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唐橫海鎮定州程氏雜記兼程權之父考(初稿)

作者:由 小麒涵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4-07

自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復置橫海軍”以來,定州程氏家族父兄子弟三代襲任橫海節度使一職,“與河朔三鎮無殊”,直至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初程權舉族入朝為止,程氏共據橫海三十六年。而該文是我對最近編輯的程日華、程權詞條中的一些有爭議內容及具體生平家族資料的簡要介紹。

唐橫海鎮定州程氏雜記兼程權之父考(初稿)

定州程氏,據《舊唐書·程日華傳》言:

程日華,定州安喜人……父元皓為安祿山帳下,偽署定州刺史,故日華籍本軍,為張孝忠牙將。

在沒有看更多資料的情況下,可推測:

程元皓是定州本地人

。當然,比較無端的臆測,也可以認為:程元皓最遲在史思明時被署任為定州刺史,遂定居於此,子孫因而為定州安喜縣人。

程日華(782年~786/788年為節度使)早年或跟隨其父參與了安史叛軍,後在奚族乙失活部猛將張孝忠部下為將。在唐德宗時的李惟嶽之亂期間,他隨張孝忠平亂。張孝忠成為新任成德節度使(義武節度使)後,程日華奉命勸降李惟嶽的妻兄滄州刺史李固烈,並在一次兵變中幸運地被擁戴為新任滄州刺史。

程日華為張孝忠孤軍懸絕,堅守滄州,遭到盧龍朱滔、成德王武俊的圍攻,情勢危急下,他奉表獻忠於唐中央朝廷,唐德宗大喜,直接授“拜(程日華)御史中丞、滄州刺史,復置橫海軍,即以為使”,時為建中二年(782年)。同時為補償程日華的舊主張孝忠,德宗又令橫海“歲饋義武錢十二萬緡,糧數萬斛”。

程日華死後,其子程懷直(786/788年~793年為節度使)襲位,得到了“凡事喜姑息,一打就慫蛋”的德宗的允准。程懷直遊獵享樂,長時間在外不理軍政,終於貞元九年(793年)被橫海軍將、從兄程懷信驅逐,逃回長安。德宗又走了流程,“更以虔王為節度使,擢懷信留後……明年,懷信為節度矣”。

程懷信(793年~805年為節度使)在位十餘年,以其子程權為節度副使(橫海太子),至貞元二十一年(《資治通鑑考異》引《順宗實錄》誤作“永貞元年”)七月死。

程權於永貞革新之際襲位,對朝廷頗為恭順,兩唐書記他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曾入朝覲見,極受憲宗寵遇,加左僕射銜遣其歸鎮(當時剛剛罷討成德鎮,遍加諸藩使職,以慰其心)。另《舊唐書·憲宗紀上》稱其於元和三年(808年)十一月入朝,同卷元和六年中卻不載程權入朝事;《冊府元龜》又稱他在元和四年入朝。故此,有兩個可能:

程權至少在元和三年、四年、六年三次入朝,《舊唐書》及《冊府元龜》僅載其中一次;

程權只在元和三年、四年或六年入朝過。

但因為我實在無法判斷到底是何年入朝為準,而《舊唐書本紀》又常有舛誤,故暫取兩唐書的六年之說為準:

唐橫海鎮定州程氏雜記兼程權之父考(初稿)

然鵝,《冊府元龜》卷385又煞有其事地說程權在元和四年入朝時“還鎮,賜廄馬一匹及槍甲,兩河節制久無覲禮者,故嘉而寵之”,這著實是難以分辨。

按照兩唐書一向的慣例,在所授官銜上,《舊唐書》稱左僕射,《新唐書》稱右僕射,本紀不載,實難辨別……不過,這不重要,不可能在此類問題上逐一辨析盡。

程權原名程執恭,但他在元和十二年(817年)前後的一天,卻夢到滄州(橫海鎮首府)官署的門樓的額上都寫著“權”字,他對這個讖諱深信不疑,特意奏請唐憲宗允許自己改名為程權。

這個故事乍看很扯(當然,扯的事多了),但聯絡下自憲宗即位後對叛藩的攻討以及當年諸鎮及官軍四面圍攻淮西鎮,也可以認為是程權心中自危、憂恐失“權”的表現。

果然,淮西破滅後,“藩方惕息”,程權的滄海鎮更是首當其衝,滿足了可能是朝廷下一個征討目標的多個條件:

相對弱小

地理位置重要(徹底掌握此鎮等於在河朔三鎮間插入第二個義武軍,既有賦稅,又能噁心三鎮)

程氏“世襲滄景,與河朔三鎮無殊”,程氏三代四人已把持此位三十六年。

對此,程權亦心知肚明,他在聽聞淮西之亂平定後便“惕不安”,思慮再三,他選擇了一條明智的道路——

舉族入覲

(元和十三年)橫海節度使程權自以世襲滄景,與河朔三鎮無殊,內不自安;己酉,遣使上表,請舉族入朝,許之。——《資治通鑑》唐紀56

元和十三年(818年)初,程權一族抵達長安,他上表辭去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刺史等職,憲宗準允,命華州刺史鄭權接替。

不過,與同時代的藩帥使君一樣,程權在離任時也處境危急,險遇殺身乃至滅族之禍:

滄景程權闢掌書記。既而權上四州版籍請吏,而軍中習熟擅地,畏內屬,挾權拒命,不得出。蘊陳君臣大誼,諭首將,人人釋然,於是權得去。——《新唐書》卷213

橫海將士樂自擅,不聽權去,掌書記林蘊諭以禍福,權乃得出。——《資治通鑑》唐紀56

橫海將士自擅三十餘年,樂受優待(尤以牙軍為主),早已不願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他們劫持程權,企圖抗拒朝旨。在此危難之際,程權的幕僚、掌書記林蘊“陳君臣大誼,諭首將”,透過君臣道義爭取牙將乃至軍士們的支援,化解了這場即將發生的譁變,程權本人及其族人也得以倖免於難。

從鄭權的履歷來看,朝廷也似乎頗為重視滄景的善後工作:

鄭權,汴州開封人。擢進士第,佐涇原節度劉昌府。昌被病入朝,度其軍必亂,以權寬厚容眾,檄主後務。昌去,軍果亂,權挺身冒刃,明諭逆順,殺首亂者,一軍畏伏。

鄭權有著平定涇原譁變的經驗,也的確在之後處置了數度違命、擁兵自重且心懷不軌的滄州刺史李宗奭。

話說回來,程權入朝後,憲宗為表優待(也有意安定淄青李師道之心),先是“以靖安裡私第側狹,賜地二十畝,令廣其居”,給程權二十畝地裝修在長安的家,又在命鄭權出鎮橫海的兩個月後命程權西行,鎮西北邊防重鎮——邠寧鎮。程權在邠寧的作為不詳,但同時間的鄰鎮鳳翔隴西可是很忙(抵禦吐蕃)。在就任邠寧節度使的一年多後,程權應於邠州鎮所逝世(並沒有他留在長安,未“之鎮”的記載),獲贈司徒。到他去世時,程氏一族“奉朝請宿衛者三十餘人”,也算是顯耀一時了。

唐橫海鎮定州程氏雜記兼程權之父考(初稿)

據電子版(國學導航)胡注《資治通鑑》卷236“貞元二十一年”下所記:

(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薨,以其子副使執恭為留後。〔考異曰:舊傳曰:「程懷信死,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事,乃遣懷直歸滄州,十六年卒。執恭代襲父位,朝廷因而授之。」按懷信逐懷直而奪其位,安肯以懷直之子知留後!又德宗實錄俱無此事,順宗實錄略本亦無,蓋舊傳誤也。惟詳本:「永貞元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為橫海軍節度使。」路隋憲宗實錄:「元和元年五月丙子,以棋(筆者改:橫)海留後程執恭為節度使。」蓋順錄「留後」字誤為「使」字耳。〕

這裡牽涉的問題其實有兩個:

程權的父親是程懷信還是程懷直

(結論是程懷信);

程懷信到底是什麼時候死的

(暫無結論)。

程權之父

關於程權之父的事,此文開篇第一張“定州程氏”圖及上圖“程權父親為誰”已經說清楚了。這裡要補充的是,光憑“按懷信逐懷直而奪其位,安肯以懷直之子知留後”我覺得並不能作為程權為程懷信子的鐵證,而是要將《舊唐書》中這段前後矛盾的記載對照讀一下,才能感受到彆扭之處。

唐橫海鎮定州程氏雜記兼程權之父考(初稿)

第一段稱“懷信死,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事,乃遣懷直歸滄州”,似乎並無問題。但下一段首又說:執恭代襲父位,朝廷因而授之。

按程懷直於貞元九年為程懷信所逐,入朝為宿衛官,那麼,作為程懷直的兒子的程執恭(程權),如何襲“父位”為“節度使(留後)”呢?

