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作者:由 WHYLAB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9-30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作為 WH-1000XM3 使用者,期初只從網上資料做了對比,感覺 WH-1000XM4 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升級必要;但直到我到 Sony Store 親自上手、上耳了一番,卻著實感覺到 WH-1000XM4 的升級要比我預想的要明顯。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第三代到第四代 WH-1000X 的外觀變化應該是整個系列中,變化最小的。

在肉眼可見的範圍內,除了頭梁左右兩側的型號名稱以及字型印刷深淺度不同外,基本沒有一眼可辨的差異;但細看還是能找到一些端倪的,例如 M4 貼近耳朵的頭梁外側質感由 M3 略粗糙的工程塑膠質感升級到了更細膩、手感更溫和的類膚質感,跟左右耳機外殼的質感更統一了。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左耳罩內新增了一枚佩戴感測器,更是硬體上的重要的升級之一,這裡後面再聊。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WH-1000XM4 的佩戴舒適度稍稍要比 M3 強那麼一丟丟,對個人來說,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下,持續戴上 2 個小時是基本沒有什麼問題的,頭不大,不會有什麼壓耳感。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另外,新款的 WH-1000XM4 對老款 WH-1000XM3 使用者而言,有一個不大不小、也不會影響正常使用的小提升:據說 WH-1000XM4 耳機與頭梁的轉軸被改進了,左右耳機在旋轉時不那麼容易發出「咯吱咯吱」的小響聲,使用質感上稍有提升。

WH-1000XM4

究竟更新了什麼?

問:除了那些外在、不起眼的小變化,WH-1000XM4 相較於 WH-1000XM3,究竟更新了什麼?

答:智慧。

「智慧」這個詞,似乎已經被整個消費科技行業用爛了,消費者對廠商口中的「智慧」期望被降低。以本人理解,「智慧」之於 WH-1000XM4,其實是「更自動化」。在上一代的 WH-1000XM3,就已經做到了根據運動狀態切換不同等級的降噪、環境聲模式,Sony 把它稱作「彈性音效控制」,利用手機的 app,使用者能依據自己的設定,在靜止、普通步行、跑步和乘坐交通工具這四種場景下自動切換。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講真,個人覺得這一功能做得挺不錯,我也一直保持著這功能的開啟,但唯獨缺少了「騎行」這一場景,每次在騎腳踏車的時候總會保持我原始靜止狀態下的降噪模式,怪危險的,希望 Sony 未來的軟體更新能新增這麼一個「騎行」場景吧。

「彈性音效控制」並不是什麼新功能,這裡就不贅述了,花點筆墨來聊點新的。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前面提到,左耳罩內新增了一枚佩戴感測器,摘下戴起自動播停,小小的硬體升級既減少了電量的消耗,精確了自動關機啟動倒計時的機制,也省去了看影片時手動暫停播放的動作,進而省去了摘下耳機卻忘記暫停,回來手動倒帶的麻煩 —— 「更自動化」屬性 +1。

這枚佩戴感測器的靈敏性還行,重要的是它不同於透過距離來感應是否佩戴的 Sony 真無線 WF-1000XM3,透過紅外感應的 WH-1000XM4 並不會因為感測器貼近擺放在桌面上就識別為佩戴並自動啟動播放,實測即使是摘下耳罩貼胸前掛在脖子上,也不會誤識別為佩戴狀態,這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不僅在摘下的「自動暫停」有加成,在不摘下時還有「智慧免摘」的加持。

「智慧免摘」也是 WH-1000XM4 新增的功能,在以往佩戴 WH-1000XM3 跟別人交流時候,要麼用雙手直接摘下耳機,要麼需要將手掌貼在右聲道外殼,系統短暫切換為「環境聲模式」,但 WH-1000XM3 這一功能相比之下還是不太方便,手掌貼到耳機後還要等上 1 秒的時間切換,不如前者來的直接。

