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為什麼江南的古村落那麼多?

作者:由 陸土根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1-02-13

這個提法顯然是不對的,南部的福建,廣東同樣有很多古村落,只是名氣沒有那麼大而已。

究其原因是在於,我們對古鎮、古村落的想象,還是所謂“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青山綠水”的審美形象,這種審美是非常充滿“明清士紳道統”色彩的,而這在長江下游最為顯著。

實際上這種審美並不古老,但實際上今天能保留下來的所謂古建築,大多也是在明清時期,而明清時期,“士紳道統”就基本是一個當時帝國古典文化的主流。

這片區域,北至淮河,西至江右北,南至閩浙交界,也就是大概包括蘇皖中南部,浙江全部,江西北部,明清是科舉傳統最為發達,士紳群體最為龐大的帝國的文化腹心,也即作為

財賦重地、人文淵藪的“富饒東南”

,自然產生最符合人們想象的古鎮、古村落形象。

這一帶當代旅遊古鎮的代表,就是嘉興府的烏鎮為首的“江南六大古鎮”;這一帶的當代旅遊古村落,則以徽州府的宏村為代表。

但是嚴格來說,古鎮、古村落的分佈,是不均勻的。

例如江南六大古鎮,嘉興府的烏鎮,西塘,蘇州府的同裡,甪直,周莊,湖州府的南潯,均在環太湖平原地區,但除了蘇州東西山(實際上這個地方本身地形就比較特殊),這一帶你可聽說有什麼古村落?

反過來,徽州府地界,你有聽說過什麼“古鎮”嗎。昌溪,呈坎,南屏儘管被冠以“古鎮”之名,但實際上本質也是和宏村一樣的古村落。

古村落和古鎮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徽州多古村,環太湖就多古鎮?

原因在於兩者地方鄉土社會結構不同。

大體來講,村落有散居的,有聚居的,但市鎮一定是大型聚居的,集中形成一個“鎮街區”,這是很明顯的。

環太湖平原,鄉村都是小家庭化的雜姓或者單姓散居結構,村莊很渙散,所以,這裡的市鎮和村落是獨立和脫離的,形態上完全不像。散居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就是鄉村,聚攏了形成商貿市場,店鋪街巷形成,就有了市鎮。

環太湖鄉村的大地主,基本不住在鄉村,而是住在市鎮和城裡,然後彼此聯姻形成龐大的家族。這是因為這裡商品經濟發達,大地主多在城鎮從事工商業,並且這裡的大地主多仰賴功名,形成了士紳群體,在市鎮和城裡,也能更好加強和帝國官僚的聯絡,因為舊時官府設定到縣城就結束了。

大地主的家族和鄉村庶民支脈是疏離的。對於大地主來說,其也可能用從事工商所得,回鄉購置土地,但是也僅限於此。鄉村庶民只是普通的佃戶,他們租佃大地主的土地,按時交租,同族村民可能有優先租佃權,但不代表與這位大地主親戚就有很深的聯絡。

也就是說,這一帶的鄉村,基本就是一些寒門庶戶,精英望族多在城鎮,這樣一來,市鎮就實際成了地方精華文化的承載之地,精英也往往是在市鎮上修建宅院房屋,包括本地城居地主與外來客商,於是才會有留下來的那麼多的老建築,“江南古鎮”也就形成了。

皖南山地的徽州地界,卻不一樣。

這裡是著名的宗族社會,鄉村是大家族化的單姓聚居結構,村莊很龐大,也很緊密,所以,這裡的市鎮和村落就無法完全脫鉤。大點的村落可以就地衍生商貿市場,形成市鎮,這樣兩者的界限就很模糊了,大村落和小市鎮看起來差別很小。

當然,因為徽州地形梗阻,本地商品經濟也不容易發展,這種市鎮其實也是不容易形成的。

徽州的大地主通常也是一族的族長或者底下的房長等宗族頭面人物,他們也與環太湖的大地主一樣,從事商業,爭取功名,回鄉購地,但這裡適合工商活動的市鎮不發達,所以,他們的活動並不在徽州本地。

前文提到的環太湖,其實就是他們的主要去處之一。他們也在環太湖的市鎮上置辦宅院,前文所說的,市鎮上的外來客商留下的古建築,其實就有他們,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徽州絲商匯聚的南潯。

但徽州大地主家族不像環太湖,與鄉村庶民支脈發生分離。於是,等他們年老之時,他們還會回到鄉村,擔任宗族頭面,加強與村民(族人)的聯絡。他們還會管理宗族共有的族田,租佃給村民耕種,這就和環太湖又不一樣了,族田是一種公共財產,這會加強對宗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回鄉當然會置宅,於是,宏村式的深宅大院就出現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宏村正是烏鎮的宗族化(鄉村化、山地化)版本,但兩地共享士紳文化的一點底色。

那麼長江下游其他地區是什麼樣呢?

一般來說,蘇皖沿江平原商品經濟繁榮,宗族微弱,古鎮主打,與環太湖類似。浙中南大部分地區,都屬於丘陵平原交雜地帶,商品經濟較好,宗族色彩中等;贛北鄱陽湖平原,商品經濟較好,但卻是行商傳統下的宗族社會。這兩個地方,就兼而有之徽州、環太湖的特點,古鎮、古村落五五開。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宏村、烏鎮作為長江下游古村落、古鎮的典型,倒確實不一定是宣傳的功勞,因為他們確實是一種地域性的最典型形態。

這種模型也可以推廣到其他地區。其他地區儘管沒有標準的“粉牆黛瓦”士紳風的古鎮古村,但是古鎮,古村本身還是有的。

以華南,也就是福建廣東來說,這裡與徽州一樣,是典型的宗族社會,鄉村為大家族化的單姓聚居,大地主也是宗族頭面人物,但本地商品經濟較繁榮,大地主並不外出,可以就地形成市鎮,大地主處在半鄉居、半城居的狀態。

因此,這裡不是像徽州有村少鎮,那些少數的鎮與村界限不明,而是大範圍的鎮村界限不明,既可以說它是古鎮,也可以說他是古村。

以華北腹地平原來說,這裡鄉村是雜姓或者單姓的大聚居,規模比華南大,表面看,這裡比華南更容易就地形成市鎮,但普遍商品經濟不發達,自耕農為主,連大地主都沒有分化出來。

因此,這裡形成的只是大村落上的小集鎮,相對徽州的市鎮更加衰落,有有村無鎮的趨向,看起來體量上是古鎮,但實際是古村。

以川西平原來說,這裡鄉村是雜姓的,相對環太湖平原更小的散居,小家庭化也更嚴重,幾不成村,但商品經濟發達,大地主也兼營工商,住在城鎮,所以,這裡就變成了有鎮無村,“川西場鎮”和“江南古鎮”面貌最為接近,就是這個道理。

附:徽州“呈坎古鎮”圖,以這種聚居的規模,看起來就是“鎮”,但實際上依然是“大村落”。

為什麼江南的古村落那麼多?

標簽: 古鎮  市鎮  古村落  徽州  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