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作者:由 鵠望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9-09-24

緣起

前兩個月在某個聲討某月的問題的某個回答下寫了個回覆“不要太ideaology化解讀文藝作品”,這段時間來平均半個月左右就有一位朋友來忠告我“ideaology化的解讀是不可避免的”,唉(有點煩人)。

(還是做一個補丁。所謂的ideaology,並非只有一個意思。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成型之作《德意志ideaology》,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包括非馬學科的學術活動中所謂“不要太ideaology化”,是兩個義項。我這裡所謂“不要太ideaology化”,明顯是後者。實際上我開始並未使用“ideaology化”的字樣,在某位朋友使用後才開始迴應,而他的意思可能是前者。特此說明,省得有人誤會我是要臆想文藝作品有一種超脫於馬克思意味上ideaology的“純粹性”。)

昨日的回覆閱讀完畢後,偶然發現那個答主使用了“ducao”字樣。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突然來了點興趣。“ducao”在那個特殊時期使用的義項,應該是進歷史博物館了吧?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不管你是百度還是怎麼著,除了“字典”和某些歷史“陳跡”,基本上不會有地方出現此等義項。那麼那位朋友為什麼會使用呢?一種可能,他是五十年代或者六十年代早期生人,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這我基本上否決,五十歲朝上的人看某月作品我著實沒法想象。那就只能有一種可能了:鸚鵡學舌。

巧的是,在下還真的接觸過當年的一個大“ducao”。沒錯,就是今天要說的《第二次握手》。

我認識和了解《第二次握手》的因緣

我作為跟那個年代絕緣的九零後生人者,本來是絕無機會受其du害的。當然了,既然接觸到了,那就有一箇中介,就是我的母上大人。

首先是1979年或者1980年的某一期少年文藝,上面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詳述了張揚創作《第二次握手》、受迫害和平反的過程。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實在記不得哪一期了,隨便抓張圖充個數。。但是這一期確實還躺在我外婆家的某個書櫃裡。這算是一個“前瞭解”,後來發現母上大人還真有一本,於是欣然受其du害。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我閱讀的版本是1979年版,二十餘萬字。大概在上初中的時候讀的,距今十多年了,大體劇情還記得,很多細節已經遺忘了。昨天網上搜了一下,大致看了一些,回憶起了不少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流傳的版本基本上是2006年作者新修的版本,篇幅擴充了不少。唉,可嘆的是,我最初閱讀的這本1979年版的貌似已經在某次搬家中失落無蹤了,可惜!

關於作者

直接先上個百度百科做一個大致的介紹,然後談談我認為存在的隱藏資訊吧。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首先,看到百科的記載,我是不太相信的。看完全書後,我對作者的判斷是:出生於理工科知識分子家庭,本身還有一定的文學和藝術素養。因為書中對當時理工科學界的某些描寫實在太過真實,而且作者在文中某些文學典故(如白居易的獨生女名叫阿羅)用的可謂是信手拈來。不過百科的記載也並非沒有道理。張揚說男主角蘇冠蘭的原型是他的舅舅,也許他是從他舅舅那裡得知了很多必要的資訊(但張揚的舅舅是何許人我並未找到記載)。至於其他資訊,大概是他創作本書前自學而來的,這點著實令我佩服。

然而要補充一下,張揚本人也承認,他是有著某些“特殊渠道”的。06版《第二次握手》後記中他寫道,八十年代,初版《第二次握手》流傳到在美華人的圈子中,引起了“鬨堂大笑”,因為在美國的華人認為並沒有中國女科學家參與曼哈頓工程,此純屬張揚yy。也就是說,直到八十年代,在美國的華人都不知道這件事,但張揚在六十年代就知道了。張揚稱,他透過一個“特殊渠道”知道,一箇中國國籍的留美女科學家參與到了曼哈頓工程中,這是除了他舅舅作為男主原型外另一個啟發他寫作《第二次握手》的重要idea。但是這個“特殊渠道”當時由於“左”的環境,他不便細說。我不解的是,今天不“左”了吧,為什麼不能說呢?可惜他並沒有說出來。另外,這的確不是他的yy,今天我們知道了,的確有一位中國女科學家參與到了曼哈頓工程,那就是吳健雄(彼時她尚未加入美國國籍)。吳健雄-丁潔瓊(小說女主),emmmmm。。。

