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黏黏糊糊的攪團,滑溜溜的魚魚兒

作者:由 芷江之水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2-11-08

陝西有一“城”,不用一磚一瓦,盛在碗中,可“食”。哈哈,不開玩笑,真的有一道吃食,叫做“水為城”。那其實也就是“攪團”的一種,而攪團是用玉米麵或者麵粉加水賣力攪動,面與水經過不停的攪拌,混成一體,分不出哪裡是水,哪裡是面。我常見的有三種形式:攪團、魚魚、鍋巴。

在我的記憶裡,玉米麵的攪團更好吃些,比白麵打出來的顏色也好看。咀嚼中帶著玉米特有的細顆粒感和香氣,每咽一口,從齒間流入胃中,通身舒暢,秋冬食之甚好。唯一缺陷大概就是不頂餓,所以多為女性喜歡吃,比如我媽和她的朋友們,只要誰家做了,必告訴對方,帶碗上門。

每次吃攪團,她們還交流經驗呢。上次誰家那個不錯,因為用的今年新玉米做成的玉米麵,帶著甜味呢。上上次誰家那個不行,一看就是水沒加夠,後面又補的水,要不你看疙裡疙瘩的,不光滑麼,對不對,那誰,你這次加了幾碗水?你一句我一句,不輸上學的認真勁。

盛攪團也很講究,碗裡要先盛好提前準備的調料汁,紅紅的辣椒油和鹽、醋組成,出鍋的攪團從飯勺裡甩進去。之所以說“甩”,是因為熟的攪團確實有些份量,不使勁就放不到碗裡去。最後再加煮好的綠葉菜,炒的配菜,這些沒有固定公式,全憑主婦們喜好和個人口味。吃的時候用筷子挑起一塊,放碗邊的湯汁蘸一下,再送入嘴裡,每一筷子都如此操作。

用碗盛的“魚魚”,遊進嘴裡

天氣特別熱的時候,攪團有點熱了,沒事,換個造型,它又成為降暑利器。藉助一個工具,攪團就變成“魚魚”,因為放在水中,真的很想小魚。

製作魚魚工具是那種像舀水大勺的造型,底部分佈很多直徑約五毫米的小圓孔,這個不是家家都有,需要去借。魚魚的前身也是攪團,多的步驟就是等攪團熟了,找一個盛滿涼水的大盆子,把攪團透過漏勺,變成很多很多魚魚。一邊把攪團放進去的時候,手還要順時針方向繞著盆上方動起來,這樣魚魚就是呈圈裝飄散著涼水盆裡。

由於玉米麵不像麵粉那樣,做成的魚魚軟軟的,加上可口的調料,抱著碗,輕輕一吸,魚魚就被吸了進去。小孩子多用勺,婦女們用筷子劃啦,急性子的男性,往嘴裡倒。那樣暑氣燥熱的夏天,來上一碗魚魚,解暑降溫,又不覺撐,妥帖~

我的鍋巴比你的大哦,還脆脆的

攪團之所以叫“打攪團”,是因為得用勺子不停的攪拌,費時費力也費鍋。然後透過不停的攪動,熟了的玉米麵變成攪團,入盆入碗,而另一部分則附在鍋底,結成鍋巴。

那個時候的歡樂屬於小孩子,做媽媽的會把鍋巴剷出來,給孩子當零食吃。那鍋巴不是買的那種油炸的,不加任何調料,只有純純的玉米麵,一面略軟,帶著攪團味,一面焦黃且脆,甚至可以透過黃程度判斷這塊鍋巴是在鍋底還是鍋邊,那也是家長最放心的零食。

其實如果攪團做多了,還能盛在大盤子裡定型,放涼之後切塊,可以做涼粉一樣拌著吃,變成一盤菜,也可以放在燴菜裡,成為配菜。不過那樣的情況不多,因為前面說了麼,誰家做了攪團,都被媽媽們的好朋友拿碗端回家了唄~

那普通且平凡,沒有高身價的玉米麵,通身淡黃,質地粗糙,名字普通,樣子也普通。但是哦,它以不同姿態出現在我幼時的飯桌上,或變成滾燙的攪團,或變成爽口的魚魚,或成為可以拿在手中,向小夥伴炫耀的鍋巴,它很棒。

標簽: 攪團  魚魚  鍋巴  玉米麵  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