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基礎醫學綜合:骨學

作者:由 醫路緣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11-14

一、骨的分類

成人有206塊骨,按部位分為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按發生分為膜化骨和軟骨化骨;按形態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1。長骨 呈長管狀,分一體兩端。體(骨幹)內有空腔稱髓腔,容納骨髓;體表面有血管出入的孔,稱滋養孔。兩端膨大稱骺,表面有一光滑的關節面,與相鄰關節面構成關節。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幹骺端,幼年保留透明軟骨成分稱骺軟骨,軟骨細胞不斷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骺軟骨骨化,骨幹與骺融為一體,遺留的痕跡稱骺線。

2。短骨 呈立方體狀,多成群分佈於連結牢固且較靈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護作用,如顱蓋骨和肋骨。

4。不規則骨 形狀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腔稱含氣骨,如上頜骨。

位於某些肌腱內的扁圓形小骨稱籽骨,如髕骨和第一蹠骨頭下的籽骨。

二、骨的構造

1。骨質 由骨組織構成,分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配佈於骨表面,質地緻密,耐壓性較大;骨松質配佈於骨內部,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構成,其排列方式與骨所承受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能承受較大的重量。

扁骨表層為骨密質,分別稱外板和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顱蓋骨骨折多見於內板;內板與外板之間的骨松質稱板障,內有板障靜脈經過。

2。骨膜 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外,都覆蓋有骨膜(骨外膜)。骨膜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分內、外兩層,外層緻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於骨面;內層疏鬆,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別有產生新骨質和破壞舊骨質的功能,使骨不斷增粗;幼年功能非常活躍,直接參與骨的生成;成年轉為靜止狀態,骨折時骨膜又重新恢復功能,參與骨折端的修復癒合。如骨膜剝離太多或損傷過大,則骨折癒合困難。

襯在骨髓腔內面和骨松質間隙內的膜稱骨內膜,是菲薄的結締組織,也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3。骨髓 充填於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內。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內含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呈紅色,稱紅骨髓,有造血功能;5歲以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無造血功能。在慢性失血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可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部分造血功能。成人的紅骨髓僅存在於骨松質內,臨床常選髂前上棘、骼後上棘等處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象,診斷血液病。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長骨的動脈包括滋養動脈、幹骺端動脈、骺動脈和骨膜動脈。滋養動脈是長骨的主要動脈,一般有1~2支。經骨幹的滋養孔進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達骨端,分支分佈到骨面骨密質的內面、骨髓和幹骺端,在成人可與幹骺端動脈及骺動脈的分支吻合。幹骺端動脈和骺動脈均發自鄰近動脈,從骺軟骨附近穿入骨質。上述各動脈均有同名靜脈伴行。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的動脈來自骨膜動脈或滋養動脈。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有爭論,骨膜的淋巴管很豐富。

骨的神經伴滋養血管進入骨內,內臟感覺纖維較多,分佈到血管壁;軀體感覺纖維多分佈於骨膜,對張力或撕扯刺激較為敏感,骨膿腫和骨折常引起劇痛。

三、椎骨

(一)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組成。椎體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分,表面的骨密質較薄,內部充滿骨松質;上、下面粗糙,借椎間盤與鄰近椎骨相接。椎體後面與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孔貫通構成容納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骨板,連線椎體的縮窄部分稱椎弓根,其上、下緣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上、下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透過。兩側椎弓根向後內擴充套件變寬稱椎弓板,在中線會合。椎弓發出7個突起,1個伸向後方或後下方的棘突,尖端可在體表捫到;2個伸向兩側的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是肌和韌帶的附著處;4個關節突,包括2個伸向上方的上關節突和2個伸向下方的下關節突,相鄰關節突構成關節突關節。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1。頸椎 椎體較小,關節突不明顯,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幾呈水平位。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的突起稱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側緣形成的唇緣構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鉤椎關節過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症狀,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透過。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特別隆起,稱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行經其前方,頭部出血時可用手指將頸總動脈壓於此結節,進行暫時性止血。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寰椎)呈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前弓後面正中有齒突凹,與樞椎的齒突相關節。後弓上面有橫行的椎動脈溝,有同名動脈透過。側塊連線前後兩弓,上面有橢圓形關節面與枕髁相關節;下面有圓形關節面與樞椎上關節面相關節。第2頸椎(樞椎)椎體向上伸出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第7頸椎(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誌。