本書的文學性

雖然我承認張揚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但是我還是要說,這本書的文學性是比較差的,特別是在今天看來。

(說明兩點,第一,本段文學性和下段思想性的評價,主要基於1979版《第二次握手》,2006新版我未仔細閱讀,雖然感覺二“性”並沒有多少改變,但是不敢不調查就發言,若有方家補全,不勝感激;第二,本人的文學素養基本沒有,雖然我覺得並不影響我對本書的判斷,但是還是希望有識之士可以批評指正,感謝。)

首先在故事上,是一個並不複雜,也很老套的一個故事。男主蘇冠蘭和女主丁潔瓊在一個偶然事件中結識(很俗套的是女主游泳遇險然後被男主所救),二人一個在濟南讀書,一個在南京讀書,幾年來鴻雁傳書,感情不斷升級。蘇冠蘭的父親是一個老學閥,想要干涉兒子的感情,讓兒子娶自己收養的故人之女葉玉菡(女二)為妻(天降系大戰青梅竹馬,這個劇情好眼熟。。。),於是使了點手段,讓本來出不了國的丁潔瓊考上了庚款留學的名額,而本來準備出國的蘇冠蘭被留校當了老師。蘇冠蘭也是倔,雖然他跟葉玉菡有兄妹之情,但是他就是不願娶葉,依然保持與丁的聯絡。然而,國內爆發了抗戰和內戰,美國的丁潔瓊則參加了曼哈頓工程(要遵循保密程式),後因為思想“左傾”和麥卡錫主義興起,被秘密關押起來,二人失去了聯絡。最後蘇還是正視了與葉的感情(然而又是一個老套的女二為男主擋槍的情節),新中國成立後,二人結婚。丁潔瓊則經過很多友人的幫助,恢復自由,回到了國內(情節近似錢學森和李宗仁),然而物是人非。最後甚至周公都出面了,丁放下了包思想袱,在三十多年後,第二次握住了蘇的手。(06版似乎結尾新增丁幫助中國成功完成原子彈製造的情節,這並不突兀,畢竟是搞過曼哈頓工程的人)

文字上嘛,我覺得沒多出彩。當然,我這方面水平很低下,歡迎有鑑賞力的朋友補充意見。

本書的思想性和影響

首先要明確,單就本書的內容而言,吹成“人類聖經”級別,那實在是太過太過了。本書的思想,無疑是“正”的,無論是在國內為抗戰和新中國建設作出貢獻的蘇冠蘭葉玉菡,還是在美國堅決保留中國國籍、“左傾”的丁潔瓊,甚至追求丁潔瓊但從頭到尾都是紳士左派的奧姆霍斯(這位大概算男二吧)以及幫助丁的美國左翼人士(06版加入了賽珍珠),都是“正面”的“三觀”體現。總體看來,是一部那個年代意味很濃的作品。並不能說有很深的思想性。

但是本書的地位、影響,因為兩點而得到了無比的放大。

第一是本書的真實性,這也是我認為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張揚的描寫,真的是太真實了,當初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就十分不解,那個年代的他是如何獲得如此巨量的資訊的?張揚寫書的真實,也得到了很多當時工作在一線的科學家的確證。這些科學家與書中的丁葉蘇等人是一輩,有著類似的經歷,自然能引起極大的共鳴。《第二次握手》八十年代的風靡,除了剛剛走出文化荒漠的時代背景外,這一點大概是最大的助力吧。

