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佛教的綺語是什麼意思?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11-17

一曰妄言……二曰兩舌……三曰麤言……

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

,是謂: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中阿含。15》

其他很多篇章裡也都是這樣解釋,包括白話文的,放在最後,供參考了。

這裡面最根本的是[非時],也就是[

不合時宜

],其他的幾個都可以視為由它導致。[綺語]可以是、經常是,卻未必總是[閒聊]、[好聽話兒]、[無意義的話]、[輕率的話]等。

【非時

:akāla,不僅指時間,也指伴隨時間的場合、契機、火候等。例如,說了以後,別人不聽,或者聽了也無法理解,或者理解了也不會認同、聽不進去,導致兩方不悅,交流無法達成目的。或者說這個話還沒認真論證和調查,說這樣“沒長成”、不實的話。或者說這個話就是漫無目的、偏離主旨,偏離法和律的目標,缺乏價值,因而也缺乏動力,不能縱深、只泛泛而談。或者說了不該說的話,讓人不滿、埋怨、記恨,或者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買下禍根、造成損失或麻煩。等等。

像這種[

不合時宜

]導致:沒價值、說了沒有用、讓自己或別人不高興、加深誤解、引起爭論、言多而失、埋下隱患、引起損失、闖禍惹麻煩等等,就叫[綺語]。

倘若合乎時宜、場合恰當、時機成熟,那麼一定同時表示它是有意義、有利益的,即使內容不真實、即使是呵佛罵祖,也不叫非法、非律。

一段談話,根據所處的時間、場合、契機的不同,根據談話人的心力、目的、情緒、信念的不同,根據使用的態度、語氣、措辭、方法的不同,根據在互動中得到的反饋和對自己的影響的不同,即便是同樣的談話內容,也未必就是[綺語]。

兩個人見面,閒談家庭、工作、天氣、飲食,噓寒問暖,你覺得這是不合時宜的嗎?

我早上沒吃飯,我說吃了,是有關真假的嗎?有誤導性嗎?

兩個人產生了融洽的氣氛,也增進了瞭解,消除尷尬,是無益的嗎?

倆人見面時這樣談話,說到哪聽到哪,聽到哪止到哪,不伴隨激烈情感,不會被翻舊賬,不沒完沒了,這便是最無害的[

寒暄

],你去看佛經,對於來訪者們,佛陀也都和他們寒暄。

那些寒暄的話,你卻當真,念念不忘,心裡不悅,還因此貶低人家、抬高自己,情商越來越低,都說你古怪,這才是[綺語]。或者懷揣目的、故意打聽、挖苦、彰顯等等,這樣才是[綺語]。

[綺語]是

人的行為

,文學作品和影視只是[色]而已,是死的產品,不是行為。別人的任何話在我們這裡都是[色],我們自己說出去的話才是有目的的、影響自己、塑造自我的主動的行為,才有是不是綺語的分別。

一定得是在對

自己行為

的反思中,在

具體

的場合、契機、火候裡,確定

某一

言談會不會[不合時宜],是不是[綺語],而不是先籠統地設定一個玄學標準,不要一概而論。

你問果報嚴不嚴重?在公司扯老婆舌,被人抓住把柄,添油加醋穿小鞋,這果報重不重?開組會的時候,想著彰顯自己、炫耀自己懂的多,組裡的都看你不順眼,果報重不重?以不實言論,別人受了損失甚至丟了命,搞得心裡天天愧疚,果報重不重。人家來找你家報復,或者告上法庭,就想讓傾家蕩產,果報重不重?見面跟人家扯什麼佛法,人家別人壓根聽不懂,或者自以為是、洋洋得意,或者追胸頓足、無人懂我,結果別人看你神經兮兮,敬而遠之,果報重不重?每天說很多沒用的話,或者說很多自以為有用的話,而不仔細打量價值和意義,不時常反思、充實、訓練自己,最終有一天感覺到無盡的虛無、深深懷疑自我,果報重不重?

《中部。114》《增支部。10。176、211、217》等篇目裡也都提到:

他是雜穢語者:他是不適當時機之說者、非事實之說者、無益處之說者,不如法之說者、不如律之說者,他以不適當時機說無價值、無理由、無節制、不具有利益的言語。(莊春江 譯)

《長阿含。20》雲:

舍離綺語,所言知時,誠實如法,依律滅諍,有緣而言,言不虛發,是為舍離綺語

《長阿含。21》雲:

沙門瞿曇舍滅綺語,知時之語、實語、利語、法語、律語、止非之語,但說是言。

《中部。112》《長部。21、27》等雲:

舍斷雜穢語後,我是離雜穢語者:我是適當時機之說者、事實之說者、有益處之說者,如法之說者、如律之說者;我以適當時機說有價值、有理由、有節制、具有利益的言語。(莊春江 譯)

《中阿含。16、63、80、187》都提到:

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標簽: 綺語  說者  果報  重不重  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