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作者:由 網易浪潮工作室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2-09-15

夜深了,平時朋友圈裡從不說話的人,這時候終於冒出頭來,轉發了一首歌。

無論是最前沿的音樂動態,還是風格不一的小眾歌曲,你可能都是最先從朋友圈得知。比如竇唯深夜連發三張新專輯,就有人立刻分享了出來,還配一句:竇唯就是竇唯。

當然,也只有在晚上,朋友圈才會成為各類音樂的主場。

從周杰倫、吳青峰新發的歌曲,或是國外小眾樂手,夜越深,分享歌曲的人越多,配文也越能深得青春疼痛文學精髓。

千言萬語都不說,只在朋友圈轉發一首歌,這才是當代青年的夜生活。

朋友圈,音樂品味的戰場

對於有些人來說,晚安並不真的代表晚安。

即使已經說過“我先睡了”,也要把迴圈播放、定時關閉和分享音樂的步驟嚴格走完,順帶著想兩句配文,好一同發出來。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月亮是代表晚安?你晚安還分享音樂

整個過程用不了幾分鐘,卻頗有種雖敗猶榮的儀式感。

這場隔空的音樂分享大會,儼然也是個人品味與音樂審美的大型battle現場。但只有掌握好分享音樂的秘訣,才能在朋友圈裡技驚四座。

朋友圈音樂鄙視鏈遵循如下五條原則:

1、音樂流派有高下之分:流行音樂墊底,民謠沒有好到哪裡去,搖滾居中,爵士是高階的代表,而古典音樂則是逼王。

2、同一種流派,不同語種有高下之分:粵語要比普通話洋氣,臺語也不錯,英語居中,日語則完勝以上全部。

3、同一種流派,不同歌手之間有高下之分:同樣是搖滾,聽崔健的人是不可能瞧得上聽汪峰的。

4、即使是同一個歌手(樂隊),不同歌曲也有高下之分:周杰倫無人不知,但如果你特別想分享周杰倫的歌曲,那麼就分享《火車叨位去》;同理,五月天則要分享臺語歌《雨眠》。

5、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版本也有高下之分: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當然以古爾德1981年的錄音室版本最佳。那個版本里還有他輕微的哼哼唱唱,簡直是神來之筆。

遵循上述原則,每一首分享到朋友圈的歌曲都要經過精心挑選。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九月結束的時候,有多少人在朋友圈分享了這首歌

任何一首爛大街的流行音樂都是大忌,那會極大拉低音樂品味,諸如《體面》、《告白氣球》這樣的歌曲需要重點規避,哪怕你會偷偷聽。

最好不要輕易分享民謠(中文的)歌曲,《南山南》或《走馬》那註定會踩雷。歌曲的選擇上還是越小眾越好,齊豫和許巍的歌都不算合適。

就算是王菲的粉絲,也不要分享最近她唱的電影配樂,更別提《紅豆》《旋木》《開到荼靡》在內的經典,選歌時最好從《DI-Dar》、《Everything》等早期專輯裡選,有些歌評論說不定還沒過百。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而為周杰倫的新歌刷屏,更是杰倫粉絲的身份宣言

這當然很好理解,朋友圈畢竟是一種社交平臺,很多人分享音樂也是想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紐約時報》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的人希望能透過社交媒體來讓別人更瞭解自己[1]。

你在分享音樂的時候,不也會希望別人給你點個贊,來讚賞你的音樂品味嗎?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發在朋友圈的歌,很容易讓你猜想到這個人的音樂品味

比如樂隊的夏天正火的時候,全朋友圈都是九連真人《莫欺少年窮》,分享的都說“聽哭了”“好有少年氣”。

但在有些音樂婆羅門的眼裡,同樣是民謠,同樣是小鎮青年出去闖蕩,九連真人的歌詞和交工樂隊一比,也就是大巴司機最愛《闖碼頭》(不是哥哥不愛你,因為哥是農村的)的水平。

老舅的《野狼disco》刷屏,也炸出好多人義務科普,分享一曲《水野亜美AMY》,告訴大家別聽土味蒸汽波了,聽聽正宗的吧。還有人說,蒸汽波好聽還不就是取樣的citypop原曲好聽,於是甩出一首《plastic love》。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光聽歌還不夠,《野狼disco》的現場也要反覆看幾遍 /《中國新說唱》

