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傷寒論》選讀重點整理

作者:由 可樂校園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2-04

總論

成書年代:東漢末年

作者:張機,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首次整理;魏晉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億

首次註解:宋金成無己

通行本:宋本《傷寒論》、《註解傷寒論》

“傷寒”的涵義: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指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

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發病於三陰。

合病:凡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無先後次第之分者,稱為“合病”。

並病:若一經的病證未罷,而另一經病又起,有先後之分者,稱為“並病”。

兩感:有表裡關係的陰陽兩經同時受邪發病。如太陽少陰兩感。

太陽病篇

病邪:寒邪

八綱:表、實、寒——陽證

病位:在表

主症: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病機:風寒襲表,營衛受邪

【綱要】

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6)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7)

1、風溫:溫病誤用辛溫發汗後的一種變證。與後世溫病學中的風溫不同。

直視:雙目前視,眼球轉動不靈。

再經:第二經。

【中風表虛證】

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2、桂枝湯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熱稀粥;③溫覆;④發汗適度;⑤根據病情用藥;⑥禁忌。

3、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鳳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針藥並用)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靈活運用)

4、桂枝湯類方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桂枝湯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桂枝加葛根湯

+ 項背強几几

+ 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下之微喘

+ 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湯

遂漏不止

+ 附子

桂枝去芍藥湯

脈促胸滿

- 芍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微寒

- 芍藥,+ 附子

桂枝新加湯

身疼痛,脈沉遲

+ 芍藥,生薑,人參

5、比較:桂枝湯vs麻黃湯

兩證均是太陽表證的主要證型,以惡風寒、發熱、頭痛、脈浮為基本臨床表現,為風寒襲表,營衛失調所致。但桂枝湯證基本病機為衛陽不固,營陰失守,以汗出、脈浮緩為特點,唯其汗出,故又稱表虛證,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麻黃湯證的病機是衛陽被遏,營陰鬱滯,以無汗、脈浮緊為特點,唯其無汗,故又稱表實證,治以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傷寒表實證】

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39)

麻黃湯禁忌證:咽喉乾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不可發汗。

6、太陽病,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繼續可用麻黃湯。

7、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尺中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為遲。這裡是指尺脈遲滯無力。)

8、麻黃湯類方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太陽傷寒

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

麻黃湯證

+ 喘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葛根湯證

+ 項背強几几

桂枝湯 + 葛根、麻黃

大青龍湯證

+ 煩躁(裡熱)

+ 生薑、大棗、石膏

小青龍湯證

+ 咳、喘

桂枝、芍藥、麻黃、乾薑、細辛、半夏、甘草、五味子

大青龍湯:《傷寒》中麻黃用量最大(六兩)的湯證。

9、比較:大青龍湯證vs小青龍湯證

大、小青龍湯證均是太陽傷寒兼有裡證,俱有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同用辛溫解表,方從麻黃湯化裁而來。然而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熱,兼見鬱熱煩躁,治法是發汗解表兼清裡熱,並以解表為主;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飲,兼見咳、喘、嘔等,治法是發汗解表兼溫化水飲,並以蠲飲為主。

【表鬱輕證】

10、表鬱輕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

桂枝湯 + 麻黃湯 各1/3

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形似瘧,一日再發

桂枝湯 + 麻黃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桂枝湯 + 麻黃、石膏

【蓄水證】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飲,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中澤瀉用量最大。

水逆:水飲內停,氣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飲,飲入即吐的一種症狀,為蓄水重證的表現。

【蓄血證】

11、蓄血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桃核承氣湯證

其人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結

桃仁、芒硝、大黃、甘草、桂枝

抵當湯證

發狂,下血,少腹硬滿,身黃,表證

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抵當丸證

少腹滿,小便自利

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桃核承氣湯中桂枝的用途:溫通經脈,非解表。

12、比較:桃核承氣湯證vs抵當湯證vs抵當丸證

三證均是血熱互結,病在下焦血分的蓄血證,但它們之間卻有輕重緩急的不同。

桃核承氣湯證是蓄血證的輕證,血熱初結,熱重瘀輕,臨床以少腹急結,其人如狂為特點,治當活血化瘀,通下鬱熱,方用桃核承氣湯,該方因硝、黃同用而瀉熱之力較強。

抵當湯證是蓄血證的急重證,瘀血較重,病勢急迫,臨床以少腹硬滿、其人發狂為特點,治當破血逐瘀,瀉熱除實,方用抵當湯,該方因水蛭、虻蟲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當丸證是蓄血證的緩證,瘀血較重,但病勢徐緩,治當瀉熱逐瘀,峻藥緩攻,方用抵當丸,意在小制其量,改湯為丸,以圖緩攻。

