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福建比較知名的瓷器符號--建盞

作者:由 盧來佛祖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2-04-25

建陽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是朱子晚年定居講學的地方。建盞的⽂化淵源為福建建陽⽔吉⼀帶的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建窯僅僅是⼀個⽣產青釉瓷器和釉瓷器的普通窯⼚。後改燒釉⾯⽆斑紋的⿊釉茶盞,這為建盞的誕⽣奠定了基礎。從青釉→醬⾊釉→普通⿊釉建盞釉,這⼀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後,建窯以盛產⿊釉瓷⽽聞名於世。其主要⽣產⼀種底⼩⼝⼤、形如漏⽃的⼩碗,俗稱“建盞”。由於建盞只是⼀種茶盞,器形較⼩且簡單,所以在器形⽅⾯技術難度不⼤。建盞顯著特點是坯與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釉層越來越厚,使燒製⼯藝技術難度加⼤,⽣產成本提⾼。⽽其主要特徵是⿊釉表⾯分佈著多姿多彩的斑紋,這些結晶的斑紋是在窯爐恰當的窯⽕⽓氛中天然形成的,具有⾮常⾼的審美價值。建盞藝術是⼟與⽕⾼難度相結合的藝術,是純粹的陶瓷藝術。建窯⿊釉屬於結晶釉的範疇,有較⾼的含鐵量。在⾼溫燒製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的⾼低和窯爐⽓氛的變化,使釉⾯產⽣奇特的紋理。這些釉⾯紋飾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雕飾不同,它們是釉料在⼀定溫度和⽓氛中產⽣“窯變”的結果。由於建盞結晶⾮⼈⼒所為,完全是在燒製過程中因爐溫變化⽽⾃然形成的,這種⾮⼈⼒掌控⽽產⽣的變幻使其愈顯名貴。

宋代建盞的“器”承載著⽂⼈對“道”的崇尚在宋代,經過宋儒理學的解釋,儒家的倫理學說靠近了審美,“天⼈合⼀”靠近了道家的境界。宋代建盞之“器”⾃⾝功能性的實現,是依靠當時窯⼯與設計者(⽂⼈)對外界做出的反應,是⼈們對⾃然適應性與審美意蘊的反應。

傳統建盞的審美設計,可以分為兩⼤⽅⾯:⼀,權貴雅⼠賞玩的“雅器”。這些器物從選材到設計都以絕對審美為準則,“材美⼯巧”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審美性設計儘可能做到精雅完美,在很多⽅⾯都達到了極致,從宋詞關於茶詞的記載中可以體現⾼雅的藝術⽂化。⼆,建盞體現普通⽼百姓⽤於現實⽣活的實⽤器具,尤其是民間的⽣活建盞器具。其與⼈們的⽣活息息相關,表現出⼀種質樸簡拙的⼤美。古代“天⼈合⼀”哲學思想,使得⼈與⾃然的相處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調⼈與⾃然的適應、共⽣、互利。建盞的設計則反映出“器”的⼀個較為“真實”⾯⽬。它體現的是⼈對⾃然的真實狀態,建盞沒有華麗的修飾與矯揉造作的雕琢,甚⾄可以理解為是道家思想中“道”的最佳詮釋。宋代統治者⼀⽅⾯宣揚儒家思想以維護其政權,另⼀⽅⾯則尊崇道教,建盞的陶瓷⼯藝的造型、釉飾也不免受之影響。宋代建盞從出現到發展完善這⼀過程往往也反映出了⼈的⽣活⽅式的⼀些變化,與⽃茶⽂化的盛興是分不開的,體現宋⼈為追求⽣活的舒適⽽在不斷關注⾃⾝與外在環境相適應的關係,強調⼈與⾃然的適應與協調。建盞簡潔的器形,⽩⾊的茶湯和⿊⾊的釉⾯,在中國古代⽂化的象徵。⽩⾊象徵陽和天,⿊⾊象徵陰和地。便是⼀種天地之間⿊⽩相映的象徵。“⼈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從⽽顯⽰宋⼈的“出世”以及“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建盞的審美追求,遠遠超越了⼀般器具技巧性的範疇,⽽是作為⼀種審美哲學的特殊表現⽅式,對中國宋代陶瓷陶瓷⽂化形成和發展產⽣了深遠的影響。建盞的造型意蘊較為⾃然祥和,動中寓靜,深化了“⾃然天成”和“天⼈合⼀”的審美情趣,把那種沉靜、淡泊⽽怡然⾃得的追求,與“師法⾃然”運⾏的雖動⽽靜的宇宙精神即“道”的境界相諧相吻。建盞瓷器上的“兔毫”“油滴釉”“鷓鴣斑釉”“曜變釉”等,有⼤有⼩,有深有淺,有長有短,深藏在瓷器的釉⾥,稀疏⽽淡雅,猶如天空中的星⾠、夜⾬,變化萬千,演化為天⼈⼀的美學思想,為宋代的⿊⾊釉瓷器增添了誘⼈的魅⼒。

以建盞配上福建地方的朱子酒,豪飲二盞,豈不快哉!

標簽: 建盞  審美  宋代  建窯  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