故此可知,“蓋舊傳誤也”,當以《順宗實錄》(詳本)“永貞元年(筆者改:貞元二十一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為橫海軍節度使”為是。

程懷信卒年

儘管我們從上一個問題已經,已經可以得出“《舊唐書》這段又是在亂寫”的結論了,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稍微列一列程懷信的這個考異。

按,《舊唐書·程日華附程懷直程懷信程權傳》稱:

懷直荒於畋獵,數日方還,不恤軍政,軍士不勝寒餒。其帳下將從父兄懷信因眾怒閉門不內,懷直因來朝覲,貞元九年也。德宗優容之,依前檢校右僕射,兼龍武統軍,賜安業裡甲第,妓女一人。既而懷信死,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事,乃遣懷直歸滄州。十六年卒,年四十九,廢朝一日,贈揚州大都督。

這段內容中,程懷直在貞元九年被驅逐、程懷信襲位,是無誤的。問題出在“

既而懷信死,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事,乃遣懷直歸滄州。十六年卒,年四十九,廢朝一日,贈揚州大都督

”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是:

程懷信這個篡位者死了,程懷直的兒子程執恭掌權了,唐德宗(別問我為什麼是唐德宗)於是把程懷直派回滄州了,貞元十六年,程懷直死了,四十九歲,唐德宗為他輟朝一天,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

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

諸書都說程懷信死在貞元二十一年,這裡卻說程懷信死了以後程懷直被遣回滄州,程懷直死在貞元十六年,

如此推論,程懷信死亡的下限就不可能超過貞元十六年,更不可能是貞元二十一年

程懷直在長安時是“檢校右僕射,兼龍武統軍”,但回到滄州後去世了,

為什麼德宗要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

當然,關於追贈都督這點,可能是我的知識面狹窄、對唐代官制不熟悉的原因。在我印象中,

被贈以類似職位者,怎麼也不會是《舊唐書》中描寫的這個不在京的前任藩鎮、宿衛官

,應該是如下“終左領軍衛大將軍”的柏良器之流(柏獲贈陝州大都督,見《新唐書》卷136)。

尤其是在看了《新唐書》本傳的記載後,我更堅信了《舊唐書》寫贈官那段舛誤或者遺漏缺失部分內容的觀點:

懷直荒田獵,出輒數日不返,帳下程懷信乘眾怒,閉門不納。懷信,其從昆也。於是懷直入朝,帝不之罪,更以虔王為節度使,擢懷信留後,以懷直兼右龍武軍統軍。明年,懷信為節度矣。十六年,懷直卒,贈揚州大都督。

程懷直“兼右龍武軍統軍”,程懷信“為節度矣”。程懷直沒有回到滄州,在貞元十六年於長安統軍任內逝世,獲贈揚州大都督。這才是合乎情理的敘事。

同理,我們可以看看其它幾處史料是如何記載程懷信卒年的:

(十六年)後五年,懷信死,子權襲領軍務,詔授留後。——《新唐書》卷213

(貞元二十一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薨,以其子副使執恭為留後。——《資治通鑑》卷236

永貞元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為橫海軍節度使。——《順宗實錄》(詳本)

所以,這兩個錯漏明顯是說不通的,以史源年代論,《順宗實錄》應該也是較《舊唐書》更為可信的,故而“程懷信卒年”這個問題,也就暫時有了一個答案解決。

每次以“百科體”寫完這些人物的故事都會覺得沒有“盡興”,沒說完想說的話,但許多內容懶了,又沒有總結成文,這是很久以來第二次寫這種型別的考證(?)。第一次的王潮是在去年底,到現在也有小半年了,希望有機會多總結一些,也算不愧我編輯時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之後至少還要再新增參考資料,這也是習慣了~~~

標簽: 程權  程懷信  懷信  程懷直  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