【合病與並病】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72)

【變證綱要】

13、壞病:變證。指因誤治使原發病出現反常變化,證候錯綜複雜,已無六經病臨床特徵的病證。

變證治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湯禁忌: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

14、舉例說明先表后里、先裡後表、表裡同治。

【熱證】

15、熱證——梔子豉湯類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梔子豉湯證

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

梔子、香豉

梔子甘草豉湯證

+ 少氣

+ 甘草

梔子生薑豉湯證

+ 嘔

+ 生薑

梔子厚朴湯證

心煩腹滿

梔子、厚朴、枳實

梔子乾薑湯證

身熱不去,微煩

梔子、乾薑

熱證——其他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麻杏石甘湯證

汗出而喘,無大熱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白虎加人參湯證

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喘而汗出

葛根、甘草、黃芩、黃連

胸中窒→梔子豉湯、心中結痛→梔子豉湯

【虛證】

16、虛證——桂枝甘草湯類方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心陽虛

桂枝甘草湯證

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頓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因燒針煩躁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桂枝救逆湯證

驚狂,臥起不安

桂枝湯去芍藥、蜀漆、牡蠣、龍骨

桂枝加桂湯證

氣從少腹上衝心

桂枝湯 + 桂枝

陽虛兼水氣

苓桂甘棗湯證

臍下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苓桂術甘湯證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悸頭眩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

小便不利

桂枝湯去桂枝、白朮、茯苓

桂枝加桂湯:《傷寒》中桂枝用量最大(五兩)。“加桂”作用:平衝降逆(洩奔豚氣)。

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代表方(通陽利水代表方:五苓散)。

17、比較:苓桂術甘湯 vs 苓桂甘棗湯

兩方在藥物組成上僅一味之差,雖然同為水氣致病而設,但在病機及臨床表現方面有諸多不同。苓桂術甘湯證為脾陽虛為主,飲停中焦,症狀亦以中焦為主,以心下逆滿,氣從心下上衝心胸為主;苓桂甘棗湯證為心陽虛為主,飲停下焦,症狀以下焦為主,以臍下悸動,有衝逆之勢為主。在治療上雖皆溫陽化氣、利水消飲,然苓桂術甘湯側重治理中焦,以白朮健脾。苓桂甘棗湯側重於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

18、虛證——其他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脾虛證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發汗後,腹脹滿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小建中湯證

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

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

桂枝人參湯證

協熱而利(虛汗下利兼發熱表證)

桂枝、甘草、白朮、人參、乾薑

腎陽虛

乾薑附子湯證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

乾薑、附子

茯苓四逆湯證

煩躁,肢厥,惡寒,脈微細

四逆湯 + 茯苓、人參

真武湯證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厚朴:人參 = 8 : 1(說明氣滯為主)

真武湯證:溫陽利水代表方。

19、小建中湯證的主症、病機、治法是什麼?

主症: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煩,喜溫喜按,可兼有輕微惡寒發熱。

病機:中焦虛寒,氣血不足,覆被邪擾。

治法:溫中健脾,調和氣血。

20、真武湯證的主症、病機、治法是什麼?

