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反彈琵琶”者原為男性?“冷門絕學”有新意

作者:由 如意甘肅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1-01

一提起敦煌壁畫,人們首先想到“反彈琵琶”。但這一形象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變化,卻鮮為人知。

在9月24日至26日於甘肅省敦煌市舉辦的敦煌論壇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對“反彈琵琶”的來源進行了解讀。他研究認為,“反彈琵琶”伎樂天形象原為男性。

葛承雍說,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甲骨文、簡牘文獻、敦煌遺書等“冷門絕學”的支援力度,這些雖小眾卻關乎中華文明大課題的研究領域展現出新生機。

“反彈琵琶”者原為男性?“冷門絕學”有新意

新華社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資料照片)。敦煌研究院供圖

龜甲上刻字、簡牘上書寫、牆壁上繪畫………。。數千年間,中華民族透過不同方式記錄文化。探尋民族基因和文明密碼,是“冷門絕學”的獨特價值。

近年來,國家持續關注“冷門絕學”。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首次設立學術團隊專案型別。“國家為基礎研究提供支援,鼓勵學者甘坐‘冷板凳’。”葛承雍說。

“反彈琵琶”者原為男性?“冷門絕學”有新意

葛承雍在敦煌論壇上發言。敦煌研究院供圖

結合“中國目光”和“國際視野”解決疑難問題,成為葛承雍和他的團隊最關注的事情。這支由中外多家機構學者組成的團隊,將敦煌壁畫與希臘、粟特、波斯、印度藝術進行對比研究,期待探明文明交流互鑑的歷程。

“反彈琵琶”形象溯源,是其中一個研究成果。他們對比研究唐代貞順皇后石槨線刻畫、敦煌壁畫等發現,“反彈琵琶”很可能來自異域,從盛唐時期的長安到中唐時期的敦煌,這一形象從胡人變為漢人,從男人變為女人。這正是絲路文化交融的見證。

“冷門絕學’必須堅持守正創新、跨界融通,著力解決源頭難題,將符號化、片段式的印象連線成有序的鏈條,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葛承雍說。

本屆敦煌論壇的主題是“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論壇由文化和旅遊部、甘肅省政府主辦,甘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辦。(完)

標簽: 葛承雍  敦煌  絕學  冷門  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