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獨坐敬亭山》背後的四重意境

作者:由 呵呵噠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5-09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首先看詩的前兩句:一方面,從意境的角度看,前兩句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的景象:傍晚時分,眾鳥已經飛回巢穴之中,在暮色之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不願多做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直至消失在眼前;實際上詩人借烘托的筆法,以動寫靜,這種靜,烘托出詩人肉體意義上的孤單意境精神意義上的孤獨。詩人巧妙地勾勒出一個小世界,眾鳥飛盡,白雲遠去,晃晃天地間,唯我一人獨守,這種悠遠的意境落點正是肉體的孤單以及精神的孤獨,突出一個“獨”字。

另一方面,當我們結合創作背景來談的話,我們應當可以明白詩歌語言背後的話語蘊藉性;本詩作於753年即天寶十二載,此詩乃李白秋遊宣州時所作,這已經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後的第十個年頭,長期的漂泊生活讓李白看盡了塵世間的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於現實的不滿;但是李白自身卻是傲岸倔強的性格,這種激烈的情緒碰撞,讓李白日漸苦悶,難以排遣。所以,

眾鳥的所指應當是趨炎附勢之人,孤雲的所指應當是逍遙自在的高人隱士

;所以結合以上內容,在我看來,前兩句不僅僅寫出了李白內心的孤寂,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趨炎附勢之人的控訴,更寫出了自己對“知己”的渴望。

他希望有人可以和他互訴衷腸,秉燭夜遊,徹夜長談,排解內心的鬱悶和苦惱。這應當是李白隱藏的心理訴求。

在來看三四兩句,李白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詩人沒有因為眾鳥飛盡,白雲遠去而離去,他久久地凝望著眼前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也在深情款款,含情脈脈地望著自己,不必言語,已然實現神交。

在最後兩句,詩人將他隱含的心理訴求外化,把眼前的敬亭山,想象成自己的知己。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情感的投射,山本無情,詩人賦予了山情感。

這種主客對話的寫作模式是李白經常使用的,比如說《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以及《獨酌》“獨酌勸孤影,閒歌面芳林。”

這種寫作手法背後隱藏著更為濃厚的淒涼——無人可話,唯有眼前景。

進一步的追問,如果我們說眼前的敬亭山是詩人想象出的知己,那麼這位知己是詩人高度抽象化的關於“知己”的概念,還是確有其人呢?

我認為應該是確有其人的——六朝著名詩人謝眺。李白一生敬仰,崇拜謝眺,從李白的一些詩作當中可以略知一二,例如:“我家敬亭下, 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 風期宛如昨。”《遊敬亭寄崔侍郎》,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城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秋登宣城謝 眺北樓》,“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常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對於謝眺鄙視權貴奸佞之臣的傲岸性格以及慘遭迫害的不幸遭遇深表敬佩和同情,可見文人惺惺相惜之情。那麼此時此刻,與詩人相看不厭的,同時又最能排解詩人痛苦和煩悶的敬亭山,不也正是詩人視為知音的謝眺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全詩的詩眼應當是“獨”字,在本詩中李白的孤獨應當有如下四重境界:第一,是物理層面上,肉身的孤單,廣袤天地間,唯有我一人與敬亭山對望。第二,是精神層面上,靈魂的孤獨,漂泊十年,看遍世態炎涼,苦悶,寂寥積蓄在詩人的內心之中。第三是靈魂的渴望,詩作前兩句含蓄內斂,後兩句直抒胸臆寫出詩人對於一位知己的真切渴望,以此排解內心的苦悶,寂寥。第四層需要我們透過“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一齊探尋,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他身上既有儒家入仕為官,實現人生遠大抱負的追求,也有道家遁入山林之中,消弭於塵世之間的觀念,李白在離開長安之後,一直渴望和自身達成和解,反反覆覆矛盾不已,但是在這首《獨坐敬亭山》之中,我看到的是李白“黑色幽默”式的表達。這種幽默和風趣展現的是李白與自身達成的某種和解。

標簽: 李白  敬亭山  詩人  眾鳥  謝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