主症: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水腫,小便不利,苔白,脈沉。

病機:瀋陽虛弱,水邪氾濫。

治法:溫陽利水。

21、虛證——陰陽兩虛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甘草乾薑湯證

肢厥,煩躁,吐逆

甘草、乾薑

芍藥甘草湯證

腳攣急或經脈攣急

白芍、甘草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惡寒,腳攣急,脈微細

芍藥、甘草、附子

炙甘草湯證

脈結代,心動悸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甘草、人參、桂枝、生薑、麥門冬、生地黃、阿膠、大棗、麻仁(清酒)

【結胸證】

原文: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135)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137)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138)

22、結胸:有形病邪結於胸膈,出現以胸、胃、腹疼痛為主的一類病證。

(寸脈浮,關脈沉)

藏結:臨床表現與結胸相似,但性質不同,為陰寒內盛、虛實夾雜的病證。

(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

潮熱:一種熱型,發熱如潮水一樣,定時而發,至時而降。

23、結胸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大陷胸湯證

心下硬痛拒按,可伴心煩,口渴,潮熱,頭汗出,不大便等,脈沉緊

大黃、芒硝、甘遂

大陷胸丸證

心下硬滿疼痛,頸項強

+ 葶藶子、杏仁、白蜜

小陷胸湯證

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脈浮滑

黃連、半夏、栝蔞實

三物小白散

寒實結胸

桔梗、巴豆、貝母

【痞證】

24、痞證——瀉心湯證類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熱痞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心下痞,惡寒

大黃、黃連、黃芩

附子瀉心湯證

心下痞,惡寒汗出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寒熱錯雜

半夏瀉心湯證

心下痞滿,嘔惡,腸鳴下利

半夏、黃芩、黃連、乾薑、甘草、大棗、人參

生薑瀉心湯證

幹噫食臭

半夏瀉心湯 + 生薑

甘草瀉心湯證

下利日數十行

半夏瀉心湯 + 甘草一兩

25、比較:半夏瀉心湯證 vs 生薑瀉心湯 vs 甘草瀉心湯

三證均以心下痞硬為主症,均可見嘔吐、下利、腸鳴等症,均以脾胃受損,水溼中阻,升降失職,氣機痞塞為病機。

半夏瀉心湯證以胃氣上逆為主,故心下痞、嘔逆為其主要表現;生薑瀉心湯證夾有水飲食滯,故以心下痞硬,幹噫食臭為主要表現;甘草瀉心湯證脾胃虛弱,故以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下利繁劇,水谷不化,乾嘔心煩不得安慰主要表現。

三者病機、徵候大體相似,但側重不同,其治法均以寒溫並用,辛開苦降,和胃消痞為主,半夏瀉心湯為其代表方劑,生薑瀉心湯重在宣散水氣,甘草瀉心湯重在補中和胃。

26、痞證——其他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旋覆代赭湯證(痰氣痞證)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覆花、代赭、生薑、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五苓散證(水痞證)

心下痞滿,煩渴,小便不利,口乾舌燥

白朮、澤瀉、豬苓、茯苓、桂枝

【上熱下寒證】

27、上熱下寒證——黃連湯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黃連湯證(辛開苦降)

腹中痛,欲嘔吐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欲愈候】

原文: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58)

【太陽病類似證】

28、太陽病類似證

1)飲停胸脅證——十棗湯證

主症: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下利,短氣。

病機:水飲停於胸脅,氣機升降不利(證屬懸飲)。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芫花、甘遂、大戟。

2)胸膈痰實證——瓜蒂散證

主症: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呼吸急促,寸脈微浮。

病機:痰實壅阻胸膈。

治法:湧吐痰實。

方藥:瓜蒂、赤小豆。

陽明病篇

病邪:熱邪

八綱:裡、實、熱——陽證

病位:在胃、腸、胃經

陽明經證

陽明腑證

主症

身大熱,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

潮熱,讝語,腹滿脹痛,不大便,脈沉實有力

病機

陽明熱盛(裡熱熾盛)

實熱之邪結聚腸胃

治法

辛寒清熱

攻下實熱

方劑

白虎湯

大承氣湯(陽明腑證/攻下代表方)

【綱要】

1、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胃家實:指陽明病病機。腸胃有實邪(實熱之邪)結聚。

2、太陽陽明→脾約→麻子仁丸證

脾約:胃熱腸燥,津液受損,脾陰不足,脾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約束,症見大便硬、小便數。

