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請問怎樣在這個亂世中積極樂觀生活下去?

作者:由 我是你Mi姐姐啊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4-01

請問怎樣在這個亂世中積極樂觀生活下去?Fiona Xiao2022-04-02 15:20:23

怎麼在這個亂世中積極樂觀的生活下去。

這個世界很亂,但也很安穩,所謂的安穩還是亂,我覺得,要看自己的定義。

首先,我自己沒覺得世界很亂,因為咱們普通人的生活環境還是很簡單的,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很亂,我們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人。

沒有政治利益,也沒有任何的權利相爭,也沒有金錢交往,或者是其他的東西,我就覺得我們很簡單。普普通通的人,簡簡單單的生活,何談亂世呢?

所以,我們就簡單的活著,就不要想著怎麼生存,因為我們只需要做個普通人就行,而且,我們本身就是普通人。

所以,也就沒有不牽扯那麼多的事,所以,也就不要讓自己那麼痛苦了,想太多了。

想的太複雜了,咱們都是普通人,就簡單平凡的活著。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不要給自己增加煩惱。

請問怎樣在這個亂世中積極樂觀生活下去?拉文霍德公爵2022-04-08 13:00:17

人生終極目標:幸福

亞里士多德說: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標。人一生中追求的其他目標,如愛情、健康、美貌、財富、權力,無非是因為我們認為擁有了這些便擁有了幸福。

人類今日對世界的認知和物質水平相較數千年前如雲泥之別,對幸福的追求卻亙古未變。然而,現代人對幸福的理解未必比古人更透徹,對如何得到幸福,亦毫無建樹。

幸福難求

宇宙的混沌。幸福如此難覓,主要是因為宇宙之誕生,本就沒有以人類的安逸舒適為念。宇宙中充斥著威脅人類生存的空洞與寒漠,即便是風光旖旎如地球,生活也不盡如人意。宇宙萬物自有其執行的規律,人類科學的發展,即是為了掌握這些規律,以便進行解釋和預測,並企圖依據人類的目標、慾望來建立秩序。但大自然對人類的慾望漠不關心,如霍姆斯所云:“宇宙既不敵視我們,也不友善。它只是漠然。”人撼動不了宇宙的執行方式,故覺宇宙一片混沌。密爾說:“除非人類思考模式的根本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否則不可能有重大進步。”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結底直接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體驗。我們快樂與否,取決於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係。(注:面對浩渺星空、穿行在人海時,你有沒有過無力感?)

無止境的慾望。今日物質享受已至巔峰,仍有很多人覺得生命是種浪費,生命漫長而幸福難求,甚至時時處於焦慮與倦怠中。人類容易陷入期望值不斷升高的惡性迴圈中無法自拔。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滿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質是一件永遠沒有盡頭的苦役。一般人總把所有心力放在設定新目標上,而沒有享受當下奮鬥的過程,因此與知足的快樂絕緣。(注:有車有房有娃,卻覺得活得很累?)

生命意義的幻滅、內在失序

支援崩塌時的幻滅。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自己在宇宙中的孤立以及渺小,於是建立起一套神話體系,把宇宙中的無秩序的破壞力轉化為可理解、貌似可控的模式。其目的無非是為子民和信徒提供內心秩序,保護其免受混沌困擾,同時灌輸給他們自我很重要、個人可以成功的信念。然而,盲目相信文化編織的神話,當遭遇失敗時會產生同樣極端的幻滅感。但若把所有信念拋棄,人們失去了文化價值觀的支援,又容易陷入焦慮和冷漠的泥淖。類似的,宗教、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等也能為內心秩序提供支援。(注:拾年浩劫時,人為何會集體陷入癲狂?)

生活欺騙了你!人逐漸長大,從滿懷希望的無知少年,成為冷靜沉穩的成人,他們早晚會面臨一個疑問:“這就是一切嗎?”這番覺悟會造成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此時的狀態可稱為內在失序,表現為所謂的存在焦慮或存在恐懼等主觀狀況。本質上,它是一種對生存的恐懼,一種生命沒有意義、不值得繼續的感覺。(注:你有沒有覺得越長大越煩惱?上樓前有沒有在車裡靜靜地發呆,或者點上一支菸?)

