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述志令》與曹操能否稱帝問題

作者:由 阿大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1-07-20

《述志令》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寫的,但是曹操已經56歲。事情發生在赤壁之戰之後,統一中國的步伐被暫時的中止,但是北方已經完全的被曹操給平定,包括東北的烏桓勢力和山西一帶的匈奴勢力都已經被曹操收拾的服服帖帖。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

雖然當時割據局面已經成為了既定的事實。但是漢獻帝依然是名義上的皇帝,是正統所在。

漢獻帝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漢獻帝是傀儡。公元189年,漢獻帝劉協8歲那年,被西涼羌族大軍閥董卓擁立為帝。董卓是個什麼角色我們都熟悉,擁立一個8歲的孩子他想幹什麼也很明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196年的時候,董卓西涼集團覆滅,漢獻帝戰火中逃生,被曹操接到了許昌,這一年漢獻帝15歲,還是一個孩子,角色還是一樣,傀儡。曹操的目的同董卓也是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許昌的班底都是曹操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漢獻帝可以依靠的人就兩個,一個叫董承、一個叫伏完,兩個人都是漢獻帝的岳父。董承是漢獻帝妃子的父親,伏完則是漢獻帝皇后的父親。兩個人都是外來戶,頭銜倒是有,就是無權,最為致命的是手裡無兵。建安元年(196年),伏完官拜輔國將軍,。漢獻帝遷許都後,曹操自任司空,大權在握並獨攬朝政,伏完識時務,於是奉上印綬,改認中散大夫,是個閒職,享受待遇,怡然自得。董承有點血性,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聲稱自己領受獻帝藏在衣袋中的密詔,藉以聯合劉備誅殺曹操。劉備穩重,沒動靜。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初九日,董承等密謀誅殺曹操的事情洩露,全家被殺,當時董貴妃已經懷有身孕,獻帝苦苦哀求,依然被拖出去處死了。自此之後,曹操對漢獻帝的控制更加的嚴格。

至此,就能明白曹操為什麼會寫這樣的一篇帶有自述性質的表忠心的文章。曹操已經具備了篡位的可能性,天下人都覺得他要篡位,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就罵他是“名為漢相,實則漢賊”。孫劉集團都跟著這麼罵。所以曹操需要拿出點態度來, 必須表表忠心,對輿論有個交代。

二、篡位的阻力

僅僅考慮君臣雙方的實力,曹操完全具備了篡位的條件。但是曹操卻沒有篡位。野史的說法是曹操打算做周文王。曹操做周文王,那麼曹操的兒子就是周武王。意思就很明顯了。至於曹操為什麼選擇做周文王,這裡面的原因勢必是複雜的。這涉及到曹操的心理和思想鬥爭。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很難從史料當中找到證據的。畢竟曹操那個時代還沒有寫日記的說法。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當時曹操篡位是不是完全沒有阻力。

肯定不是。有一種說法是當時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狀態,孫吳和蜀漢的實力還比較強大。這不成其為一個原因。畢竟曹丕稱帝的時候,依然是三國鼎立的狀態。曹丕稱帝之後,劉備立馬的就跟上節奏,前後就相差不到兩個月。形勢很明顯,漢獻帝就是一個擺設,魏蜀吳都想稱帝,就在等誰來開這個頭。劉備說忠心於漢室,恐怕也只是大義名分而已。

私以為,曹操篡位的第一個障礙就是來自於大義名分。大義名分對於亂世當中的梟雄來說,他就是一個口號,但是對於一些儒家知識分子來說,那就是一種信仰了。最為典型的人物就是荀彧。

荀彧可以說是曹操的首席謀臣,頭號戰略家,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他是吾之子房。曹操給漢獻帝的一封奏疏中稱“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可見荀彧在曹操征戰事業中的作用。曹操欣賞荀彧,也一直重用荀彧,荀彧官職一路飆升,,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掌握朝政十數年。

但就是這樣一個曹操極為倚重的大臣,在公元212年的時候卻被曹操調離中樞,抑鬱而終。《魏氏春秋》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

