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如何評價印度12億人36年僅獲1枚奧運金牌?

作者:由 於睿寅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3-25

這個話題我曾經寫過很多文章,其中2016年裡約奧運會期間寫的那篇最為切題。

雖然有些事實2年多以來已經有所改變了,但那時候的很多論斷到現在還說得通。下文所有資料及事實均精確到上屆奧運會為止。

【邊界】人口第二的大國沒獎牌 印度人怎麼看

開賽至今仍未登上獎牌榜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總算在女子體操賽場上迎來了嗨點。剛剛在巴西度過自己23歲生日的印度姑娘迪帕·卡瑪卡躋身女子跳馬決賽,創造了印度體操史上的紀錄。印度人的興奮不難理解,畢竟他們在奧運賽場的“處女地”太多,每走一步都可能是前無古人的。

並非有心揶揄我們的南亞鄰居,但在上一屆6枚獎牌(2銀4銅)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並非易事,縱然為印度奧運代表團送行的莫迪總理期望頗高。自1900年首次參加巴黎奧運會,印度代表團迄今一共只獲得26枚獎牌(9金6銀11銅),而最近30年更是隻有一枚金牌入賬。與世界第二的人口和超越中國的經濟增速相比,的確有些尷尬。

對於這一令人費解的現象,印度人自己都不見得能給出個系統的解釋。與奧運賽場的乏善可陳相比,最近一個奧運週期內印度在職業體育領域的資本投入可謂不惜血本。不僅F1、NBA等世界頂級聯賽有不差錢的印度老闆進駐,本土的板球聯賽(IPL)也成為響噹噹的高薪聯盟,而看似群眾基礎一般的足球聯賽(碰巧也叫NFL)更是成了過氣球星的養老勝地,讓印度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這不又讓人再生疑問。參賽規模已經不小(本次約有110人)的印度代表隊,何時才能取得與其國家之雄心、土豪之揮霍相稱的奧運成績呢?基於我對於印度現狀的粗淺觀察,先拋磚引玉談一下我的思考。

如何評價印度12億人36年僅獲1枚奧運金牌?

2008北京奧運會男子10米氣步槍冠軍阿比納夫·賓德拉

體育,有錢人的遊戲

印度代表團在里約離獎牌最近的一回,是在第三天的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上。國民偶像阿比納夫·賓德拉(也是此次代表團的旗手)以0。1環之差與銅牌失之交臂,在遺憾中告別了他最後一屆奧運會。但賓德拉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仍無可撼動,因為在2008年,當時26歲的他射落了印度近30年來的唯一一枚奧運金牌,而他回國後也理所當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來自國家、邦政府和各種協會的現金獎勵自不必多說,印度鐵路部長甚至宣佈給他終身頭等艙的資格——印度鐵路什麼樣,你們都不會陌生吧。

當時賓德拉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贏了金牌當然很高興,但金牌不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

這聽著像是謙虛的言辭,但賓德拉說的可是大實話。他的父親是全印度最大的射擊用品銷售商,自小家境富裕的他在美國讀了MBA,在德國學的射擊,平時訓練甚至不必邁出家門,因為家中就有專業的射擊場。最終的成功當然與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不得不承認在印度從事體育,又像賓德拉這樣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幸運兒,如鳳毛麟角。

不如換一種說法——倘是出生在賓德拉這樣的富裕家庭,家長很少會將孩子送去從事競技體育。

如何評價印度12億人36年僅獲1枚奧運金牌?

印度冬季專案的標杆,無舵雪橇選手西瓦·克沙萬

下面來說一個沒那麼幸運的,或許國內很少有人認識他。西瓦·克沙萬,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冬季專案選手,而中國媒體在報道索契冬奧會時甚至只以“印度選手”四個字一筆帶過。很難將印度和冬季專案聯絡在一起,而他卻在亞洲賽場多次為印度摘金奪銀。克沙萬的母親是義大利人,早在2002年他就曾接到代表義大利出征冬奧會的邀請,但是拒絕了。更讓人心酸的是,克沙萬是以獨立運動員的身份踏上索契的冬奧賽場的,因為彼時印度奧委會遭到了禁賽。

