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關於我見和破除我見是指什麼?

作者:由 南飛的雁兒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10-21

和愚痴的人做伴,長時雜處於煩憂,像是於怨敵纏鬥;與賢聖的人共處,長時受用於欣樂,快樂如親族聚會。

關於我見

[我見]簡單的來講,佛陀他講到我們的執著分成三個層次,一個是在見的層次,一個是在愛的層次,一個是在慢的層次。

[我見]傳統上的講法是初果,預流的時候斷的,[我愛]是在三果不還果的時候斷的,[我慢]是阿羅漢果,漏盡的時候所斷除的。

關於這個[我見]的問題,現在南傳佛教大部分的說法就是,所謂的自我它是五蘊所結合起來的,你這樣去拆解開五蘊裡面沒有任何的自體可言。或者說所有的緣生法,因緣彙集,因緣和合這裡面都沒有實體,用這樣的這個方式來形容破除我見,有可能是過於抽象了,有可能讓原本是如理作意的修行的方式,變得跟哲學關係拉的太近了。

那麼我見或者是破除我見,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的來講心它的一個慣性,是它不斷的在尋覓滋味,不斷的在尋找寄託,就是說它在找安全感跟樂趣。

心尋找安全感跟樂趣,一個根深蒂固習慣就是它是在動作裡面尋覓,內心的思考,意志的產生,你想要變成什麼的意欲,依賴著一種境界,某一種狀況,對於境界狀況吸管插進去,想要在裡面汲取出樂趣跟滋味來。

一個禪修的人,他因為對於[行]的特質深刻的瞭解,他因為有穩健的在脫離開抓取動作這樣的癮頭,有這樣的經驗。他越來越知道諸行,剛剛所講的那些動作,那些組構起生存模式的那些動作,根本上是不可靠,是不穩定的,根本上是充滿壓力的,是不安的來源,是壓迫感的來源。如果你把它扛起來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它所挾持,就會被它所要挾,你就會被它所困頓。

佛陀所謂的破除[我見],完全是建立在對苦的瞭解,建立在不淨觀的深入,建立在對於貪,嗔這些動作深刻的警覺,甚至是噁心的感覺。覺得這些沉迷在諸行裡面渾然不覺,習以為常,覺得這裡面是安逸的,會得意的,會讓你有安穩的感覺,那是一個病態的,昏迷的,像是醉夢中的這樣一個狀態。

佛陀的[我見]跟哲學上的解析,有沒有實體不太有關聯,主要有關聯的是你對於那些執著的動作,有多麼深刻的警覺。你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心裡面對於這些執著的狀態保持距離,不止是保持距離,是不斷的努力的在思考,在探索如何能讓交涉的距離更少,讓那個距離更遠。佛經裡面處處有佛弟子因為如理作意看到了身體,看到了心裡,看到執著動作的過患,而證得初果的例子。

如果斷除我見是跟哲學的分析有關聯的話,那麼那些修不淨觀的人,為什麼有那麼多能夠見法的案例呢。那些觀察五蘊過患,他完全不懂得怎麼樣解析諸法,瞭解所謂的空性,無自體,他們怎麼樣能夠證得初果?

所以可見得證得初果,他的見地,他的心境這個裡面所伴隨著的,是對於執著狀況的厭棄,對於執著狀況深深的警覺。

這裡做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樣的如理作意的方式,起碼能減弱我見,佛經裡面它有提到聖弟子在觀察五蘊的時候,就是說一個穩健的踏在解脫道上的學生,他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我的身心的現象?他把身心看做是債主,身心看做是盜賊,身心看做是壓迫。

其中有一種態度把身心看做[他],他人的他,我們以前有提過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它可以再深入的談,這裡的他,第三人稱,你我他的他,這裡面有一種陌生感,有一種好像是你遊行於異國的國度,然後對於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事物是感覺不習慣的,這不是一個你能夠安頓下來的地方,你覺得哪裡不對勁?你不是把它當成是自家人,不是把它當成是熟悉的,你可以放心的,你可以在這個裡面是放懷的去汲取滋味的。

有時候這個無常,苦,非我,它的契入的角度就是類似像這樣子,他想,殺想,盜賊想,冤家債主想,它的那個原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那個無常,苦,非我,它講的不是你有沒有本體的問題,講的是你有沒有習慣的在這個身心現象裡面放縱,在這個裡面迷醉。

當你的禪思,你的禪觀純熟,你的心看到的每一個活動的案例,每一個執著的案例,它都無法避免的感受到痛,燒,不安全,動盪不安,不可靠。得放下,然後這個產生出了你的心的一個翻轉,那個翻轉的意思就是以前你的心所有用力的目標,都是如何在行裡面建立起更大的自我,更安全,更穩固的自我,更方便取樂的自我,那是心全力以赴的目標。

證得初果的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他是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成熟之後,他的心就翻轉過來,他看到了過去那樣使力的方向,它是如此的荒繆,如此的愚笨,如此的噁心,如此的不值得。造成如此多的傷害,有那麼多的副作用,等等等等的……翻轉過來,不再以不斷的鑽進,或者是經營,或者是建造,或者是追逐諸行為他的目標。他以跟諸行保持距離,脫離諸行變成他的新的目標,姑且把這樣的狀態講做斷除了我見。

標簽: 我見  裡面  執著  初果  如理