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作者:由 藝書ARTBOOK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05-11

本文調研發表由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專案

北涼時期敦煌藝術沉浸式影像展覽”支援

本文發表於《藝術教育》2019年5月刊

摘要

裝置藝術從起源、發展、到未來,每一個階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是各藝術思潮,各藝術語言,以及各媒介之間碰撞的結果。碰撞可以造成顛覆,最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碰撞可以帶來融合,使裝置藝術兼具了多元化的藝術語言和觀念表達。碰撞使科學技術為藝術帶來更多的媒介選擇,每一次碰撞都帶來了改變,並最終形成了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和人類認知習慣的藝術表現形式。本文意在展現裝置藝術的成形和發展過程中因為不同媒介而在形式和觀念上產生的變化和發展。透過尋找該藝術形態的本源和發展軌跡,以及對藝術與生活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論述裝置藝術的先鋒化和實驗性趨勢。

關鍵詞

碰撞;現成品;裝置藝術;影像;媒介;新媒體

一.

由現成品的“拿來”到藝術品的“創作”

從現成品藝術到裝置藝術可以被認定為是藝術物種的進化,而其區別就表現在:前者更多的是將現成品較為單一的展示,而後者卻應用拼貼手法將觀念融入藝術作品中。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一)

“現成品藝術”又被稱為“實物藝術”或者“物體藝術”。最早的形式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創作,而是生活實物的“直接拿來”。代表作為馬塞爾·杜尚的《泉》(圖一),創作於1917年。如今,藝術家們把這種將生活實物“直接拿來”構建成藝術作品的創作形式看作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給人帶來意想不到效果的藝術形式。

近年,英國藝術界舉行了一項名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作品”的評選活動。其中不乏眾多非常具有影響力,被藝術界廣為稱奇的作品,然而評選的結果卻令人大為震驚:已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憑藉其“現成品藝術”代表作品《泉》獲此殊榮,而名列第二位的是被譽為“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作品《亞威農少女》。這一結果似乎更說明了“現成品藝術”對於20世紀藝術界的影響力要大於傳統藝術在創作手法上的突破。

隨著“現成品藝術”的影響和不斷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對現成品再加工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著迷。他們發現這是一種可以打破藝術門檻的藝術,只要懷揣藝術的理想便可以進行藝術深度和廣度的挖掘。相比傳統的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這種對於工業產品進行“調侃”的行為更為直接地表現出社會性。

現成品藝術在最初時,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正經的藝術形式。杜尚在意識到現成品藝術被追捧時就發出了這樣的觀點:“當我發明現成品藝術時,我原是想揶揄美學的,而新達達派的人卻揀起我的現成品藝術,還從中發現了美學價值。我把瓶架和小便池向他們的臉上扔過去表示挑戰,而如今他們竟會以為這些東西就是我對他們的讚賞不已。”將現成品充當藝術品,是藝術家在抄近道,還是在譁眾取寵?隨著藝術的不斷前行,答案出來了:這一切,不過預示著一種全新藝術形式的開始——“裝置藝術”。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二)

“裝置藝術”可以看作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在裝置作品中應用各種媒材,將實物直接呈現,把現實存在、現實生活、現實環境袒露於觀者面前,相較於傳統架上繪畫,更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如此說來,拼貼手法和空間應用等創作手段的介入,直接導致了現成品成為藝術作品,並逐步發展成具有空間錯置、懸空、分割、集合、疊加等多種形式的“裝置藝術”。(圖二)這些帶有“重組”意味的藝術作品,包含了藝術家的觀念和生活指向,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反思其背後的價值觀念。

二. 由“膜拜”到“審視”的藝術態度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是當時社會文明程度、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作品的觀念是否深刻和具有時代性,這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思想、內涵、知識結構和閱歷,更體現了藝術作品創作時期的時代背景。

當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產生之後,勢必會對整個藝術的發展狀態產生影響,就像狄波拉的漣漪一樣。而當現成品被當作藝術作品出現在公眾面前時,這一現象不僅掀開了裝置藝術的序幕,更影響了所有熱衷藝術評價和藝術欣賞者們的接受心理,這種心態的變化更能準確反映當時藝術思潮影響下藝術創作方式進展的新動向。當現成品被當做藝術放在大眾面前時,不光是藝術家,所有的人都開始質疑藝術究竟是什麼?當藝術包裹在工業的外衣下,經過工業洗禮後的藝術已經被賦予了全新的表達語言。藝術似乎褪去了神秘的面紗,似曾相識地臥在人們面前,等待著大眾去全新的認識。“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西方反叛的時代。藐視權威,公開叛逆,遊行示威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對裝置藝術家來說,美術博物館是藝術中傳統和權威的體現,自然是造反的物件。藝術家把生活從描金的畫框中取下,從大理石鑲嵌的虛偽中解脫。”【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裝置藝術這個將現成品陳列、重組、複製的藝術方式,最大限度地擴大了觀念在作品中的分量(圖三)。而這種對於現實、社會的關注和發洩,最直接地觸動了廣大觀眾,人們更樂意去這類作品中探尋和接受訊息,甚至以發現新的觀念作品為樂趣。平民化的藝術語言,包容的藝術形態,這就是裝置藝術被賦予的新意義。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三)