2。胸椎 椎體後外側上、下緣有與肋頭相關節的關節面,分別稱上、下肋凹。橫突前面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冠狀位,上關節突關節面向後,下關節突關節面向前。棘突較長向後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3。腰椎 椎體大。椎孔大呈卵圓形或三角形。上、下關節突粗大,關節面幾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後方,棘突間隙較寬,臨床上可於此做腰椎穿刺術。

4。骶骨和尾骨 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前面(盆面)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中部有4條橫線,其兩端有4對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線上有骶正中嵴,其外側有4對骶後孔。骶前、後孔與骶管相通,有骶神經前、後支透過。骶管上通椎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其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是骶管麻醉的標誌。骶骨外側有耳狀面與髂骨的耳狀面構成骶髂關節。尾骨由3~4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遊離稱尾骨尖。

四、胸骨

胸骨位於胸前壁正中,分為柄、體和劍突。胸骨柄上緣中份為頸靜脈切跡,兩側有鎖切跡與鎖骨相關節;柄側緣接第1肋軟骨。柄與體連線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及,兩側與第2肋軟骨相關節,是計數肋的重要標誌;胸骨角向後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胸骨體兩側接第2~7肋軟骨。劍突形狀變化較大,下端遊離。

五、顱骨

顱骨由8塊腦顱骨、15塊面顱骨和6塊聽小骨組成。

(一)腦顱骨 8塊腦顱骨構成顱腔。

1。額骨 分為額鱗、眶部和鼻部。額鱗內含空腔稱額竇;眶部構成眶上壁;鼻部位於兩側眶部之間。

2。篩骨 位於兩眶之間,構成鼻腔頂壁和外側壁;分為篩板、垂直板和篩骨迷路。篩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構成鼻腔的頂;垂直板構成骨性鼻中隔上部;篩骨迷路位於垂直板兩側,由篩竇構成;迷路內側壁有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側壁稱眶板,構成眶內側壁。

3。蝶骨 位於顱底中央,分為體、大翼、小翼和翼突。蝶骨體內含蝶竇,上面呈馬鞍狀稱蝶鞍,其中央凹陷稱垂體窩。蝶骨大翼由體伸向兩側,有大腦面、眶面和顳面;大翼根部由前內向後外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分別透過重要的神經和血管。蝶骨小翼從體平伸向兩側,其與體交界處有視神經管;小翼與大翼間的裂隙稱眶上裂。蝶骨翼突從體與大翼連線處向下伸出,向後分開形成內側板和外側板;翼突根部有矢狀方向貫通的細管稱翼管,向前通翼顎窩。

4。顳骨 參與構成顱底和顱腔側壁,分為鱗部、鼓部和巖部。鱗部內面有腦膜中動脈溝;外面有顴突伸向前與顴骨的顳突構成顴弓,顴突根部下面有下頜窩,其前緣的橫行突起稱關節結節。鼓部位於下頜窩後方,從前面、下面和後面圍繞外耳道。巖部(錐體)呈三稜錐形,有一尖、一底和三面。尖伸向前內對著蝶骨體,底接顳鱗和乳突。前面朝向顱中窩,近尖端有三叉神經壓跡,中部有弓狀隆起,其外側有鼓室蓋。後面中部有內耳門,通入內耳道。下面中部有通頸動脈管的頸動脈管外口,開口於巖尖的頸動脈管內口;頸動脈管外口後方有頸靜脈窩,其外側的細長骨突稱莖突。巖部後份肥厚的突起稱乳突,內有許多腔隙稱乳突小房。莖突與乳突之間有莖乳孔。

5。枕骨 分為基底部、鱗部和側部。側部下方有橢圓形關節面稱枕髁。

(二)面顱骨 15塊面顱骨圍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下頜骨 分為下頜體和下頜支。下頜體有上、下兩緣和內、外兩面。上緣構成牙槽弓,有容納下頜牙牙根的牙槽;下緣稱下頜底。內面正中有頦棘,其下外方有二腹肌窩;外面正中有頦隆凸,其外側有頦孔。下頜支末端有兩個突起,前方的稱冠突,後方的稱髁突,兩突之間的凹陷稱下頜切跡;髁突上端的膨大稱下頜頭,與下頜窩相關節,頭下方變細稱下頜頸。下頜支內面中央有下頜孔。下頜支後緣與下頜底相交處稱下頜角。

