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五上 第四單元

作者:由 Aff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11-04

五上 第四單元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著土地愛得深沉!

《古詩三首》—《示兒》、《題西林壁》、《己亥雜詩》

一、文字教學解讀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的這兩句詩,幾乎概括了所有愛國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主題——對國家民族最深沉的熱愛。《古詩三首》包括陸游的《示兒》、林升的《題臨安邸》、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這三首古詩,就會發現,愛國詩人們在國家危難、山河破碎的時候抒發的愛國之情,尤其顯得深沉,顯得真切。

陸游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首可以看作遺囑的《示兒》,作於陸遊臨終前,從這首詩可以讀出陸游一生心之所繫,就是打敗金兵,收復失地——他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即使頻遇挫折,卻從未改變初衷。這執著、深沉、強烈、真摯的愛國激情,融入了陸游的生命之中,最後凝結於《示兒》的二十八個字。詩人說,本來就知道人一死萬事皆成空,只是有一件事讓他心有不甘、心心念念,那就是失地還未收復,國土還未統一。他篤定地相信,朝廷的軍隊總有一天會收復中原,他有生之年是看不見了,希望這一天到來之際,兒子在祭祖時一定記得告訴他這個喜訊。全詩悲中有壯,字裡行間都是心繫河山的真性情大情懷,震撼心靈,令人感懷。

林升的《題臨安邸》同樣寫於中原被金人佔領的南宋,同樣表達了愛國之情,但與陸游的《示兒》抒寫的角度、表達的具體情感明顯不同。陸游心心念唸的是打敗金兵收復中原,對朝廷有樂觀的期望,而林升看見了朝廷的真實一面——苟且偏安,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他感到失望、悲憤,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在臨安的一個旅店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看似寫的是杭州的美景勝景,是對大好河山的讚美,但緊接著一句詰問“西湖歌舞幾時休”,如同一聲悶雷,問醒了多少人,問出了多少痛——中原還在金兵鐵蹄之下,朝廷上上下下卻只顧尋歡作樂,眼前這樣的美麗山河,會不會有一天也落入金人之手呢?緊接著兩句,更是直接譏諷統治者不顧國計民生、醉生夢死的醜態——整天迷燻、沉醉於花天酒地靡靡之音,全然忘了是被金人從汴梁趕到了杭州,忘了國家處在危難之中。這幫統治者,令人失望,令人痛心,令人憤怒啊!正是詩人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所以才對統治者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強烈不滿,大膽地用詩句進行諷刺,表達憤恨。

龔自珍的這首《己亥雜詩》是其315首組詩中的一首。1839年,龔自珍辭官南歸,一路見到朝廷腐敗無能造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現實景象,有著憂國憂民之心的詩人多麼希望朝廷能夠有進取之心,能夠讓社會民生欣欣向榮,所以就有了這首詩。一二兩句,詩人深感國家社會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危險,渴望依靠一場急風驚雷的變革,打破這為時已久的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讓中國大地重新煥發生機。怎樣才能出現這樣的變革呢?“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人希望老天爺(朝廷)能夠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選拔、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努力讓國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將這三首詩編排在一起,除了感受不同時期詩人的愛國情懷,還有哪些具體的母語學習價值呢?

1、識字學詞。

這是常規性學習目標。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課文中的七個生字“祭、乃、燻、亥、恃、喑、擻”都可以自主學習,

其中“祭”可以從字源上認識,加深理解,“燻”字重在準確書寫。

會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作圖1,左邊是一塊鮮肉,肉上還有血水流出,右邊是一個又(指手)。兩相會意,表示手拿著肉在祭祀。可能是考慮到這樣的會意並不準確,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個祭臺“示”,並將“肉”旁變為“口”形。這個字到秦篆階段基本定型:上部為左“肉”右“又”(手),下部為“示”。現代文字基本沿襲漢代“祭”字的寫法。

