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為什麼精神分析會被現代心理學拋棄?

作者:由 羅林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5-01-22

這個問題對於精神分析好像有點偏見,不過喜歡心理動力學的我也想挑戰一下:)

先不回答精神分析為什麼會被拋棄,而是先講個精神分析是如何被創立的故事。這就要先談談精神分析的祖師爺弗洛伊德。

——————————

年輕的弗洛伊德,首先是一名醫生,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專業。他最初的研究興趣是神經科學(現在看來也很高大上的學科吧)。不過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他只好成為精神科臨床醫生。

這是弗洛伊德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從高大上的神經科學進入魚龍混雜的神經症領域。

看來即使是精神分析的祖師爺,也是略不情願地進入神經症領域的(好像醫生選精神科都有些糾結)。在神經症領域,當時幾乎沒有一個統一學術體系,基本上都是自說自話,弗洛伊德也只能努力自學。

當時的神經症學說,有很多不同觀點。一種認為就是腦子出現病變的,弗洛伊德開始也這麼想,人家原本興趣就是神經科學嘛,無奈當時儀器沒那麼高階查不出來。還有一種認為,神經症和個案之前生活經驗和思想有關。這種觀點在沙可創立的巴黎學派很盛行。弗洛伊德對這種觀點很感興趣,從維也納千里迢迢來巴黎求學。他在求學中發現,

看似神經問題的症狀,比如癱瘓、失憶,不是來自神經病變,而和個案想法有關。開始接受這種觀點,是弗洛伊德人生的第二次轉折,也意味著他開始真正進入心理學啦。

如果神經症來自心理問題,那麼應該如何改變呢?當時有兩種方法,電擊療法和催眠療法。弗洛伊德試過電擊療法,沒有用,那只有用催眠療法咯。催眠療法認為,可讓個案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可以執行清醒時做不了的想法或任務。弗洛伊德和同事發現,催眠狀態下個案能回憶起清醒中想不起來的事情。為什麼這些事情清醒時中想不起?當時很多人認為,催眠激活了特殊的意識狀態。

弗洛伊德的假說不同,認為事情想不起來是因為壓抑。他進一步發現更大的秘密,導致壓抑的是性禁忌,這是弗洛伊德人生的第三次轉折。

性禁忌之所以成為秘密,不是大家對此一無所知,而是大家都知道卻不願說。弗洛伊德正式提出觀點之前,醫學同行已把一些女性神經症歸為“婚床上的秘密”。有醫生在轉介女個案時,就私下和弗洛伊德透露,是處女身份讓個案焦慮,醫生知道藥方卻開不出來。這些共識在醫生中流傳,卻沒人敢真正說出來。而弗洛伊德表示,自己有勇氣把觀點公之於眾。這樣看來

,弗洛伊德就是皇帝的新裝裡的小孩,說出那個時代的道德秘密。

同時藉助對神經症的研究,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的雛形——衝突理論。

弗洛伊德開始還是用催眠療法。催眠療法的治療思路是,透過在催眠狀態灌輸合理觀念,對抗個案原本的病態觀念(有沒有聯想到認知療法的不合理思維哈)。但弗洛伊德發現,催眠療法有些後遺症,似乎解決不了深層問題,而且如果治療師和個案關係惡化,催眠最初的效果也會無影無蹤。

一次偶然中,他發現和個案自由而又坦率的談話,也能幫助其回憶並緩解症狀。這就催生了基於自由聯想的談話療法,這也是弗洛伊德人生的第四次轉折。談話療法中,弗洛伊德發現敘事和言語對心理的力量,分析中也越來越熟練運用比喻和故事。

——————————-

這是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的大體情況。故事想說明什麼呢?什麼讓弗洛伊德擺脫當時神經科學和催眠治療的限制,創立以心理衝突理論為基礎的精神分析談話療法?

故事中,弗洛伊德人生中的四次轉折,前兩次是被動的,可以看成是命運的巧合吧;而後兩次是主動的,起作用的是他在臨床實踐中的誠實態度。他沒有固執於當時主流的神經科學觀點(雖然他心裡面真的非常喜歡),沒有迴避當時習以為常的道德禁忌,也沒有盲從當時流行的催眠療法。而是從臨床案例入手,從和個案交流入手,最終發展出不忽視衝突、保持中立性又重視治療關係的真誠對話。中立性、處理移情、強調解釋,是核心三要素。

精神分析需要坦誠的能力

,因為它更強調自由而又真誠地交流,治療過程中它更需要真實面對理解自己,某種程度上是對世界觀和人格的自省和重塑。精神分析中的改變:一方面是改變對自己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是藉助關係的互動。

有的學者認為,精神分析已經脫離醫學治療的範疇,而是基於自我反思和人際溝通的道德哲學對話。精神分析認為,言語對於心理有顯著的力量,而坦誠的對話可以促成自我的整合昇華。堅守道德哲學對話的傳統,這或許就是本是醫生的弗洛伊德,帶給我們真正的思想財富。

