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端午節作文素材積累:節日來源、經典名作、時評、諺語等……

作者:由 高中作文圈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1-06-14

端午節作文素材積累:節日來源、經典名作、時評、諺語等……

端午節來源介紹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作家的端午逸趣

01.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纏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時由各種玩意兒帶來的快樂,其中包括端午節前的“纏粽子”,“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穿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紐襻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02.老舍:最以苦為樂的端午詩

著名作家老舍抗戰初期居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時寫下這樣一首《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老舍絕對是個大才子,小說散文戲劇評論詩詞樣樣拿得起。這首端午詩即寫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滿紙親切泥土氣息,舊社會文人在端午節的窘迫和苦況隱約浮現紙上,耐人尋味。

03.沈從文:最浪漫的湘西端午

沈從文曾在《邊城》裡記錄湘西過端午時熱鬧歡騰的場景,他說,“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在先生的筆下,端午是充滿童趣的,“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當然,在先生的記憶裡,賽龍舟才是最值得書寫的,“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場面之宏大熱鬧可見一斑,簡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當然要數龍舟競渡的那個場景,“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這段描寫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端午日緊張熱烈氛。

除了賽船,還有其他娛樂專案。沈從文筆下是這樣描寫的:“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節賽龍舟與水中搶鴨子時,無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04.汪曾祺:最有滋味的端午鴨蛋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鴨蛋成了端午節的主角,在《端午的鴨蛋》裡先生對家鄉鴨蛋的喜愛溢滿了字裡行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特別是用北京的鹹鴨蛋和故鄉的鹹鴨蛋對比,先生用了句“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將先生對家鄉鴨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躍然紙上。故鄉的鴨蛋還勾起了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具體到“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更是記憶深刻:“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素材庫。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說到底,端午的鴨蛋其實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先生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端午節作文素材積累:節日來源、經典名作、時評、諺語等……

優秀時評

《端午,尋找傳統節日的時代註腳》

(來源:光明網)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今年的端午你準備怎麼過?是趁著小長假來一次短途旅行,還是留在自己所在的城市觀賞划龍舟、親手包粽子?亦或是安安靜靜宅在家裡,做做美食、追追劇?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都是傳統節日如今多元化發展的註腳。

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一直都在加深而沒有變淡,蘊藏在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因子,一直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也豐富著我們的生活。只不過在傳承的方式上、途徑上,和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但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其代表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品質,仍舊會觸動你,和你產生某種奇妙的聯絡。粽子香、龍舟賽,即便已過千年,但是認可、認同、尊重、遵守傳統文化,仍舊是社會的主流。

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屈原最高貴的精神品質就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擔當。當孩子們在課堂上透過學習課文、老師講解明白了這一點,然後在端午假期看到河上的龍舟,看到龍舟上的人把粽子拋入江中餵魚,必然對這個傳統節日的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同時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在講好屈原故事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前後,全國很多地方都會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慶祝活動。即便是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家庭,也會在煮糯米、採粽葉、包粽子的過程中,完成一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而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其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則賦予了端午節更多意義。但是僅有這些還不夠,不管是一些單位、組織還是公民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把愛國主義教育、把家國情懷的引導納入各種各樣的端午活動當中。

傳承傳統節日的火種一直都在,它們只不過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被點燃。要實現這一點,不是什麼難事。比如在端午期間,各地能結合各地特色,透過舉辦一些有獎問答、知識競賽,既幫助現場觀眾瞭解端午節的由來,也能弘揚它所蘊含的精神。再比如,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可在端午期間透過舉辦專題活動,透過活動普及愛國教育。

同時,我們可以在全民旅遊時代的大背景下,把各種各樣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動與發展旅遊經濟進行對接,以此來滿足億萬遊客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一個傳統民族文化節日的真正內涵所在,就像不能忘記責任擔當、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才是端午節的魂一樣。

諺語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端午節作文素材積累:節日來源、經典名作、時評、諺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