2、朗讀積累。

古詩學習,要重視朗讀積累。這三首詩情感強烈且有明顯的層次性,在讀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切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讀出每一句詩表達的具體情感。《示兒》一二句是悲痛深沉的,三四句轉為激昂樂觀,充滿了希望。《題臨安邸》先寫樂景,馬上轉為責問,三四句是悲憤地譏諷統治者,只有真正讀懂了詩人的心情、態度,才能讀出箇中滋味。《己亥雜詩》一二句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和痛心疾首,緊接著三四句就直接抒發了詩人的渴望,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振興的強烈嚮往。課堂上要根據具體的詩句內容和節奏,運用不同形式讀中悟情,讀中積累。

3、方法習得。

古詩詞因為表達形式的特別和內容離學生生活距離較遠,要能讀懂讀透,除了藉助註釋,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示兒》和《題西林壁》,對於學生來說,有很多詩句意思的空白需要填補,如“不見九州同”是怎麼回事?“北定中原”指什麼?“杭州”與“汴州”有什麼聯絡和不同?為什麼說把杭州當作汴州是“醉”糊塗了的表現?《己亥雜詩》同樣需要追究龔自珍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要填補這些空白,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習得查閱資料的不同方法和途徑,並初步形成能力。

二、教學活動設計

學習目標:

1、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學詞,讀通讀順課文,藉助註釋初步讀懂詩題和詩句的字面意思。

2、透過查閱資料,深入理解詩句表達的意思和情感,體會詩人深沉、強烈、真摯的愛國情懷,受到感染,產生共鳴。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能正確默寫;硬筆書法練習書寫古詩。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主題匯入,讀通古詩,初悟詩意

1、出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教師引讀,簡單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懂得這首詩表達了深沉的愛國情懷,一起反覆誦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教師談話:自古至今,許多愛國詩人在國家危難之際,憂國憂民,渴望國家統一、強盛,像艾青這樣,寫下了一首首飽含愛國情懷的詩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首古詩,用心體會這三首古詩是怎樣表達詩人的愛國之情的。

3、根據要求自讀自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學習生字詞,將古詩讀通讀順讀流暢,藉助註釋初步讀懂詩題和詩句的意思,在旁邊批註自己的理解。

4、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詩,分組讀詩,讀正確讀流暢,相機學習“祭”字,練習書寫“祭、燻”;(2)說一說自己讀懂了哪些詩題詩句。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會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作圖1,左邊是一塊鮮肉,肉上還有血水流出,右邊是一個又(指手)。兩相會意,表示手拿著肉在祭祀。可能是考慮到這樣的會意並不準確,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個祭臺“示”,並將“肉”旁變為“口”形。這個字到秦篆階段基本定型:上部為左“肉”右“又”(手),下部為“示”。現代文字基本沿襲漢代“祭”字的寫法。

板塊二 學習《示兒》,引導追問,查閱資料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引導追問:我們藉助註釋,大致讀懂了陸游《示兒》每句詩的表面意思,在表面意思的背後,你還希望讀明白什麼?

2、學生追問,根據追問師生一起梳理問題。

預設:為什麼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是這樣一首詩,而不是關心其他事情?

“北定中原”是什麼意思?

陸游為什麼總是惦記著“北定中原”?

2、探討:

(1)註釋中找不到這些疑問的答案,怎麼辦?根據探討引導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找到答案。

(2)交流一下,可以透過什麼方法、途徑查閱資料,怎麼查。

4、學生查閱資料,嘗試運用資料解答疑問,然後抓住關鍵詞語深入理解陸游在詩中表達的愛國情懷。

(1)學生查閱資料,結合資料分享對疑問的解答,感受陸游一生心繫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

(2)抓住“元知”“但悲”“家祭無忘”體會詩人心之所繫,體會詩人對收復失地的熱切渴盼。

(3)聯絡《夜讀兵書(節選)》(32歲作)、《樓上醉書(節選)》(約53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67歲作),體會陸游一生心心念唸的都是收復中原失地。

夜讀兵書(節選)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

樓上醉書(節選)