說來說去,分享的不是歌,是品味。

沒人的深夜,朋友圈眾聲喧譁

不過,拋開音樂逼格比拼的成分,夜晚的朋友圈,更像是情緒的集散地。

半年不發朋友圈的女生,突然分享了素人版的《失落沙洲》,然後迅速刪除,幾乎沒人發現。但這一小會兒,足以暴露她並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作為情緒的語言,音樂的一大作用就是分享感受,而反過來,我們也能根據這首歌來分辨它所表達的感情[2][3]。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一個人的播放列表透露出的訊息太多,你朋友圈分享的歌曲也不例外 / 電影《Begin Again》

那個朋友圈裡常年只有九宮格花式恩愛的男同事,今晚突然分享了一首張懸《關於我愛你》,配字“你眷戀的,都已離去“。他八成就是失戀了。

同樣,誰分享了《匆匆那年》,就算沒配文,也可以推測出她對前任仍有留戀;分享《some one like you》,在朋友圈裡都已經算過分直白的懷念了;要想不動聲色地表達暗戀心事,可能分享的是《沖繩流浪貓》。

雖然分享時一個字也沒說,但她的內心早就委屈得像一隻小貓,希望分組可見的那個人,某天能突然意識到她的心意,然後為自己的遲鈍和不解風情感到悵惘。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每一首歌背後都有情緒,分享這樣的歌,你也自然會去猜測他們在想什麼

在習慣性晚睡的人眼中,深夜才是朋友圈真正眾聲喧譁的時候。平日裡最沉默寡言的人,當他終於想說點什麼時,就會選擇深夜在朋友圈分享一首歌。

簡單來說,夜晚人們比較習慣多想,也容易消極[4],受此影響,就會傾向於聽一些憂傷的歌曲[5]。

而安靜的氛圍也會讓你不斷陷入對往事的回憶,難以入睡。別人聽來內心可能毫無波瀾的《關於鄭州的記憶》,卻能讓你想起路過那座城市時前男友給你聽的歌,想來想去發現自己想的也都是他。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一個人在安靜的夜晚聽歌,很容易就聽得淚流滿面 / unsplash @enjoythesilence

不過等你一覺醒來再聽這首歌,可能就沒什麼感覺了,說不定還會覺得昨天傷感時很矯情。

這是因為,早晨時,大腦會更多分泌一種名為“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可以讓人的態度保持積極、正面。

而到了夜晚,則是褪黑激素的主場,此時血清素分泌水平降低,情緒自然也會轉為相對消極[6]。很多抑鬱症患者,體內血清素分泌就非常少。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無論是歌曲還是其他型別的朋友圈都難逃“睡醒刪”的魔咒了。

而你在夜晚聽慢歌時,這些慢歌也會讓你更悲傷。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深夜時你發首歌只是為了表達歌名,那就無所謂歌曲慢不慢了

一項針對音樂中哪些元素會影響情緒的研究表明,“悲傷”這種基本情緒很容易受到速度的影響,歌曲的速度越快、音符越長,悲傷值就越低[7]。也就是說,越是慢歌,越容易讓人覺得傷心。

五月天教你“傷心的人別聽慢歌”,還真有一定道理。要是你在深夜聽著《Not going anywhere》,想到的卻是給你聽這首歌的人早就不辭而別,那就更是整晚不用睡了。

提前下班的週五下午,你可能分享在朋友圈裡的是《千與千尋》的主題曲《いつも何度でも》,踩著音樂的節拍就往家跑;到了加班的週五夜晚,你可能拖著腳步往家走,耳機裡放起了《理想三旬》。

歌名看不出所以然,但歌裡全是你的心情。

分享的不是歌,是你不懂的寂寞

網易雲上,歌曲《I Wish You Love》下有條評論:

我不是無趣,只是沒人用心讀懂我的浪漫。

這句話更像是那些在朋友圈裡分享歌曲人的無聲告白。

朋友圈轉發歌時,雖然你可能一句話也沒說,但2000字的話說不定已經在內心打好了草稿,只是猶豫之後沒有發。

你不是故意裝高冷,只是希望能有人在評論區裡發回暗號:還是有人能懂你,不管是浪漫還是孤單。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即便聽歌已經很方便,還是很多人會去音像店,淘一首小眾的歌