2。上頜骨 位於面部中央,分為一體和四突。上頜體內含上頜竇,有前面、後面(顳下面)、上面(眶面)和內側面(鼻面)。前面有眶下孔和尖牙窩;後面中部有牙槽孔;上面構成眶下壁,有矢狀位的眶下溝,向前連眶下管;內側面構成鼻腔外側壁,有半月裂孔通上頜竇。額突向上接額骨、鼻骨和淚骨;顴突伸向外側接顴骨;牙槽突向下伸出,容納上頜牙根;顎突向內水平伸出,與對側顎突結合組成骨顎。

3。舌骨和顎骨 舌骨位於下頜骨下後方,分為體、大角和小角,借韌帶與顱骨和頸部相連。顎骨位於上頜骨顎突與蝶骨翼突之間,分為水平板和垂直板。

六、顱的整體觀

(一)顱底內面觀 顱底內面有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後窩,窩中有很多孔裂與顱底外面相通。

1。顱前窩 由額骨眶部、篩骨篩板和蝶骨小翼組成。正中線上有額嵴、盲孔、雞冠等結構;篩板上有篩孔通鼻腔。

2。顱中窩 由蝶骨體、蝶骨大翼和顳骨巖部組成。窩中央是蝶骨體,上面有垂體窩;前外側有視神經管通眶腔,管口外側有前床突。垂體窩前方是鞍結節,後方是鞍背,其兩側有後床突。蝶鞍兩側有頸動脈溝,前端通眶上裂,後端有破裂孔。蝶鞍兩側由前內向後外依次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腦膜中動脈溝自棘孔走向外上方。弓狀隆起與顳鱗之間有鼓室蓋,巖部尖端有三叉神經壓跡。

3。顱後窩 由枕骨和顳骨巖部後面組成。窩中央有枕骨大孔,其前上方有斜坡;前外側有舌下神經管內口;後上方有枕內隆凸。枕內隆凸向上延續為上矢狀竇溝,向下延續為枕內嵴,向兩側延續為橫竇溝、乙狀竇溝,末端接頸靜脈孔。顳骨巖部後面有內耳門,通內耳道。

(二)顱底外面觀 顱底外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神經、血管透過的孔裂。上頜牙槽突合成牙槽弓;上頜骨顎突與顎骨水平板合成骨顎,其正中有顎中縫,前端有切牙孔通切牙管;骨顎後緣兩側有顎大孔。骨顎上方被犁骨分成左、右鼻後孔,其兩側有翼突內側板。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有卵圓孔和棘孔。

枕骨大孔前方是枕骨基底部,後方有髁管開口,兩側有枕髁,其前外側有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骨與顳骨巖部交界處有頸靜脈孔,前方有頸動脈管外口,後外側有莖突,其後方有莖乳孔。顴弓根部後方有下頜窩,與下頜頭相關節。下頜窩前緣隆起稱關節結節。蝶骨、枕骨基底部和顳骨巖部匯合圍成破裂孔。

(三)顱側面觀 顴弓將顱側面分為顳窩和顳下窩。顳窩前下部較薄,額骨、頂骨、顳骨和蝶骨匯合處形成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透過。

(4、5頁交界處)此處骨質薄弱,在外力打壓下,容易造成血腫。

翼顎窩深藏於顳下窩內側,有神經、血管經過。翼顎窩向外通顳下窩,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內借蝶顎孔通鼻腔,向後借圓孔通顱中窩,借翼管通顱底外面,向下移行於顎大管,經顎大孔通口腔。

(四)顱前面觀

1。眶 容納眼球及其附屬結構,底向前外,尖向後內,眶有一尖、一底和四壁。尖有視神經管通顱中窩。底(眶口)呈四邊形,眶上緣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跡,眶下緣有眶下孔。上壁是額骨眶部和蝶骨小翼,前外側有淚腺窩;外側壁與上壁交界處有眶上裂向後通顱中窩。下壁是上頜骨,與外側壁交界處有眶下裂向後通入顳下窩和翼顎窩,向前經眶下溝通眶下管,開口於眶下孔。內側壁是上頜骨額突、淚骨、篩骨眶板和蝶骨體,與篩竇和鼻腔相鄰;前下方有淚囊窩經鼻淚管通鼻腔。外側壁是顴骨和蝶骨。

