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作者:由 字媒體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2-10-24

文 | 查小欣

[香港娛樂專欄第一人,一支筆寫盡香港娛樂圈的風雲跌宕]

最近去杭州西湖湖畔,欣賞初春桃紅柳綠的美景,去老城區逛著名的河坊街,在一家專門賣銅製工藝品的店鋪,買了一粒銅鑄的花生鑰匙扣,打算送給“花生友”。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所謂“花生友”即是愛“剝花生”的人,“剝花生”是近年香港流行的說法,後續的句子是“等睇戲”,意思是隔岸觀火或嗑瓜子。“剝花生文化”在香港愈來愈強,有時事評論員更自詡“花生友”。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在廣東話中,很多俗語和潮語都與食物有關,例如“白果”即銀杏,“食白果”類似於普通話的“白忙一場,撲個空”之類。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 整啥呢,又白忙活了 /

有一道甜湯叫“白果腐竹糖水”,但凡面對重要關口如考試、等升職之類,決不會吃“白果腐竹糖水”,因迷信食白果兆頭不好,減低成功機會。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吃葡萄要選甜的,不吃酸的,做人也不可以有“酸葡萄”心理。“酸葡萄”指的是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說話酸溜溜帶醋味。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潮語“葡萄”最先出現在網上討論區,其取材自經典名作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故事講述狐狸看見一棵葡萄樹,自己很想摘來吃,但奈何自己爬不上樹吃它不到,便安慰自己說那些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所以“酸葡萄”即指為解除內心不快,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使自己從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香港最近有位政界名人就被改外號“葡萄”,原因?你懂的。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香港一個走年輕人路線的電臺頻道,有感年輕人的快樂指數似有下跌現象,在去年開始一個潮語口號:“總有快樂的奶油”。“奶油”諧音“理由”,即“總有快樂的理由”,以此口號為年輕人打氣。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雖說香蕉含豐富鉀質,吃了馬上精神起來,但叫人“食蕉”並非真的關心對方,而是罵人,叫人閉嘴(粵語:收聲)或不要多管閒事。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周潤發在電影《賭神》對貌似印度人的角色說:“朋友,你返去印度食蕉啦!”充滿嘲諷,全院當即大笑,成為經典金句。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食蕉的極粗鄙版本是“食屎”,此語一出,很易會大打出手。“有‘食蕉’,不可亂來,要守秩序”,句中的“食蕉”並非罵人,而是指保安,因保安英文secure 與食蕉諧音。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還有,要小心“蕉皮”,“俾蕉皮你踩”即“給蕉皮你踩上去”,蕉皮滑腳,人會被滑倒,廣東話叫“跣人”(跣音線),即設陷阱害人、出賣人。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蛋散”是一種食品,炸得又薄又脆,一咬便散落,廣東話俗語叫人“蛋散”, 即指對方沒用,毫不硬淨,一碰便散。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 廣州蛋散 /

此外,“旦散”亦是一種戲曲中的職業名稱,因其職業性質近於閒角一類,遂用“旦散”二字形容無用之人,可能是叫人做“蛋散”的另一由來 。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菠蘿即鳳梨,但“菠蘿包”是香港原創茶餐廳的經典地道麵包。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 港式 菠蘿包 /

但“菠蘿雞”不是菜式名稱,而是指專佔人便宜的無賴, 出處是廣州有間波羅廟專出售“波羅紙雞”, 給善信買回家圖個吉利 。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波羅紙雞除用竹枝同紙製造外,“雞身”還黐貼真雞毛,引申歇後語“一味靠黐”,諷刺人專貪便宜。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例如飯局後要結賬, 卻有小家鬼藉口早退不付分文,就會被指“正一菠蘿雞”=“百分百騙食貪心鬼”,面對這種真的笑不出來。

趣讀 丨在香港可做花生友,絕不做“食蕉”人!

標簽: 食蕉  白果  蛋散  剝花生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