那麼荀彧到底做了什麼,導致這樣淒涼的結果。

公元196年,漢獻帝從長安一路逃到了洛陽,洛陽城已經是一片焦土,漢獻帝幾近喪家之犬。在要不要迎奉天子到許昌這個問題上,曹操集團內部意見很複雜,反對的人特別多。是荀彧力排眾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三國志。荀彧傳》)曹操終於力排眾議將漢獻帝迎接到了許昌。對於曹操來說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利。對於漢獻帝來說,有了一個安穩的紮根之所,不必在外流離失所,過著喪家犬的生活。

荀彧主張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到底是在位曹操謀劃,還是在為漢獻帝謀劃,或者在二者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平衡。漢獻帝難有作為,不可能依靠他一統天下,這一點以荀彧的聰慧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曹操會成為晉文公或許荀彧是真的相信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國志。荀彧傳》)

就此可以看出,荀彧與曹操的衝突就在對於漢皇室的態度問題上。在荀彧的心理是始終存著大義名分之心的。荀彧出自儒學世家,信奉正統,強調大義名分正是儒家思想中所說的明正而言順。

所以曹丕稱帝時,首創蹩腳的禪讓把戲。之所以搞禪讓的幼稚把戲,就在於不如此就不能名正言順的取代延續了四百年的漢王朝。即便有了禪讓這種形式,但是曹魏的一些高階官僚依然表現出了不滿,如禮部尚書陳群、御史大夫華歆。為此,陳群和華歆受到了曹丕的責怪,陳群不得不為自己辯解說自己本來是漢朝的臣下,這樣的時候心裡就是在高興也不能顯示在臉上。陳群的心態是具有普遍性的,雖然漢王朝早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一旦它真的滅亡了在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的。更為典型的是楊彪,楊彪出身於著名的弘農楊氏,曾祖父楊震、祖父楊秉、父親楊賜都官居太尉,四世三公,典型名門出身。漢獻帝時期楊彪本人也曾出任司空、太尉等三公職位。曹丕稱帝后,拒不出仕,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公元219年關羽大舉進攻襄樊,大有打破三國勢力平衡的態勢,孫權為拿下荊州,聯合曹操對抗關羽。曹操寫信給曹操,吹噓曹操負有天命,煽動曹操稱帝,並表示自己願意稱臣效力。曹操拿著孫權的信給大臣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或許是曹操內心真實的想法,帝位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那麼好坐的。

三、豪門與寒族

在《述志令》的開篇當中曹操提到“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曹操為何這麼重視社會名聲,是曹操本人是一個沽名釣譽不能免俗之徒,還是另有緣由?

在談到自己年輕時候志向問題時,曹操說“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與後來曹操所建立的功勳進行對比,會發現曹操年輕時候的志向是格局小了點。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是曹操當時還年輕,不敢做更多的幻想,還是曹操故意表示謙虛,還是另有原因?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要來了解曹操的出生和他所處時代的社會風氣問題。

(一)曹操的出身

《三國志。魏志》 一《武帝紀》記載“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至於曹嵩的父親也就是曹操的祖父本紀當中並沒有記載。為什麼不記載,這就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曹騰是誰?

曹騰也是沛國譙郡人,早年因為種種原因就當了太監。因為迎立漢桓帝有功,受封“費亭侯”,累遷大長秋。首先是封侯,有了爵位。其次,大長秋到底是一個什麼職務呢?長秋宮是漢朝皇后之住所,大長秋是皇后所有的官屬的負責人。在後宮當中地位是很高的。曹騰用事宮中三十多年,服侍四位皇帝,未有顯著過失。在後宮在朝中都是有著相當的地位的一個太監。

那麼曹嵩為何要認太監為父呢?結合本紀當中對於曹嵩的生父沒有記載,可以推測,曹嵩出生寒族,家族身份低微,唯有如此才會去做了太監的養子。

做太監的養子會有什麼收益呢?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有依靠,另外位高權重的太監往往頗有資產,這與後世沒有什麼區別。當時做太監的養子,還有另外的一個好處,這是後世所沒有的。