而 WH-1000XM4 不僅改進了手掌啟用環境聲的速度,半秒不到的時間就能完成切換,「智慧免摘」功能更提供了佩戴者開口講話就能自動切換環境聲的功能 —— 「更自動化」屬性 +1。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實測下來,這個功能還是挺好用的,語音偵測的靈敏度、延時恢復時長等引數都可以根據個人習慣調節;不過也存在著誤識別的情況,例如即使是開啟「著重於語音」、「自動靈敏度」,時而在辦公室清嗓子會誤觸發,導致音樂暫停十多秒。

除了「更自動化」屬性的增強,WH-1000XM4 終於引入了雙裝置同時連線的多點連線功能 —— 這並不是索尼藍芽耳機首次配有的功能,早前的一些機型早就支援雙裝置連線,只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被砍掉了,直至 2020 年的 WH-1000XM4,這功能才回歸。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雙裝置同時連線對現在一人擁有多裝置的時代來說,是很實用的,在Android、Windows 等平臺,甚至是跨平臺陣營的使用者來說,足夠省事。

不過開啟「雙裝置同時連線」就意味著無法開啟 DLAC 傳輸,這兩個功能都有需求的使用者,就只能在兩者中做出抉擇了。

相同 QN1,

不同的演算法。

WH-1000XM4 的使用的降噪晶片仍然是 QN1,但升級了降噪的演算法,據說能降低交通的噪聲以及中高頻人聲。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WH-1000XM3 的降噪效果其實已經不錯,而這次升級了演算法到來的降噪能力提升,對我個人來說,肉耳可察覺的距離其實並不大;無論在辦公室、街邊,甚至是軌道交通、飛機上使用,都依然讓我滿意。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硬體上,雖然 WH-1000XM4 相較上一代,發聲單元其實並沒有變化,還是那枚 40mm、LCP 振膜,但進行了不同的調教。不少人吐槽 Sony 在 WH-1000XM3 身上將過多的能量都放到了低頻上,整副耳機的風格往低頻上靠,以至於解析力下降,人聲被削弱嚴重削弱。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而 Sony 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 WH-1000XM4 身上重新進行了調教,彌補了M3 上的缺陷,將人聲的部分稍釋放了出來,整體解析力要優於 WH-1000XM3,那種轟耳聲稍收斂了些。

利用開啟 LDAC 的 Xperia XZ2 進行測試,音源選擇了 Android 版的 Apple Music:AGA 的「吃定我」一曲,從吉他進場,到人聲的出現,再到後面鼓聲的加入,都不會喧賓奪主,AGA 的聲音都依然透亮。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陳奕迅 & DUO 團隊的「破壞王」是一首很玩樂器的音樂,不僅有常規的架子鼓、普通吉他、電吉他、貝斯,還有薩克斯風、小提琴、非洲鼓等等,人聲方面除了陳奕迅的聲音,還有 DUO 的多人和聲;即使到了副歌部分,所有樂器都起來了,WH-1000XM4 對各個樂器的解析力和方位感都算不錯,不會糊在一起。

Sony WH-1000XM4 降噪耳機:從「好」變得「更好」需要幾步?

最後張敬軒和林子祥共同演繹的「相對論」,是一首很有「拉丁感」的作品,個人覺得 WH-1000XM4 對林子祥那把極富「彈性」的聲音還原得很有感染力。

WH-1000XM4:

更好的 WH-1000XM3。

Sony 這一代 WH-1000XM4 做的,其實更像是在原本就有不錯表現的 WH-1000XM3 基礎上,圍繞著「智慧」這一主題,就是「更自動化」這一屬性,完善了頭戴式降噪耳機這類產品的體驗,補足上一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小短板 —— 畢竟現階段降噪耳機這類產品無論怎麼發展,都難再長出新花來,索尼要做的唯有靠迭代升級,補足短板,提升產品的使用體驗,才能提升產品競爭力。

標簽: Wh  1000XM4  1000XM3  降噪  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