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作者:由 奇德樂少兒戲劇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04-24

百老匯/倫敦西區篇

NO.1

百老匯的暱稱不止是“寬街”

在美國的荷蘭殖民地時期,百老匯大街被稱為

“Brede weg”

,後來透過字面英譯成

Broadway(寬闊的道路,又稱為寬街)

,也就有了

“百老匯”

的稱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暱稱——

Great White Way(白色大道,又被稱為不夜街)

。暱稱來源則是因為

百老匯是美國最早的電燈街道之一

,20世紀初百老匯街道上的廣告牌早早使用白熾燈泡,一到晚上就成為該片區

“最亮的街道”

百老匯的燈光如此具有標誌性,以至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們變暗時,公共需求迫使聯邦政府增加城市的煤炭配給量,以便可以恢復燈光。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1910年的百老匯大街

NO.2

百老匯劇院沒有“I”排

在百老匯,按照字幕A-Z的順序命名排數的劇院

為了避免拿著“I”排票根的觀眾坐錯到第一排去

,直接在排序時取消了“I”排的設定。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NO.3

在倫敦西區劇院儘量不提“麥克白”

在英國,在劇院裡說

“麥克白”

這個名字會被認為是不幸的,它被認為是

“詛咒”

(除了排演《麥克白》作品本身)。演員們通常用

“蘇格蘭國王”

指代它。另外,

“吹口哨”

也被視為

“招致不幸”

的行為,所以在

倫敦西區劇院

演員們也會盡量避免這種行為的產生。

音樂劇劇目篇

NO.1

《歌劇魅影》擁有百老匯音樂劇之“最”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作曲的

音樂劇《歌劇魅影》

不止是很多人的啟蒙音樂劇,更是

百老匯運營時間最長的音樂劇專案

,累積上演

超13000場

,全球票房總收入

超60億美元

,商業性的成功程度,遠超電影界的《阿凡達》《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等知名作品的全球票房。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NO.2

《Hair》是百老匯第一部有“裸露片段”的作品

1960年代後期

嬉皮文化

性革命

的興起,使得百老匯音樂劇舞臺上出現了一部比較

“大尺度”

的作品——

美國部落愛情搖滾音樂劇《Hair》

。在作品上半場的最後,呈現了一個

“全員裸露”

的畫面(這裡就不予以展現了)。這部音樂劇在2009年獲得了

託尼獎最佳復排音樂劇

的獎項。《Hair》中有一些歌曲是 1960年代的

熱門金曲

,也是一部

“流行文化衝擊百老匯”

的標誌性音樂劇作品。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NO.3

《Waitress》是第一部主創全是女性的音樂劇

音樂劇《Waitress》

在百老匯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

首部由全女性主創團隊打造的百老匯音樂劇

,由

薩拉·巴雷萊斯( Sara Bareilles)

作詞作曲,

傑西·尼爾森(Jessie Nelson)

擔當編劇,

洛林·拉塔羅(Lorin Latarro)

編舞,

黛安·保羅(Diane Paulus)

執導,為很多女性觀眾帶去了生活的堅定力量,《紐約郵報》曾評論《Waitress》是一部

“治癒所有感官”

的音樂劇。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Waitress》的女性主創團隊

臺前準備篇

NO.1

音樂劇中髮飾的特殊固定

為了防止在現場演出中有髮飾掉落的意外發生,

大件髮飾

(諸如皇冠)在一些劇目上演時,是透過

假髮內側事先安裝的“吸鐵石”吸引固定

,比如迪士尼的音樂劇《冰雪奇緣》中Elsa的王冠。音樂劇幕後採訪中也提到:

“用吸鐵石固定,就像頭髮有其自身的魔力一樣。”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音樂劇掃盲丨這裡有份“音樂劇知識清單待簽收~

NO.2

音樂劇演員上臺前的開嗓方式

為了防止聲帶受損,

音樂劇演員

一般在上臺前都有專屬的

開嗓方式

,常見的有

6步

·Hum:

哼(曲子)發出的嗡嗡聲,伴隨著完整的呼氣,直至一口氣全部撥出,重複大約五次;

·Ha:

即帶有力度的“哈!哈!哈!哈!”,站立的同時將手放在腹部上,每發一次音要能感受到橫膈膜有起伏的收縮,重複多遍;

·Lip trills and flutters:

即唇顫音“bu~~~”,起到按摩聲帶的作用;

·Descending nasal consonants:

即降鼻音,延長“nei”的發音,將音調逐步降低;

·繞口令:

念繞口令有助於嘴巴和嗓子靈活放鬆,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上臺嘴瓢”的可能;

·打哈氣式嘆氣:

張開嘴巴好像在打哈欠,但是要發聲,且一口氣從高音往低音流暢發聲。

除了上述常見方式,像音樂劇《西區故事》中曾出現過某位音樂劇演員在開演前

“含軟木塞說話”

的方式開嗓。

NO.3

開演前“Break a Leg”

在開演之前說“good luck”是不幸的,所以用

“Break a Leg”

來表示

“祝好運”

。這個詞來源於古希臘,觀眾在欣賞表演後以跺腳代替鼓掌,跺腳次數越多,斷腿的機率就越大。這個傳統後來重新出現在伊麗莎白時代,不過是跺椅子,可能遭到折斷的也是椅子的腿。

後續發展為希望有人“Break a Leg”,則是

希望得到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