毫無疑問,無舵雪橇也是特別燒錢的專案,而印度國內甚至沒有標準的雪橇賽道。早年間,克沙萬是把滑板系在汽車上在公路上訓練的,這樣才能模擬正式比賽時130多公里的時速。這才是真正的開掛民族。

克沙萬家境不差,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赤貧”,但仍無法支付高昂的訓練和比賽費用。為了備戰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他請了一個美國教練指導訓練,而高昂的開支逼得他不得不自己去找贊助商。事實上,他在這些年裡多次遇到沒錢維繫的尷尬境地,而尋找贊助商的過程也是四處碰壁。原因很簡單,這項運動在印度曝光度不高,這或許也同樣是克沙萬無法從國家獲得足夠資金支援的原因。

在本屆奧運會之前接受BBC採訪時,克沙萬再次呼籲印度建立完善的運動員選拔、訓練體制,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更大的尷尬,或許如印度奧委會主席納拉揚·拉瑪昌德拉所言:“體育永遠是排在教育後面的第二位選擇。”

其實賓德拉和克沙萬都算是幸運的。和網球選手米爾扎、羽毛球選手內瓦爾,甚至國際象棋選手阿南德一樣,成就國家和個人的榮譽,成為民族的寵兒——但在他們背後,還有多少難以維繫的夢想?印度當然不缺乏對於奧運選手的財力資助,譬如2001年成立的“追逐奧運金牌”(Olympic Gold Quest)專案,就讓射箭、田徑、羽毛球、拳擊、射擊和摔跤等專案的近60名選手受益,而其中4人在倫敦奧運會上登上了領獎臺。但是由於在專案、水平上苛刻的挑選條件,讓更多心懷奧運夢想,甚至像卡瑪卡這樣可能為印度開拓“處女地”的非熱門選手,在自然淘汰機制中亦步亦趨。

不得不說,“舉國體制”在奧運奪金方面的確是被證明的有效之舉,而在印度想要讓各級財政支援各級體校從選拔、培養到出成績的全流程,有點難。

天性?樂觀者的滿足

你或許會說,上頭說的例子還“不夠印度”,在中國以及多數經濟基礎不夠雄厚的國家都存在這樣的窘境。那我們來聊一些更加印度式的原因。

印度在歷屆奧運會上的表現的確拿不上臺面,但是印度在其他一些地區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中卻有值得驕傲的資本。印度在亞運會上總共拿到139枚金牌和616枚獎牌,金牌總數排在中日韓和伊朗、哈薩克之後,位列第六,最近幾屆金牌數都在兩位數;在南亞運動會上,印度更是不可撼動的霸主,12屆比賽共奪金1088枚,比排名第二的巴基斯坦的3倍還多。在南亞這一區域,有3個人口過億但在奧運會賽場建樹寥寥的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如果你覺得亞洲的比賽說服力不夠,那再瞧瞧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的英聯邦運動會。雖然在20屆中僅參賽12屆,但印度的156枚金牌排在澳大利亞、英格蘭和加拿大之後,高居第四。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新德里在2010年還主辦了當年的英聯邦運動會(雖然揶揄之聲不少),也讓這個國家萌生了開始申辦奧運會的念頭。

即便說這些比賽整體實力不強,或是西方大國不夠重視,但印度這些令人豔羨的數字後面必定不會毫無基礎。就拿亞運會來說,印度的139枚金牌分佈在多達20個專案上(田徑、摔跤、卡巴迪、拳擊、射擊和網球尤為突出),另外男足也曾兩次奪冠,這裡真的不是在黑誰……

競技體育的水平,其實和印度整體的國家定位步調還算一致,都是在從區域內的霸主逐漸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力量,只不過現在經濟增速等指標過於耀眼,襯得奧運會上的表現過於尷尬了。這次出征之前,印度體育部給代表隊設定的目標是10枚獎牌,但是開賽至今還沒有打破零蛋。印度官方沒有特別提金牌,畢竟他們有望奪金的專案(如射擊)偶然性太大,而是對外宣稱從2008年的3塊獎牌到2012年的6塊,已經是不小的進步。所以這次的目標定得還算合乎情理,雖然很可能要失望。

如何評價印度12億人36年僅獲1枚奧運金牌?