幻滅覺悟的因應之道:統統無效

有些人試圖忽視它,繼續努力爭取一般看來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如名車、別墅、權力、多彩的生活方式。有時這種方法會奏效,因為人沉溺在競爭中時,便無暇思考有沒有離人生目標更近一些;然而,一旦有時間反省,幻滅感會油然而生:每次的成功只是證明,金錢、權力、地位,都不見得能提升生活品質。(注:李達康!歐陽菁!)

有些人選擇直接對症下藥,一一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欲求。然而,這些零星的解決方案無法發揮作用,你會發現,堤壩有太多缺口瀕臨潰決,來不及一一搶救。

有些人選擇直接投降,在無法滿足太多要求的挫折之下,他們躲進自己的小天地。比如養成高雅的嗜好、沉溺於聲色犬馬。(注:末日狂歡即為典型。)

有人求助於宗教。傳統意義上,宗教最能直接觸及生命意義的問題;但實際上,宗教只能暫時化解生命的荒誕,卻不是永恆的解答。(注:被動接受別人兜售給你的意義。)

擺脫困境:善用自我體驗

當舊的價值觀與制度框架不足以提供支援時,每個人都必須運用現有的工具(指心理學),擺脫上述困境,為自己塑造有意義的快樂人生。

做自己的主人。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必須能不受外界的影響,自己找到快樂和目標。社會為了使我們實現它的目標,會透過人的基因和生理需求來加以控制。例如,透過控制人的生存權、安全感、慾望等。跟隨基因的反應,享受自然的樂趣,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們應該認清事實真相,在必要時按照自己的優先順序,做自己的主人。(注:各種剛需是你真的需還是有人讓你覺得你需?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不放任。人性解放論認為,所有的直覺與衝動都可以接受,都應支援,即把內心的感覺當作發乎真性情的行為準繩。在複雜的社會中,有很多強勢團體執行著社會化的工作,有時它們的目標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但結果基本是一樣的:剝削我們的精力以逞其私慾,使我們淪為社會制度的附庸。如果我們不加詰問就服從基因和社會的控制,不啻就放棄了對意識的的控制,成為非人性力量的玩物。 (注:關鍵詞“奶頭樂”。)

不以社會賞罰為念。要克服現代社會的焦慮與沮喪,必須先從社會環境中獨立出來,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會的賞罰為念。為了求生,我們絕對有必要為了實現外在強加的目標而犧牲一時的滿足,但不意味著要成為傀儡。最好的辦法是不以社會賞罰為念,試著以自己能控制的獎賞取而代之;即我們在別人用以利誘我們的目標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標體系。從社會制約下解放自我,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時時刻刻發揮每一件事的回饋。當我們學會在不斷前進時體驗到快樂與意義,社會制約的重擔就會自動從肩上滑落。當獎賞不再受外力管制時,權力就回到了個人手中。(注:各種身不由己:考試?應酬?996福報?)

最優體驗

我們對生命的體驗,處於多種力量的控制之下,且其中大部分我們無法控制。偶爾,我們會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決定自己的命運;這種難得的時刻使人感到無比欣喜,所謂“最優體驗”。

最優體驗有時會在順境、了無牽掛、放鬆的時刻發生,但更多的是發生在一個人為應對挑戰或完成艱鉅任務而辛苦付出,將體能和/或智力發揮到極致時,即心流: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它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種體驗在當時未必愉悅,甚至可能痛苦,例如比賽中體能到達極限時。然而,這種最優體驗,日積月累彙集成我們對生命的掌控感,換言之,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態。

這樣的幸福不是存心求來。密爾雲:“自問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覺就蕩然無存了。”幸福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並將自己置身事外時獲得的副產品。

請問怎樣在這個亂世中積極樂觀生活下去?

標簽: 幸福  我們  宇宙  體驗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