丈夫不虛生世間,本意滅虜收河山;

豈知蹭蹬不稱意,八年梁益凋朱顏。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醉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5、想象體會陸游當時的心情,師生合作,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板塊三 方法運用,自主查閱,合作分享

1、運用查閱資料的方法,同位分工,各選擇一首查閱資料,結合資料深入理解《題臨安邸》和《己亥雜詩》。

2、同位按提示交流分享:

(1)說:為了弄清楚什麼問題,查閱到了哪些資料,結合資料自己是怎樣理解詩人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的。

(2)讀:體會詩人的心情,讀出每句詩表達的情感。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兩句由美景描寫到人物活動追問所表達的真切意圖;聯絡資料並進行想象,對比“九州生氣”與“萬馬齊喑”的不同景象,感受詩人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

(3)熟讀成誦,相互檢查評價。

3、指名班級展示分享:先有感情地背誦,再說說自己透過查閱資料,深入地理解了哪些內容,體會到了什麼。

板塊四 師生合作,感情朗誦,內化積累

1、教師談話激情、串聯,引導學生運用個人讀、集體讀等方式反覆朗誦、體會這三首詩。

教師談話示例:“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即使頻遇挫折,卻從未改變初衷。詩人臨終之際,心中惦記的還是國家的統一,還是收復中原的大業,他懷著悲壯的心情,寫下了——

2、順勢補充誦讀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岳飛的《滿江紅·寫懷》、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注:晨誦課上先熟悉)

板塊五 硬筆書寫,練習書法,提升審美

1、展示《示兒》硬筆書法作品,激發書寫慾望。

2、練習書寫《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登鸛雀樓》等詩。

3、展示分享,評價鼓勵,佈置展覽。

三、教學資源連結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注:此詩寫於陸遊六十八歲的時候,當時他一身病痛,心中惦記的還是“為國戍輪臺”,做夢都想著身披盔甲騎著戰馬奔赴疆場,打敗金兵,收復中原失地。

滿江紅·寫懷

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上片寫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面,也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下片抒寫詞人對於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願望,忠於朝廷即忠於祖國的赤誠之心。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秋瑾

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注:秋瑾是中國近代的愛國志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不惜犧牲生命,誓將用鮮血拯救祖國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決心。

《少年中國說》

一、文字教學解讀

課文《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先生原作《少年中國說》的節選,原文有13個自然段三千七百多字,課文僅僅是第十自然段中的一部分,根據內容層次,重新分為了三個自然段。

無論是教師解讀課文還是課堂上學生學習課文,都要交代這只是節選原文的一小部分內容,因為課文是以“故”一詞開頭的,“故”在這裡是因此、所以的意思。在“故”之前,作者對比了“老朽”與“少年”的不同氣象和擔當,順勢就有了“故”後面的議論、想象和強烈的抒懷。

課文第一自然段,以“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開篇,緊接著是一大段酣暢淋漓的排比句式,論述了少年對於創造一個新興中國的無比重要性。這一段語言形式簡單,意思淺白,幾乎沒有文言文的痕跡。第二自然段全部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韻,比喻、排比手法運用自如,讀起來氣勢如虹,呈現的藝術形象多姿多彩,且都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即使不能完全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也能透過節奏、音韻感受到字裡行間蘊含的強烈情感和精神力量。最後一段,正好依託上一段的情感氛圍,藉著已經昂揚的氣勢,將情緒情感推到高潮、頂峰,如振臂高呼,快意抒發,“美哉……”“壯哉……”,將對少年中國的嚮往和中國少年的讚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課文三個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運用的是文言句式,四字一句,寫了“紅日初升”“河出伏流”“潛龍騰淵”“乳虎嘯谷”等七種充滿生機和力量的事物形象,語意十分凝練,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時,除了鼓勵學生結合註釋自主理解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提供必要的幫助,引導學生抓住事物形象想象畫面情景,或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加深理解。