里約奧運會上歷史性躋身女子跳馬決賽的印度女子體操選手迪帕·卡瑪卡

事實上,印度人“樂天知命”的國民性與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不說完全對立,至少也算是格格不入。一個很明顯的表徵是印度很少去拓展所謂的優勢專案,有一定實力的始終是那些從英國殖民時期就一以貫之的專案(如板球、曲棍球、網球、馬球等),而那些偶有驚豔表現的專案更多是一人之力,很難形成有實力衝金的集體(如上文提到的賓德拉和克沙萬)。這似乎也能解釋印度為何在最近幾十年的亞運會上,金牌數都出奇穩定。

那句被《三傻大鬧寶萊塢》唱紅的“All is well”或許更能解釋屬於印度人獨特的“樂觀病”。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以及千年未絕的種姓制度,都幫助形成了印度人樂天知命、絕少改變、不求僭越的滿足個性。其實出身低種姓、代表人民黨的莫迪比之他的多位前任,在風格和追求上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開始不滿足於競技體育與國家發展目標不契合的現狀,甚至喊出了到2020年躋身金牌榜前十的口號——這聽起來是很“不印度”的目標。

不過印度學者也說了,在爭取更多金牌和獎牌的同時,印度不打算跟倫敦奧運會上拿到88枚獎牌的另一人口大國拿來相比——看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樂觀哲學,印度人也挺懂。

嗨點,看熱鬧的玩法

印度也有鍵盤黨。上文說到的賓德拉失金之後,印度網名也有各色或調侃、或罵街、或過度發揮的留言。譬如——“如果有人力車比賽,有撿牛糞比賽,或者吐馬沙拉的比賽,我們或許能拿到一些獎牌”;“印度政府沒有時間研究體育文化,時間都花在了不能吃牛肉、拉選票,強姦等話題上”……還有一些不宜登出的內容,略過。

不得不說,讓印度人民夠嗨的體育時刻,似乎與他們那麼近又那麼遠。印度老闆拉納迪維收購薩克拉門託國王隊,然後又簽下“印度姚明”——加拿大裔的西姆·布拉爾,印度籃球迷歡聲一片。但我有次採訪到布拉爾時,他說自己是看著文斯·卡特打球長大的,對於印度國內籃球發展得怎麼樣,不會比任何外國人知道得多。與此同時,印度男籃的最高光時刻,還是2014年亞洲盃戰勝中國隊那次。

賽車、足球也是一樣的道理。從印度力量車隊到皮耶羅、皮雷、阿內爾卡、特雷澤蓋這些到印超養老的超級明星,滿足了印度看客的嗨點,但對於本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卻難有幫助。近幾年國內、國際資本大肆進駐印度職業體育領域,看似一片繁榮,但要期望最頂尖的體育聯賽去“反哺”本國競技體育虛弱的根基,不太現實。

雖然印度的板球聯賽IPL也是國際最高水平的,但板球畢竟自1900年之後就再沒出現在奧運賽場上。有意申辦2024年奧運會的義大利首都羅馬,頗有讓板球重回奧運會之意,但那也是8年之後了。彼時印度提出的金牌榜前十的目標,不知完成了多少。

賓德拉、克沙萬,甚至是加拿大籍的布拉爾,都只是能象徵印度體育金字塔尖的那少數幾個人。更多的人則是堅持素食的印度教徒、過度肥胖不喜運動的胖墩兒(印度有近7億肥胖人口),或是終究不知氣槍、雪橇為何物的赤貧(約佔印度人口的1/4)。競技體育、職業聯賽的光鮮離他們的生活很遠,而即便是有條件觀看那些明星比賽的印度人,在滿足了短暫的嗨點之後,也很難期望他們憑著一腔熱血把孩子也送上這條道上。

就好像印度政客但凡喊出“體育超級大國”的口號,印度的各種論壇裡總有呼籲先修好我們村廁所的聲音,然後順帶著嘲諷一下巴基斯坦——巴鐵人口2億多,世界第六;迄今拿過3塊金牌,世界第70。

如何評價印度12億人36年僅獲1枚奧運金牌?