汗出濈濈然→轉屬陽明

3、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

【熱證】

4、熱證

方證名

主症

藥物組成

梔子豉湯證

煩躁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豆豉

白虎湯證

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參湯證

+ 舌上燥,喜冷飲,時時惡風或背微惡寒

+ 人參

豬苓湯證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5、白虎湯證

主症:發熱,汗出,口渴,脈浮滑。

病機:陽明熱盛,充斥內外。

治法:辛寒清熱。

藥物: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6、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湯:滋陰利水代表方。

【實證】

7、調胃承氣湯證

主症:腹脹滿,大便不通,蒸蒸發熱,心煩。

病機:燥熱內盛,腑實初結。

治法:瀉熱和胃,潤燥軟堅。

方藥:芒硝、大黃、甘草。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207)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

8、小承氣湯證

主症:大便硬,腹大滿,潮熱,心煩,脈滑而疾。

病機:熱實內結,腑氣不通。

治法:通便導滯,行氣除滿。

方藥:大黃、厚朴、枳實。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213)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9、大承氣湯證

主症:熱:潮熱(發熱汗出不惡寒,日晡所發熱)

煩:讝語(心煩,獨語如見鬼狀)

脹:腹脹滿(腹滿,腹脹)

閉:不大便(大便難,大便硬,燥屎,宿食)

實:脈沉實有力

病機:實熱病邪嚴重結聚腸胃。典型的陽明腑實證。

治法:攻下實熱。

方藥: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

10、陽明三急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

機理: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裡熱熾盛,傷陰動風

無表裡證——無表證

大便難,身微熱——熱邪內伏傷津

發熱汗多——裡熱熾盛,傷津嚴重

發汗不解,腹滿痛——腑實已成,熱病傳變迅速

11、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6)

【潤導法證】

12、麻子仁丸證

跌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藥物組成:麻子仁、芍藥、枳實、厚朴、杏仁、大黃

【下法辯證】

13、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

【下法禁例】

1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不可攻之。

陽明病,不能食,不可攻之。

【寒證】

15、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發黃證】

16、茵陳蒿湯證(溼熱發黃)

主症:身黃如橘子色,目黃,小便深黃而不利,身熱,無汗或頭汗出,齊頸而還,口渴,腹微滿,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病機:實熱蘊結,燻蒸肝膽,腹氣壅滯。

治法:清熱利溼退黃。

方藥:茵陳蒿、梔子、大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頭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260)

17、梔子柏皮湯證

主症:身黃目黃如橘子色,發熱,小便不利而色黃,口渴,心煩,舌紅苔黃。

病機:溼熱相合,熱重於溼,壅滯三焦。

治法:清解裡熱,洩溼退黃。

方藥:梔子、甘草、黃柏。

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261)

18、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主症:身黃目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黃,發熱惡寒無汗,或見身癢。

病機:溼熱內阻,風寒外束。

治法:清熱利溼,解表散邪。

方藥: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大棗、梓白皮、生薑、甘草。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262)

19、比較:茵陳蒿湯證 vs 梔子柏皮湯證 vs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此三證通常被稱為陽明溼熱發黃三方證。三方證以身黃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黃而不利等為共同特徵。

茵陳蒿湯證溼熱並重,兼腑氣壅滯,為溼熱發黃之重者,可伴見發熱,汗出不暢,腹滿、便秘,舌紅苔黃膩等,故以清、利見長的茵陳蒿湯為治;

梔子柏皮湯證是熱重於溼,為溼熱發黃之稍輕者,可伴見口渴、舌紅苔黃燥等,故以清洩裡熱為主,兼以祛溼的梔子柏皮湯為治;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則是溼熱發黃而兼風寒鬱表之證,更見發熱惡寒無汗,或兼身癢,多見於溼熱發黃證之早期,故以清利溼熱兼解表散邪的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為治。

20、谷癉:黃疸的一種,因飲食失宜中焦運化功能失常而產生,故曰谷疸。有寒溼和溼熱之分。

【陽明病預後】

21、讝語:聲高氣粗,胡言亂語,大多屬實。

鄭聲:語言重複,聲低氣微,大多屬虛。

少陽病篇

病邪:熱邪

八綱:裡,實,熱——陽證(半表半里)

病位:在膽、膽經

主症: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

病機:邪入少陽,正邪分爭,影響到胃。

治法:和解少陽,扶正祛邪。

方劑:小柴胡湯。

【綱要】

1、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263)

2、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265)

【小柴胡湯證】

3、 小柴胡湯證

主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病機:邪犯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

治法:和解少陽,條達樞機。

方藥: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

4、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96)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如,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5、 如何理解“但見一證便是,不比悉具”?