1、識字學詞。

識字學詞雖然是常規性學習目標,對於這篇文章來說,能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每個字詞的意思,顯得尤為重要。生字新詞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其中“翕xī、矞yù、硎[xíng] ”三個字沒有出現在認字表中,但這幾個字與“惶、履”等字一樣,只有做到會讀明意,才能更好地讀懂句子,想象畫面,體會情感。要鼓勵學生自主識記、理解生字新詞,積極練習書寫,主動豐富積累。

2、朗讀積累。

課文語言高度凝練、概括,氣勢宏大,感情飽滿,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課堂上要重視多種形式的朗讀實踐和體驗,

如個人讀、分自然段合作讀、分前後半句合作讀、齊讀、對照圖片形象讀

等,讀出連貫,讀出氣勢,直至熟讀成誦。

3、方法習得。

學習《古詩三首》時,已經實踐了藉助查閱相關資料深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學習方法,本文的學習,要繼續鼓勵學生根據需要,積極主動地熟練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資料做批註,促理解。

二、教學活動設計

學習目標:

1、運用掌握的方法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豐富積累,並將課文讀通順讀流暢。

2、藉助註釋,查閱相關資料,讀懂課文意思,理解課文表達的強烈愛國之情,體會作者對中國少年的期待、讚美和對少年中國的嚮往。

3、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氣勢磅礴的語言特點,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課文振奮人心的雄壯氣勢;反覆朗讀,背誦課文。

佈置預習:

自學生字新詞,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根據自己的理解需要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檢查預習,初讀課文

1、談話匯入:我們學習《古詩三首》,結合了詩人創作詩篇時的背景資料,更加準確地理解了詩歌表達的情感,深切地體會了詩人的愛國之心。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作者創作時的背景資料又會給我們的理解、體會帶來怎樣的幫助呢?我們先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什麼。

2、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1)出示字典中“說”的義項,根據自己預習時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判斷“少年中國說”中的“說”是什麼意思。

(2)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少年中國”的。

3、檢查字詞,初讀課文。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挑戰朗讀,做到正確、流暢。

(2)指名讀生字“瀉、鱗、惶、翕、胎、矞、硎、履、哉”,重點交流“翕、矞、硎、履、哉”的意思,結合字義的理解再讀有關句子,如“風塵翕張、矞矞皇皇”,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形象。

(3)分段朗讀課文,先指名讀,再齊讀,讀正確讀流暢。

板塊二 分享資料,理解文意

1、“故”字切入,瞭解出處。

(1))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每個自然段表達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寫了振興中國的責任在少年,有什麼樣的少年就會有什麼樣的中國;第二自然段想象了少年中國的宏偉氣象;

第三自然段表達了對少年中國的嚮往和對中國少年的讚美。

(2)交流“故”的意思,對課文出處做出猜測,根據課文第一節判斷前面寫了什麼內容。

(3)分享關於課文出處和作者梁啟超生平的資料。

學生分享自己所查閱的資料介紹梁啟超和戊戌變法,教師根據學生介紹情況補充近代史背景材料 ,如《戊戌變法》和《中日甲午海戰》等影片資料片段。

(4)教師根據學生分享簡單介紹原文中課文前面的內容和意思。

2、自讀思考,理解文意。

(1)結合註釋和查閱的資料,再次閱讀思考,邊讀邊批註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交流對每個自然段意思的理解,重點交流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先朗讀再說一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寫了哪幾種事物?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課文寫這幾種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3)討論: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之間有什麼關係?