2。骨性鼻腔 位於兩眶和上頜骨之間,被犁骨和篩骨垂直板構成的骨性鼻中隔分為左、右鼻腔,分頂、底、內側壁和外側壁。頂是篩板,有篩孔通顱前窩。底是骨顎前端,有切牙管通口腔。內側壁是骨性鼻中隔。外側壁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上鼻甲後方有蝶篩隱窩,中鼻甲後方有蝶顎孔通翼顎窩,下鼻甲後方有咽鼓管咽口。每個鼻甲下方分別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中鼻道前方有篩泡,其下方有鉤突,篩泡與鉤突之間有半月裂孔。鼻腔前方開口是梨狀孔,後方開口是鼻後孔,通咽腔。

鼻旁竇是額骨、篩骨、蝶骨和上頜骨內的骨腔,開口於鼻腔。額竇居眉弓深面,開口於中鼻道。篩竇(篩骨迷路)分前群、中群和後群,前群和中群開口於中鼻道,後群開口於上鼻道。蝶竇居蝶骨體內,開口於蝶篩隱窩。上頜竇居上頜骨體內,頂是眶下壁;底是上頜骨牙槽突,緊鄰第2前磨牙和第1、2磨牙;前壁有尖牙窩;內側壁是鼻腔外側壁。上頜竇開口於中鼻道,竇口高於竇底,直立位時不易引流。

3。骨性口腔 由上頜骨、下頜骨和顎骨圍成。頂是骨顎,前壁和外側壁是上頜骨、下頜骨和牙,底缺空,由軟組織封閉。向後通咽。

七、顱囟

新生兒顱頂骨尚未完全發育,骨縫間充滿纖維組織膜,顱頂各骨之間連線處的間隙稱顱囪。前囪(額)位於矢狀縫與冠狀縫連線處;後囟(枕囟)位於矢狀縫與人字縫連線處;蝶囟位於頂骨前下角;乳突囟位於頂骨後下角。

前囟在生後1~2歲時閉合,其餘各囟都在生後不久閉合。

八、上肢骨

(一)上肢帶骨

1。鎖骨 內側端(胸骨端)有關節面與胸骨柄相關節;外側端(肩峰端)有關節面與肩胛骨肩峰相關節。內側2/3凸向前,外側1/3凸向後。全長可在體表捫到;鎖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處。鎖骨支撐肩胛骨離開胸廓,保證上肢靈活運動。

2。肩胛骨 分二面、三緣和三個角。腹側面(肋面)有肩胛下窩;背側面有肩胛岡,向外側延伸的突起是肩峰,與鎖骨外側端相關節;肩胛岡上、下方的淺窩分別是岡上窩和岡下窩。上緣外側有肩胛切跡,更外側的指狀突起是喙突;內側緣是脊柱緣;外側緣是腋緣。上緣與內側緣匯合處是上角,平對第2肋;內側緣與外側緣匯合處是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上緣與外側緣匯合處是外側角,向外側的淺窩是關節盂,與肱骨頭相關節。關節盂上、下方的粗糙隆起分別是盂上結節和盂下結節。肩胛岡、肩峰、肩胛骨下角、內側緣及喙突都可在體表捫到。

(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有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頭周圍的環狀淺溝是解剖頸。肱骨頭外側有大結節,前方有小結節,兩結節向下延伸形成大結節嵴和小結節嵴。兩結節之間的縱溝是結節間溝。上端與體交界處是外科頸,容易發生骨折。

肱骨體中部外側有三角肌粗隆;後面中部有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橈神經溝,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肱骨中部骨折可能傷及橈神經;內側緣近中點有開口向上的滋養孔。

下端外側部前面有肱骨小頭,與橈骨相關節;肱骨小頭前面上方有橈窩。內側部有肱骨滑車,與尺骨形成關節;肱骨滑車前面上方有冠突窩,滑車後面上方有鷹嘴窩。肱骨小頭外側有外上髁;肱骨滑車內側有內上髁,其後方有尺神經溝,有尺神經經過。肱骨內、外上髁稍上方容易發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結節和內、外上髁都可在體表打到。

2。橈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有橈骨頭,其上面的關節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頭周圍的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相關節;頭下方變細是橈骨頸;頸內下方有橈骨粗隆。橈骨體內側緣是骨間緣。下端外側有橈骨莖突。下端內面有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下面有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橈骨莖突和橈骨頭在體表可捫到。

