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作者:由 周雨思Yusi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1-06-22

說起神童,從古至今一直被世人津津樂道。戰國時有甘羅十二歲稱相,唐朝有楊炯九歲進士及第,他們的傳奇故事,每每提及,都引人感慨與讚歎。

而在如今這個資訊發達的網路時代,”神童“似乎也越來越多了。最近我們在影片裡,針對那些出現在網路熱門的音樂“神童”做了個小小的鑑定。

結果或許讓很多人感到掃興:這些讓大家拍手叫絕的孩子,其實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神童。

不管是穿著傳統服飾演奏的鋼琴男孩,還是聽到一段旋律就能回答出曲目名稱的外國男孩,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突出的表現,更多是因為長時間浸潤在音樂環境中所產生的學習效果。

這並非是我們將神童的標準定得過於嚴苛,反而是因為普通大眾對專業領域的瞭解度不夠,而將標準降低了。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神童到底“神”在哪兒?

神童能被稱為“神”,自然是需要極高標準的。

其他領域不談,在音樂上能被稱為“神童”,不僅僅是能熟練演奏曲子或創作音樂,或者有龐大的音樂知識儲備量。更重要的,是有超出年齡的、成熟而完整的表達。

古往今來,最當之無愧的音樂神童,大概非莫扎特莫屬了。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這位早慧的音樂奇才,六歲開始作曲。不會拼讀先會識譜,不會造句先會作曲。當然,莫扎特的“神”,不在於他很小就會寫曲子,更是因為他的創作早已經有了超越孩童應有的水平。

比如創作《C大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時,年僅八歲的莫扎特就會將自己在途經曼海姆時所學到的曼海姆樂派創作方法運用到其中——在傳統的三個樂章中插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樂章,作品工整而清新,成熟且完整。

俄國鋼琴家葉甫根尼·基辛被稱為20世紀後半葉最驚人的鋼琴天才。

他在11個月大,完全還不能說話時,就可以哼唱出姐姐彈奏的巴赫賦格了。兩歲時,他開始自己摸索在鋼琴上彈奏所聽到的旋律。甚至在還不會讀譜的情況下,就能靠驚人的聽力記憶演奏各種世界名曲…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13歲時,基辛與莫斯科愛樂樂團合作,在柴可夫斯基大廳連續演出兩首肖邦鋼琴協奏曲,從此一夜成名。

同樣,基辛的天才之處,不僅僅在於他有著極為精湛的演奏技術,更重要的是,他的演奏充滿超出年齡的情感表達,純粹而赤誠地袒露著自己的真心。

而這樣的表達是需要天賦的。正如基辛自己所說,他之所以坐在鋼琴旁演奏,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一種不斷從他心中湧出的衝動,是他的心在告訴他怎樣演奏。

對基辛而言,鋼琴不是樂器,而是他表達自己以及與人溝通的天然工具。

這是真正的天才,天生擁有對音樂的熱忱,天生會用音樂來說話。

但這並不意味著,僅僅靠天賦就能成為神童。

破除對“神童”的迷信

大家應該注意到,不管是莫扎特還是基辛,都是從小在音樂環境中長大的。而即便是神童莫扎特,他的“神”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經過後天嚴格訓練產生的。

眾所周知,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名有才華的宮廷樂師。因此,從出生起,莫扎特就被浸染在音樂世界裡。父親對他的要求相當嚴格,音樂這門語言,莫扎特幾乎是跟學說話同時開始學的。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同時,從六歲開始,父親就帶著莫扎特姐弟開始在歐洲四處雲遊,一邊演出,一邊實地學習和了解各地的音樂風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莫扎特爸爸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是非常先進了。

因此,在別的作曲家還是透過看書、聽故事來學習知識的時候,莫扎特早已開始實地考察,邊玩邊學習了。這樣的經歷,為小小年紀的他積累了超出年齡的閱歷和感受力。

他把這些親身所習得的音樂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創作。這就是為什麼,哪怕我們聽莫扎特的作品時感覺旋律似乎很簡單,卻依然意猶未盡,因為他的作品背後,有積累、有沉澱,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必覺得神童高高地飄在天上,除了一定的天賦之外,我們所看到的很多不可思議的“神蹟”,都是有跡可循的。

正如在成長、學習環境如此優渥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經過科學訓練與勤奮努力後有所成就,有了不菲的實力,這是一件好事。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為每個有一定成績的孩子貼上“神童”標籤。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童年只佔整個人生的很小一部分。而人生的發展與成就,顯然不會在童年時就被決定,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曲線成長的過程。

莫扎特之所以沒有從“神童”的寶座上跌落,是因為他成年後的作品更加優秀。他短短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在音樂創作上的學習與努力。正如他自己所說:

”誰要是和我一樣用功,誰就會和我一樣獲得成功。“

而他成年後創作的作品,顯然又精進了很多。儘管依然保留了簡單的曲風,但曲子的複雜度、元素的豐富度,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真正讓莫扎特青史留名的,也正是他成年有了成熟而穩定的創作風格後,所寫出來的這些作品。

“神童”是大眾獵奇心態的產物。神童標籤的存在,是用童年一個部分來總結和歸納,甚至指導整個人生,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所以,這一次我們聊神童,其實並非希望湧現出越來越多的“音樂神童”。

一方面,並沒有那麼多能真正達到“神童”標準的孩子,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是經過科學訓練後達到一定成績的例子。一旦我們把他們捧上“神壇”,或許會悲哀地發現,很多孩子長大後都歸於平庸,這是因為童年時很多情感上自然的表達,在成年經受過統一訓練之後,反而變得千篇一律。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天才,即便擁有天賦,也需要持續一生的不斷努力。

另一方面,童年只是人生中一個短短的橫截面。是否是神童有什麼重要的呢?打好紮實的基礎,培養好健康的心態,為未來積蓄力量。人生路漫漫,很多的美好或許是在後半程開花結果。

我為什麼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樂“神童”?

▲88歲依然在舞臺上演出的鋼琴家藤子海敏

當有一天,我們看到有孩子在熟練地演奏,看到孩子有豐富的音樂知識儲備,第一反應是讚美和欣賞,而不是去定義他們是“神童”,或許才是我們音樂教育真正有所進步的時候。

標簽: 神童  莫扎特  音樂  基辛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