板塊三 朗讀體驗,積累內化

1、第一自然段:

(1)教師引讀第一自然段:教師讀第一句,學生接著齊讀讀第二句。

(2)學生合作朗讀第一自然段:齊讀第一句,男女生合作讀第二句,如男生讀“少年智”,女生接著讀“則國智”。

2、第二自然段:

(1)一至七句,配圖感受文字表現的情景氣象,先逐句配圖朗讀,再連起來朗讀。

(2)八、九句,邊想象畫面景象,邊朗讀。

(3)將一至九句連起來齊讀,教師談話過渡,再齊讀“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3、第三自然段:

教師談話引讀: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國是一個智慧、富有、強大、獨立、自由、進步、生於歐洲、雄與地球的中國,是一個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錦的東方巨人。想到這裡,作者情不自禁地讚歎——

學生齊讀,再抓住“美”和“壯”二字,師生合作,進一步讀出豪壯的氣勢,讀出對少年中國的嚮往和對中國少年的讚美。

4、根據PPT提示的設計安排集體朗誦整篇課文。

板塊四 聯絡拓展,深化情感

1、說一說:這篇課文訴說了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的強國夢想。結合今日之中國,你認為他的心願實現了嗎?先同位互相說,再推薦幾人全班分享。

2、觀看《厲害了我的國》片段或《中國崛起》短影片,感受今日中國的發展成就,再次齊誦課文。

板塊五 書寫練習,書法展示

1、工工整整抄寫第二自然段,注意將“潛、淵、履”等字寫正確,要將所有字寫美觀。

2、書法練習,可以練習寫整篇課文,可以選擇二三自然段書寫。注意設計好書法紙,格式有設計感,書寫有特色。

3、書法作品展示分享。

三、教學資源連結

(一)語文知識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如同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四言詩四字一頓,節奏鮮明,簡單明快,語勢連貫,大多情感強烈,讀起來朗朗上口。歷史上著名的四言詩很多,其中曹操的《龜雖壽》《觀滄海》等,至今人們吟誦不絕。

(二)拓展閱讀

1、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原文。(略)

《圓明園的毀滅》

一、文字教學解讀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段中華民族辛酸屈辱的歷史,主要講述了圓明園的昔日輝煌景觀和圓明園毀滅的經過。讀完全文,情感的漣漪激盪:為祖國有如此輝煌美麗的圓明園而驕傲而自豪,為如此輝煌美麗的圓明園被毀滅而痛徹心肺,為英法聯軍的殘暴、貪婪、野蠻而義憤填膺,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錐心刺骨,愛恨滿園,感慨無限。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不太難,但是怎樣透過語言文字敲骨吸髓,揣摩藏在文字背後的精氣神卻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比描寫是文字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昔日之輝煌”是中華民族之驕傲,在“毀滅”之前先寫“輝煌”,是作者在文章整體構思上的獨具匠心。“皇家園林”“圓明三園”“眾星拱月”三個詞語,讓被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精彩亮相。圓明園由圓明園、萬春園、綺春園組成,周圍還有環繞著上百個小園子,就像是許多星星環繞著月亮一樣,氣勢宏大。所以,理解“眾星拱月”也就瞭解了圓明園的整體格局。

接下來作者從面到點。在這座宏大的建築群中,精心選擇有代表性的景點,採用對比的手法,藉助關聯詞語“有……也有”和“……還有……”“不僅……還有……”引領學生漫步園內。金碧輝煌的的殿堂對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熱鬧的街市對應田園風光;從各地名勝到古代詩人詩情畫意中的美景,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用文字引領讀者,邊走邊賞,流連期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這一部分無需教師多講,學生在朗讀品味中,定會對文章內容選擇之精妙,遣詞造句之恰當,表達方式之準確,有所感悟,也會成為他日後行文之參照。

“安瀾園、獅子林、平湖秋月、蓬萊瑤臺、武陵春色”這些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名稱,是落實單元語文學習要素,學習和運用查閱資料的方法促進理解的好素材。藉助文字、圖片、影片等資料,就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期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同時對前文的“不可估量”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就在學生依然沉浸在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情感定格在欣賞、讚美、驕傲、自豪中時,英法聯軍闖進了圓明園——他們是多麼野蠻啊:“凡是……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實在運不走的……”“為了銷燬證據……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讀著這些文字,想到圓明園曾經的輝煌,誰不會感到痛心、憤怒呢?大火連燒三天,竟然沒有人去救火?還讓他們焚燒整整三天三夜?當權的皇帝哪去了?清政府的大臣、軍隊哪去了?中國的子民難道都成了冷血?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它連燒三天,轟然倒下,變成殘桓斷柱,卻袖手旁觀?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可是讀了中國的近代史就明白了這一切,屈辱的歷史呀!文章讀到此,眼前除了出現了圓明園被毀的慘景之外,更多的是氣憤、惋惜、恥辱呀!

