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

作者:由 庸言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8-05-27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俗世灼涼2018-05-30 13:45:27

不知道你有木有看過王選的演講,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當一個不跟娛樂圈沾邊的人很多次上電視時,那麼他已經快涼涼了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fell2019-02-11 23:39:14

不邀自答。

我認為目前熒幕上出現了很多詩詞類的節目是一種好現象,在這個娛樂橫行的年代,此類文化節目對傳媒圈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至少不再是一片烏煙瘴氣。剛剛康震老師的畫還上了微博熱搜。

有這類節目存在來弘揚傳統文化,自然就需要有老師來對傳統文化進行講解,不然怎麼傳播,這哪能算“涼涼”呢?其他幾位老師我不瞭解,對康震老師很是熟悉,看過他的很多訪談。他是有一種文人的社會責任感的,李白,蘇軾也是這樣的人,他希望能夠藉助媒體的力量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止存在於專業的研究人士那裡,而是可以薰陶到更多的人,無疑,電視節目是一種很好的傳播手段。從早些年的《百家講壇》再到現在的《詩詞大會》,在我來看,他是在踐行著的,而這也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正對我影響是很大的。我是從小語文就差的那種,受他影響,學到了不少詩詞的知識,這要擱原來我肯定想都不敢想,我怎麼可能會捧著一個人講解蘇軾的書看。

至於出現的導師為什麼總是他們,這沒啥好稀奇得,這些老師已經為人所熟知了,吸引了一批粉絲,講得也很好,為什麼要換呢!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匿名使用者2019-10-10 15:45:39

一些節目講求一些文化色彩,於是找人作為嘉賓。考慮到節目效果,一般會找有些經驗和名氣的。而有了經驗和名氣,曝光度也會越來越高,便成了所謂的“明星學者”。

其實他們不見得在很多方面都造詣很高,但是隻要帶上“文化”的色彩,他們就很可能出現。即便犯一些很低階的錯誤,可能也就馬馬虎虎地過去了,往往礙於影響或者面子,也沒人多談。但是對於受眾而言,本身不見得是好事。

某人的經紀人表示現在只接大生意,一定的金額標準之下,可能就不接了……

說到底,很有可能,最後都會走向純粹的商業。不想評判其中的好壞,但是覺得受眾群體沒有必要下意識地粉絲化,帶著美顏濾鏡去看他們。想看什麼,想學什麼,自己可以去參悟參悟。

我沒有攻擊什麼,只是簡單說明一下情況,給出一點建議。不想被噴,如果大家實在看不慣,我回頭刪了就行。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何許人2021-03-23 11:46:45

首先,學術明星做的事情是大眾傳播

易中天就說過

他自己在百家講壇講楚漢爭雄(《漢代風雲人物》)講到鴻門宴時,鑑於以往講課習慣,一掠而過。

觀眾心裡頓時一萬匹羊駝賓士而過。

錄完節目,導播問他“為啥不講鴻門宴”他說“鴻門宴大家都知道”

導播說:正因為大家知道鴻門宴,大家就想看你易中天怎麼講的鴻門宴。

易中天說,直到這一刻他才明白電視需要怎樣去傳播。(當然,事後他講品三國時很多故事講得不錯。但赤壁,講得一般)

以往在大學,對大學生用得著講鴻門宴的故事嗎?

做學術報告,如果遇到鴻門宴,是絕對不會大談特談口若懸河,引人入勝的。

然而,學術和傳播有時候壓根就不是一回事兒。

易中天以及這些學術明顯上電視,不是做學術報告,論文答辯的,而是來說書的。

那個時候移動網際網路可還不發達,電視的宣傳力度非常之大,群眾對歷史的解讀與熱情才剛剛還沒緩過勁來。但大家對三國演義許多都是耳熟能詳,如果有一個人跳出來,拿著三國演義的人物,劉備咋樣,曹操咋樣,諸葛亮咋樣。這相當於同時統率了同人圈,歷史圈的流量,同時又有一大波黑粉。

一個教授,半路出家,上電視說一段書,老百姓都愛看,因此火了。

在全國那麼多教授中,不是所有教授,都適合成為學術明星的。

教授火了自然就要不斷的生產出老百姓喜愛的電視節目了。

當然,在人文社科領域,難免會有部分解讀,史料,觀點,角度令人有爭議

每個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質疑

但是學術交流和某些人在一本書一個網站上讀到一兩段不同的觀點,自己就跟大學問家似的,一副市井罵街的姿態,把其他觀眾當作傻子,自作聰明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蒙曼,王立群,康震等人?蕎麥花開2021-03-23 19:26:17

為什麼熒幕上出現的總是陳道明,陳寶國,唐國強等人?

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某幾個人碰巧出了名,然後就會一直是這幾個人在你眼前晃悠。

但並不是中國之大,不論百家講壇,還是電視劇,都只有這幾個人。

有大量的甚至海量的,不輸於甚至更強於這幾個人的人,就是出不來。

為什麼一定要出圈?也就是這個道理。

出不了圈的,本事再大,人家不認。

出得了圈的,哪怕是一坨shi,都可以霸榜。沒錯,我說的是《白先勇細讀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