“但見一證便是,不比悉具”,固然語義相關,難以分割,但從辨證論治的精神出發,當重在“不必悉具”四字。即凡見少陽病主症之一,或一部分主症,便可投以小柴胡湯和解。

6、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7、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陽明少陽同病,治以少陽)

8、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9、 後必下重:大便時肛門有重墜感。

【柴胡桂枝湯證】

10、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大柴胡湯證】

11、大柴胡湯證

主症: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心中痞硬,下利或不大便。

病機:少陽邪熱,兼陽明裡實。

治法: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方藥:柴胡、大黃、黃芩、半夏、枳實、芍藥、大棗、生薑

12、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13、比較:小柴胡湯 vs 大柴胡湯

兩證皆屬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但小柴胡湯證是典型的少陽病本證,大柴胡湯證是少陽兼陽明裡實證,臨床除小柴胡湯證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心煩嘔吐等症外,其嘔吐比較劇烈,且病位波及胃脘腹部,尚有心下急迫而痞硬滿痛,大便秘結或熱利,舌紅苔黃少津,脈弦數等症。

小柴胡湯證只宜和解少陽,扶正達邪;大柴胡湯證則除和解少陽外,尚需通下陽明裡實。其用藥在小柴胡湯基礎上去扶正之人參、炙甘草;重用生薑降逆止嘔,加大黃、枳實以瀉實,而成少陽陽明表裡雙解之劑。

【柴胡加芒硝湯證】(一般掌握)

14、柴胡加芒硝湯證

主症: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輕微下利。

病機:少陽兼陽明裡實,燥實較輕,正氣偏虛。

治法:和解少陽,瀉熱潤燥。

方藥:小柴胡湯 + 芒硝

15、理解:少陽兼陽明裡實之大柴胡湯證,誤以丸藥攻下,丸藥性緩力輕,但作用持久,不能盪滌腸胃燥實,瀉下之性反留中不去而致微利,故雖下利而潮熱不除。

(與大柴胡湯區別:在大柴胡湯證實證基礎上兼有下利虛證。)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少陽 + 水氣內停)(一般掌握)

16、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主症: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口渴心煩,小便不利,但頭汗出。

病機:少陽邪熱,水飲內結,氣化失司。

治法: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方藥:柴胡、桂枝、乾薑、栝樓根、黃芩、牡蠣、甘草

1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147)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一般掌握)

18、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主症:胸脅滿悶,心煩,驚惕恐懼,甚則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病機:邪入少陽,瀰漫三焦,心神逆亂。

治法:和解少陽,通陽瀉熱,重鎮安神。

方藥: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桂枝、茯苓、鉛丹、大黃。

【傳變與預後】

1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陽去入陰:表證入裡。

太陰病篇

病邪:寒邪。

八綱:裡、虛、寒——陰證。

病位:在脾(胃)——區域性性虛寒證。

主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脈弱。

病機:脾陽虛弱,寒溼中阻。

治法:益氣溫陽,散寒祛溼。

方劑:四逆輩。(後世有用理中湯)(理中湯單純脾氣虛,四逆湯兼有陽虛。)

【綱要】

1、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273)

【太陰病證】

2、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下利特徵:自利不渴

病機:藏有寒(脾陽虛若,寒溼中阻)

治法:溫之(溫法)

代表方:四逆湯

【兼變證】

3、 太陰兼表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

4、 太陰腹痛證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

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湯 + 三兩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桂枝湯 + 三兩芍藥 + 大黃

5、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掌握:胃氣弱→宜減之

【預後】

6、脾家實:實,此指正氣充實。可理解為脾陽回覆,故腐穢當去(祛邪外出)。

少陰病篇

病邪:寒邪(寒化證);