前文的“輝煌”與此時“毀滅”形成強烈的對比,學生透過查閱的資料,會發現是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輝煌”被“毀滅”了,落後就要捱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也就成為內心的最強音。

如何藉助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字,學習語言,落實語文學習要素:

1。字詞教學

本課要求認識9個字,書寫15個字,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文朗讀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在學文中理解字義。要求書寫的漢字中“毀”“侵”的字形,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準確書寫。

2.朗讀積累

閱讀此文,學生首先入眼的是課題中“毀滅”一詞,這是文章的題眼,也是自課題開始就牽動學生情感變化的線索。首先,在教學中結合蒐集的資料,透過詩詞、圖片、影片等把文字變成一幅幅流動的畫面,透過學生的聲音,再現園內詩情畫意的景觀,侵略者野蠻、無恥的暴行。其次,在讀文中結合“不可估量”“毀滅”詞語的不斷深入理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圓明園昔日之輝煌”和“被毀滅之痛惜與憤怒”,讓朗讀、想象、情感,相互融合,渾然一體。

課文第三自然段園內景觀的描寫,藉助關聯詞語,運用對比手法,是學生學習景物描寫之優秀正規化,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積累內化。

3.方法習得

查閱資料讀懂文字是閱讀本文的主要方法。教學中,可以結合查閱的相關資料,交流蒐集到的文字、圖片、影片等資訊,讀懂課文。如:蒐集和交流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觀的圖片,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搜尋並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感受落後就要捱打,激發學生振興中華之責任感……透過導讀,讓學生習得藉助現代資訊科技,讀懂文字,體會文字背後情感的方法。

二、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自主讀文,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自主識字。寫字教學中引導認真觀察“毀、侵”的字形,正確書寫。

2。透過查閱資料,結合重點詞句體會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觀,體會課文對比寫法,感受圓明園被毀滅的慘痛損失,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愛國情感。

3。藉助“導學單”學習蒐集、整理和運用資料,提升提取和運用資訊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建議第一課時完成第一、二板塊,第二課時完成第三板塊)

教學過程:

板塊一:藉助資料,整體感知,引導質疑

1。談話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1)多媒體依次出示兩段文字並指名讀: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蹟,它的名字叫圓明園。——雨果

這個奇蹟現已不復存在。——雨果

教師板書:圓明園的毀滅。

(2)指導“毀”字的書寫。

點撥:上面是一個臼齒的“臼(拼音:jiù)”,下面的“工”最後一筆要變成提。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分享“導學單” 中的課文內容結構圖。

(2)結合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梳理疑問:

(1)學生交流預習中的疑問。

教學預設:

①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當時的政府為什麼不制止英法聯軍的入侵?

②圓明園中現在還有哪些景點和歷史文物?

③圓明園中當年的美景是怎樣建造出來的?

……

(2)梳理歸納,師生共同確定研學目標

一起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圓明園的“毀滅”(在題目“毀滅”一詞下加上重點號),以及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板書:不可估量)

板塊二:運用資料,自主探究,“再現”輝煌

1。初步感受“不可估量”的意思

(1) 出示句子: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2) 教師引導:

①“不可估量”是什麼意思?(學生說出字面意思即可難以估計)

②從中國“中國文化史”到“世界文化史”你有什麼思考?

