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孔子:奮鬥的人生之為學(一)

作者:由 堅白先生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3-23

孔子是一生奮鬥不息的典型。前段時間出差,在飛機上觀看了周潤發主演的《孔子》,看了幾個版本的《論語》以及馬平安教授著的《論語十講》、《儒家經典裡的領導力》,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關於孔子的一些小故事,先講孔子是如何為學的。

為學之目標:學為君子

孔子的為學與我們常說的學習有一定的區別。《典籍裡的中國》將其學定義為“學為君子,天下歸仁”。君子原是一種絕位,比如伯夷、叔齊的父親是孤竹君。孤竹君想把君子的爵位傳給叔齊,但叔齊認為,根據禮制應由嫡長子伯夷繼承。伯夷不願意繼承君子之爵位,認為既然父親傳給叔齊,就應有弟弟叔齊繼承。二人互相謙讓,最後誰也沒有繼承君子這個爵位,雙雙離家出走。那個時候,君子代表的是有身份、有地位、有財產的人。

後來,孔子的《論語》多次出現君子與小人的對偶,君子逐漸成為一個對道德高尚的人的稱呼。孔子的學問也被稱為“君子學”。

少也賤,故能為多鄙事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的貴族,武王伐紂以後,被封到宋。後來,宋國內亂,祖上離開宋國。貴族的身份也逐漸從諸侯下降到士。到孔子的時候,因為父親去世,生活艱難,連士的身份都要保不住。孔子出生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生活很艱難。孔子和母親相依為命。但孔母並沒有放鬆對孔子的教育。母親將孔子送到外公那兒去學習。外公對孔子的教育也很上心,教了他許多知識。外公去世時,對自己的女兒說,孔子可教,讓女兒好好教育孔子。

孔子也很懂事,經常去找一些事情做,幫助媽媽補貼家用。孔子很愛學習,尤其喜愛習禮,經常擺一些禮器自己練習禮儀。孔子透過做事,學會了寫字、算賬、駕馬車等,這些求生的技藝被稱為“小六藝”。所以孔子說自己,“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十五有志於學

孔子自己說“十五有志於學”,並不是說十五歲才開始學習,而是十五歲的時候將為學作為畢生的追求,立定了為學的志向。

孔子沒有專門的老師,他以天下人為師。比如他曾經向老子問禮,跟從師襄學習音樂,“入太廟,每事問”。這就是為什麼孔子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始終保持謙虛的狀態,聖人無常師,以天下人為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說的學習,是既學,又反覆練習,就是《刻意練習》上說的有目標、有反饋的練習。

比如,孔子跟從師襄練習彈奏一首曲子,孔子反覆練習,練了一些時日,師襄覺得彈奏得可以了,建議孔子學一首新的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曲子的節奏,繼續練習。又練習了一段時間,師襄說,你已經掌握了節奏,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表達的感情。又練習了一段時間,師襄說,你已經領會曲子的情感了,可以練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不知道這曲子描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又繼續練習,終於有一天,孔子從練習的曲子裡看到了一個高高大大的形象,膚色黝黑,眼睛望著四野,好像在四國施行王道,這說的是文王啊。師襄聽了,大驚失色,在教孔子這首曲子時,師襄並沒有告訴孔子這首曲子的名字。孔子居然自己領悟出來了。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可見,孔子的學習並非是淺嘗輒止的浮光掠影,而是反覆練習的心流體驗,沉浸式的學習,深刻掌握一門技能。孔子是音樂大師,是經過艱苦的訓練,訓練出來的。據《論語》記載,孔子聽到別人唱歌好聽,就一定會讓別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哼。有一次,他聽到盡善盡美的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

不僅在學習音樂上,還體現在學習禮、御、射、書、數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這種學習習慣伴隨了孔子的一生,他老年學易也是如此。《史記》記載,孔子老而喜易,居則在側,行則在囊,韋編三絕。孔子老年尤其喜愛學易,隨身帶著一本《易經》,不管在家還是在外,反覆學習《易經》,把串《易經》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後來的學者,還據此認為,孔子“韋編三絕”,重新排列《易經》的時候,還把原本《帛易》的卦序給排列錯了,成了今本《易經》的順序。

時習之成為大師

學習學習,好像稀鬆平常,但孔子卻將學習作為畢生的追求,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這句話人人都會背,可是能夠做到的卻並不多。通常是,學是學,習是習,學到的知識並沒能成為習的指導。學是學習知識,學習道理,習是踐行學習到的知識和道理。王陽明認為,人們的知和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導致知行不一。學而時習之,就是要時常踐行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如此才能學而有得,習而知新。《論語》最大的特點是心中有得,方見於言語。

孔子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二十多歲已經在魯國有所令聞,成為魯國的文化名人。孔子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特意命人給孔子送了一條大鯉魚,慶祝孔子當父親。這對於孔子來講,真是莫大的榮幸。他的學養、修為得到了國君的認可,孔子非常高興,直接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鯉,字伯魚。這同時也說明,孔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學有所成,不僅為世人所認可,更為統治階級認可。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到齊國去,在齊景公的寵臣高氏手下當差,並透過高氏見到了齊景公。孔子那時三十多歲,就能見到諸侯,不是透過送禮賄賂見的,而是“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自己的修養和學識得到了上層的認可,獲得他們的重視和接見。

那時候,齊景公就想重用孔子。奈何,當時大的環境是禮崩樂壞,天下的權柄不在周天子而在諸侯,諸侯的權柄不在諸侯而在大夫,大夫的權柄不在大夫而在家臣,出現了家臣執國命的奇怪現象。齊國內部貴族派別林立,齊景公不能用孔子,宰相晏嬰明確反對重用孔子。齊景公只好對孔子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從齊國回到魯國之後,開始招收學生,開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對於教育的壟斷,先後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培養了72位賢人。《論語》將孔子的教學內容分為:德行科、政事科、言語科和文學科。實際上,孔子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禮》《易》《春秋》《尚書》《詩經》《樂經》為基礎,為各諸侯國培養了大量的治國理政的人才。也正是這些弟子,傳承、傳播孔子的學問,洋洋灑灑,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延續兩千多年,至今不絕的儒家文脈。

寫在最後

孔子堅持長期主義,在還沒有長期主義這個概念的時候,孔子身體力行,一生從來沒有斷過的就是學習。招收學生以後,透過教學相長,讓自己的學問更加接地氣,更加實用。晚年透過刪修詩書,整理彙編文化典籍學習,終於成為中國文化的巨擘,為中國文化的滴涓成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標簽: 孔子  學習  練習  曲子  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