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白居易是個什麼樣的人?

作者:由 太急傳人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7-24

唐代被低估的文人——白居易:

朝廷讓我躺平,

我就多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好事

白居易是唐代燦若星辰的眾多詩人中的一個,唐宣宗《吊白居易》詩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他詩流傳的廣泛。

白居易除了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以外,他也沉浮於宦海中,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動人的傳說,最終以刑部尚書致仕。

一、十六歲,詩名大振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他生活的時代主要是建中、元和、長慶時期,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結束了它的極盛時期,而走向苦難動盪的時代。

白居易在歷史舞臺上的出現,充滿了傳奇色彩。

據說,大約在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來到首都長安。白居易想在首都透過達官顯宦或知名之士的推薦,登上仕途,於是拿著自己的詩文去拜訪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

顧況是宰相李泌的朋友,當時任著作郎,是一位頗有名望的老詩人。顧況看到這位不速之客的姓名有“居易”二字,便很詼諧地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因為,此時正是朱泚叛亂之後,長安遭到很大的破壞。連年戰爭,到處鬧糧荒,長安米價飛漲。

可等顧況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大為驚奇,拍案稱絕,馬上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這樣好的詩句,‘居’下去是不難的,剛才我是同你開開玩笑罷了。”

從此,白居易的詩名大振。

二、持正義,直言敢諫

這次見面以後,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誇獎白居易了不起,是少有的人才。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

不到幾年,他考取了進士。

憲宗聽聞他的名氣,馬上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後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

白居易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眾耳,跡升清貫”。

正當白居易以為皇恩浩蕩,想要全力報答的時候,他的官運出現了轉折。

白居易的耿直給他惹了無數麻煩。

有一次,白居易對憲宗派寵愛的宦官吐突承璀統領軍隊,當面提出激烈的批評意見,惹得憲宗十分不快。

又有一次,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為魏徵的子孫贖宅,白居易知道以後對憲宗說:“魏徵是太宗朝的宰相,太宗曾經賜木材為其築正室,表示對他的敬重。現在他的子孫衰落,家境貧窮,陛下應該為他們出錢贖宅,怎麼能讓李師道掠美呢?”

這讓憲宗很沒面子。

其實仔細想想,真正讓憲宗沒面子的應該是李師道吧,李師道的行為,不僅僅是掠憲宗的美,也是打朝廷和憲宗的臉啊:你看看,原來你李家的大臣,做了那麼大貢獻,現在混的子孫衰落、家境貧窮了,你幫不了,我能幫,就這你還好意思當皇帝……

白居易是在為憲宗掙面子吧!

但是,就是這樣的幾次三番的直諫,導致了憲宗對白居易的極度反感,他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個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來的,他對我竟然如此無禮,真使我難以忍受!”

從這也可以看出,憲宗,和他的祖先太宗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以這樣的格局和氣度,以這樣的能力和水平,縱使憲宗李純即位後,能夠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平定藩鎮、重振中央政府威望的成果,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了。

同時,白居易堅持正義,敢言直諫,也遭到了宦官和世族官僚集團的排斥和打擊。

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長安城裡發生了一起震動全國的事件。

那天一大早,宰相武元衡上朝,剛剛走出靖安坊東門,就被一夥刺客殺死。同一時間,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砍傷了頭部。

後來查明,刺客是舉兵反抗朝廷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來的。

朝廷大員被刺殺,而且還是宰相,這已經充分說明藩鎮早就不拿朝廷當回事了,唐朝的滅亡只是成了時間問題;而所謂的“元和中興”,除了切實取得的成果外,剩下了也就是自我標榜的“尬吹”了吧。

事情發生後,京城大亂,人心惶惶。

白居易對此滿腔激憤,他認為這是朝廷的奇恥大辱,於是當天中午就向憲宗上書,主張緝拿兇手,以肅法紀。

三、貶江州,排擠出朝

白居易的態度完全是忠於朝廷利益的,無可非難。

但是,白居易當時只是宮官,按規定不能參與朝政。

平日討厭白居易的政敵們群起而攻擊他先於諫官上疏論事,這是藐視朝廷規矩的僭越行為。

看到這裡我就笑了,在其位的不謀其政,反而嫌別人謀了他的政,這是典型的“佔著茅坑不拉屎”,“別人拉屎我不讓”;更可笑的是,說白居易的行為是“藐視朝廷規矩的僭越行為”,請問,還有比地方政府派人刺殺中央政府“總理”這種行為更符合“藐視朝廷規矩的僭越行為”的嗎?!

這些人還誣告白居易“有傷名教,不宜輔佐東宮”,

造謠說

白居易照顧母親不周,致使母親墜井而死。

有多少人是“死”於謠言,所以說“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啊,同志們!

在宦官集團的群起攻訐下,白居易終於被排擠出了朝廷,貶官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貶謫江州對白居易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一個堅持正義、直言敢諫、一心為國的良心官員,從此,不得不選擇躺平。

從此以後,白居易著意於佛道,少問政治,但是他對於百姓的疾苦卻時常牽掛在心頭。

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調赴忠州(今屬重慶市)做刺史。到忠州後不久,白居易就組織了一次官民酒會,會上按照當地人民風俗,把草蓆鋪在地上,大家圍坐一圈,用空心藤吸酒,姑娘們在鼓聲伴奏下興高采烈地跳舞。

有些官員覺得同這些“蠻兒巴女”們如此娛樂,未免失了身份,可是白居易卻勸這些來賓們應當尊重這種習俗,與民同樂。忠州人民後來為了紀念白居易,特意建了個“白公祠”。

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在杭州刺史任內,白居易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

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

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週轉,事後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寶曆元年(825),白居易任蘇州刺史。

蘇州是東南一個大郡。白居易到任後,整天忙於政事,無暇遊山玩水,治理蘇州才一年多,白居易就因為身體有病而罷郡。

訊息一傳開,當地百姓便成群結隊地來挽留他,許多人痛哭流涕,還有些人跟著船追送了十幾裡不忍回去。

白居易一心為民,贏得“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的讚譽。

都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少官員的介紹裡寫著得到了多少“榮譽”和“嘉獎”,可是能讓老百姓自發的結隊挽留、哭送十里的,又有幾個?!

有的官員,老百姓巴不得你趕緊走吧!?

四、享晚年,洛陽安逝

武宗會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

武宗會昌五年(845),白居易74歲,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

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武宗會昌四年(844),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贈尚書右僕射,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

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標簽: 白居易  憲宗  朝廷  顧況  李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