熱邪(熱化證)。

八綱:裡、虛、寒(寒化);

裡、虛、熱(熱化)。

病位:心、腎。

寒化證

熱化證

主症

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無熱惡寒

心中煩,不得臥

病機

陽氣虛衰,陰寒內盛

熱邪傷陰,心火偏亢

治法

回陽救逆

清熱瀉火滋陰

方劑

四逆湯

黃連阿膠湯

【綱要】

1、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

【少陰寒化證】

2、 辨證要點:自利而渴→少陰下利特徵

少陰病:自利而渴

太陰病:自利不渴(程度輕重不同)

3、 四逆湯證(髒厥)☆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主症: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無熱惡寒。

病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

治法:回陽救逆。

方藥:生附子、甘草、乾薑。

4、 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17)

方藥:與四逆湯藥味相同,而用量有異,加重姜附用量,驅寒溫陽之力更強,寒去則陽回,陽回則脈通。

5、 白通湯證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

方藥:蔥白(溫陽)、乾薑、附子

6、 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方藥:以白通湯通陽止利。加人尿、豬膽汁益陰和陽,鹹寒苦降以反佐,引陽藥下行,使陽藥入口無格拒之患。

7、 真武湯證☆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主症: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腫,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發熱等。

病機:陽氣虛衰,水氣氾濫。

治法: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

8、 附子湯證

少陰病,得知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主症:身體痛,骨節痛,背惡寒,手足寒,口中和,脈沉。

病機:陽氣虛衰,寒溼困擾筋肉骨節。

治法:溫補元陽,散寒除溼。

方藥: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9、 比較:真武湯證 vs 附子湯證(一水氣氾濫一身痛陽虛)

兩方的藥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子、白朮、茯苓、芍藥,所不同處,附子湯術附倍用,並伍人參,重在補陽氣,散溼氣;真武湯附術半量,更佐生薑,重在溫散水飲。前者以扶正為主,後者以祛邪為主。

10、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主症: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乾嘔吐涎沫,頭疼等。

病機:胃氣虛寒,肝氣犯胃,濁陰上逆。

治法:暖肝溫胃,降逆止嘔,兼益氣。

方藥: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

11、桃花湯證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主症:下利便膿血,血色暗淡,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脾腎陽虛,統攝無權。

治法:溫陽固脫,澀腸止利。也可用針刺療法。

方藥:赤石脂、乾薑、粳米。

【少陰熱化證】

12、黃連阿膠湯證☆

少陰熱化證證型:心中煩,不得臥。

主症:心中煩,不得臥,可伴咽乾口燥,舌紅少苔或薄黃,脈沉細數。

病機:熱邪傷陰,心火偏亢。

治法:清熱瀉火滋陰。

方藥: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

13、豬苓湯證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看熟)

豬苓湯 vs 五苓散

均可治療水氣病,但其病機、症候、方藥治法有別。

豬苓湯證的病機為陰虛水熱互結,治以鬱陰利水;

五苓散證的病機為水蓄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治以化氣利水,兼以解表。

【少陰陽鬱證——四逆散證(氣厥)】

14、四逆散證(氣厥)☆

主症:手足逆冷,伴有腹痛、洩利下重,或伴有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病機: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陽氣內鬱。

治法:疏肝理氣,透達鬱陽。 方藥: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少陰兼表證】

15、比較:麻黃細辛附子湯證 vs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同為少陰兼表,不同的是證情緩急有別。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為病邪初感,病勢較急,證見惡寒,手足冷較甚,舌淡苔白滑等,此時正氣相對較盛,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溫經解表發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為病已數日,正氣較虛,病勢較緩,臨床症狀不典型,故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

在用藥上,前者以細辛之升,溫經散寒;後者以甘草之緩,取其微汗,且可益氣補中,顧護正氣。

【少陰急下證】☆

16、少陰病,得知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0)

機理: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腎陰損傷→急下陽明燥熱,以保少陰之津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321)

機理:少陰熱化,津虧火熾,熱入陽明,熱結旁流

→急下陽明之實,遏燎原之火,以救垂絕之陰(通因通用)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2)

