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作者:由 山村靜聽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01-25

大儺祭禮有多少年曆史

2020年的春節已經邁著轟隆隆的腳步到來,外面到處購物的場所人頭攢動,喧囂異常,家裡也是除塵換新,一派忙亂的景象,大家都被這繁忙與熱情感染,也許很少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對春節會抱有如此的熱情,以及春節背後的起源的文化內涵。

而我近段時間剛好看了一本《春節與除夕》的書,知道了許多春節的文化和習俗的由來,於是我趁著過年一身輕鬆,向大家介紹一些本書中的內容,瞭解一下我們的春節習俗與文化起源。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今天我就以大家平常對過年的三種說法除夕、過年和春節,來闡述一下春節的起源和文化內涵。

一、除夕之說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華人可以不遵從其它任何中華民族的習俗,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不過年。因為沒有年的一年,華人會心理空落落地,會認為自己剛剛活過的一年是沒有意義的。

而年前最後一晚的歡聚,則前塵往事煙消雲散,苦也罷樂也罷,來年一切從頭來過,有怨的人在新年的鐘聲敲過之後見面道聲恭賀,誤會嫌隙就會瞬間冰釋。

1、除夕源於一種驅鬼祛病消災、祭神祭祖的祭祀活動

追溯春節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這從我們每家每戶堂屋正中的牌匾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無論是什麼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名,但無論是什麼堂名,牌匾中央都會有一行“天地君親師位”的特大行文,旁邊附祖考、司命等小字,層層散開是如家訓的對聯和慶賀新年的吉語對聯,而行至大門處,則是那幅最顯眼最具標誌性的賀春對聯。

而堂屋正中的堂名、對聯等每年除夕更換一次,然後行三叩九拜之禮,便是先祖祭祀活動的改良。“除夕”是指一年中最後一天的晚上,從字面上看歲末除,就表達了一種驅逐祛除之意。《禮記·月令》中說,歲末第一要務就是“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有司”是指掌管驅疫的官吏,“旁磔”是指在四方之門分別披掛肢解的牲畜。至於“大儺”,則是與“旁磔”一樣是一種驅邪手法。據《周禮·夏官·方相士》中記載,專驅鬼怪的“方相士”由武夫擔任,他們手掌蒙態皮,頭戴黃金面具,穿黑衣紅裙,執戈揚盾,運動時還要呼“儺!儺”,這就是“大儺”的具體手法。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而“寒氣”不僅表示的是冬日的寒氣,還指一切病情瘟疫。古時的人們相信這些敬神驅鬼的手法,可以避一切災祛一切病,而年前這晚最後的一送,則可以迎來新年新氣象,因此有“除夕”一說。

2、“除夕”的神話傳說

真正的敬神驅鬼的祭祀活動,從臘月初八就要開始,直至年前最後一晚真正結束,由“除夕”把這一活動推向高潮。而關於“除夕”的說法,還有另外一個神奇的故事,讓這一活動更具神秘性。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兒,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兒吃掉。老百姓對夕恨之入骨,但又沒有辦法。

當時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很好,養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找夕,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沒人知道它到底住在哪裡。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七郎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要來。於是,七郎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把夕嚇出來除掉。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正好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有點兒鬥不過七郎和獵狗,想逃跑,卻被被獵狗咬住後腿不放,於是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這是“除夕”的神話傳說,至於是否真實已無可考,但關於“除夕”一詞的最早出現,則見於見於古代文獻《風土記》,書中道“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夕之夜,互相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除夕這一天,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天,它讓我們在這一天辭舊迎新,萬家團圓,一起圍爐夜話迎新年。

二、過年之說

常言道“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充分顯示了農耕社會大人小孩不同的期望,但也說明了“過年”是我們最通俗的說法。

1、“過年”是對豐收的慶典活動演變而來

至於“年”字的來歷,則來自於農耕社會人們對於豐收的期望,甲骨文上的“年”字模樣,就是一個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穗,喜獲豐收後慶祝的樣子。