③文中的“歎號”可不可以換成“句號”?(延時評價:答案在第三板塊揭曉)

2。瞭解“不可估量”的內在涵義

(1)初識圓明園

學生活動:默讀課文2-4自然段,圈點勾畫出圓明園給你的印象。

交流重點:

①理解詞語:眾星拱月,整體感受園內美景。

學法預設:課件演示法(星空與園內景緻對比圖)

②語言正規化:對比描寫

學法預設:運用課前蒐集的圖片等資料,將課文描寫與圖片對比,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

(2)走進圓明園

①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展學習時空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安瀾園、獅子林、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武陵春色景點圖片和書中沒有提及的景點。

②運用“對比描寫”的語言正規化

結合蒐集到的資料,仿照例句,嘗試用“有……也有……”“ ……或者……”“……還有……”等關聯詞語,說一說圓明園其它景點,體會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3)朗讀——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設“小小朗讀者”舞臺,請學生展示

點撥要點: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將一段文字讀成一幅流動的畫。

板塊三 結合資料,讀寫結合,深化情感

1。深入體會“不可估量”的情感

(1)默讀第5自然段,圈點勾畫,促動你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2)隨文指導書寫漢字“侵”。

(3)重點交流:

結合表示時間的詞,談感受

結合動詞“掠”“破壞”“毀掉”“放火”談感受。

2。觀看音訊資料《火燒圓明園》片段。

3。朗讀表達內心情感。

4。面對熊熊大火中的圓明園,你想說什麼?將情感凝聚在筆端,寫出來。

5。學生交流,教師適時指導閱讀“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全文,感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之責任。

(解答學生課前質疑問題)

6。總結全文:

結合學生彙報適時播放“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圖片,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資料連結

(一)內容註解

圓明園: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花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六朝皇帝, 150餘年間不斷建立,最終形成佔地面積,佔地約5200多畝,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有“萬園之園”之稱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並付之一炬。

(二)“導學單”設計模板

《圓明園的毀滅》導學單

1。讀:認真大聲地朗讀課文,嘗試製作課文內容結構圖。

2。思:上網蒐集“安瀾園、獅子林、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武陵春色……”景點圖片以及英法聯軍侵佔圓明園的相關資料,思考: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3。問:讀過《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你還有什麼疑問,請寫在下面?

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

《圓明園的毀滅》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筆者聽了一堂課,課上,學生們都依據老師的佈置蒐集了資料,有的抄寫了文字介紹,有的列印了相關圖片。課上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交流,然後一個小組在班級內進行了展示。查詢資料、交流資料得以落實。

看得出,授課老師認真閱讀了課本、教材,單元教學重點把握方向正確。只是,透過課堂實踐,老師出現了新的困惑:課堂就40分鐘,課外資料展示交流佔據了較多時間,導致對課文字身的關注減少了,感覺有點喧賓奪主。怎麼做更好呢?

筆者建議,可以嘗試從以下四點著手:

1。查詢資料有目的

(1)查什麼 目的明

《圓明園的毀滅》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講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第2自然段講圓明園的佈局,第3自然段講圓明園昔日輝煌的建築、多樣的景觀,第4自然段講圓明園的珍貴歷史文物,第5自然段講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

從課文內容,我們看出,本課需要查閱的資料包括圓明園的佈局、圓明園昔日的建築景觀、珍貴文物,圓明園被毀滅的情景、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歷史事件。

瞭解了課文內容,老師可以帶著學生逐段討論,相關資料用哪些方式呈現更好:圓明園的佈局可以蒐集圓明園地圖;圓明園昔日的建築景觀、珍貴文物可以蒐集圖片;圓明園被毀滅的情景可以蒐集影片;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歷史事件可以蒐集文字資料。

(2)怎麼查 分工明

這麼多的資料需要查閱,可以進行適當分工,避免查閱過多資料給學生造成負擔,還能為進一步交流做準備。

分工可以採取三種形式:第一種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認領其中的一部分;第二種方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小組認領其中的一部分;第三種,以班級為單位,每人認領其中一部分,認領相同部分的組成臨時大組。