尤其是,那些和你有過相同經歷,相似感受的人,能在你的歌裡找到共鳴。

比如高中時,你可能並沒從一樓搬到四樓,也不覺得門外的保安和食堂阿姨有夫妻臉,但還是把《北京東路的日子》列進歌單聽了很多遍,因為一句“各種季風洋流都搞不懂”,立刻就讓你代入到最好的那三年。

當懷念高中時,分享《獨家記憶》,可能不一定是因為你多熱愛這首歌,而是你想念和你一起唱歌的夥伴;

就像你分享《Wavin‘ Flag》,不一定是因為你還像高中那樣每週踢球,而是你忘不了那一屆世界盃,那次一起歡呼的人;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2015年01月26日,福建泉州,音樂是一個人的情緒表達,你總能從他分享的音樂中聽出一些故事

而你知道,對父母的愛永遠沒法張口說出來, 音樂就成了最好的替代。轉發《父親寫的散文詩》時,朋友圈真的不需要配上任何字。

而且,相較於文字,音樂本身的感官更加豐富[3][8]。你想說又說不出口的,還有林夕和張亞東幫你說出來。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想去過去的種種細節,畫面裡面躍現在眼前 /《跳皮筋》

更無法說出口的情況,比如被當做備胎,滿腹牢騷與哀怨還迫於面子不想明說,那就要巧妙一點,女生分享《鍾無豔》,男生則分享《七友》。

這樣來看,之所以選擇在朋友圈中分享音樂,最終目的並不止是為了得到幾個贊,或是簡單地表達情緒,而是尋求共鳴,找到一種歸屬感[9]。

就像在愚人節,總有人會不參與惡搞,而是動情分享一首《monica》,紀念去世多年的哥哥張國榮。刷到下一條,就看到有人分享吉川晃司的《モニカ》。儘管歌不同,但要表達的意思,你心裡都明白。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樂,是當代疼痛文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願意分享我們音樂列表的歌和我們愛的人,在網路時代我們願意在朋友圈去分享我的歌單 / 豆瓣《Begin Again》

確實,在一些人看來,朋友圈是小小的名利場,能一眼看穿你的格局、品味、眼光,所以每發首歌都要仔細考慮最終能展現什麼樣的逼格。

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在拿起手機卻無人可以聊天的深夜, 分享的每首歌裡,都是細膩而複雜的心情。

你不說我不說的那些話,音樂會說出來。他不懂她不懂的那些心情,總有一個人會懂,一句評論就能告訴你,你不是夜色裡獨行的旅人。

也就是在一首歌裡,我們想說的,都已說了,我們想聽到的,也都已聽到了。

參考文獻:

[1]The New York Times Customer Insight Group。 2017。 The Psychology of Sharing: Why Do People Share Online?

[2]Patrik N。 Juslin。What does music express? Basic emotions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 4: 596。

[3]¿Qué relación hay entre la música y las emociones? retrieve from

https://

universodeemociones。com

/musica-y-emociones/

[4]Tammy English &Laura L。 Carstensen。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mornings and the evenings: consideration of age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emotions by time of day。Front Psychol。 2014; 5: 185。

[5]王昕,關濤。負性音樂情緒的神經機制對比研究[J]。中國音樂,2019(04):143-149。

[6]Serotonin: What You Need to Know retrieve from

https://www。

healthline。com/health/m

ental-health/serotonin#functions

[7]Fernández-Sotos, A。, Fernández-Caballero, A。, & Latorre, J。 M。 (2016)。 Influence of tempo and rhythmic unit in musical emotion regulation。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10, 80。

[8]Why music has a hotline to our emotions retrieve from

http://www。

bbc。com/future/story/20

150918-why-music-has-a-hotline-to-our-emotions

[9]The Psychology Behind Why We Share on Social Media retrieve from

https://www。

shutterstock。com/blog/t

he-psychology-behind-why-we-share-on-social-media

標簽: 分享  朋友圈  音樂  歌曲  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