾也曾經說過,我們之所以看到的是比較「強勢」的郝蕾,是因為她不願意在人前扮演一個「示弱」的郝蕾。

但是,以我不成熟的觀察來看,郝蕾的

自我,帶來的問題,不在於阻礙她扮

「弱」

,而是在阻礙她扮

「淡」

而「淡」實際上正是相對於「強」而言的更高審美和更難抵達。

這話怎麼說呢?

我在寫任素汐的那一篇裡(

先別急著誇任素汐

)是寫到過這個事情的。

我說,任素汐的表演,總是太自信了。這份自信,已經阻礙了她理解和詮釋角色。

她就是不淡的。她的「不淡」使她的創作經不起回味。

郝蕾現在也冒出了這個問題。

我拿

《親愛的》

舉例。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電影《親愛的》劇照

《親愛的》講述的是一個兒童拐賣的故事。

在電影中,黃渤飾演的是被拐賣兒童田鵬的父親

田文軍

,郝蕾飾演的是黃渤的前妻

魯曉娟

,也就是被拐賣兒童

田鵬

的生母;

趙薇則飾演的是一個人販子的妻子

李紅琴

,在片中她是一個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實際參與到拐賣行為中、並且養育了被拐賣兒童吉剛(即田鵬)數年的農村婦女。

我們來看郝蕾在這部作品中的表演。

第一次得知心愛的兒子可能出事了之後,表情凝滯:

「他上哪去了?」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隨後出門找兒子,邊開車邊打電話邊哭:

「鵬鵬丟了。」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從派出所出來,打了前夫田文君一巴掌,哭,鬧:

「還我鵬鵬。」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在丟失孩子的父母互助會上,前夫田文君在講述自己丟失孩子後所遇到的事情的時候,全程無表情: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隨後講述自己內心的自責,哭,崩潰: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

郝蕾所有的處理,幾乎都是

「重」

的。

什麼叫做重的,就是一眼看過去,你就很直接地感受到這個演員在傳遞某個非常清晰的「詞語」,甚至不客氣地說,她在演一個結果。

比如說,知道孩子走丟的時候,她在演

「錯愕」

比如說,在互助會上全程低頭一言不發,她在演

「自責」

(?)。甚至你能明確地感受到她這個不置一言是在為後面的大哭做準備的,這樣才有一個層次, 但是這個層次實在是太情緒了,清晰得有點「白」。

再說到幾次哭,都在演

「崩潰」

,但是那個絕望卻不深,它還太新鮮了,都在「演崩潰」。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一個「演」,是後面監獄裡的人販子說看到過孩子田鵬,「套到一個麻袋裡,好像被憋死了。」

郝蕾明顯往後退了一步 。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這個處理,絕對不該是「郝蕾的水平」。

退一步,想說明什麼呢?想說明這句話對自己的衝擊嗎?但是那是你深愛的、苦苦找尋的親兒子啊,你哪怕這個時候憤怒一下都會稍微對一些,因為如果你相信這句話,那你的感情將無處寄託,你的絕望將深入大海,退一步是什麼操作啊。

這個動作承載的感情,實在太乏力了。

不知道為什麼,整個《親愛的》,郝蕾的表演都體現出一種有點稚嫩或者是僵化的狀態:

她是先在演一個絕望的女人,然後再演一個母親的。

在這個戲裡,她的處理技巧,基本限於「思考反應」「表演反應」。

換句話說,你能感受到「她在演」。

哪怕是幾個面無表情的段落也是一樣,郝蕾在臨場拍攝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因為對方給了一個資訊,然後直接錯愕、或者直接無助的,她事先就已經設計好了,這導致她現場的感受和反應並不真實。

她在表演中強調了自己的設計。

我不能說這個處理不對,因為這樣處理,實質上也把資訊傳遞給觀眾了。

但是,問題在於,這實際上就已經很大程度上背離了郝蕾自己的表演理念:

「好的表演不是表演,不是演出來的 。」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關於好的表演,很容易理解的一句話就是,你永遠在演的是一個人,而不是所謂的戲。」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在 《親愛的》裡面,可以明顯看到,郝蕾更多地在演「戲」,而非「人」。

因為魯曉娟這個人物的內心,我們事實上最後的感受並不深刻和完整。

包括她在派出所裡,對田文軍的憤怒和隨之而來的拳打腳踢,其實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作為一個極度疼愛兒子的母親,她在得知兒子被拐賣這一事實之後,她對於派出所警察和田文軍的憤怒,超過了她對於兒子田鵬的關心。

要演好魯曉娟這個角色 ,那麼其實在得知兒子被拐賣後,她的第一反應一定要是針對田鵬的。

這樣母愛的傳遞才是最直接、最有衝擊力、也最動人的。

第一反應,有時候就決定了成敗。

而且這隻能是演員來控制的,因為對於導演來說,其實你傳遞資訊(臺詞、情緒)是第一位的,你怎麼去傳遞這個臺詞和資訊,是演員自己的事情。

郝蕾連續這兩場戲的第一反應,都不是找兒子,而是憤怒、憤怒與憤怒。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這很郝蕾。

但很不魯曉娟。

那麼大家要疑惑了,如果說郝蕾這樣「做出比較強烈的反應」,就被我說成是「痕跡重」,那什麼算是痕跡輕呢?什麼又叫做好呢?

好說,就拿對戲的黃渤比一下嘛。

一開始找孩子的時候,黃渤的焦慮與恐慌,遠勝於他的崩潰: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因為這個時候剛發現孩子失蹤,他還是有僥倖心理的,所以他得撐住,以「找」為第一任務。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怎麼找也找不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甚至找到了保安等各種人、各種場所,都無效之後,他也崩潰了。

黃渤的好就好在這裡。他的所有情緒,就是他該演的每一個詞,他都有一個順滑的過程。

他不是驟然崩潰,他是一點點兒崩潰,就像吹氣球一樣,有一個情緒的累積在: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所以黃渤的反應,很多時候都特別可信。

這種可信,就是「演」的程度輕所形成的。這也符合他說的他是看了大量紀錄片來演的這個角色。

如果還是沒有直觀感受的話,我們再對比兩個細節。

一個還是在派出所,警察調出了監控,跟兩位家長說明孩子田鵬被拐走的時間和地點。

此時,大家對於兒子被拐走這事,基本已經明確了。

那麼作為生父生母,兩個人對警方資訊的反映,精神上一定都是高度緊張的。(因為他們緊張孩子,警方的資訊將是他們找孩子最確鑿的資訊來源,所以他們對此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

看兩位演員的表現: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很明顯黃渤的狀態更加緊繃,神色更專注。

如果你實在看不出區別,你可以注意最明顯的兩個區別就是:郝蕾眨眼了,黃渤沒眨眼;黃渤的嘴是微張的,郝蕾的嘴是自然緊閉的。

這都是演員心理狀態的外在投射。看動作分析是後置的行為,但是也往往是十分準確的。

另外一個對比就是還是在監獄,魯曉娟聽說兒子被人塞進麻袋、憋死了之後,不是往後退了一步嘛?看田文軍的反應:

「這個人現在在哪?」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他就是不帶拐彎和退縮地盯著眼前這個人,問他「罪魁禍首」在哪。

他是不順著演的。

順著演,這個時候演員就該心理防線崩塌了,比如像魯曉娟那樣退後,她是一種心理上的崩塌的外化(但是外化得有些不真實了一點);不順著演,就是要進一步求證眼前這個人說的這些話,

不選擇立刻相信,這是更符合人的真實反應的

同時情感上,也符合一個父親的心情:

哪個父親願意輕易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經死去了的訊息呢?