早期的裝置藝術家是先鋒和前衛藝術的代表,他們更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他們的藝術作品也更傾向於表現尖銳的社會現象,但是裝置藝術中所呈現出來的眾多非邏輯性、非再現的陳列,在觀念上構成了無窮盡的組合型別,藝術作品越發趨於個人化。如何儘快讓保守的氛圍接受這一藝術形式,於是藝術家們將展覽場所搬到了室外空間,進入破舊的民居、廠房和倉庫,以極為“平民化”的方式出現在公眾面前,這種展覽方式的改變被視為藝術普及的重要舉措。同時一邊將藝術帶給那些不進畫廊、博物館的勞動人民;一邊用這種方式反對把藝術隔離在生活之外的象牙塔似的博物館。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了生活。隨著訊息傳播技術的發達,人們的視野也更全球化。看作品的人,已經不用再對著那些似懂非懂、高高在上的藝術品,進行盲目地膜拜了。

用現成品為原料創作的藝術作品,其本身就帶著對社會的諷刺和先鋒觀念的表達,透過藝術作品與觀者形成共鳴,即使被嘲諷和被認為譁眾取寵也是心甘情願。藝術家製作作品的過程就是在審視社會,觀者參觀作品的過程就是在審視藝術。(圖四)所以,當大眾開始審視藝術時,藝術開始審視整個社會。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四)

三.科技為裝置藝術注入多元感知

作為20世紀最主要的藝術形式,繪畫與雕塑都相繼被應用到裝置藝術中,而作為工業文明對人類的又一大貢獻——影像,也隨著其採錄、放映、傳播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步被藝術家掌握,並最終與裝置藝術相融合。

受當代藝術的潮流影響,影像已經不再是扛著攝像機記錄和拍攝,也不是簡單的劇情疊加,更不是一味的鏡頭表演,導演和演員的置換關係。而是一種應用一切可掌握的媒介手段,結合攝影、攝像、表演、裝置以及戲劇化的敘述語言,並帶有強烈觀念性涉入的全新視覺形式變革。一改以往單一的佇立觀看的方式,讓觀眾可以進入影像氛圍、感受影像作品的全新表達方式——影像裝置藝術。

隨著新媒體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全息影像為代表的沉浸式影像作品和表現形式的行業應用越發深入,並在全球範圍內的不斷興起和流行。由於其具備的各種技術特徵,新媒體作品要實現沉浸式觀感,更多以來硬體裝置的除錯和軟體的配合。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五)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六)

在由筆者擔任課題負責人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驚鴻之殿—北涼敦煌沉浸式影像展”現場(圖五)(圖六),以虛擬視像來呈現千年莫高窟的神秘洞窟。主創團隊綜合美術館的空間特點和城市文化,將藝術與科技融合,以三維實體空間的形式再現早期敦煌文明,突破傳統的平面輸出和動態直觀的方式,希望將創作者們的體會以更具空間感的方式呈現給觀者。敦煌藝術對於人類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研究藝術樣式和人類美學的演變,更是透過鬼斧神工的繪畫和雕塑造型來探究其所傳遞出來的時代資訊和人文精神。課題組一直努力學習和研究敦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並鑽研如何將嚴謹學術報告以更直觀、更立體的帶領大眾“走入洞窟,走進文化”。以動態影像還原和深化敦煌藝術,將人文研究結果融入動態影像呈現,達成文物保護與藝術傳播的最大平衡。 加入人機互動的裝置藝術是全新的表現手段還是將演變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這一問題的結論已經不再重要,因為這一藝術類型已經深深地影響了藝術的發展趨勢和藝術生活的走向。

ARTBOOK藝書專欄:多元互動與感官體驗——解讀裝置藝術的碰撞色彩

(圖七)

《心房THE BODY IS A BIG PLACE》(圖七)作為一件綜合沉浸式裝置作品,透過在多個投影影片的呈現下探索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間的感官。現場由用於演示的心臟輸液器,聲音裝置和單通道影片。這件作品極大意義的表達了作為生物器官的心臟透過移植改變其地理位置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一種藝術環境即可造就一代藝術家,也可促成一股藝術思潮。如今,藝術的媒介形態正向多元化發展,先鋒性和實驗性正是在“當代藝術”思潮下,藝術形態相互碰撞的結果。面對日新月異的未來,科學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媒介語言的多樣化。對於裝置藝術這種包容和多元的藝術形式來說,不斷迭代和更新將是藝術發展的規律,也必將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陣地。

筆者認為,每一個藝術形式從起點到成熟都深受藝術思潮的影響和推動,是時間對一個藝術形態的提煉和鍛造。如果說藝術的每個門類的發展軌跡都是相互平行的話,那裝置藝術的發展則是一條交叉線,並在不斷的碰撞中迸發出火花,創造出了全新的視覺和精神盛宴。

——————————————————————————

參考文獻:

【1】什麼是裝置藝術[J]。美術觀察,徐淦。2000

【2】視覺思維[M]。光明日報出版社 ,(美)阿恩海姆(Arnheim,R。),1986

【3】新媒體藝術[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迅, 2010

【4】VIDEO[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其著, 2005

【5】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M]。

機械工業出版社,(加)馬歇爾·麥克盧漢,2016

【6】中國文化海外沉浸傳播模式:以Facebook Live為例[J]。

——————————————————————————

作者介紹:

蔣旎

■1984 年生於江蘇常州

■2003-2010 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獲“藝術設計”學士學位

與“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學位;

■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現任移動媒體藝術系副主任;

從事影像藝術的實驗創作,致力於媒介的融合與創新;

■ 先後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於國家級、專業核心刊物、藝術類重點刊物

■ 國家藝術基金課題“驚鴻之殿—敦煌北涼時期沉浸式影像展”負責人

■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國際傳播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沉浸式影像融合虛擬模擬” 建設專案負責人

標簽: 藝術  裝置  成品  影像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