公元125年,宦官孫程與18名太監一同誅滅外戚閻氏,擁立漢順帝。漢順帝感激,封孫程浮陽侯,加官騎都尉,另外漢順帝還為孫程開了一個先河,獲可將爵位傳給自己養子的特權,後來這種制度就特權化了。曹嵩本人就是靠著門蔭入仕,歷任司隸校尉、鴻臚卿、大司農,位列九卿。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出身寒族,門第非但不顯赫,反而是汙點重重。在與袁紹在官渡對峙的時候,袁紹手下的一名叫做陳琳的文人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中就拿他的出身說事“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僄狡鋒協,好亂樂禍。”

出身寒族與曹操的重視名譽和志向有限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與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有關係。

東漢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叫做察舉制。具體的操作就是由地方的長官在自己的轄區內向中央每年推薦若干人。推薦的標準是孝廉或者秀才,其中孝廉最重。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說到底都是儒家要求的品德。舉孝廉在東漢時期又被稱作鄉舉裡選。所需要注意的有兩個問題,第一標準是品德,第二推薦的權利掌握在地方長官的手裡。

因為這種選舉方式的影響,東漢時期出現了品評人物的風氣。品評什麼,道德才能。為什麼品評,作為郡長官推薦的一個依據。這種品評人物的風氣後世稱之為清議。最為有名的當屬於汝南郡的許劭,以許劭為中心,在汝南構建了一個由儒家知識分子組成的輿論圈子。這個圈子每個月都要對當世人物做出點評,世稱月旦評,或汝南月旦。因為這種集會定在沒有初一,所以被稱作月旦。

汝南月旦是相當的有影響力的。許劭品評人物名聲在外,曹操曾經多次請求許劭對自己做點評。許劭壓根不願意搭理他。“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後漢書·許劭傳》。

從曹操的這次經歷來看,這種清議對於寒族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清議背後的選官制度對於寒族來說同樣是不利的。到了曹操的時代,察舉制已經基本淪為高門大姓,豪強地主進入仕途的工具。對此東漢時期民間童謠唱道“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由此我們可以明晰,正是因為品評人物風氣的存在,所以曹操特別的注重自己的社會名譽;正是因為察舉制度已經淪為門第的工具,所以曹操年輕的時候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二)豪強地主

緊接著問題又來了。曹操的父親位列九卿,省部級幹部;他的太監祖父,更是皇帝身邊紅人。怎麼就算作是寒族了呢?

寒族的對立面是豪族。要理解為什麼把曹操算作是寒族,就得弄明白什麼是豪族。

豪族又叫豪強地主。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年輕的時候遊學於太學,一般擁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年長以孝廉被推薦為官。簡單的描述,可以看出,首先必須有雄厚的家產,其次是家族擁有良好的教育,是地主、知識分子、大官僚三合一的身份。缺一不可。

首先來看看豪強地主的經濟實力有多雄厚。東漢末年的政治家仲長統在《理亂篇》中說“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以具體的數字來說,東漢時期光武帝的外祖父家有田400多公頃,王莽時期有個叫做王丹的大臣在光武帝大將鄧禹軍隊缺量的時候一次性提供了小麥2000斛(斛為計量單位,唐以前一斛為一石,一石為120斤,換算過來也就是說王丹一次性提供了24萬斤糧食)。

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哪裡來的?土地兼併。就是不斷的兼併小民的土地。小民不反抗嗎?自然有反抗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小民是心甘情願的去投靠豪強地主,是自己積極主動的將土地獻給豪強地主,順帶把自己也獻給了豪強地主。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國家的稅賦比較高。西漢時期農業稅是很低的,經常提到漢文帝時期三十稅一,農業稅收應該不高才是啊。稅率低,但是徭役特別的繁重。徭役就是免費的給國家服務,治理黃河,維修公路,修繕宮殿等等。想想陳勝吳廣就明白,他們就是去服徭役。這是義務,不給錢的,不但不給錢,路費餐飲還得自己出。