曾經短暫效力NBA薩克拉門託國王隊的加拿大籍印度裔球員西姆·布拉爾

國際奧組委主席巴赫去年對印度說,你們重返奧組委才一年,現在提申奧恐怕不太合適吧?於是這個夢想和躋身金牌榜前十一樣,繼續往後推延。

或許印度人視為自身發展一大優勢的人口紅利(即35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65%)終有一日會發揮作用,先祝福我們的南亞鄰居吧。

————————————————————

2018年平昌冬奧會,印度選手更是奪牌無望,重在參與了。除了一些先天不足的原因,導致印度在冬奧專案上遲遲無法取得突破的體制機制弊病,我也寫了兩個故事來探討一二。

Raying Yu:傑狄士·辛格:沒有印度國旗的滑雪衣

Raying Yu:“溼婆”克沙萬:無舵雪橇的開掛人生(上)

摘錄一段克沙萬對於印度體育管理者和主管部門的直觀印象:

儘管已是印度冬季專案不二的代言人,但比起別國運動員給他的尊重和禮遇,克沙萬從印度方面很難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支援——講真,不幫倒忙就不錯了。

就拿4年前的索契冬奧會來說。由於印度奧委會被國際奧委會中止會員資格,克沙萬隻得以獨立運動員的身份參賽。但是到了奧運村門口,卻發現因為印度奧委會的相關證明檔案沒有及時送達,自己連進都進不去。後來比賽時,克沙萬的雪橇還是找韓國選手借的,結果成績還比雪橇原來的主人好。

去年12月在卡爾加里舉行的世界盃上,克沙萬又遇囧事,雪橇居然在比賽前損壞了。這一回,借給他裝備的是一位克羅埃西亞的女運動員。估計是白人女選手的身形天生要大些,克沙萬拿來一試正正好,這才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比賽。

對於克沙萬這個級別的選手,一套基本款的雪橇大概要花費5000美元左右,這佔到了他每年訓練費用的一半。這還沒計算遍及世界各地的差旅費用。印度官方的支援,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申請,但十有八九聽不見聲響,他也早就見怪不怪。就拿平昌冬奧會來說,克沙萬其實從去年4月就向印度有關部門申請資助,在遲遲未有迴應後只得尋求外部的企業、個人贊助。不過後來印度的“瞄準奧運領獎臺”(Target Olympic Podium)計劃倒是撥下一筆款子,200萬盧比(約合20萬元人民幣),不過也剛剛夠付清他之前訓練的欠款而已。

克沙萬經常把無舵雪橇的體驗比作太空飛行,因為在高速透過滑道時,時常要承受自身體重十數倍的重量。雪橇運動員英文叫pilot,對於飛行的超重有著切身的感受。

但遺憾的是,印度作為在航空航天領域有不俗實力的國家,卻讓近20年堅守在滑道上的克沙萬如此窘迫。

克沙萬自己都說:“印度的體育部門,都是一幫沒有體育背景的人在做主。”

不過也並非毫無希望。就在去年,曾經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飛碟雙多向比賽中射落一枚銀牌的拉賈瓦爾丹·拉托爾,被任命主管印度青年事務與體育部。克沙萬對這一任命非常期待,認為這對於印度體育發展具有轉折式的意義。

暫且相信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經常來得太遲。克沙萬要退役了,或許他日後作為教練,能沐浴一陣清新的Wind of Change。

————————————————————

至於組織承辦奧運會、亞運會這樣大型賽事過程中,印度式的低效和推諉,大概從1951年,印度人發起並主導的第一屆亞運會的艱難誕生就可以得知一二。詳細可以參考我去年寫的這篇文章:

亞運會是怎樣誕生的?竟然來自“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印度式嘗試_體育_騰訊網

————————————————————

其實比起印度,他們相殺不相愛的鄰居冤家巴基斯坦,在競技體育方面的現狀更加糟糕。即便曾經全世界聞名的板球冠軍隊長當了總理,改變起來卻依舊艱難。詳細可以參考我去年寫的這篇文章:

人口兩億多總理是球星 為何“巴鐵”在亞運會都一金難求?

標簽: 印度  克沙萬  體育  奧運會  雪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