3。尺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前面有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切跡後上方有鷹嘴,前下方有冠突,其外側有橈切跡,與橈骨頭相關節。冠突下方有尺骨粗隆;尺骨外側緣是骨間緣,與橈骨相對。下端有尺骨頭,其環狀關節面與橈骨的尺切跡相關節,下面借三角形的關節盤與腕骨隔開;頭後內側有尺骨莖突。尺骨莖突比橈骨莖突高1cm。鷹嘴、後緣、尺骨頭和莖突都可在體表捫到。

4。手骨 分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8塊排成兩列,近側列由橈側向尺側分別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8塊腕骨組成腕骨溝;腕骨相鄰的關節面形成腕骨間關節。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形成關節面,與橈骨腕關節面和尺骨下端的關節盤構成橈腕關節。掌骨5塊,近端是底,接腕骨;遠端是頭,接指骨;中間是體。第1掌骨底有鞍狀關節面,與大多角骨的鞍狀關節面相關節。指骨14塊,分為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指骨近端是底,中間是體,遠端是滑車。

九、下肢骨

(一)下肢帶骨 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髖骨上部是髂骨翼,中部有朝向下外的髖臼,下部有閉孔;左、右髖骨與骶骨和尾骨構成骨盆。髖臼由髂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髖臼內有月狀面,中央未形成關節面的部分稱髖臼窩。髖臼邊緣下部的缺口稱髖臼切跡。

1。髂骨 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髂骨體構成髖臼的上2/5,髂骨翼上緣形成髂嵴,前端是髂前上棘,後端是髂後上棘;髂前上棘後方5~7cm處有髂結節,它們都是重要的體表標誌。髂前、後上棘的下方分別有髂前下棘和髂後下棘;髂後下棘下方有坐骨大切跡。髂骨翼內面是髂窩,下界是弓狀線;髂骨翼外面是臀面,有臀肌附著。髂骨翼後下方有耳狀面與骶骨相關節;耳狀面後上方有髂粗隆,借韌帶與骶骨相連。

2。坐骨 分坐骨體和坐骨支。坐骨體組成髖臼的後下2/5,坐骨體後緣有坐骨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跡,上方有坐骨大切跡。坐骨支末端與恥骨下支結合。坐骨體與坐骨支移行處有坐骨結節,可在體表捫到。

3。恥骨 分體、上支和下支。恥骨體組成髖臼前下1/5,恥骨體與髂骨體結合處有髂恥隆起,向前內形成恥骨上支,其末端形成恥骨下支。恥骨上支上緣是恥骨梳,向後接弓狀線,向前接恥骨結節。恥骨結節上緣是恥骨嵴。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內側是恥骨聯合面,借軟骨相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與坐骨圍成閉孔。恥骨結節、恥骨嵴和恥骨聯合都是重要的體表標誌。

(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有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中央有股骨頭凹;頭下窄細部是股骨頸。頸與體連線處上外方有大轉子,內下方有小轉子,有肌附著。大、小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後面有轉子間嵴。股骨體後面有粗線,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續為臂肌粗隆,向上內側延續為恥骨肌線;下端分為內、外兩線,兩線間的骨面是膕面。粗線中點附近有口朝下的滋養孔。

下端有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前方的關節面形成嵌面接髕骨;兩髁之間的深窩是髁間窩;兩髁側面有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上方有收肌結節。

2。髕骨 位於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頭肌腱內,後面為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髕骨可在體表捫到。

3。脛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上面有關節面與股骨髁相關節;兩關節面之間有髁間隆起。外側髁後下方有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上端前面的隆起是脛骨粗隆。內、外側髁和脛骨粗隆於體表可捫到。脛骨體前緣和內側面位於皮下,外側緣是骨間緣;後面上份有比目魚肌線。下端內下方有內踝,下面和內踝外側面有關節面與距骨滑車相關節;外側面有腓切跡與腓骨相接。

4。腓骨 分一體兩端。上端是腓骨頭,有關節面與脛骨相關節;頭下方縮窄是腓骨頸。體內側緣是骨間緣,有小腿骨間膜附著。下端是外踝,內側有外踝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

5。足骨 分跗骨、蹠骨和趾骨。跗骨7塊,分前列、中列和後列。後列包括距骨和跟骨;中列是足舟骨;前列是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和骰骨。蹠骨5塊,近端為底,與跗骨相接,中間為體,遠端是頭,接近節趾骨。趾骨共14塊,分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和遠節趾骨;趾骨近端是底,中間是體,遠端是滑車。

標簽: 關節  外側  恥骨  蝶骨  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