但是豪強地主卻是有免稅免徭役的特權的。所以小農把土地獻給豪強地主,順帶把自己也獻給豪強地主,如此就成了家奴部曲,不是自由人,不是自由人一切的徭役自然的也就免了。

國家不管嗎?管,但是管不住。這就涉及到豪強地主的第二重身份,朝廷高官。比如袁紹,他經常吹噓自己家族是四世三公,就是說四代人裡面都有人做官做到了丞相、太尉、司空等朝廷最高級別的官職。在西漢時期,兩代人裡面都做到了宰相這一級別的只有一家。而到了東漢就普遍了。這就與前文提到的官官制度察舉制有很大的關係了。

即便是家族顯赫不如袁紹的,勢力沒有伸入到中央層面,但是在地方也是橫行一方的。除了察舉制,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兩漢時期地方高官是可以自闢掾屬。漢朝時期州郡衙門是十曹,每曹各有掾,相當於部門主任,這些具體的辦事人員都是由州郡長官自己選人。漢初的時候還需要向中央報備,到了東漢時期連給中央打招呼這道程式都免了。這些掾屬業績突出,上司提拔,是可以不斷升職的。如此一來就形成了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

豪族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家學淵源深厚,形成累世經學的局面。所謂累世經學就是一個家族幾代人專門攻克儒家經典中的某一本,從而成為該領域的權威。震家族、袁紹家族都是靠治經學累世公卿,他們世代相繼,廣收門徒,弟子往往多達數百上千。為何學術會被少數私人給壟斷。學術環境的影響。漢武帝時期在中央建太學,地方修建郡縣學校,國家主導教育,當然教育的物件依然是統治階層,平民階層是享受不了這種待遇的。但是到了王朝的末期,政府受財政等多種因素影響,政府經營的學校垮了,完了。教育的權利就流入到了民間。而在東漢魏晉時期,讀書的成本是很高的,印刷術沒有出現嗎,而且紙張也還沒有普及,所以教育與學術都被少數有勢力的家族所壟斷。

強大的經濟實力,累世公卿,累世經學如此才算是豪強地主,曹操顯然不屬於他們這個圈子裡的人。

(三)曹操對豪強地主的態度

在《述志令》中曹操提到“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講的是公元174年,曹操19歲,初出茅廬,擔任洛陽北部尉,什麼級別呢,副縣級的公安局長。洛陽豪門聚集,魚龍混雜,這個公安局長不好做。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碩的叔父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

從中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曹操原本是宦官家庭出身,結果曹操開刀的物件就是宦官,如此曹操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與宦官劃清了立場。

第二個問題,宦官只是一個代表,曹操整頓治安表明了一個態度,對權貴豪強勢力是絕不留情的。

那麼初出茅廬的曹操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這就是《述志令》第二段所講述的內容,被免職,賦閒在家。經過這一經歷,曹操的內心還是很受傷的,“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這句話就有憤慨的意味在裡面了,要二十年之後社會才可能好轉,不是憤慨又是什麼呢?

賦閒在家曹操做了什麼?“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種田打獵,杜絕一切社交活動。感覺他要自閉了,確實受傷。

青年的經歷有沒有改變曹操對於豪強勢力的態度呢?顯然沒有。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先後三次頒佈求賢令,史稱求賢三令,時間分別是210年,214年,217年。從時間跨度看,曹操的求賢令是一貫的政策,不是心血來潮。

求賢令到底講了什麼內容?茲節錄三分求賢令內容,略作分析。

210年,“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214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217年,“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核心內容是什麼?唯才是用。今天看起來很正常,平淡無奇。但是,結合前文,我們知道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考量的標準叫做孝廉,即儒家的道德標準。而這種道德標準又被豪強地主的清議勢力所左右。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察舉制是豪強地主壟斷政治權利的一個必備的制度支撐。

而曹操呢,唯才是用,道德放一旁。特別的舉了幾個例子,典型的道德敗壞的例子。陳平,盜嫂受金,與嫂子不乾不淨,還貪汙。按照儒家道德標準來看,做官是別想了,做人都是對人的一種侮辱。曹操怎麼看,曹操看到了陳平的業務水平,“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吳起,戰國名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魯國想用吳起但是考慮到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有擔憂,於是吳起把老婆殺了;為了謀求一官半職,散盡家產,到處賄賂。按照儒家道德標準來看,人渣。曹操還是看到他的業務能力,“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這明白的宣示了儒家豪族所遵守的金科玉律並賴以安身立命的的道德標準破產。

