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作者:由 布衣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1-29

開始瞭解路易斯·康是在大二的時候,常聽人說,康在建築史上起到了連線現代與後現代的作用。回想起來,在柯布與密斯那種水平向空間構成主宰下的時代,康的建築總是體現出中心的,垂直的形態,似乎是因為想要遠離流行,追求不變的東西。所以說,當我們產生建築是什麼的想法的時候,就不能不研究路易斯·康的作品了。

透過分析作品的構成是研究探討建築的關鍵。原口秀昭的方法是從平、立、剖、效果圖等構想出軸測圖,併到實地參觀。

本書作為其研究成果之一,其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五章之前依從時代順序展開對均質空間演變的闡述,而均質空間解體的過程可以從路易斯·康的大型建築中明晰的讀取到,從第六章開始是將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路易斯·康的作品與其他建築師的作品相比較。

邁向均質空間的路程

歐洲的傳統建築被稱為“牆 的建築。這種叫法來自於水平方向上厚重的牆體構造明顯表現出空間的向內側封閉,而在垂直方向上則可能比較自由這種特性。現代建築中空間的產生與演變,也可以說就是從這個 “牆的空間”向“水平板式空間”變化的過程。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均質空間

密斯的空間構成有這樣一種明快的變化——由透過複雜的操作實施“牆的空間”的中心性解體,形成偏心性的性格,進一步減弱其動態性質,從而走向均質性聚集的“水平板式空間”。

密斯的“均質空間”,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水平面所限定的空間,其垂直面都是透明的玻璃,從內外都能看出平滑的水平面相分離的無柱空間”。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從均質空間脫離

在耶魯大學藝術館可以看到新的變化。

由頂棚的正三角形(正四面體)框架和樓梯的圓與正三角形等純形態控 制空間;

透過柱子限定空間的輪廓,結構單元=空間輪廓;

背面面臨公園一側開放的巨大玻璃牆面與臨道路一側封閉的實牆面相對應。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頂棚的正四面體網格

構成演變(1):

如果說耶魯大學藝術館(1951〜1953)以前的許多作品,是現代建築的構成。從這個藝術館開始,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等網格被使用,表現出了左右對稱,開始追求結構單元與空間單元的一致。

空間單元的分離

路易斯·康發展的空間單元的分離以如下順序發展演變:水平板式空間—幾何學網格的運用—空間單元的分離與其動態佈局—空間單元的分離與其靜態佈局。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猶太社群中心的”雙重網格“

構成演變(2):

從費羅企特住宅(1951〜1954)開始,有意識地分離空間單元。這個住宅將正方形的空間單元每隔120°旋轉一下,強調它的單元。接下來的德·沃爾住宅、阿德勒住宅、猶太社群中心日間夏令營也是同樣,可以看出均是強調單元的隨機佈置;

構成演變(3):

透過動態的構圖強調單元。路易斯·I·康思考出雙重網格方法,由此在單一系統的靜態構圖的同時,使各空間單元獨立。猶太社群中心(1954〜 1959)的正方形雙重網格是這方面最初的例子。

空間單元的統一

路易斯康想尋找一種新的統一空間的方式,從原來整體建築形式的統一,到建築各個“小空間”被一個主要的空間分層級的統率。內容有兩點,其一是單元的統一依靠空間,而不是形體。其二是空間中心的統治透過兩種方式,軸線或圍合。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薩爾克生物研究院的空間以軸線統治

構成演變(4):

運用牆體體現構成始於莫里斯住宅(1957〜1959)。從這一時期開始,以前的以水平向為主體創造空間向以牆壁為主體創造空間過渡。在路易斯·I·康獨特的空間構成中,牆的作用非常大,但牆壁的真正表現如同這個例子一樣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事情了;

構成演變(5):

開始意識到中心也是在這一時期。市民中心(1950〜1957)是最早的透過中心加以組合的例子。但是,路易斯·I·康的中心概念得以顯著表現,還是從薩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社群中心(1959~1965)、第一惟一神教派教堂(1958〜1968)和戈登堡住宅(1959)開始的。被分離的空間單元透過中心分層次地加以組合,這個被命名為“牆的空間”的空間,在20世紀60年代作品中表現顯著,因此也可以說標誌著路易斯·I·康獨特構成體系的完成。

