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電影《德州巴黎》:You looked at me, but you don't see me.

作者:由 心理諮詢師賈睿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17-02-22

作者:阿奇 Ivy 心理獅~R

落筆寫這篇影評之前,是我第2次看《德州巴黎》這部電影。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很年輕,拖拖拉拉的看了一半的劇情就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剛好跳過了中間最枯燥冗長的橋段,直接到了男主角Travis坐在小黑房間裡對女主角Jane告白。迷迷糊糊的我看著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優雅的坐在了椅子上,撩起了自己的秀髮,並聽到了Travis第一句話的開頭:

"I knew these people"

,就被這後面濃縮了整部電影的情感戲深深地吸引住了。所以這篇影評的開頭,我想從這句話開始慢慢的為你道來。

Travis: -I knew these people. 我認識這麼些人。

Jane: -What people? 什麼人呢?

T: -These two people. They wer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有這麼兩個人,他們深愛著對方。

任何一段關係的開始,幾乎一成不變的是這樣的橋段:兩個人相愛並愛得深切;他們把生活過成了冒險,一刻也不願意離開對方的視線,

也許,只有冒險的這種動盪不安的方式,才是他們認為,最熟悉的深愛。

在《德州巴黎》這部影片當中也是這樣一個愛情故事貫穿著全集的劇情,主人公Travis和他幾年前深愛的女人——同時也是他兒子的母親——Jane之間的感情故事。

然而影片的導演用其出色成熟的公路片手法跟隨著主人公Travis的行蹤進行著不緊不慢的敘事,讓所有劇情的前因後果卻都是隨著故事的推進由Travis陸續和周圍的角色互動“逆向”補充出來的。除此之外,影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情感部分:Travis和兄弟Walter沃特重逢後的兄弟情誼、Travis融入家庭以後與自己兒子的父子情誼、以及影片末尾Travis和愛人Jane簡相認後互道心腸的愛人情誼,也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情感連線而成。

影片對於這三段感情的黏貼是那樣的嚴絲合縫,再加上過渡的劇情又那樣的平淡,以至於觀眾幾乎沒有機會意識到一段感情已經接到下一段了,而導致最後,當Travis面對Jane,在狹小黑暗的空間裡獨自面對彼此曾經這洶湧的愛情旋渦時,對於觀眾來說那壓抑了整部影片2個小時之久的情感也開始迸發出來了。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臺詞,叫He looked at her, but he doesn‘t see her。 在反覆觀影3遍以後我突然開始在意起這句話來。這是在影片中後段中Travis向兒子透露自己內心觀察父母(也就是兒子Hunter亨特的爺爺奶奶)之間,父親對於母親的態度。從語法上講這是一句並不成立的句子,我們都知道英文的語法要求句子的前後必須保持時態一致對嘛?所以這句話應該是 He looked at her, but he didn’t* see her。 然而這就是這句話最有意思的一點,前半句是一般過去時,後半句是一般現在時。過去時的特點是描述意見在過去發生並結束於過去的事情,和現在無關,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是前半句的意思在講“過去Travis的父親有試圖去觀察過妻子”。然而一般現在時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特點是它有很強烈的客觀性,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句話在說“可事實上他從來都不會看到她”,非常的絕對、冰冷、客觀。因此這句話非常的耐人尋味,按照翻譯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樣一句話 - “我父親只是在看我母親,然而他看不見真正的她”。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個人物理層面看到另一個人,而心理層面卻沒有看到她呢?對於不被“看到”的那個人,她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影片並沒有出現Travis父母的鏡頭,但是他父母這種冷漠的、甚至可能是暴力的模式,會在Travis身上重現。事實是,他和愛人Jane之間確實重現了自己父母之間的那段相處方式,在影片靠近末尾的劇情中Travis向自己的兒子吐露了自己眼中父母之間的關係。然而諷刺的是,在最後與Jane之間的告白當中講述的故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橋段。

另一個我發現的有意思的語句是在1小時57分30秒時Travis通過錄音給兒子Hunter留言的橋段。在那個時候臺詞是這麼說的:

-“Where I first saw you, at Walt‘s, I was hoping for a lot of things。”

-“I was hoping to show you that I was your father。”

AND

-“You showed me I was。”

你們看那個巨大的AND是我主觀加上去了,而絕不是劇情自帶的。因為在觀影的時候我自主的去思考這段臺詞,所以前一句說的是“我希望告訴你我是你的父親”,在這裡我的思維停頓了一下主觀的去添加了一個“而”。(And)但是下一句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和上一句並沒有關係,是標準的“主-謂-賓”結構:YOU - Showed - ME I was

主語 謂語動詞 賓語

從語言角度上來講,我的理解是Travis說的上一句是“原因”下一句是“結果”,這樣去理解:“我回到家是希望展現給你看我是你的父親,而你讓我感覺我就是”。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這是兩句獨立的話,“我希望展現給你看我是你父親”,“你讓我看到我就是你父親”。後面的一句話說的非常的果斷,我幾乎理解成了這個是Travis篤定的結果。那麼為什麼Travis這麼迫切的得到這樣一個篤定的結果呢?因為他真的很渴望和Hunter重歸於好。所以他相信、也非常依賴這樣一個結果。他需要自己的兒子真正感受到、也承認了自己這個父親的存在。所以這兩句話在電影裡的體現是前後兩句獨立的英文句子,而不是承上啟下的邏輯連結。

並不是“因為我想要展現給你我是你父親所以你才會讓我覺得我是你父親”,而是“我想要展現給你我是你父親,你確實讓我感覺到我是了”