機理:少陰熱化,邪熱歸併陽明,燥實灼傷腎陰→急下以存陰液

17、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的聯絡與區別。

①陽明三急下證,是論陽明腑實證病勢急,發展快,有劫傷少陰真陰之勢時,應以大承氣湯急下,以洩熱存陰;

少陰三急下證,是論少陰之陰被燥熱所灼,有亡陰津竭之勢時,應以大承氣湯急下燥熱,釜底抽薪而存陰液。

②陽明三急下證,是從腑熱灼傷髒陰而論,言其邪;

少陰三急下證,是從髒陰被腑熱耗傷而論,言其正。

③一從燥熱亢極之角度論述,一從真陰被傷之角度論述,然所下者均為陽明之燥熱,所存者皆屬人體之陰,參合考慮,可提示醫者做到祛邪與扶正兼顧。

④兩法祛邪是手段,護正是目的,在陽明中,意在救其胃津;在少陰中,意在救其腎水。

⑤無論陽明、少陰,凡急下者,必須見有燥實內結之證。

厥陰病篇

【綱要】

1、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寒熱錯雜證】

2、 烏梅丸證(蛔厥)(又主久利)

主症:時靜時煩,嘔吐,腹痛,時作時止,與進食有關,痛劇時手足厥冷,有嘔吐蛔蟲病史。

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擾。

治法:清上溫下,安蛔止痛。

方藥:烏梅、細心、桂枝、黃連、黃柏、當歸、人參、蜀椒、乾薑、附子。

配伍特點:酸苦辛甘並投,寒溫攻補兼用。

3、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

【厥陰寒證】

4、 當歸四逆湯證(血虛寒厥)☆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

主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病機:血虛寒凝,氣血執行不暢。

治法:養血通脈,溫經散寒。

方藥:當歸、芍藥、桂枝、細心、甘草、大棗、通草

5、 吳茱萸湯證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主症、病機、治法、方藥見少陰10)

背誦243、309、378,體現異病同治。

【厥陰熱證】

6、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重:即裡急後重,表現為腹痛急迫欲下,而肛門重綴難出。

7、 比較:桃花湯證 vs 白頭翁湯證

兩證均可見下利便膿血,但病機有寒熱之別,虛實之異。

桃花湯證為脾腎陽虛,下焦不固所致,故其下利滑脫失禁,膿血顏色晦暗,氣腥不臭,並常伴有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治宜溫中祛寒,澀腸止痢。

白頭翁湯證屬肝經溼熱,下迫大腸,其下利裡急後重,膿血顏色鮮紅,大便臭穢,常伴見腹中絞痛,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等症,治宜清熱燥溼,涼肝解毒。

【辨厥熱勝復證】

8、 會判斷:

先厥後熱,厥少熱多——預後好

先熱後厥,熱少厥多——預後差

9、 除中:證候名,中氣垂絕反欲食的危象。

【辨厥逆證】

10、厥逆的病機與證候特點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1、熱厥☆

特點: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335)

治法:下法(含清法)。

治禁:辛溫發汗。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350)

12、寒厥☆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13、比較:熱厥 vs 寒厥

14、痰厥(看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香豉,吐法代表方。

15、水厥→茯苓甘草湯☆

主症:厥而心下悸。可伴胃脘、背冷痛,舌淡,苔白滑或白膩等症。

病機:中陽虧虛,水飲內停。

治法:溫化水飲。

方藥:茯苓、桂枝、甘草、生薑

【辨嘔穢下利證】

16、辨嘔證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17、辨下利證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熱結旁流,通因通用:本條,大柴胡湯證(165),大承氣湯證(321)

18、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369)——脈證不符

19、戴陽:虛陽陰下焦陰寒內盛而浮越於上,表現為面色浮紅,脈浮大空虛無力,是真寒假熱之象。

霍亂病篇

【脈證】

1、 主症:吐利交作,兼有表證。

病機:脾胃升降失司,清濁相干。

2、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飲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3、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液,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訊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篇

【差後勞復證】

1、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393)

勞復:大病初癒,因過勞而復發,謂之勞復。

2、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3、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395)

4、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

5、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397)

標簽: 湯證  主症  病機  桂枝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