單中心平面和多中心平面

賴特發起的中心性的解體,繼承了歐洲近代建築的造型,從向心性的構成轉向離心性的構成,而康復活了被賴特解體的中心。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第一惟一神教堂中由中心向外同心圓式拓展空間的模式

向心的構成與偏心的構成

向心性——將向心的空間作為中心

偏心性——在均質中插入帶有差異的空間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孟加拉國會大廈

功能的排列與形式的排列

柯布西耶:自上而下,首先設計整體形態而後設計房間,按功能佈置房間

路易斯康:自下而上,首先設計房間而後組合各個房間構成整體,按形式佈置房間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規則連線與不規則的重合

對於中庭周圍的空間,柯布西耶是以直角座標為準則,規則地排列各種各樣的形態;而康卻並不顧及直角座標,不規則的佈置。對於形態的連線,柯布西耶是讓走廊等別的形態間隔出現,康則是將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角部兩者重疊連線。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雙層面板的構成

在現代建築中,作為原型運用的薄而無存在感的牆體一從建築本體脫離獨立設定,就更能強調出其與構造的無關。並且,透過牆壁上挖出的孔洞看到裡面的建築更能表現進深感和透明感。現代建築的雙層面板,其目的也在於消除建築物的重量感,創造透明感和進深感。

路易斯康的雙層面板是透過厚牆壁形成的,在其上面開挖的孔洞也是圓形和三角形這種具有象徵性的形態。康的雙層面板是調節氣候條件,創造外觀象徵性的裝置。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校舍和宿舍都採用雙層面板和縱深設定

玻璃的劇場與實牆的劇場

康的牆的空間套疊意在表現輔助空間與主要空間的確切;密斯則是一貫性的水平空間。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大跨度的空間

在大空間建築上,設計根據結構形式的如何選擇會有很大的變化。

柯布吊起屋頂,康架起地面。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威尼斯會議宮方案

縱向旋轉軸帶來的構成

四角設定核心筒的構成始於賴特;

四角設定交通核

一貫的入口通道與主軸線相脫離

中庭圍繞佈置開放辦公室構成(中央+半公共)

經康的繼承並展開,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將樓梯等佈置在其中的垂直交通井

將通道、管道等佈置在其中的裝置井

引入陽光,使經過幾次反射後的柔和光線進入室內的採光井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屋頂帶來的空間構成

低層建築的屋頂透過光的變化的中心進行層次統領;多層建築則是透過中庭貫通的中心控制

【筆記】《路易斯·I·康的空間構成》 beta

金貝爾藝術館中為使光線均勻反射而採用的圓錐曲線拱

構成演變(6):

在奧利維蒂—恩德伍德工廠(1966~1969)、金貝爾藝術博物館(1966~1972)和英國藝術與研究中心中,沒有牆的框架結構再度被使用。這種樑柱構成的空間不是現代建築的均質空間,被稱為是透過屋頂等強調單元的“屋頂的空間”的構成。20世紀70年代亦如此,同樣運用“牆的空間”和”屋頂的空間“,增加了構成的變化。

路易斯·I·康空間構成的演變

如果對以上構成上的演變加以概略的整理的話,我想可以劃分成以下4個階段

準備期—20世紀30~40年代 現代建築的構成,”水平板式空間“;

變革期—20世紀50年代網格的運用,空間單元的分離;

完成期一20世紀60年代透過中心來組織空間單元,“牆的空間”;

展開期—20世紀70年代由於“屋頂的空間”的出現,帶來構成的多樣化。

總的來說,這本書一直在詳細描寫康是怎麼做的,而不是像以往的建築理論書籍一樣,作者從來不講康為什麼這麼做。

這恰恰是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本人也讀過一部分建築理論的書籍,但在這些熟練運用從其它領域借用過來的專業名片語織成的文章中,還是感覺到一絲令人反感的東西。建築本來是樸素、簡潔、大眾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但是,形容建築的語言卻是模糊的、似乎是有意在模仿文學的表現,理論書籍一旦進入到對所謂理念的解讀就叫人感覺成了玄而又玄,不知所云的心靈雞湯式的閱讀理解。

對於建築師們的語言,還是從開始就秉承懷疑態度就好。我認為,與其透過語言,不如透過作品來學習更有益。

標簽: 空間  構成  建築  路易斯  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