所以我要說,這本文學性、思想性都談不上多好的作品,能夠給我帶來震撼,與其說是因為其本身,不如說是因為那個時代。書中的故事俗套,行文水平並不算優秀,可是丁與蘇的感情還是讓人動容。06版增加的情節主要是丁潔瓊在美國的情節,我就不做評價了。根據我的記憶,原文裡相關的內容佔比並不大,但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丁的居室裡種滿了蘭草,丁與蘇的鴻雁傳書,丁在原子彈爆炸現場拒絕奧姆霍斯的求婚。。。說到底,故事本身並不出彩,但是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關,國內的蘇、葉,美國的丁,他們的命運都跟隨歷史潮流起起落落,觀之不能不讓人慨然。

第二點,就是本書的“傳奇性”了。禁止一本書,是讓他廣為流傳的最好手段。當然了,《第二次握手》在被定性為“ducao”前,就已經在民間傳抄甚廣了。

《第二次握手》是不是“ducao”?今天的我們當然要說,不是。即使回到幾十年前,如果是摸著良心說話,我也要說,不是。不過,在那個時代,這本書多少是犯了些忌諱。那年頭文藝作品都是禁慾系的,當然《第二次握手》裡沒有那啥內容,但是在文字裡表達愛意,已經是超出限度了。作者在文中拽文,也描寫了一些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情調(蘇家裡掛的俄國畫《女郎》、《九級浪》,喝紅酒什麼的),一個小布爾喬亞帽子是跑不掉了。書裡寫的主要是知識分子,沒有太正面寫群眾,不走群眾路線是跑不了了(哈哈哈哈哈哈,寫到這真的忍不住吐槽,這麼多年過去,構陷的名目還是沒變啊,媚宅,“人民史觀”,一樣一樣的。太陽之下,無新鮮事)。

下為蘇冠蘭家中掛的《九級浪》。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當然了,最要緊的忌諱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如果不是辦張揚案子的法官也是書迷,保護了張揚,張揚怕是已經交待在改開前了。這麼一個“被ducao”的“傳奇性”更加讓本書得到了加分。

明瞭以上兩點,也就不難理解,這本書為什麼只能影響一代人(我這一代的父輩)。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人的老去,真實性、傳奇性,難免會失去光芒。如今的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何為《第二次握手》。知乎搜尋,僅有三條相關資訊(豆瓣也是評論寥寥)。

關於《第二次握手》的一點遐想(扯淡)

如果《第二次握手》放到今天,不用開多大腦洞,已經能預料到了,書中幾位主要角色難逃審判:

蘇冠蘭,渣男

丁潔瓊,瑪麗蘇

奧姆霍斯,舔狗

葉玉菡,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傳統女性

對此,我只能說,

書生輕議冢中人

耳。

《第二次握手》的文學性並不強,但是,這幾個形象體現的知識分子(甚至包括那位美國人)的一些特質,不知為何,我都願意相信。那個年代,人總是很淳樸。當然,那個年代,也發生了超出想象的惡。我知道這是一種敘事。可是我依然不解。

一些總結的閒話(廢話)

關於《第二次握手》,基本就是這些資訊了。話說回來,《第二次握手》與某月,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有任何相似性。但是讓我在思維風暴中把他們聯絡起來的,是某些“批判”的態度。如上文所述,太陽之下,無新鮮事。

我並不反對“ideaology”化的解讀,我當然明瞭,去ideaology也是ideaology。我不會幼稚到認為作品可以因作者的純粹而純粹。但是,不管因為什麼,不管“對”還是“不對”,我不能認可某些姿勢著實難看的“批判”,特別是水平與幾十年前無異,捧著教科書體系當聖經的“批判”。有些事情,現代總歸得比過去好。

多說無益。是不是“ducao”,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不算,人民說了算,歷史說了算。《第二次握手》如此,今天的任何文藝作品也如此,在將來他終將獲得恰如其分的評價。

標簽: 握手  ideaology  第二次  張揚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