Travis這種感覺,就是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所說的

feeling into

(有部分著作翻譯成“神入”,不是很確切,所以這裡還是用了英文原文)。之前Travis因為自己的很多問題,在Hunter四歲前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一種叫“父子聯盟”的情感紐帶存在。Travis這次迴歸,重新嘗試理解父親這個角色,才明白之前的他“看不到”兒子的存在的時候。

孩子永遠比父母想象的更愛父母,Hunter始終在這裡,在這裡期待Travis的“看見”。

現在Travis做到了,他明白並不是自己成就了Hunter和他的父子關係,而是他們彼此成就了他們的父子關係。

影片的第一個高潮,源自於父子間的冰釋前嫌,如果說觀看家庭錄影後,是兒子向父親移情的開始,那當我們看到Travis收拾好髮型,西裝筆挺一改邋遢只為了以cool dad形象出現在Hunter面前,不禁感嘆父愛之偉大,這股力量讓他精神一震,

不知不覺成為更好的人。

而這段一蹦一跳卻又步伐一致一同回家的橋段,與家庭錄影的鏡頭前後呼應,暗示了父子關係的癒合。故事發展到這個程度,主人公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影片的第二個高潮,出現在Travis和孩子的母親、曾經的戀人Jane通電話的橋段。這裡來過無數的男人,向她傾訴、索取,或貪戀她的美色,只有Travis,一個生活如行屍走肉、語言退化到被人當做啞巴的Travis,此刻十分動情地對她講述,兩個人從相愛到分開的點滴,故事的最大謎題由此揭開。

從外表來看,沒有人會覺得眼前這位明媚動人的女子和我們邋遢窘迫的男主有什麼關係,但love is blind,八年前那場乾柴烈火的相遇或許是一場美麗的錯誤。但情人眼裡出西施,

"放蕩"容易被看做"不羈","多疑"可以被解釋成"在意"。

Travis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關係中難以發展對正常兩性關係的理解,Jane更是年少無知就懷上孩子,沒有為迎接一個新生命做準備。極致的愛所遭受的挫折給人致命的打擊,這就解釋了我們的男主為什麼會在片頭,在風波之後,選擇獨自生活在一個不毛之地。

現在我們再回來聊聊開頭的那段對話:

“I knew these people。 These two people。 They wer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其實當我們去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一般會選擇性迴避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譬如,“我有個朋友怎麼怎麼樣”、“我認識一個人就這麼做的。。。”諸如此類。因為這樣可以使我們說話的立場更偏向中立,然後暗示自己可以大膽的講下去。

一般用第三人稱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時,這種把當事人"剝離"出去的過程,帶有一定的"排斥感"。

彷彿這件事並不是在自己身上的,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就會舒服寬心一點點。

因此我感覺說這句話的主人公Travis,有那麼一絲絲的悔恨。經歷過一場長達四年的流浪、一個人的放逐,他已經開始反感當年做出這樣偏激事情的自己。他開始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有辦法正視著Jane親口說出一些正常人類感情的告白,而是非要用極端又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表達“我和你是一體的,我不能和你分開”的偏執的愛呢?這不就是自己父母之間的感情關係在他身上的移情性投射麼?

那麼回到這篇影評的標題,“He looked at her, but he doesn’t see her”。是啊,他就那樣的看著朝夕相伴的愛侶Jane,卻沒有辦法看見心裡的她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於是通俗的講,愛到極致,就是互相毀滅。

在不毛之地的暴走,是Travis對自己的試煉。他和Jane的愛情中,多次傷害她,因為他希望透過這樣方式讓Jane感受到自己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導致的、深層的焦慮和痛苦。但是在意層面,Travis並沒有覺察到絲毫,但是透過行為我們可以看明白他這樣對Jane的原因。為了守著Jane,Travis放棄了很多份工作;對Jane疑心重重,甚至需要鎖著她彷彿才能得到些許安心。

這種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型依戀的表現形式,在他的早年應該已經形成,然後透過成年後和戀人的相處而呈現出來。

最後,Travis甚至發展出將Jane鎖在車庫,任憑她和孩子因為害怕嚇的尖叫和哭泣,他卻能睡著。而同時,也讓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自己深愛的女人和自己才三四歲的兒子尖叫了一夜,自己卻能睡的安穩?

當Travis終於開始看向自己的時候,他嚇壞了。

Travis絕不是那些我們常說,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那些天生的惡魔。他對Jane的種種令人齒寒的行為並不是因為折磨別人讓他有快感,而是源自於他自身的痛苦。

有一種恐懼,叫“連我都害怕我自己”。

他不知道這樣糟糕的自己還會對Jane和孩子做出多少過激行為,所以他逃離了。逃離是對自己的懲罰,行屍走肉的狀態對那個不願意面對的自己的隔離。但是現在他決定回來,在給兒子的錄音結尾部分,他提到了一點。

我害怕面對自己的恐懼,但是更讓我害怕的是,如果我不去面對這個“恐懼”將會發生的事。

真的感動於Travis所說的這句話。不少人被抑鬱、焦慮、各種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折磨著,這些疾病只是症狀,真正讓他們痛苦的是疾病背後,自己一直不願意面對的、每個人的心魔,也就是Travis所說的“恐懼”。直面恐懼,是真正的勇士。

在逃避了一切以後,他還是完成了自我救贖,他選擇了將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抹亮色——孩子——留給了Jane,如同把希望留給了自己。

本篇是我人生第一次嘗試和別人一起合作寫文章,本來一直以為寫作是最私密的事兒,原來合作可以很美妙。

喜歡電影和心理學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電影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分答提問,賬號名是:心理諮詢師賈睿。也可以收聽我們的分答,獲得更多心理學資訊。想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絡平臺助理,微訊號:xinliwanka

標簽: TRAVIS  JANE  自己  Hunter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