因此,“年”字的起源,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載:“年,谷熟也”,也就是說,“年”被人們視為五穀的一個生長週期。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而“過年”,就是對豐收後的慶典活動的稱謂。大家辛勞一年,平時省吃儉用,但過年時,再窮的人家也得備上八大碗大吃一頓,以賀來年豐收。關於我們年桌上必備的寓示著“年年有餘”的魚,就是這種期望流傳下來的最顯著的標誌。

2、“過年”的神話傳說

與“除夕”一樣,“過年”也有著一個神秘的神話傳說,其實“夕妖年獸”,就是一卵雙胞的兩個怪物。

而與夕妖不同的是,年獸是一種頭長觸角,長居深海的怪獸,它兇猛異常,都只到每年除夕之時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性命。於是,每到除夕這天,人們人人自危,生怕被年獸所傷。

然而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老人,他看到鄉親們匆忙恐慌的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他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

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卻笑而不語。在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裡,但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

年獸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它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就要衝進門時,卻聽見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這時,婆婆把家門開啟,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獸一見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都十分驚奇。到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原來乞討老人是來幫助他們驅趕年獸的,於是她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事情,並把驅趕年獸的方法告訴了大家。

後來每年除夕,家家戶戶燭火通明、貼紅對聯、燃放鞭炮,人人關緊大門在家守更待歲便成了習俗。到了初一一大早,大家還就早早出門走親串友開始互相道喜問好,談論一夜的所見所聞,慶幸一切都好,一起展望新的一年。

年一過,一切都是新的,新年新氣象,人們就開始了新的一年。

三、春節之說

新年的門一開,就是春節了。新年的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活動,初一派發壓歲錢互道恭賀、初二回孃家祭財神、初三睡個飽、初四迎灶神接五路、初五迎財神開集市、初六大掃除送五窮、初七人日節、初八放生、初九拜天公……春節要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

那大家知道春節之說又是因何而來嗎?說起春節,就不得不提萬年曆。

1、萬年曆的來歷

我們知道,除了我們常用的扯歷、掛曆、檯曆,很多人家裡都會有一塊記有陰曆、陽曆,時間不停自動翻滾的計時器牌匾,被稱作萬年曆。至於萬年曆,你可能和我以前一樣,在沒看過《春節與除夕》之前,根本不知道何為萬年曆,只以為“萬年”是表示時間的無涯,但“萬年曆”中的“萬年”指的卻是一個人名。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

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於是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用來測定一天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用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萬年發現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有不測風雲而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國君講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並建立曆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青年萬年經過長期的觀察,精心的推算,後來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但是當他把太陽曆呈給當朝國君時,他已滿面銀鬚,老得不成樣子了,而當時的國君祖乙已死,接過太陽曆的當朝國君是祖乙的繼任者。

新國君深為萬年一生的精心與付出而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這也就是萬年曆的來歷。所以,我們過年時掛的壽星圖上的銀鬚老叟,其實就是萬年。

2、萬年曆下定春節

在祖乙還在世時,太陽曆已初成。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知道太陰曆法已初步完成,就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石壁上刻著一首詩,詩道: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12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祖乙一錘定音,這便是春節的來歷。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但是,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卻並不一樣。夏朝以農曆一月為一年之首,商朝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周朝以農曆十一月為歲首,秦朝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春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於漢朝。那是公元前104年,即漢太初元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後2000多年,我國沿襲了這一曆法體制。

大話過年丨從中國新年看春節的文化起源和內涵

於是,除夕、過年、春節三節並處,成為了我國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考慮到全世界使用的公曆紀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把公曆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的決議。

現在我們有兩個新年,一個是公曆新年元旦節,一個是農曆新年春節。而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淵遠流長,人們普遍對春節新年更有認同感,這不是可以靠人力和時間可以淡化的文化之根。因此,一到春節前後,人們就開始自發的舉行各種慶典活動,以迎接春節的到來,而國家的假期安排,更是考慮到人民的情感需求,總會給大家安排一個長長的假期,讓我們可以盡情地探親訪友、聯絡感情,使我們能夠深深地浸入到中華民族的這種根脈文化當中。

標簽: 春節  除夕  萬年  過年  萬年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