所以你們看,這就是為什麼黃渤將田文軍這個角色的父愛,傳遞得非常動人的原因。 在演《親愛的》的過程中,他一直保持著父親的思維,一直保持著

「愛著」

那個孩子的狀態,他信自己是那個失去孩子的父親,所以他怎麼演,怎麼對。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順便多說一句,在《親愛的》這個戲裡,趙薇的演出,我個人也非常認可。我認為,趙薇是實實在在呈現出了演技的。李紅琴這個角色,在生理和心理狀態上,都有很多精彩的處理。

這裡面有趙薇的付出,也離不開陳可辛對於分寸的把握。

限於篇幅,和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主題,就不對她的表演多加論述了。

說回郝蕾。

正如前文所述,郝蕾的那種「重處理」的思維與習慣,甚至是她的本能的憤怒,以我不成熟的觀點看來,其實都是她的性格賦予她的慣性。

換句話說,郝蕾現在有點懶了:

她開始允許「郝蕾」的情緒和慣性統治角色,她開始不介意「郝蕾」在人物裡任性地馳騁。

而這不等於在說她不理性,反而是在說她太理性——

理性,才會用技巧保護自己;

理性,才學會了不再剖開自己去演戲。

理性,才知道不用那麼愛自己的角色,也能完成任務。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戲嘛。真的比天大嗎?

我不認為郝蕾如今還是這麼認為的。

我相信郝蕾,已經學會了,在表演中,先保護自己。

所以當我們說,演員的藝術生命的延續的問題時,也許郝蕾不是最好的參考物件。

倒是可以多看看黃渤。

他是更符合

「臺上如虎,臺下如鼠」

的戲班子老話——演員你只有臺下如鼠,足夠謙卑,你才有足夠多的可能去觀察你身邊的人,進而磨練你的演技,延長你的藝術生命。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郝蕾的驕傲與傷痕,讓她無法複製的同時,也難以效仿。

需要大寫加粗說明的是,我這話絕對不是對郝蕾的批判,也不是對郝蕾的否定。而是我也在試圖建立一個不用「有色眼鏡」看待郝蕾的方式。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相信在郝蕾的身上,亦存在一個演變。

一個她個人的歷史和個人的選擇。

這是應該被認識和尊重的,而不是應該被綁在神壇上,不得自由。

這,也是我們在聊表演的時候,真正真正聊的東西——真實的人,而非人設。

很多人一直在後臺問我,為什麼郝蕾演技這麼好,就是拿不到影后呢?你快講講吧。

那麼,我今天也給出一個我的答案,那就是——

我想郝蕾,對於影后已經不再那麼渴望了。

她已經不可能再像曾美慧孜那樣,不斷飼養自己的野心與慾望,以最清醒的頭腦選擇最快的路,放下一切只為了在最光輝的舞臺上高歌稱王。

她不是了。

她有很優秀的表演理念,她也有對錶演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與鑽研,但是她的確可能已經跨過了她在實踐層面可能能達到的最佳狀態。

她是一個蛻變的餘紅,而不再是餘紅。

當然,世人絕對是不願意承認

「郝蕾不再是餘紅」

了的。

因為那不僅是郝蕾的巔峰,而且還是一代人的青春:

那麼美的星星,怎麼可以隕落呢?

但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啊:再天才,也總是不可避免要變成凡人的——

當然那並不見得都是天才自願選擇了

平凡

;而更多的,我想是她們選擇了

放棄。

——做凡人,就不好嗎?也未必吧。

——————————————————————

公眾號:宋雯婷(ID:swtstory)

有提問歡迎來微博找我,搜:宋雯婷sweety

公號後臺傳送電影關鍵字如《我不是藥神》獲得相關電影評論、傳送演員名字關鍵字如「姚晨」獲得演技或相關評論。微信掃碼或搜尋公眾號名字即可關注。

郝蕾的影后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標簽: 郝蕾  演員  導演  表演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