不能不承認的是,

精神分析(及繼承者心理動力治療)不是一門科學,而一門探索意義的詮釋學。

它會使用很多比喻,比如俄狄甫斯情結、阻抗、本我、超我、口唇期、肛門期、裡比多。

這些比喻也會在討論中不停地重複討論,討論目的倒不是為了建立現代科學體系的宏偉大廈,而是在治療情景下產生有益於個案的新理解。

比如俄狄甫斯情節,過去討論性驅力和攻擊衝動,現在注重討論性別認同和競爭。這種變化也是符合時代變遷的(從維多利亞時代性禁忌到當代女性意識高漲),也能更好切入時代造成的心理問題。

所以用科學標準討論它,感覺有點對牛彈琴,人家本來就不想學現代心理學,成為學術象牙塔裡的科學嘛。雖說弗洛伊德創立驅力理論時,是想學當時生物學體系的,不過也是很快被自己和後繼者拋棄的。接下來的地形理論和結構理論,是運用敘事和比喻的方法,討論自我的意識和結構。

它的有效性,基於臨床實踐經驗,也來自個案感受。很多精神分析治療師不接受科學評判

標準,認為自己治療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要理解的是當事人獨一無二的感受。畢竟,治療離開了當事人,就會很空洞乏味。

對於被贊最多的回答中認為,精神分析基於錯的人性假設:人是過去環境及童年養育的產物,我不認可,更不認同精神分析認為人不可改變的。這本是顯而易見的,人不可改變,還做什麼心理治療!硬是要講

精神分析方法論,是基於演化哲學的歷史科學:歷史事件是不可複製不可預測的,無法簡單歸納為一般邏輯準則。當然從事後回溯的角度,我們可能看出一些軌跡。但這不意味著歷史發展有方向,我們面對未來有自己的選擇,當然也受到了一些環境制約。環境和主體的共同作用,才能促成未來的改變。

根據這種演化哲學的歷史觀,精神分析的治療思路是,

透過探索過去和現在的意義,治療師促進個體行為的改變,重建經驗和感覺的組織方式。同時精神分析非常注重個案主體能動性,認為精神分析治療成功的首要因素,讓來訪者有參與感並信任治療關係,鼓勵他們談任何想要談到話題。

因為注重治療情景,所以精神分析對治療關係的討論最多最深的,比如阻抗、移情、防禦機制、客體關係。以至於其他取向討論治療關係,也繞不開精神分析的理解。現在心理治療療效研究,認為治療效果三成靠治療關係,可以感受到精神分析的貢獻之大。

至於哲學基礎過時的說法,我只能呵呵。

沒有任何哲學命題會過時的,連柏拉圖哲學現在都在討論。時代都會根據社會特點,用新方式討論舊哲學。

精神分析的學說,也不是用哪一種哲學基礎可以概括的。敘事學,現象學,演化論,在它的身上都有痕跡,但又不能完全套住它。因為它的根基不是啥理論框架,而是臨床中個案的談話資料。

根據臨床諮詢的事實,理論是可以不斷修正的,現代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也變成依戀研究和客體關係理論。

不過說精神分析學派集權結構,這倒是實話,也是精神分析有些衰落的重要原因。精神分析學派歷史上的分裂太多了(大概繼承中國人常說的窩裡鬥傳統)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分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決裂,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萊因的學派對立,科恩伯格和科胡特的論爭,國際精神分析協會開除拉康,連認知療法的創始人艾利斯也曾是精神分析中人,後來忍受不了學派內部的專權結構分道揚鑣。當時精神分析的訓練非常僵化,嚴苛到個案的問題都不能正面回答,全部都得繞圈子反問以示中立,弄得新手諮詢師面對真實的個案戰戰兢兢不知所措。不過現代精神分析也與人本觀點擁抱融合了,當事人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

說到精神分析和故事的關係,有人可能會譏諷精神分析只講故事。可是我卻自豪地說,這正是精神分析的魅力。

故事敘述的力量遠比乏味的理論邏輯大。我們的生命不就是一個個故事麼?我們與生俱來產生擁有願望幻想,但在現實壓力打擊下產生很多挫折,挫折構成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內外在衝突,這些可看成我們生命故事情節衝突的核心要素。解決這些衝突的努力就是我們生命故事最激動人心的劇情。精神分析就是其中的一個方式,它告訴我們應該坦誠地認識自己,在自我對話中促成生命的昇華。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治療的實際目的是治癒病人記憶中的所有傷害。精神分析是:“擁有自我的一次終局行動,是一個人對自己歷史的佔有。但這並不是全部,因為一個人的故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一種語言現象,以內精神分析是在閱讀我們的全部經驗時語言能在多大程度上深入其中的一個證明。那麼,我們最終能得到的就是一套虛構的解釋,這套解釋不僅僅是以真理的形式令人滿意,而且是作為真理的形式讓人滿意。”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斷解讀精神分析的故事,去嘗試發現和擁有自己的力量。

希望透過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可以整理我認同的心理諮詢哲學。同樣歡迎點贊。

(本文弗洛伊德故事主要參考《弗洛伊德的躺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