(3)哪裡查途徑明

在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四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中,學過查閱資料的途徑有詢問長輩、閱讀報紙、雜誌、書籍等。除了這些,利用網路是更便捷的方式。另外,我們保定離北京很近,家長有時間的,還可以帶著學生去北京實地參觀圓明園遺址,拍攝照片或影片。

2。記錄資料有方法

在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四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用過的記錄資料的方式有摘記、拍照、畫圖等,這裡,老師可以進一步規範記錄資料的方法。

(1)文字資料有出處

《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歷史事件,查閱資料的來源,可能是歷史書籍、也可能是網路。學生可以摘抄相關文字,摘抄之後,來源書籍的,註明書籍名稱、頁碼、作者;來源網路的,註明使用的搜尋引擎、關鍵詞、網站名稱。這樣做,摘記規範,便於交流時查證真偽,而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

(2)圖片資料有介紹

課文內容2、3、4自然段,涉及到的圓明園的佈局、圓明園昔日的建築景觀、珍貴文物,用圖片呈現更直觀。

學生查詢的圖片,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打印出來,圖片下方註明建築景觀、歷史文物的名稱,再用幾句話作簡要介紹;另一種是做成電子文件,比如ppt、美篇等,同樣,圖片要配以簡要的文字介紹。

教師不管哪種形式,只要是第一次使用,教師都要給出示例,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如列印海寧安瀾園圖片,下方註明文字介紹——安瀾園,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古城內,是一座古代著名的江南私家園林。原為清代大學士陳元龍的私園。乾隆帝南巡,曾多次住在園內,賜名“安瀾園”,並把安瀾園仿建到圓明園中,令其名聞天下。

(3)影片資料有剪輯

圓明園的毀滅過程,可以蒐集影片或者是記錄片;去實地參觀的同學,也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景點錄成小影片。

影片資料可以採用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下載影片,複製到教室裡的一體機;一種是傳送影片連結到班級微信群。影片或紀錄片,一般比較長,學生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剪輯。

3。交流資料分時機

查閱資料的佈置,至少在學習課文前三天進行,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也便於教師跟進指導。資料的交流,並不一定完全放在課上。

1)課前交流設專欄

文字和圖片資料,可以在教室內開闢專欄,設定不同板塊。查閱同一類資料的同學,經過交流,過濾掉雷同的,張貼到相關板塊。推薦一名講解員,利用早午自習給大家講解。去實地參觀的同學,把對主要景點錄製的小影片,複製到教室一體機,講給大家聽。

2)課上交流精心選

根據學生蒐集的資料,教師進行精選,做成課件,課上適時展示。

比如講第3自然段,教師朗讀課文時,可以配以圓明園昔日輝煌建築、多樣景觀的風光片,學生耳朵聽著優美的朗讀,眼睛看著精美的畫面,圓明園昔日盛景在腦海中浮現,促進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課後交流再拓展

學生學完課文之後,瞭解了當時的歷史狀況,課後連結中的《七子之歌》《和平宣言(節選)》涉及的背景資料,學生可以選作,在班級群內分享、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結合資料理解文章,體會情感的能力。

圖片 4。使用資料有選擇

1)學生困惑需要解決處

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因為年代久遠,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英法聯軍能入侵中國,火燒圓明園時,當時的政府為什麼放任不管?此時,就需要介紹相關歷史背景。

2)課文簡略需要擴充處

課文第4自然段,介紹圓明園裡的珍貴文物時,只寫了一句話“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此時,就需要呈現一些奇珍異寶的圖片並介紹其珍貴之處。

3)情感體驗需要加深處

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時,讀到描寫英法聯軍野蠻行徑的句子“他們把園裡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燬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裡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此時,影片的播放,能直觀感受侵略者的野蠻與殘暴,強烈衝擊學生的情感。

查閱資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語文能力,只有老師具有全域性意識,全程指導、跟進,做到查詢資料有目的、記錄資料有方法、交流資料分時機、使用資料有選擇,才能使“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語文要素落到實處。

標簽: 圓明園  資料  自然段  課文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