在經濟上,廣泛的實行屯田制,屯田制類似於建設兵團,將國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給無土的農民,與豪強地主爭奪勞動力。同時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崇尚節儉,禁止炫富。《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不得衣錦繡”曹植的妻子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不得不說對於節儉曹操是很認真,很嚴厲的。這顯然與豪強地主的生活習慣是相違背的。看看袁術的生活習慣就知道豪強地主有多奢侈。

(四)曹魏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

曹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打壓豪強地主的勢力。那麼曹操是不是就可以駕馭豪強地主,或者說脫離豪強地主而維持政權的穩定呢?顯然不行。

其一,曹操智囊集團中,就有不少是豪強世家子弟。最為知名的就是荀彧和司馬懿。

其二,地方的穩定曹操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豪強勢力的。最為典型的例子出現在官渡之戰時期。官渡之戰時,曹操兵少糧少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曹操最大的困難不是這些。大的困難在於曹操治下的郡縣叛亂了。徐州東海的豪強昌豨和附近郡縣連兵數萬,公然造反。沒有造反的郡縣官員也不敢去收取賦稅,可謂是心腹大患。曹操怎麼解決這個心腹大患的呢?首先是讓豪強地主臧霸帶著自己的部曲精兵回到徐州鎮撫地方;同時又派名士何夔做譙郡長官。曹操是依靠豪強的支援才穩定自己的後院。

在官渡之戰後,豪強世家代表人物荀彧、司馬懿、何夔、陳群依然在曹魏集團中樞機構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手握軍權的臧霸一直到曹丕稱帝數年之後才交出兵權。由此不難推測曹魏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依然是很強大的,單單依靠寒門地主的勢力是不足以維持政權的。

豪強地主的問題不僅是曹魏的問題,也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問題。以孫吳政權為例,他的建立就是以江南世家支援才延續的。孫吳政權中最有勢力的家族是被後人稱作吳郡四姓的四大家族,即顧陸朱張。顧陸朱張吳郡四姓 ,萌生於東漢 ,崛起於東吳 ,鼎盛於東晉 , ,終衰於梁陳,綿延近乎三百年。《三國志。吳志。朱治傳》記載“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可見其勢力之大。

吳郡的豪強世家不僅是控制了地方政權,而且深深的影響了中樞權力。孫權執政時期五任丞相,顧雍、陸遜、朱據先後出任,而在軍界陸遜和朱異先後出任大都督。大都督中最為人所熟悉的當屬於第一人大都督周瑜,周瑜雖不屬於吳郡四姓,但是依然是世家門第。隨便翻翻他的簡歷,他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頗有袁紹的炫耀的四世三公的味道。

而蜀漢政權是比較特殊的。蜀漢政權劉備是外來者,所以劉備對於蜀地的本土一邊拉攏,一邊打壓,總體上打壓多於拉攏。所以在三個政權當中,蜀漢政權是勢力最為薄弱的一個。在西晉滅蜀後,蜀國的秩序馬上恢復,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大的抵抗,這就跟蜀漢政權與蜀地豪強地主的不和諧關係有密切聯絡。

結語

曹操是否想稱帝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而曹操是否具備稱帝條件卻是可以做合理推測的。曹操若真的要稱帝,最少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大義名分問題,第二個是與豪強地主的關係問題。第一個問題曹丕是透過禪讓來解決的,儘管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在軟硬兼施的兩手政策推動下好歹是解決了。這個不是一個特別麻煩的問題,麻煩的問題在於與豪強地主的關係。曹丕稱帝后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選官逐漸向世家大族傾斜,可看做是對於豪強世家的一個重大的妥協。這一點恐怕是曹操所難做到的。曹操信奉的是申商之術,刑名之法,講究的是權力的高度集中,與世家大族分享政權與法家思想恐難相容。

標簽: 曹操  豪強  漢獻帝  荀彧  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